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鱧(中藥)

烏鱧(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鱧,中藥名。為鱧科鱧屬動物烏鱧Channa argus (Cantor) [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的肉。動物烏鱧,在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其他地區均有分布。具有補脾益胃,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身面浮腫,妊娠水腫,濕痹,腳氣,產後乳少,習慣性流產,肺癆體虛,胃脘脹滿,腸風及痔瘡下血,疥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鱧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魚綱
  • :鱸形目
  • :鱧科
  • :鱧屬
  • :烏鱧
  • 分布區域: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其他地區均有分布
  • 採收時間:常年
  • 毒性:無毒《別錄》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藥理作用,使用注意,炮製,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鱧魚、蠡魚、鮦魚《本經》,鱺《廣雅》,黑鱧魚《本草圖經》,玄鱧、文魚《埤雅》,黑鯉魚《本草衍義》,黑魚《日用本草》,烏魚《滇南本草》,黑火柴頭魚《醫林集要》,蛇皮魚《醫林纂要▪藥性》,烏棒、活頭才魚《中國動物圖譜▪魚類》。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入脾、胃、肺、腎經。

功效

補脾益胃,利水消腫。

主治

身面浮腫,妊娠水腫,濕痹,腳氣,產後乳少,習慣性流產,肺癆體虛,胃脘脹滿,腸風及痔瘡下血,疥癬。

相關配伍

1、治十種水氣病,鱧魚一頭,重一斤以上,熟取汁,和冬瓜、蔥白作羹食之。(《食醫心鏡》)
2、治水腫腹大,活鱧魚去腹垢,入獨顆蒜令滿,外塗濕黃泥,炭火炙食。(《本經逢原》)
3、治腎臟病及心臟病性水腫,營養障礙性水腫,孕婦水腫,腳氣浮腫,大黑魚去腸留鱗,洗,冬瓜等量,再加少許蔥白、大蒜同煮,不加鹽,喝湯吃魚,每日1劑,連吃3-7d。(《食物中藥與便方》)
4、治下肢腫、尿少、腰痛,烏魚1條(500g左右)去內臟,芒硝30g。共煮熟,3次吃下。或烏魚用草紙包,浸濕,放灰火中燒枯研末,分作6包,每日3次,1次1包,用蔥白煎水送下。(江西《草藥手冊》)
5、治小便不利,烏鱧250g,螻蛄5g,肉蓯蓉3g。煮湯服。(《常見藥用動物》)
6、治產婦乳汁少,烏鱧1條,去內臟洗淨,將洗淨搗爛的蚯蚓肉泥10g,裝入魚腹,隔水蒸熟食用。(《常見藥用動物》)
7、催乳補血,治產後體虛,烏鱧去內臟,洗淨,放入調料,隔水清蒸,供產婦常食用。(《水產品營養與藥用手冊》)
8、安胎,治慣小產者,黑魚四兩,取肉,酒洗過,同母雞1隻,炒煮一起吃下。慣小產者,服數次可保無慮。兼進磐石散。(《醫方一盤珠》熊氏黑魚湯)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火上烤熟食,250-500g;研末,每次10-15g。
外用:適量,搗敷。

藥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

使用注意

有瘡者不可食。

炮製

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內臟,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體圓呈棒狀。體長為頭長的3.2-3.7倍;為體高的4.5-4.8倍。頭略扁平,其背部有許多小感覺孔。吻長圓形。口裂大。兩頜、犁骨及齶骨均有細齒,有時還間雜大型牙齒。鰓裂大,鰓耙10-13。背鰭47-52,臀鰭31-33,側線鱗60-61。尾鰭圓形。體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或灰白色。體側有八字形排列的黑色條紋。頭側有兩條縱行黑條紋。

生長環境

棲息於水草茂盛處泥底的水域,對水質適應性強。

相關論述

1、《本經》:“主濕痹,面目浮腫,下大水。”
2、《別錄》:“療五痔。”
3、《食療本草》:“下大小便擁塞氣。又作膾與腳氣、風氣人食之。”

附註

同屬動物斑鱧Ophiocephalus maculatus(Lacepede)也同等入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