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於養家,
張瑞芝把主要精力放在
碑刻業務上,而研究
竹刻就交給了年僅十幾歲的張契之。
張大千對這個聰穎的小姑娘很賞識,興致所至,常揮毫在竹扇骨上畫小景並賦詩讓其
雕刻,指點她懂得畫理和筆意。在一些書畫大師的指導下,張契之的
竹刻具備了更多的文人氣質,面目為之一新。早年的張契之醉心於
竹刻,過著無憂的生活,“一·二八”戰火迫使張契之舉家遷回無錫,在逃亡的路上,許多竹刻被日本侵略軍搶奪,散失了大部分作品。
“文革”期間,由於受丈夫歷史問題的牽連,張契之家被查抄,歷年積累的
竹刻藝術品被付之一炬,身心受到極大摧殘。在
困境中,張契之卻達到了她
竹刻創作的鼎盛,在不足5年的時間裡,創作出了20餘件堪稱經典的竹刻作品,創造出將留青與透浮雕融於一爐的表現手法,在近現代江南竹刻藝術中獨樹一幟,也成為無錫“雙契軒”竹刻的藝術特徵。
王世襄在《
竹刻藝術》一書中稱她為“近代少有的女竹刻家”。 雙契軒第三代傳人是張契之的獨子
喬錦洪和其妻子
張英媛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