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禮

焦禮(1382年-1463年2月2日),字尚節,蒙古族。山後廣寧衛(今遼寧省北鎮市)人。明朝初年將領。

焦禮最初借襲兄職,為通州衛指揮使,備御遼東。後因侄子管失奴成年而奉命還官,被明宣宗特授為指揮僉事。至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以都指揮使前往守備遼東重鎮寧遠衛,任內屢敗朵顏三衛,累官至右都督。土木之變後升任遼東左副總兵,並奉詔入援京師。明代宗時數次擊退三衛入侵,以功進官左都督。英宗復辟後,入朝受獎諭,加奉天翊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封東寧伯,並賜世券。天順七年(1463年),焦禮去世,年八十二。獲贈東寧侯,諡號“襄毅”。

焦禮精於騎射、膽略過人,擅長以少擊眾,被稱為“飛將軍”。他備御遼東數十年、守備寧遠二十年,安民保邊,使邊陲得以安謐。

基本介紹

  • 本名:焦禮
  • :尚節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蒙古族
  • 出生日期:1382年
  • 逝世日期:1463年2月2日 
  • 主要成就:備御遼東數十年,守寧遠二十年,屢破朵顏三衛,保衛邊陲
  • 籍貫:山後廣寧衛
  • 爵位:東寧伯→東寧侯(追封)
  • 諡號:襄毅
人物生平,借襲兄職,守邊年勞,屢破三衛,入援京師,老當益壯,壽考令終,主要成就,政治,軍事,人物評價,親屬成員,伯爵世系,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借襲兄職

焦禮的父親把思台,在元朝末年曾任右丞,於明太祖洪武(1368年-1398年)年間歸附明朝,任通州衛(今屬北京市)指揮僉事。把思台有三子,在他因老病致仕後,長子焦勝、次子焦謙相繼襲職,而焦禮則是第三子。焦謙因功升任指揮使,又升至都指揮同知,在他死後,其子管失奴年幼,故而由身為弟弟的焦禮於明成祖永樂十六年(1418年)七月借襲通州衛指揮使,“備御遼東”。

守邊年勞

宣德元年(1426年)三月,管失奴已成年,焦禮奉命還官。明宣宗認為焦禮在遼東“能效勞勤”,其父親、兄長亦有功,應當加以優待,故而命焦禮改襲把思台的原職通州衛指揮僉事,管失奴仍襲官指揮使。
宣德二年(1427年)九月,焦禮升任通州衛指揮使,“往遼東操守”。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經遼東總兵官巫凱奏請,焦禮被升授為都指揮僉事,仍在遼東“領隊哨備”。
宣德十年(1435年)十月,明英宗因焦禮守邊年久、多有勞績,故而升他為都指揮同知。
正統六年(1441年)十一月,經遼東總兵官曹義奏請,英宗再升焦禮為都指揮使
正統七年(1442年)七月,有人奏報焦禮、曹義與都指揮使陳慶等殘害軍士,英宗命三人據實上奏。焦禮等服罪,被英宗下詔寬宥。

屢破三衛

當時,兀良哈三衛的騎兵經常越過新修的邊牆,到寧遠地區侵擾、搶掠邊民。
正統八年(1443年),焦禮與都指揮僉事夏禮等在廣寧、吳家墳等地擊退入侵的朵顏三衛軍,因功受賞。同年三月,遼東重鎮寧遠衛(今遼寧興城古城)守備官空缺,提督遼東軍務的右僉都御史王翱舉薦焦禮驍勇,堪任此職,英宗於是命焦禮鎮守寧遠。
正統九年(1444年)正月,英宗命成國公朱勇、興安伯徐亨等分兵四路,以討伐朵顏三衛,遼東方面亦奉詔出兵配合。焦禮與義州守備施聚、都指揮使裴俊等隨曹義出征,在老河擊敗三衛兵,立下戰功。
正統十年(1445年),焦禮率軍出境巡邊,“遠涉賊境”。王翱認為應“加賞勸”,英宗於是在同年七月升焦禮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仍守備寧遠。
正統十二年(1447年),遼東文武守臣盡皆出塞巡哨,其中焦禮自寧遠出兵,遭遇朵顏三衛軍,將其擊破,全軍而還。此役,遼東各軍共斬首三十二級、生擒七十餘人,繳獲馬、牛、羊四千六百餘只(頭)。四月,英宗論功,升焦禮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另加賞賜白金彩幣等物。七月,焦禮仍奉命“守備遼東寧遠地方”。

入援京師

正統十四年(1449年)四月,焦料犁遙禮因擒獲朵顏三衛軍之功,升任右都督。八月,親征瓦剌的英宗於土木之變中被俘,明軍死傷慘重。兵敗的訊息傳至京師,舉朝震驚,郕王朱祁鈺(即明代宗)奉命監國,並在同月授焦禮為遼東左副總兵官,與右副總兵官施聚協助曹義調兵防禦。十月,新即位的代宗採納吏科給事中姚夔的建議,命焦禮、施聚率遼東精兵三萬入援京師。
焦禮等聞訊後,馳援京師,適逢北京保衛戰於此年底結束,瓦剌退兵,遼東軍於是暫駐於永平城內。至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底,焦禮、施聚率軍返回遼東。

老當益壯

焦禮備御寧遠衛城二十年,在景泰(1450年-1457年)時期,仍數次擊退搶掠邊民的三衛騎兵。
景泰元年(1450年),焦禮於寧遠衛的千家峪擊破三衛軍,在九月因功受賞。
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三衛騎兵兩千餘人進攻興水縣堡,被焦禮率軍擊退,生擒一人,俘獲其馬、牛一百餘匹(頭)。代宗賜璽書褒獎晚只,並於十二月進升焦禮為左都督
景泰五年(1454年),焦禮在小團山(今祝夜辨遼寧興城團山子村)擊敗三衛軍,斬獲頗多。

壽考令終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於奪門之變中復位。二月,英宗鑒於焦禮“久任邊事,積有勳勞備罪台”,特封他為東鞏拜肯凳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允許子孫世襲。六月,加封勛階為奉天翊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賜世襲誥券,“身免一死,子免一死”,並追封其父祖三代及妻子誥命
天順二年(1458年)五月,英宗思念守邊功臣,下詔讓焦禮、施聚等進京,及至陛見後,賜以蟒衣、金帛等。隨後,焦禮等返回遼東。
天順三年(1459年)二月,兵部認為焦禮年近八十,不能獨自讓他守衛煮船和刪寧遠,於是與遼東總兵官董興商議,派都指揮使鄧鐸協同守備。但在同年五月,焦禮奏稱鄧鐸“恣意妄為、僣分欺侮”,請求將自己調離寧遠,或更換協元歡紋同守備人選。兵部尚書馬昂因而彈劾焦禮、施聚“年垂八十,老耄無為”,請求將二人召回京師養老。英宗派錦衣衛官前往調查,仍特加優禮,將鄧鐸調走,於七月改命通州衛都指揮僉事張俊接任。
天順七年正月十四日(1463年2月2日),焦禮在寧遠衛病逝,享年八十二歲。英宗聞訃訊,為之輟朝一日,遣使賜祭葬,並追封東寧侯,賜諡號“襄毅”。

主要成就

政治

宣德五年(1430年),寧遠衛初建學宮,“然僅茅屋數楹,不稱瞻仰”。至景泰四年(1453年),焦禮號召部下的官員捐資重修,為學宮(文廟)增建東、西兩廡殿宇,至此“規制始立”。
景泰五年(1454年),焦禮組織兵民在寧遠衛城中心建鐘樓、鼓樓各一座。這樣,不但使衛城的防禦功能增強了,還有利於對城市的各項管理。
天順四年(1460年),焦禮父子又修復了寧遠的大悲閣,並重修琉璃佛。另據明末大學士孫承宗奏稱,在“瓦窯沖(今遼寧省龍港區,瓦窯沖北距椴木沖約三十里)有東寧伯焦禮所創寺”,此處“可設山伏,以西應沙河,北應椴木沖,東南連罩笠山,以及于海……”,焦禮在這樣重要的地區創建寺院,有利於穩定軍民之心,使其協力邊防。
天順五年(1461年),焦禮父子又捐資重修了寧遠的清涼寺(今遼寧省沙後所鎮荒地村南山屯西山坳)。

軍事

焦禮守備遼東數十年,鎮守寧遠衛(今遼寧興城古城)二十年,驍勇善戰,擅長以少擊眾,屢破朵顏三衛軍,有“飛將軍”之稱。又善於撫恤軍士,能使其效死力,故而使邊陲安謐:
  • 正統八年(1443年),在廣寧、吳家墳等地擊退入侵的三衛軍;
  • 正統九年(1444年),隨遼東總兵官曹義出征三衛,於老河破敵;
  • 正統十二年(1447年),自寧遠出兵巡哨,力戰三衛,全軍而還;
  • 景泰元年(1450年),於寧遠千家峪擊破三衛軍;
  • 景泰四年(1453年),在興水縣堡擊退三衛軍;
  • 景泰五年(1454年),在小團山(今遼寧興城團山子村)擊敗三衛軍,頗有斬獲;

人物評價

朱瞻基:然(焦)禮在遼東,能效勞勤……父祖俱有功,子孫當俱優之。(《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
朱祁鎮:沖當一面,勇敵萬人。(全遼志》引
李賢:①平生尚氣節,識大義,臨陣奮不顧身。善撫士卒,人人樂為之用,以故所至成功,敵人畏之。時以比漢之飛將軍。(《東寧伯贈東寧侯謚襄毅焦公禮神道碑》)②桓桓焦公,際我明代。展也長城,橫亘紫塞。公在東鎮,帝顧無憂。四十餘年,礪爾戈矛。獻馘之功,幕府屢上。閫外威名,如古飛將。帝念公功,報典異常。金書鐵券,垂裕無疆。壽考令終,邊帥無幾。帝恤公亡,篤是恩禮。勒銘於石,百世不刋。芳躅偉烈,海內式觀。(《東寧伯贈東寧侯謚襄毅焦公禮神道碑》
孫繼宗:禮有膽略,精騎射,善以寡擊邊眾,邊方賴以寧謐者十餘年。(《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
萬安:逮公(焦亮)之考,秉心忠貞。殿厥封守,奇勳懋騰。厥聲日振,厥位日隆。東寧賜爵,世享無窮。(《焦亮墓志銘》
李輔:英勇善戰。(《全遼志》
查繼佐:而焦禮之東控者迤二十年,獨有開國久任功臣如葉旺馬雲故事。蓋禮既辦,而用禮於三韓者,誠有略在也。(罪惟錄
張廷玉:禮有膽略,精騎射,善以少擊眾。守寧遠三十餘年,士卒樂為用,邊陲寧謐。(明史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曾祖父
克赤
追封東寧伯。
曾祖母
伯顏禿
追封東寧伯夫人。
祖父
苦馬
追封東寧伯。
祖母
苦翠
追封東寧伯夫人。
父親
把思台
一作八思台,原仕北元明太祖時歸降,官至通州衛指揮僉事。追封東寧伯。
母親
伯氏
追封東寧伯夫人。
平輩
兄長
焦勝
襲任通州衛指揮僉事
焦謙
官至通州衛都指揮同知
子輩
兒子
焦亮
風疾,無法襲爵。後封寧東伯。
侄子
義榮
焦勝之子,襲任通州衛指揮僉事。
管失奴
焦謙之子,曾任指揮使
孫輩
孫子
焦壽
明英宗時襲爵為第二代東寧伯,官至甘肅總兵官。
焦壽之弟,明憲宗時襲爵為第三代東寧伯,官至平蠻將軍、湖廣總兵官
表格參考資料:

伯爵世系

焦禮在明英宗復辟後受封東寧伯,子孫世代承襲,共歷五世八代,至南明而絕。
第一代:焦禮,天順元年(1457年)封東寧伯,予世券。天順七年(1463年)去世,追封東寧侯,諡號“襄毅”。
第二代:焦壽,焦禮之孫,天順七年(1463年)襲爵。成化八年(1472年)去世。
第三代焦俊,焦壽之弟,成化九年(1473年)襲爵。弘治十三年(1500年)去世。
第四代焦淇(一作焦洪),焦俊之子,弘治十四年(1501年)襲爵。正德六年(1511年)去世。
第五代焦洵,焦淇之弟,正德八年(1513年)襲爵。正德十四年(1519年)去世。
第六代焦棟,焦洵從子。正德十六年(1521年)襲爵。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去世,追贈太子太保,諡號“莊僖”。
第七代:焦文耀,焦棟之子,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襲爵。
第八代:焦夢熊,應為焦文耀的兄弟輩,襲爵年份無考,活躍於明神宗明思宗時期,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投降清朝
東寧伯世系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古穰集·卷十一東寧伯贈東寧侯謚襄毅焦公禮神道碑》
全遼志·卷四》
名山藏·卷四十二》
罪惟錄·列傳卷之十九·武略諸臣傳》
明史·卷一百七·表第八》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入援京師

正統十四年(1449年)四月,焦禮因擒獲朵顏三衛軍之功,升任右都督。八月,親征瓦剌的英宗於土木之變中被俘,明軍死傷慘重。兵敗的訊息傳至京師,舉朝震驚,郕王朱祁鈺(即明代宗)奉命監國,並在同月授焦禮為遼東左副總兵官,與右副總兵官施聚協助曹義調兵防禦。十月,新即位的代宗採納吏科給事中姚夔的建議,命焦禮、施聚率遼東精兵三萬入援京師。
焦禮等聞訊後,馳援京師,適逢北京保衛戰於此年底結束,瓦剌退兵,遼東軍於是暫駐於永平城內。至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底,焦禮、施聚率軍返回遼東。

老當益壯

焦禮備御寧遠衛城二十年,在景泰(1450年-1457年)時期,仍數次擊退搶掠邊民的三衛騎兵。
景泰元年(1450年),焦禮於寧遠衛的千家峪擊破三衛軍,在九月因功受賞。
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三衛騎兵兩千餘人進攻興水縣堡,被焦禮率軍擊退,生擒一人,俘獲其馬、牛一百餘匹(頭)。代宗賜璽書褒獎,並於十二月進升焦禮為左都督
景泰五年(1454年),焦禮在小團山(今遼寧興城團山子村)擊敗三衛軍,斬獲頗多。

壽考令終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於奪門之變中復位。二月,英宗鑒於焦禮“久任邊事,積有勳勞”,特封他為東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允許子孫世襲。六月,加封勛階為奉天翊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賜世襲誥券,“身免一死,子免一死”,並追封其父祖三代及妻子誥命
天順二年(1458年)五月,英宗思念守邊功臣,下詔讓焦禮、施聚等進京,及至陛見後,賜以蟒衣、金帛等。隨後,焦禮等返回遼東。
天順三年(1459年)二月,兵部認為焦禮年近八十,不能獨自讓他守衛寧遠,於是與遼東總兵官董興商議,派都指揮使鄧鐸協同守備。但在同年五月,焦禮奏稱鄧鐸“恣意妄為、僣分欺侮”,請求將自己調離寧遠,或更換協同守備人選。兵部尚書馬昂因而彈劾焦禮、施聚“年垂八十,老耄無為”,請求將二人召回京師養老。英宗派錦衣衛官前往調查,仍特加優禮,將鄧鐸調走,於七月改命通州衛都指揮僉事張俊接任。
天順七年正月十四日(1463年2月2日),焦禮在寧遠衛病逝,享年八十二歲。英宗聞訃訊,為之輟朝一日,遣使賜祭葬,並追封東寧侯,賜諡號“襄毅”。

主要成就

政治

宣德五年(1430年),寧遠衛初建學宮,“然僅茅屋數楹,不稱瞻仰”。至景泰四年(1453年),焦禮號召部下的官員捐資重修,為學宮(文廟)增建東、西兩廡殿宇,至此“規制始立”。
景泰五年(1454年),焦禮組織兵民在寧遠衛城中心建鐘樓、鼓樓各一座。這樣,不但使衛城的防禦功能增強了,還有利於對城市的各項管理。
天順四年(1460年),焦禮父子又修復了寧遠的大悲閣,並重修琉璃佛。另據明末大學士孫承宗奏稱,在“瓦窯沖(今遼寧省龍港區,瓦窯沖北距椴木沖約三十里)有東寧伯焦禮所創寺”,此處“可設山伏,以西應沙河,北應椴木沖,東南連罩笠山,以及于海……”,焦禮在這樣重要的地區創建寺院,有利於穩定軍民之心,使其協力邊防。
天順五年(1461年),焦禮父子又捐資重修了寧遠的清涼寺(今遼寧省沙後所鎮荒地村南山屯西山坳)。

軍事

焦禮守備遼東數十年,鎮守寧遠衛(今遼寧興城古城)二十年,驍勇善戰,擅長以少擊眾,屢破朵顏三衛軍,有“飛將軍”之稱。又善於撫恤軍士,能使其效死力,故而使邊陲安謐:
  • 正統八年(1443年),在廣寧、吳家墳等地擊退入侵的三衛軍;
  • 正統九年(1444年),隨遼東總兵官曹義出征三衛,於老河破敵;
  • 正統十二年(1447年),自寧遠出兵巡哨,力戰三衛,全軍而還;
  • 景泰元年(1450年),於寧遠千家峪擊破三衛軍;
  • 景泰四年(1453年),在興水縣堡擊退三衛軍;
  • 景泰五年(1454年),在小團山(今遼寧興城團山子村)擊敗三衛軍,頗有斬獲;

人物評價

朱瞻基:然(焦)禮在遼東,能效勞勤……父祖俱有功,子孫當俱優之。(《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
朱祁鎮:沖當一面,勇敵萬人。(全遼志》引
李賢:①平生尚氣節,識大義,臨陣奮不顧身。善撫士卒,人人樂為之用,以故所至成功,敵人畏之。時以比漢之飛將軍。(《東寧伯贈東寧侯謚襄毅焦公禮神道碑》)②桓桓焦公,際我明代。展也長城,橫亘紫塞。公在東鎮,帝顧無憂。四十餘年,礪爾戈矛。獻馘之功,幕府屢上。閫外威名,如古飛將。帝念公功,報典異常。金書鐵券,垂裕無疆。壽考令終,邊帥無幾。帝恤公亡,篤是恩禮。勒銘於石,百世不刋。芳躅偉烈,海內式觀。(《東寧伯贈東寧侯謚襄毅焦公禮神道碑》
孫繼宗:禮有膽略,精騎射,善以寡擊邊眾,邊方賴以寧謐者十餘年。(《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
萬安:逮公(焦亮)之考,秉心忠貞。殿厥封守,奇勳懋騰。厥聲日振,厥位日隆。東寧賜爵,世享無窮。(《焦亮墓志銘》
李輔:英勇善戰。(《全遼志》
查繼佐:而焦禮之東控者迤二十年,獨有開國久任功臣如葉旺馬雲故事。蓋禮既辦,而用禮於三韓者,誠有略在也。(罪惟錄
張廷玉:禮有膽略,精騎射,善以少擊眾。守寧遠三十餘年,士卒樂為用,邊陲寧謐。(明史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曾祖父
克赤
追封東寧伯。
曾祖母
伯顏禿
追封東寧伯夫人。
祖父
苦馬
追封東寧伯。
祖母
苦翠
追封東寧伯夫人。
父親
把思台
一作八思台,原仕北元明太祖時歸降,官至通州衛指揮僉事。追封東寧伯。
母親
伯氏
追封東寧伯夫人。
平輩
兄長
焦勝
襲任通州衛指揮僉事
焦謙
官至通州衛都指揮同知
子輩
兒子
焦亮
風疾,無法襲爵。後封寧東伯。
侄子
義榮
焦勝之子,襲任通州衛指揮僉事。
管失奴
焦謙之子,曾任指揮使
孫輩
孫子
焦壽
明英宗時襲爵為第二代東寧伯,官至甘肅總兵官。
焦壽之弟,明憲宗時襲爵為第三代東寧伯,官至平蠻將軍、湖廣總兵官
表格參考資料:

伯爵世系

焦禮在明英宗復辟後受封東寧伯,子孫世代承襲,共歷五世八代,至南明而絕。
第一代:焦禮,天順元年(1457年)封東寧伯,予世券。天順七年(1463年)去世,追封東寧侯,諡號“襄毅”。
第二代:焦壽,焦禮之孫,天順七年(1463年)襲爵。成化八年(1472年)去世。
第三代焦俊,焦壽之弟,成化九年(1473年)襲爵。弘治十三年(1500年)去世。
第四代焦淇(一作焦洪),焦俊之子,弘治十四年(1501年)襲爵。正德六年(1511年)去世。
第五代焦洵,焦淇之弟,正德八年(1513年)襲爵。正德十四年(1519年)去世。
第六代焦棟,焦洵從子。正德十六年(1521年)襲爵。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去世,追贈太子太保,諡號“莊僖”。
第七代:焦文耀,焦棟之子,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襲爵。
第八代:焦夢熊,應為焦文耀的兄弟輩,襲爵年份無考,活躍於明神宗明思宗時期,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投降清朝
東寧伯世系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古穰集·卷十一東寧伯贈東寧侯謚襄毅焦公禮神道碑》
全遼志·卷四》
名山藏·卷四十二》
罪惟錄·列傳卷之十九·武略諸臣傳》
明史·卷一百七·表第八》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