病因
發病原因不詳。根據臨床和細胞學研究,原發性黃斑前膜的形成主要與玻璃體後脫離和來自視網膜的細胞向黃斑區遷移積聚有關。
臨床表現
1.症狀
特發性黃斑部前膜的常見症狀有視力下降、視物變小、視物變形和單眼復視。疾病早期可無症狀。當黃斑前膜影響到黃斑中心凹時可出現視力改變,通常為輕度或中度下降,很少低於0.1,當出現黃斑部
水腫皺褶時,可引起明顯的視力下降或視物變形,Amsler方格表可查出視物變形。當發生玻璃體完全後脫離、黃斑前膜與視網膜分離時,症狀可以自行緩解,視力恢復。
2.體徵
特發性黃斑部前膜的眼部改變主要在眼底黃斑部。多數病例伴有玻璃體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後脫離。此外,特發性黃斑部前膜多發生於老齡人群,常有不同程度的晶狀體混濁或晶狀體核硬化。
檢查
1.FFA檢查
FFA能清晰地顯示黃斑區毛細血管拱環的形態,病變小血管的變形、扭曲現象,以及來自病變區域的異常強螢光、螢光遮蔽或點狀、不規則狀的螢光滲漏。
2.OCT檢查
OCT檢查對特發性黃斑部前膜的觀察非常直觀、確切,顯示率達到90%以上,可以診斷菲薄的透明黃斑前膜,提供黃斑前膜及其深部的視網膜切面特徵,分析黃斑前膜的位置、形態、厚度及與視網膜玻璃體的關係確定是否存在黃斑囊樣
水腫、全層孔、板層孔或假性
黃斑裂孔以及是否存在黃斑區淺脫離。
3.視野檢查
視野檢查作為一種心理物理學檢查方法,通過對黃斑閾值的測定,可以較準確地反映黃斑部疾病的早期改變利用自動視野計,可以根據黃斑病變範圍進行相應的區域性光敏感度分析。早期特發性黃斑部前膜可無視野異常,晚期的視野改變多數為不同程度的光敏感度下降。利用光敏感度及光閾值的波動,可以對特發性黃斑部前膜的病程進展及手術效果進行視功能評價。
4.視覺電生理檢查
測定黃斑功能常選用的視覺電生理檢查包括明視視網膜電圖暗視紅光和明視紅光視網膜電圖、閃爍光視網膜電圖局部黃斑視網膜電圖、多焦視網膜電圖(mfERG)視覺誘發電位等。其中多焦視網膜電圖檢查具有客觀、準確定位、定量的特點能夠更加精確、敏感、快速地測定後極部視網膜23°範圍內的視功能。特發性黃斑部前膜對視網膜電活動影響不大,早期的視覺電生理檢查一般無明顯異常,晚期局部黃斑視網膜電圖和多焦視網膜電圖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幅降低。被認為可能與黃斑前膜對視網膜組織的牽拉,造成視錐細胞的排列方向發生改變以及屈光間質透明度下降等有關。這兩項檢查作為評價視功能的客觀和較敏感的指標,對分析病情進展和手術效果有重要意義。
診斷
根據眼底改變及OCT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以明確診斷。
治療
手術適應證及手術時機:特發性黃斑部前膜的手術治療並無統一標準。手術與否取決於患者症狀視力下降程度、視力要求、是否伴隨眼部其他疾病、年齡以及對側眼情況等。以下幾種情況可考慮手術:
1.視力在0.1或以下,不伴隨永久性黃斑損害。
2.視力0.4以上,但有嚴重的復視、視物變形等症狀。
3.視力較好,但螢光造影顯示已有螢光素滲漏或黃斑部
水腫。
4.
視網膜脫離術後的黃斑前膜應待其穩定,無活動性收縮後方可手術。
預後
手術治療特發性黃斑部前膜的預後一般較好,影響預後的因素包括術前已經存在的黃斑不可逆損害、明顯的視力下降和(或)視物變形等症狀的出現及持續時間、是否存在黃斑囊樣
水腫膜的厚度、膜的形態特徵、手術過程中有無損傷、膜的殘留程度以及有無術後併發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