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留青竹刻

無錫留青竹刻

無錫留青竹刻是傳統竹刻藝術的一種,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層竹青雕刻圖案,然後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 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 無錫竹刻作品精細、古樸、清雅、秀麗,富有裝飾性, 以留青、淺刻、浮雕、圓雕等各種雕刻技藝為表現力, 質樸清雅,風格格調高古。品種有老臂擱、書鎮、扇骨、書聯、掛屏等,屬實用價值較高的旅遊工藝品。。江蘇無錫是近代江南竹刻的主要產地之地。無錫竹刻作品風格質樸清雅,格調高古。2008年6月,無錫留青竹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錫留青竹刻
  • 項目級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
  • 項目編號:Ⅶ-46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項目分類:竹刻
  • 申報單位:江蘇省無錫市
歷史發展,雕刻方法,藝術特徵,代表人物,喬錦洪,胡瑞康,許焱,主要價值,保護情況,

歷史發展

中國的留青竹刻工藝起源於唐代,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留青竹刻造詣頗深的大家,是明末江陰張希黃,人稱“留青聖手”。張希黃創立的留青淺刻山水技法,對無錫後世留青竹刻產生深遠影響。清代,留青竹刻技藝一直在無錫地區流傳。1914 年,無錫留青竹刻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二等獎。1915 年,無錫籍竹刻家、金石家張瑞芝(1885—1978)傳藝於內弟支慈庵(1904—1974)和長女張契之(1913—1976),並在無錫市中心復興路開設“雙契軒”藝坊,由吳稚暉題匾。留青竹刻藝術在這個家族薪火相傳,並世代以“雙契軒”為齋號,成為無錫留青竹刻的傳承主體,世稱無錫“雙契軒”竹刻。無錫留青竹刻主要分布在無錫市區。
張希黃作品留青竹刻臂擱張希黃作品留青竹刻臂擱

雕刻方法

竹子經處理晾曬變成淡黃色,表皮與下面的基底顏色相近,反差不明顯。但是“人養玉、玉養人”的道理對竹子一樣通用,留青刻品愈經把玩摩挲,基底部分變色越快。那些峰巒枯石、溪流雲靄、梅蘭竹菊等元素所建構的畫韻詩意,便會漸次顯現在觀者面前,這往往需要一個人的大半生時間去把玩親近,方可造就它達到圓熟瑩潤的境界。
三步完成竹刻,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製作過程包括采竹、煮青、雕刻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採伐竹材。無錫留青竹刻的傳統選材地,是在浙江省東部的嵊州市,竹子品種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常見的毛竹,採伐時間在冬季最冷的春節前後。所選竹株,又以三年齡的毛竹為宜。嵊州數十萬畝毛竹,主要用於建築、造紙或製作竹炭、竹醋、製藥原料。喬先生每兩年進一次山,每次採伐幾根便足以敷用。而最終精選每根竹子合用的部分,也僅能選出三四節而已剖開後的竹片,要進行第二個步驟,煮青。將竹片層層疊放在柴鍋里,旺火煮開。水煮可去除竹肌裡面的糖分,加入明礬可以促進這個過程,並殺除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和蟲卵。沸水煮開持續半個小時左右,青綠的竹皮變成暗淡的黃綠色,此時需要進行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擦淨竹皮表面附著的油脂。水煮處理後的竹片,還要經過幾個月的晾曬陰乾,細細揀選篩除其中有裂有殘疵者,方可進入下一步創作階段。
色彩單一的竹材,在竹刻家看來,並不簡單。竹材截面分為三部分。分別是竹皮、竹肌、竹黃。表皮竹筠質地最為堅密細膩,沒有明顯的筋絡纖維,水煮晾曬後顏色變淺變白。下面竹肌,靠近竹皮部分纖維緊密細膩,年代越久遠,色澤會越來越深,呈現琥珀般棕紅色,寶光流溢,滋潤晶瑩。因此也被稱作竹玉。竹肌越向內層纖維越少,質感越粗。最內一層稱作竹黃,質地最軟。
留青雕刻包含五個步驟,依據竹材使用情形,通常竹刻藝術品可分為三類:竹雕器、翻黃器和留青竹刻。而留青竹刻,是運用竹皮與竹肌的質地、顏色對比來創作。通常畫面實體部分留青,去除竹皮現出竹肌部分作為背景。無錫雙契軒針對不同階段,配合不同的刀具。所用刻刀有圈邊刀,起地刀,圓口刀。每一刀型又各分大小尺寸,總計十餘支。
留青雕刻包含五個步驟:分別是畫稿,圈邊,起地,分筠,平地。第一步,畫稿。無錫留青竹刻,以花鳥、山水、金石書法題材為多。因留青之故,需要畫面元素的邊緣勾勒清晰,因此工筆畫最適宜。第二步,是圈邊,用圈邊刀圈出保留竹皮的邊緣。這一步很關鍵,因為竹皮剝去不可復原,過程是不可逆的。所用圈邊刀,是單面刃平口或斜口窄刃。運刀時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壞留青邊緣輪廓,用刀的鋒尖向前運行。圈邊很像是工筆畫裡面的線描,需要長期練習才能達到不生不澀、流暢自如、行刀如運筆,一氣呵成的境界。第三步,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這一階段使用平口起地刀,刀刃斜面向下緊貼竹面,向前推鏟。行刀時注意用力均勻,尤其是不能下刀過重。因為通常竹皮層不足半個毫米,僅相當於七八根頭髮相疊的厚度。下面就是被稱作竹玉的竹肌表層,是竹材最漂亮的部分。這一層一旦破壞,無法補救。第四步,分筠。筠,是竹皮,所謂分筠,是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淺層次,相當於工筆畫裡的渲染著色。分筠是留青竹刻最具特色的核心技術,因為要在幾根頭髮厚度的竹皮上分出層次,以表現筆墨濃淡。如此細微且不容差錯,這無疑需要付出極大的專注與細緻。分筠所用刀具為斜口圈邊刀或圓口刀,運用刀鋒在竹皮上刮刻。複雜的分筠之後,是更為細緻耗時的第五步工藝,修整竹玉層,使之平整光滑,稱為平地。用平口起地刀細細刮磨,並隨時修整瑕疵,平地工序通常需要往復五六次,才能最終完成。
一件留青作品大功告成,少則一個月,多則一年乃至數年。刀法技巧之外,還需要竹刻家具備較高的書畫造詣,這也是留青竹 刻至今仍屬於小眾藝術品,而且傳世品不多的原因。

藝術特徵

無錫留青竹刻的品類有臂擱、鎮紙、台屏、掛屏、摺扇、簡冊、楹聯、器皿、擺件。無錫留青竹刻的主要技法有陰文淺刻、毛雕、留青淺刻、薄地陽文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無錫留青竹刻是江南竹文化的精華。竹,自宋代以來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睞,與梅、蘭、菊並稱“四君子”,是君子人格的文化象徵。無錫留青竹刻藝術由實用竹製品脫胎而來,以文人雅士、書畫藝術家為主要客群,渲染清淡雅致、天然本色的文化氛圍,寄寓超逸高邁的文化情操。無錫留青竹刻在設計和製作理念上主張“以畫法刻竹”,即用中國傳統書畫的構圖法則來設計竹刻品的畫面布局,掛屏、臂擱可看作中國書畫中的立軸,扇骨、鎮紙可看作屏條,而筆筒圖樣拓展開來,則可看作橫披手卷通景屏一類。竹刻的款識和鈐印格式也與書畫別無二致。竹刻雖然與書畫所用的材料和工具截然不同,但它們在表現手法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就留青淺刻而言,人物肉體裸露部分常用陽文線刻手法來處理,線條挺括、流暢、精美,這和國畫中的工筆線描相近。在陰文淺刻中,竹刻藝人則用刀痕的深淺,起底的平糙起伏、生澀圓潤來表現中國水墨寫意畫和中國書法的筆墨韻味。很多竹刻刀法都是從中國書畫的傳統筆法中得到啟發而產生、形成的,或老辣古拙,或水墨淋漓,或焦枯皴擦,或秀媚雋永,或蒼深遒勁,充分體現了“以畫法刻竹”的理念。無錫留青竹刻還特別講究體現竹子的自然材質美,並將留青淺刻與浮雕、透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無錫留青竹刻獨有的藝術特色。

代表人物

無錫“雙契軒”留青竹刻一直以家族傳承的方式傳承。第一代傳承人為張瑞芝(1885—1978),第二代傳承人為支慈庵(張瑞芝內弟,1904—1974)、張契之(張瑞芝女兒,1913—1976),第三代傳承人為喬錦洪(張瑞芝外孫,1947 年生)、張英媛(張瑞芝孫女,1950—2001),第四代傳承人為喬瑜(張瑞芝曾外孫女,1974 年生)。社會上從事無錫留青竹刻的藝人還有胡瑞康、許焱等。無錫留青竹刻的代表性作品有留青淺刻《山水筆筒》、陰文淺刻《吳昌碩書畫扇骨》、留青淺刻《駿馬圖臂擱》、留青淺刻《金文臂擱》、浮雕《蔬果擺件》、陰文淺刻《張大千書畫扇骨》、留青淺刻《雨後春筍臂擱》、透雕《梅竹扇骨》、浮雕《秋蟬》、留青淺刻《櫻花小鳥》、浮雕《豐收》、浮雕《清純》、留青淺刻《蘭亭集序》、留青淺刻《新篁》。
無錫留青竹刻代表人物喬錦洪無錫留青竹刻代表人物喬錦洪
無錫留青竹刻代表性人物是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喬錦洪。

喬錦洪

喬錦洪,又名喬林,1947年出生。1966年高中畢業時適逢文革,1968年赴蘇北建湖縣農村插隊,1973年喬錦洪與在射陽插隊的張英媛結為伉儷,從此,他倆繼承家學,共同在竹刻藝術之路上跋涉。 1974年喬錦洪調回無錫。1979年進入工藝美術研究所,先後任民間工藝研究室主任、文史資料室主任等職。因此,他對江南竹刻的發展過程瞭然於胸,他介紹說,竹刻藝術源遠流長,是我國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 喬錦洪的竹刻秉承明清竹刻及其母張契之晚年風格,格調古雅,富有詩畫韻味。他生性儒雅耿介,刀不苟下,一器常經年累月方成。他說;“過去為了生計,是別人叫我雕什麼就雕什麼;現在我不愁吃穿,是自己想雕什麼就雕什麼。”喬錦洪精於留青、陰刻、浮雕、透雕、圓雕諸法,所作臂擱、屏聯、簡冊、筆尊等精雅高古,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代表作品有《竹根筆筒》、《梧桐秋蟬》、《松竹擺件》等。飧刻之餘,寫成《江南竹刻藝術研究》、《中國古代竹刻藝術》等著述。

胡瑞康

胡瑞康,無錫人,原為無錫燈泡廠職工。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他經人介紹結識了上海、無錫的竹刻名家徐素白、張契之,並有幸得到他們的指點,從此走上了竹木雕刻的藝術之路。四十五載寒來暑往,胡瑞康從原先的業餘愛好到逐漸迷上了這門技藝。他潛心研習留青、淺刻、浮雕、透漏雕等技法,並大膽地進行實踐。憑著靈巧的悟性、不懈的鑽研,經過孜孜不倦的默默耕耘,胡瑞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竹刻風格,他將淺刻與浮雕相結合,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立體感。在胡師傅的刻刀下,青蛙、魚、螃蟹、扁豆、絲瓜、菱角這些常見動植物栩栩如生,惹人喜愛。值得一提的是,胡師傅還給自己的許多作品取了生動有趣的名字,北京市郵政局發行了一套八張《胡瑞康竹雕專輯》明信片,裡面就有《過大年》、《大吉祥》、《諧音聲聲》、《豐盛》等。

許焱

許焱的作品以留青淺刻為主,擅長書法、梅蘭竹菊、花鳥等,尤以蠅頭小楷為其特色。他採用留青與陰刻相結合,在表現“蘭”、“竹”等題材方面別具一格,受到一致好評。由於許焱家目前正在裝修,記者只見到了他的部分代表作:留青竹刻《滕王閣》,整幅作品寬11厘米、長32厘米,作品除了展現江南名樓滕王閣的秀美風光外,大部分篇幅用來刻王勃的傳世名賦《滕王閣序》,許焱花了四個月時間,才將由張磊書寫的《滕王閣序》全篇約800個小楷字一一刻就;被法國蒙特利馬博物館收藏的留青竹刻《蜻蜓月季》複製品;陰刻竹簡《太上感應篇》,由七八十塊高30厘米、寬2.5厘米的竹簡串成,總長180厘米,共刻有1200字;此外,還有《蘭亭序》、《心經》……他的作品曾獲得工藝美術百花獎等多種獎項,被多位名人和法國、日本等地的博物館收藏,使得傳統的無錫留青竹刻聲名遠播。

主要價值

無錫留青竹刻作品生成之初就是文人書案、畫桌上的實用物品之一,具有實用價值。無錫留青竹刻與無錫的文學、書畫藝術有著水乳交融的關係,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 無錫留青竹刻藝人創造出適合表現不同題材的各種雕刻刀法,使得無錫留青竹刻技藝具有獨特的工藝價值。無錫留青竹刻顯現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具有文化交流價值。
2008年6月,無錫留青竹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保護情況

據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無錫市民間藝術博物館自籌資金保留了2 名竹刻藝人, 使其免於流散。無錫留青竹刻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喬錦洪創辦了“梁溪竹友”藝術沙龍,恢復了“雙契軒”竹刻工作室,為竹刻藝術愛好者提供了交流、切磋無錫留青竹刻技藝的場所,構建了傳承、弘揚無錫留青竹刻藝術的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