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光計畫

牧光計畫

“牧光計畫”是由藝術家鄭靖發起的公共空間藝術創作計畫,2022年是此計畫系列的第一回。藝術家會在近一個月的時間內,攜團隊深入西北大地,在敦煌地區實地勘察,並實施實時的藝術創作。“牧光計畫”選取不會改變自然空間,也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光影媒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牧光計畫
  • 發起人:鄭靖
牧光計畫起源,發起人簡介,發展歷程,聯合主辦,

牧光計畫起源

“牧光計畫”是由鄭靖發起的公共空間藝術創作計畫。它緣起於藝術家的一個簡單想法:在被媒體、技術和展示系統包圍的世界,是否還有可能(和如何)脫離自己已有的藝術慣例、感知習慣和認知圈。為了尋求答案,藝術家選擇離開習以為常的煙雨江南,向西而行,深入西北。在為期一個月的創作階段,藝術家運用了自己擅長的光媒介,但也開啟了關於光與空間,與更大尺度的感知力相關的新思考。而一種行進式的創作方式又能為關於公共藝術的思考帶來什麼。

發起人簡介

牧光計畫
鄭靖,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致力於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多感官體驗拓展空間藝術的表現語言和形式,從跨界的實驗性角度開拓雕塑與公共藝術研究的方法與手段。鄭靖以教研帶動創作,推動在公共藝術中以“藝術工程與科技”相結合的社會型藝術實踐模式。近年來,他帶領的集體實踐以介入更多的公共空間形態為特點,其中策劃具有代表性公共藝術項目包括烏鎮戲劇節公共空間藝術展演計畫、南京秦淮河國際光影藝術展、蘇州拙政園“拙政問雅”多媒體展演、阿那亞戲劇節“候鳥300”項目、千島湖國際光媒介藝術雙年展等項目。

發展歷程

牧光計畫·敦煌
牧光計畫
2022年7月,由鄭靖發起的“牧光:公共空間藝術創作計畫”從杭州出發,一路向西,走出煙雨江南、溯源而上。
藝術家耗時一個月,在敦煌的西北曠野,遊走於雅丹地貌、玉門及漢長城古蹟與鳴沙山之間。鄭靖用光影媒介,在敦煌的公共空間,呈現了以遊牧行進方式創作的公共藝術。
牧光計畫·零丁洋
牧光計畫
2023年8月,鄭靖將攜團隊,從西北蒼穹下的曠野與大漠,走向中國東南海岸線的磅礴與汪洋。
“牧光計畫·2023”,從地表文明的外星風貌,帶著光,向東南前行,讓大海成就一次創作。
2023年8月,敬請期待海域空間的全新“牧光計畫”。
牧光計畫系列一:
“牧光計畫”在鳴沙山勘測(2022年7月30日)
鄭靖與“牧光”團隊於2022年7月26日抵達敦煌,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共在4個不同地點,呈現了4次創作與展演。
“牧光計畫”在敦煌河倉城遺址勘測(2022年7月28日)
2022年7月26日至31日,藝術家與“牧光”團隊18人,以遊牧行進方式走訪了大半個敦煌(合計500公里),勘測了玉門關小方盤城、漢長城、河倉城、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和鳴沙山5處地點。
“牧光計畫”流星談藝夜·敦煌雅丹(2022年7月)
在為期5天的“勘測階段”,藝術家就空間地貌、氣候條件、技術需求和基本的創作效果進行了記錄和測試。直到8月3日22點30分,鄭靖在距敦煌市區168公里的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無人區呈現了第一回作品展演。作品的主要結構圍繞宇宙空間和消弭於其中的小我展開。
“牧光計畫”·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2022年8月8日,鄭靖在玉門關的河倉城遺址呈現了“牧光計畫”的第二回作品展演。面對始建於西漢年間的河倉城,藝術家被喚起了有關時間切片的空間感知。
牧光計畫”·敦煌河倉城
第三個地點是中國人熟知的“春風不度”的玉門關,一個事關家國情懷與天下蒼生的交匯處,也是義膽與柔情的臨界點。這條脈絡延續到了第四回的作品展演中。
“牧光計畫”·敦煌玉門關
2022年8月17日,在經歷疫情防控的三天靜默後,鄭靖在敦煌著名的鳴沙山進行了“牧光計畫”的最後一回作品展演。除了先前的主要創作媒介與手段,鄭靖選用了西北地區的代表性物種駱駝(隊)、鳴沙山沙粒和直升機等。

聯合主辦

敦煌文旅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藝術工程與科技研究所。
承辦
杭州清鏡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杭州百水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敦煌文旅玉門關景區運營管理公司、敦煌文旅雅丹景區運營管理公司。
支持單位
景天成(蘇州)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杭州宙宇創意藝術設計有限公司、杭州象限軟裝設計有限公司、巴可偉視(北京)電子有限公司、上海賦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安名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市弘裕電子有限公司(EK)、廣州市雅江光電設備有限公司、Silver Star、杭州八井倉藝術文化有限公司、FMACM、敦煌賓館有限責任公司、敦煌文旅交通有限公司、敦煌智慧旅遊有限責任公司、敦煌工美文化創意有限責任公司、敦煌絲路風尚文化有限公司、蘇州聞而行科技技術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