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閣村

火神閣村

火神閣村,河南省下轄的行政村,地處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隸屬河南省夏邑縣車站鎮,轄火神閣、王瞎樓、半截樓等自然村及村民組,方言為中原官話-商阜片。

火神閣,為原火神閣廟大匾上三個金字。因鳳凰鳥飛落此地,故建造火神廟。《左傳》載:孔文子曰,良禽擇木而棲。更何況神鳥鳳凰。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約1500(2015年)。北宋建廟,明朝香火旺盛,鼎盛於民國,文革時期火神閣廟被毀,改革開放以後政府政令開明華夏傳統得以復興遂於2002年復建一閣,閣中供奉火神閼伯(古代聖人)像,2017年擴建香火廬閣中增火神轉世神像五顯華光大帝三眼馬王爺,道教奉其為玉皇大帝殿前雷部護法四元帥(馬、趙、溫、關)之一。

火神閣村位於車站鎮李集鎮郭莊農貿區、王集鄉楊集鎮的結合部,其中距車站鎮區6公里,距李集鎮區7公里,距郭莊區3公里,距王集鄉街道3.5公里,距楊集鎮區7.5公里,距夏邑縣城17公里(《夏邑縣誌》記載為:西北二十七里),距商丘市區45公里。

車站鎮鄉道001(Y070)穿村而過並與縣道劉駱路(車站鎮至駱集鄉X324)交匯,路面平整寬闊,交通便利,隴海鐵路橫臥北部。抗戰時期,這裡曾是隴海鐵路夏邑縣火車站第一道防線,建有日軍炮樓。

火神閣村處於兩大國家級經濟區淮海經濟區中原經濟區黃金交融的開放地段,食用菌出口基地之一。

火神閣村礦藏主要是煤礦和鐵礦。火神閣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曾有“中原台灣”之稱,簡稱小台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火神閣村
  • 外文名稱:Huoshen‘ge Country
  • 別名:中原台灣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 下轄地區:火神閣 王瞎樓 半截樓
  • 政府駐地:火神閣西路
  • 電話區號:0370
  • 郵政區碼:476444
  • 地理位置:淮海中部地區 中原東部
  • 面積:2.6平方公里
  • 人口:1449(2015年)
  • 方言: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火神廟,防線炮樓,鳳凰頭土地
  • 機場:商丘觀堂機場 徐州觀音機場 鄭州新鄭機場
  • 火車站:夏邑縣站 商丘站 商丘南站 碭山站
  • 車牌代碼:豫N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水文氣候,自然資源,礦藏資源,電力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藝傳媒,醫療衛生,歷史文化,名稱由來,火神傳說,閼伯身份,參商相離,文化廟會,三遷夏邑,程氏源展,玄帝種樹,騾打響場,肉賈啖盡,抽樣調查,勸人淡定,窪溝拋孩,隴海戰役,火閣受降,抗洪搶險,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建置沿革

火神閣村
夏時屬虞地,中期為都城綸邑京畿。(據《通典》《元和郡縣誌》《虞城縣誌》《左傳·哀公元年》載:“宋州虞城縣有綸城,即少康邑。於縣東南三十五里。縣是指古虞城縣城(即今利民鎮),從今利民集向東南35里,即是虞城縣稍崗鎮和夏邑縣車站鎮的地域範圍)。後為商國(都南亳,今商丘)所屬。
商朝屬於故都南亳
西周時期屬宋國(公爵,都商丘)。公元前286年,齊聯合魏、楚夾擊滅宋,三分宋地,火神閣村被楚國所吞。村北便是空澤湖(古澤名),水土肥沃使得當地百姓很富足。
秦時屬碭郡祁鄉縣。秦末苛政如虎,因而於公元前209年爆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在陳(今周口淮陽)建國號張楚,火神閣村屬之。楚漢之爭時,火神閣村屬於項羽西楚政權(都彭城,今徐州)所轄。
西漢時期屬梁王國(都睢陽,今商丘),梁王劉武葬於芒碭山後,王后攝政,天子亦畏其三分,然王后葬後,梁地被分,火神閣村仍屬梁國,與沛郡相望。上屬豫州(州治譙城,今安徽亳州)。
三國曹魏(都洛陽)。
西晉屬梁國。“八王之亂”以後,天子勢衰,元316年,匈奴人劉淵推翻西晉,建國號漢,火神閣村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前後數十次易手。
公元420年,劉裕廢晉帝,建立宋朝,南北朝開始,火神閣村屬於南朝宋。隨後又經歷北魏東魏(北魏兩分)、北齊北周政權交替。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建隋,隋朝於589年滅亡了南朝的陳,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分裂割的局面,隋復實行郡縣兩級制,改州為郡,火神閣村遂屬梁郡下邑縣
唐朝時,火神閣村屬於河南道宋州下邑縣,後宋州改睢陽郡。
北宋屬於京東西路之南京應天府(今商丘)下邑縣。鳳凰神鳥,飛落此地,火神閣廟得建寓意鳳凰浴火重生。“靖康之恥”以後,康王趙構於應天府南京繼皇帝位,次年南下杭州。南宋時,火神閣村屬於金國歸德府(原宋應天府)下邑縣。
金亦改下邑縣為夏邑縣,取“華夏之邑”意,火神閣村屬之。
蒙元時期,統治政策暴虐,將人分為四等,蒙古人最貴,色目人次之,漢人又次之,南方漢人最賤。從南宋滅亡之日起,漢族農民的武裝反元鬥爭一直沒有停止。劉福營村(距火神閣村2公里)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迎韓林兒建國大宋,年號龍鳳,建都亳州,後遷都開封,史稱韓宋,火神閣村屬之。
明朝時,火神閣村屬於河南布政使司歸德府夏邑縣。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歸德府降為州,火神閣村隸屬開封府夏邑縣。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歸德州升為府,火神閣村屬之。
滿清時期,基本從明制,火神閣村屬河南省歸德府夏邑縣。清朝對待漢人較元朝政策放寬。前清人們生活有所改善,然而,晚晴時期,朝廷為償付大筆“賠款”,對農民除征賦稅外,又作額外的搜刮,使農民瀕於絕境,以致揭竿反抗。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下詔退位,中華民國建立。火神閣村屬於河南省豫東道(治所開封縣)夏邑縣。後屬河南省第二督察區(治所商丘縣)夏邑縣。民國27年(1938年)日寇鐵蹄踏侵中原,占領隴海路劉堤圈火車站(今夏邑縣火車站即夏邑縣站)並在火神閣村建設炮樓駐軍,作為隴海路第一道防線以確保鐵路及火車站不被人破壞。5月21日,日軍一部約3000人,自劉堤圈火車站向夏邑縣城移動,途經東魏樓與沿隴海鐵路西撤的國民黨龐炳勛兵團第66團遭遇,66團奪日軍汽車30餘輛,後因日軍增援遂向西南突圍。民國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炮樓被村民推毀。民國37年(1948年)冬火神閣村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火神閣村屬於河南省商丘專區夏邑縣車站人民公社火神閣生產大隊共轄9個自然村。1951年村北的程大莊集(今程大莊西村的一部分)合併了周邊4個村子形成新的程大莊村,火神閣村遂合併於程大莊生產大隊。1970年火神閣生產大隊與程大莊生產大隊分離,1972年將張莊、姜莊等南部的生產小隊劃歸郭莊人民公社。1984年車站公社改為車站鄉。1986年車站鄉升格為車站鎮。1997年6月商丘撤地建市。火神閣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車站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火神閣村轄3個自然村, 5個村民組。村委會駐火神閣黨群活動中心廣場北。
自然村:火神閣村、王瞎樓村、半截樓村。
村民組:半截樓組、火西組、火南組、王瞎樓組、火東組。
夏邑縣是“中國長壽之鄉”也是河南省第一個長壽鄉,火神閣村自然也屬於長壽區,總人口1407人(2012年),其中勞動力839人,優質可耕地占總耕地地面積的39%。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火神閣村處在東經約114°95′,北緯約34°11′,位於黃淮海平原腹地,是淮河泛濫沖積和古湖淤積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低緩平原,地勢低而平坦,形成發育與黃河歷代變遷和決口泛濫有密切關係。火神閣村處於豫皖蘇魯四省結合部,鄭州、濟南、合肥三角形的中心位置。距四省省會均在300公里左右。
夏邑縣火神閣村

水文氣候

火神閣村三面環水,東有餉馬溝,西有王樓溝,北有虬龍溝,三條河流猶如三面大網,唯留南面一門無網,《呂氏春秋》記載:開南面一網,放南山之鹿。故火神閣村是為“德鹿”。村北有落鳳溝沿村而過水是從東往西流自村西向南流去,因流經鳳凰頭土地故名落鳳溝,原本自劉堤圈流經火神閣再向東南流去,現已被截斷只剩幾段小坑,金天興3年(1234年)其為黃河決堤後的3股河水之北股,流經江蘇徐州入淮。黃河在夏邑縣北部至少改道三次,有文獻可考的金天興年間在落鳳溝,明嘉靖年間在虬龍溝,清康熙年間在巴清河。直到清鹹豐年間黃河流入濟河才穩定下來,濟河從此退出歷史舞台只留下濟源濟南等城市。
火神閣村四季分明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半濕潤氣候區,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月平均氣溫以7月份最高,元月份最低。年平均氣溫約15℃。年平均降雨量1434毫米,無霜期209天。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火神閣村的金屬礦藏主要以鐵礦為主,非金屬礦藏主要以煤礦為主;其它少量的礦藏有稀土、鎢、錫、鉬、銻、鎳頗具有世界性優勢,此外還有少量的鈮、鈹、硫、磷、鋅、鋁土礦、釩、銅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探明火神閣村的煤礦是屬無煙煤,只是開採成本過高,又受技術影響,所以一直掩埋這這片土地里且火神閣村的土地擁有大量的鐵礦,只可惜前人們只用它們進行燒磚

電力資源

火神閣村在2005年以前用的都是35KV郭莊變電力,2005年以後,郭莊鄉廢並於李集鎮,火神閣村開始使用車站變火神閣分支110KV交變電,車站變火神閣分支共設七個交變站輻射周邊三個行政村總計9個自然村,車站變火神閣分支編001號交變站位於車站鎮道001與劉駱路交叉口程大莊西台,與車站變小王樓分支遙相呼應,位置優越。2019年10月車站變火神閣分支分離出程大莊南分支。
車站變火神閣分支001號線車站變火神閣分支001號線

人口

火神閣村總人口1056人(2004年),其中:火神閣481人,半截樓452人,王瞎樓123人。

經濟

綜述

火神閣村勞動力近900人(2015年),以農業為主。

第一產業

火神閣村的食用菌生產加工業起步於2000年,興盛於2005年,當時幾乎家家都有蘑菇房。如今,火神閣村擁有兩家食用菌加工廠,產品主要銷往日本和東南亞諸國。
火神閣村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東有餉馬溝,西有王樓溝,北有虬龍溝,水資源豐富,很適合大白菜生長,主要銷往日本韓國和中國新疆
夏邑縣是國家小麥生產基地縣,小麥也是火神閣村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
火神閣村的特色種植及畜牧有火龍果採摘園和肉鴨自動化養殖園等,波爾山羊、肉牛、生豬等養殖產業在火神閣村聚集。

第二產業

火神閣閥門廠:坐落在火神閣村半截樓,成立於1998年,現已成長為集閥門加工與銷售於一體的工廠。由於村里年輕人大多出門打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幼和婦女,企業法人也看到了這一點,實行了“散件家庭組裝”的方式,不僅使工廠的利潤大大增加,也使村里留守人員不出家門就能數鈔票。
程九家具廠:成立於2003年,其原本只是個半截樓的木工作坊,由於鄉道001的全線貫通,也給這個木工作坊帶來了新的商機,自轉型為家具廠至今,一路披荊斬棘,如今已經成長為集家具加工、展覽、銷售於一體,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
三高綠色食品加工廠:坐落在火神閣西路,蘑菇加工廠可謂是命運的產物,加工廠成立於2005年,當時正是火神閣村蘑菇產業鼎盛時期,如今的加工廠不僅只局限於蘑菇的加工,也走向了大白菜的銷售路線,正是“蘑菇加工掘到金,白菜銷售擴前路”。鑫團食用菌加工廠:成立於2007年,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在鑫團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也成為了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加工廠位於火神閣西路,便利的交通使來往車輛絡繹不絕。

第三產業

火文化是中華文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人類祖先發現和保存火種以後人類開始告別食毛飲血進入熟食和照明時代。火神閣村的火神廟擁有上千年歷史,留下的很多傳奇故事。每年都會有善男信女到火神閣廟進香,也相對刺激了當地的消費。
坑日戰爭時期,火神閣村曾建有日軍炮樓,中國守軍曾在這裡為祖國的獨立及民族的自主留下忠魂,1997年在原火神閣學校西側挖出一處抗日戰場。
鳳凰頭傳說是神鳥鳳凰飛落火神閣的地方,封建時期更有人將這裡當做龍脈所在地,鳳凰頭的土不宜動。
旅遊、零售業消費、農牧產品出口等均在日益增長。

交通運輸

火神閣村作為車站鎮東南門戶,隴海鐵路從北境穿過,虬龍溝流向東南,一條劉駱路連線了夏邑縣火車站和夏邑駱集煤礦,並對火神閣帶來了勃勃生機。夏邑縣是中國第一個縣級“中國食用菌之鄉”而她的起源就在車站鎮程大莊西村,也就是火神閣人俗稱的“北莊”【上世紀50年代未,車站公社要設立集會,各生產隊都希望能設在本村,遂火神閣村北面的程大莊集(寨)整合了4個村子形成了新的程大莊村,路面修整的寬闊而平坦,集會遂設於此,由於當時火神閣村的老人不同意合併,向南通往火神閣村的道路就沒有修通】,所以,火神閣村的食用菌行業起步較早,擁有兩家食用菌加工廠,是食用菌出口基地之一。2019年10月,火神閣村實現全村通油路。夏邑縣城鄉公交109路火神閣站位於村委會東面,每天6班車。
火神閣村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火神閣國小又稱火神閣學校,成立於1970年,曾位於火神閣村南,後搬遷至火神閣與半截樓的接壤處,因師資力量薄弱於2000年倒閉。

文藝傳媒

火神閣村每年都會組織夜間電影巡放,主要以正能量題材為主,由半截樓組成員負責。

醫療衛生

火神閣村衛生室位於火神閣黨群活動中心廣場南,對接車站鎮中心衛生院與夏邑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火神閣村在民國九年《夏邑縣誌》中三個自然村均有收錄。
火神閣村:名稱源於火神閣廟,是火神爺居住的地方【夏邑縣有三處:火神店(即今火店鎮)、火神閣、火神廟(即今駱集鄉大梨樹村)】。廟宇門匾上赫赫三個大字“火神閣”,火神廟建於宋朝,傳說自西向東飛來一隻鳳凰落在此地,人們認為這裡是出大人物的地方,就在此地建造了火神閣。
明朝時候朝廷海禁對外貿易只能官營,弘治中興中原商貿得以發展,火神閣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南方鳳陽府亳州是通往中原的要塞,當地人相交惡欺負外地人,說人話不辦人事,上天遣火神欲予懲治,弘治十年火神爺便離廟南行,途中遇到一個販賣涼蓆的商販,火神便上前詢問:“兄台欲往何處?”,答曰:“前往山東販賣涼蓆”,火神又說:“山東生意不好做,不如跟我去亳州吧”,商販看此人面善,語言溫和,便說:“山東響馬頗多,就跟你去亳州了”,於是二人結伴同往亳州而去。
民國九年夏邑縣誌民國九年夏邑縣誌
到了亳州,商販的攤位一上午都無人問津,同行人對商販說:“下午一定全部賣完”。剛過午時三刻,亳州城頓起一場大火,儼然的屋舍葬身於火海,到了夜晚人們只好攜帶涼蓆露宿街頭,涼蓆價位暴漲。說來奇怪,火勢雖然熊熊,但是只在商販住所以南地方蔓延,以北安然無恙。商販的涼蓆賣出了比以往都好的價格。入夜,兩人飲酒,商販說:“這場大火來的蹊蹺,火勢熊熊卻沒燒死一個人,倒是讓我的涼蓆銷售一空”,同行人說:“亳州此地,人相交惡,這只是上天對他們的小懲”。第二天即將分道揚鑣,商販便問同行人:“兄台何許人也,家住何處?”同行人說:“我的姓不好聽,姓惡,住在夏邑縣北三十五里(縣誌載為西北二十七里),自縣城早晨出發,傍晚便可到達”。
又過幾年,商販來夏邑縣辦事,想起當年結伴去亳州的夏邑“惡”姓朋友。第二天,太陽剛出頭,商販就一路向北尋來,中午在杜集(今郭莊農貿區杜集村,縣誌載為西北十二里)少做片刻又向北行去,傍晚時分來到一個村莊,就投宿於此莊,商販詢問店家:“村里可有惡姓人家”,店家答:“村並未有過惡姓人家”,商販又問:“村莊叫什麼名字?”店家又答:“此村名曰:火神閣”,商販似乎明白了什麼,立即詢問閣在何處,店家指向西南方向,商販來到火神廟前看到廟宇雄偉華麗紅柱碧瓦,走進廟裡更是壯觀僅台高就有兩米多高,商販走進大殿,看到了屹立在殿堂的台階上的火神像,就和當年的老友一般模樣,這才明白自己當時原來有火神相助。至今亳州市譙城區依舊流行一句話“誰要不憑良心就讓火神爺燒他”,光緒《亳州志》記載,亳州城有火神廟十五座、火神閣七座、火星閣一座、火星廟二座,且均有地址和年代可考,同時還建有龍王廟七座生怕大火再起。
火神名喚閼伯(e·bo),唐堯之弟(同母異父),顓頊之侄孫,帝嚳之子,后妃簡狄吞燕卵而生,即黃帝的五世孫。故事就這樣傳開了,來廟裡上香祈福的人也多了,每月的初七都會有廟會,原來的火神廟文革時期被毀,重建於2002年,規模卻遜色了很多。
王瞎樓村:相傳村裡有家王姓,此人毫無主見,凡事都要詢問他人。
有一次,自家要蓋房子,請了工匠起草了一張圖紙,此人就拿著圖紙到處詢問,按照圖紙建該如何如何。第一個人看看圖紙說,這樣不行就拿起筆在他的圖紙上畫了幾下,他看了圖紙還不錯,又詢問另外的人去了;第二個人看了圖紙說,這樣不行又拿起筆畫了幾下,他又看了圖紙又不錯,又詢問第三人去了……
第二天,他把圖紙交給了工匠,讓工匠就按圖紙上建造。圖紙上規劃的是一個宏偉的樓宇,他也為圖紙上規劃的樓宇而自豪。工匠拿到圖紙欲言又止。按照圖紙工匠們幹的熱火朝天,樓宇終於竣工了。
可是路經此地見了這棟樓的人都會忍俊不禁,他來到自家的新樓這裡察看工程質量,這才發現,新樓沒有門、沒有窗戶,當地稱作“蓋瞎了”,既然是姓王的蓋的樓,從此這裡就被稱作王瞎樓。
半截樓村:傳說村裡有一程姓員外家中頗有財,只是獨子有些痴傻,有一年員外請了好多的能工巧匠為自己的房屋做規劃。
第一天,眾多工匠經過研究,交給員外一張圖紙,員外看後,感覺同其他樓宇一般,就讓重新起草圖紙;第二天,眾多工匠又經過研究,又交給員外一張圖紙,員外看後,感覺樓宇是比原先雄偉了一點,可是還彰顯不了自己的富貴,又讓重新起草圖紙;第三天,眾多工匠再經過研究,再交給員外一張圖紙,員外看後心喜,這將是整個夏邑縣所有建築都無法比擬的樓宇。
工程開工了,工匠們幹的熱火朝天,樓宇也建好一半了,本來是件好事,可員外這裡開始犯難了,為了蓋樓家裡積蓄消耗殆盡,其子又將之前買好的磚給賣了錢揮霍,再蓋下去,不僅工匠們的工錢發不了,就連自家的餬口都會是問題,就這樣蓋了半截的樓停工了。
事情傳了出去,人們每次來到這裡都習慣稱為半截樓,又稱程半截樓。

火神傳說

千百年來人類特別感激發明火的開掘者和火的管理者。世界各國各民族根據其各國各民族的發展和民俗不一樣,供奉的火神也不一樣。在我們中國最早供奉的火神為燧人祝融回祿(又叫吳回為祝融之弟)。這幾位火神中國歷史上被百姓供奉為火神,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文字記載和形成廟宇而被人們世代祭祀的當首推商祖閼伯
村民祭拜火神除了紀念先民功德以外也是為了農業生產需要,一般祭祀時間在立春時節,冬麥需要灌溉,祭祀活動也是提醒鄉民要為春耕做準備,民以食為天,應及早準備好種子及生產工具。祭祀時有領拜的、喊口令的及敲磬的,三個頭後領拜給火神進香,確保一年五穀豐登。還願者則請花戲樓或請火龍舞表演。

閼伯身份

閼伯為帝嚳高辛氏之子,商(今河南商丘)人,相傳為帝嚳后妃簡狄吞燕卵而生,商祖,《左傳》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閼伯又名:契,因商人信守約定故稱契約。陰曆正月初七生日,昭明(商國賢君)的父親,其十四世孫成湯滅夏朝建立商朝,史稱“湯武革命”。
左傳》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閼伯在公元前2800年,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發明了以火紀時的曆法,在管火的同時曾築台觀察星辰,以此為依據測定一年的自然變化和年成的好壞,為我國古老的天文學作出了貢獻。閼伯在他的封地“商”做火正,嘔心瀝血,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人們尊他為“火神”。閼伯死後葬於封地,建有閼伯台,由於閼伯的封號為“商”,他的墓冢也被稱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來。

參商相離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高辛氏有二子,大的叫閼伯,二的叫實沈。他們原來一起住在曠野里,整天打架,互相征伐。帝嚳沒有辦法,只好把閼伯遷於商丘,讓他管理東方的那顆星星--大火星,也叫辰星、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今陝西),去管理參星。從此,兄弟二人各居一方,永不能相見了。這顆商星參星位於天文學上的黃道的東西兩端,在星宿中二星一個落下的時候,另一個才升起。唐朝大詩人杜甫在《贈衛八處士》一詩中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和商”,其典故就源於此。
嘉靖夏邑縣誌嘉靖夏邑縣誌
大火星是二十八宿中東宮七宿之心宿二(商代把天劃分為四個宮,即東宮蒼龍、南宮朱雀、西宮白虎、北宮玄武。大概也是因閼伯發明了以火紀時的曆法,所以至商代人們已開始將閼伯與大火星一同祭祀。
明朝嘉靖《夏邑縣誌》載:七日,有火星廟會。每逢廢歷正月初七日,因為火神之生日故也,人們皆至火神廟敬香。

文化廟會

商丘市睢陽區(古商丘縣)有座著名的廟宇“火神台”,供奉著閼伯的神像,因而又叫閼伯台火神台形狀如墳墓,規模很大、高達十丈。台上除火神廟外,還有大殿、拜廳、鐘鼓樓等。台下設有戲樓、大禪門等精美建築。廟內還有明清彩色壁畫、是我國現存祭祀火神的珍貴廟宇。據傳說閼伯是原始社會五帝帝嚳的長子,帝嚳代高陽氏顓頊為君王后封兒子閼伯於商丘、專門管理火種,稱為“火正”。在那漫長的遠古時代,草原上洪水泛濫,風沙蔽日,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要把寶貴的火種保留下來,也是一件頗為不易的事。而閼伯卻能夠將火種完整地保存下來,為百姓世代相傳。閼伯死後,後人便稱他為火神,築台埋葬於此,因閼伯管理火種有功,便在台上修建了閼伯廟,供奉閼伯神像。從古至今,當地百姓每年的正月初七都到火神廟進香朝拜閼伯,形成祭祀火神的盛大古廟會
火神閣村
民國九年《夏邑縣誌》記載:七日,祭火神,幼女扎紫姑請之,神來即拜舞

三遷夏邑

三遷夏邑主要講的是火神閣村程姓人家的事,火神閣村的程姓人的小腳趾的趾甲都是有兩個片的,是因為遷來時監遷的官吏為防止人們逃跑而做的記號。
火神閣村周邊村莊火神閣村周邊村莊
一遷在舊集村(程老家村舊集),舊集是火神閣村程姓的夏邑第一站,建有程姓祖廟(文革時被拆);第二站在全堂村(程老窩村全堂),全堂距火神閣僅有2公里路程。
火神閣村的程姓,是洛陽伊川(二程)後裔,自伊川二十五世玄孫定居火神閣村,家譜重新續訂輩字由四言變五言。

程氏源展

程姓是古帝王顓頊的後代。黃帝的曾孫重、黎兩兄弟,被帝嚳(火神閼伯的父親)封為專門管理火種的官員,稱作祝融,為夏官即掌握天下軍隊,一次祝融奉聯盟首領唐堯之命誅殺共工部落,共工不敵沿河西逃,祝融追至不周山時發生地震,帝堯責怪祝融未能盡誅共工族,於是將祝融斬殺,其弟吳回接任夏官之職亦稱祝融(風姓)。重、黎的子孫一直擔任這個職務,並且在商朝的時候被封在程,建立了程國(洛陽的上程聚,在今孟津、偃師的交界處),周公平定三監之亂於周成王時期冊封程國為諸侯,伯爵,史稱程伯(得氏始祖程伯符)。風姓程氏,秦漢時期姓氏合一故稱程姓。到周宣王的時候,程伯休父被召入朝做大司馬,改封在周都附近(鹹陽程邑)建立程國,但休父的子孫從此確開始以官為姓改姓司馬(休父後裔有部分保留姓程定居程邑,程姓司馬氏)。鹹陽、京兆一帶等屬安定,休父之後多居此,司馬遷司馬懿司馬相如都是這一支。
周平王東遷以後,程邑即程國飽受犬戎之禍,春秋中期秦晉爭雄,程國親近實力較強的晉國,於是被秦國吞併,國君程德邈攜公子嬰(程嬰)逃入晉國被任命為晉國大夫,程嬰仕晉平公,有立趙孤之德, 被封忠誠君,食邑在廣平郡(在河北邯鄲、雞澤一帶)。 程姓還有另外一個起源,是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後裔中有一支智氏(晉六卿之一),在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前為避禍改姓荀。
後來荀姓有一派被封在程,他們用自己的封邑作為姓氏,也姓程,後裔主要在山西一帶。 春秋時期,程姓主要在山西,河南,陝西發展,秦朝的時候,有程姓被遷到四川和浙江,漢代時又發展到江西,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到三國時已經擴展到了廣東,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元朝末期,程姓進入福建,清朝康熙年間,程姓發展到了台灣。
程邑位置圖程邑位置圖
現在程姓主要居住地在河南和安徽。
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59%。
程國,風姓程氏。
黃帝……顓頊……吳回
1、從程伯符到程嬰(伯符1—14世)
伯符——稟丁——仲壬——子臧——休父——仲辛——黑肱——君識——應——公龕——撫宜——思陵——德邈——嬰
2、從嬰到元譚(伯符14—45世)
嬰——伯先——叔本——會——括——叔虎——景遂——遠——瑋——愨——珍和——黑——整——元則——玄通——翔——僧泰——康——君縉——文爽——孝寵——公嗣——炅——伯盛——奢——元昱(昱)——建——曉——智徹——延——牧——元譚。
3、從元譚到靈洗(伯符45—58世)
元標、元譚——超——馮——孝豐——景秀——元政——寶雲——法曉——隱雋——道樂——次茂——詧——寶惠——靈洗。
4、從靈洗到文英(伯符58—65世)
靈洗——文季——子響——育——皆——弘——大辨——文英
5、從文英到“二程”(伯符65—78世)
文英——皓——日華——懷直——執恭——世庸——岩——秀——俶——羽——希振——遹——珦——顥、頤。
45世元譚公有兄長名元標為唐朝魯國公程咬金之祖。
二程後世部分輩分:顥端昂原,漸叔梅興,德敬良仕,子彥思克,繼世心宗,佳接起延,倓(甲)洛(伙)璋(全)銘(孝),毓(友)秀(丕)廣(利)遠(樂),相(崇)傳(良)大千,源推其業,長流萬年。格守秉正,修齊治平,道衍仲輿,志篤永恆。
一世程頤,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其兄同學於周敦頤,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其著作有《周易程氏傳》。
二世程端中,年少時聰明過人有非凡的見識,父親和伯父(程顥)都十分喜愛他。建炎三年,金軍攻打六安,他親自率領軍隊去抵抗金軍,大敗金軍二百多里,不想敵人又殺了回來,端中奮力血戰失去首級,天子聽說十分哀痛,派人鑄了一個金頭,安在屍體上安葬。生子三,長子易,次子晃,三子晟。

玄帝種樹

在夏邑老城北門裡西側,有一座玄帝廟。坐北朝南,上懸石坊橫匾“玄帝廟”。廟內供奉玄天大帝銅像,玄帝就是上古帝王顓頊。原來這裡只是一座小廟,燒香拜神的人寥寥無幾。一天,玄帝爺一路北行,傍晚時在一村落休息,夜不能寐來到村北河邊看到南岸土質發紅,於是用泥捏成一匹紅馬,趕著去河北單縣(故黃河以北)賣馬。當時集市上的人們一看,都稱讚棗紅大馬矯健有力。一位有錢人家的公子隨即付款。臨走老者讓公子只管用不能飲水。如有啥問題可到夏邑縣北門裡路西,找一個姓玄的老頭。
玄帝爺回廟時又經過這個村落,就在兩條大路的交匯處西南種下一棵楊樹,楊樹是玄帝所種便自帶仙氣,生長十分神速並且枝繁葉茂,村民稱為神樹,還用紅布系在樹上,不知過了多久樹下有了人家居住,一條蛇仙也選擇在這神樹上修行,造成樹下居民房屋裡經常出現蛇。2008年夏邑縣全境出現風災,村裡有一天傍晚突然起了一陣黑風便將這棵大樹吹倒,說起來也蹊蹺,周圍的樹除了神樹砸倒的其餘的都沒倒。自從樹倒了以後,村民的房子裡再也沒有蛇出現了。所謂萬物皆有靈,村民便在樹倒的地方立了一座無字廟,廟建在了大坑裡,裡面沒有神像只有一顆大樹根。
回說單縣公子騎馬回到家。看這馬出一身汗水,心有不忍忙提來一桶水給馬飲用,誰知不一會馬成了一灘稀泥。公子大驚趕緊來到夏邑北門裡去找。一問都說這裡沒有姓玄的老頭。西邊只有一小間玄帝廟你不妨進去看看。那公子進廟一看,吃了一驚,廟台上正中坐的就是那賣馬的老頭。趕忙下拜磕頭。眾人聽說,認為玄帝爺顯靈了,都進來燒香朝拜,並商量給玄帝爺重建廟宇,塑金身。

騾打響場

解放前,由於夏單路(夏邑縣和單縣連線豫魯兩省)與劉王路(劉堤圈火車站和王集並延伸連線虞城古縣城和永城保全山)在火神閣村交匯,使這裡的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村裡有四大地主,地主們擁有大量耕地,當時火神閣村的耕地東到今楊集鎮單溝村、劉傅營村,北可延伸到隴海鐵路南麓,西到今車站鎮老窩村東,南到今李集鎮張集村、後王樓村。
在今車站鎮程大莊西村,火神閣村的地主們曾建築的一個3米高的高台如今仍有遺蹟,台子中心是空的在裡面放有大量的空缸,上面是一個厚厚的鐵皮,鐵皮上面有石磙,石磙上還帶有一些助響的東西,每天的早上和下午都會有騾子在上面打場(當地方言),由於其構造特殊,騾子打起場來響聲極大,所以又稱“打響場”。
火神閣村
火神閣村人當時以此來彰顯當時的勢力,可見當時的火神閣村之繁華

肉賈啖盡

改革開放初期,火神閣村雖然告別了“紅芋湯、紅芋饃、離了紅芋不能活”的日子,但對於肉類來說,仍是一種奢飾品。紅薯被稱作紅芋。
村裡有一人,與人結伴推著載著煮好的豬肉的車子趕李集會,共有7公里路程,以步行的方式要走上一上午的時間,熟肉也有中途涼掉的可能,所以,走上一段時間就要嘗一口,就是這一嘗,使商賈經不起這種奢飾品誘惑遂無法停口,自己要嘗也要給同行者一些。將近中午時分,肉賈到達了李集街上,掀開肉布時大吃一驚,車上只有一小塊肉了,根本無法出售,肉賈只好將它吃掉,推著空車回了火神閣村。
從此,“肉賈啖盡”成了火神閣村的一個笑話,村民有時還會說:“嘗嘗、嘗嘗”來諷刺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

抽樣調查

1995年10月,夏邑縣勞動局曹集鄉中峰鄉和車站鎮三鄉鎮各兩個村的農戶進行抽樣調查分析,其中,在全縣最發達的車站鎮選擇的樣本村莊是火神閣村和秦樓村。
火神閣村位於鎮區東南部,抽樣結果:人口939人,勞動力631人,外出務工人口較少,農業收入較高,並有大量農戶從事廢舊物品收購,是方圓幾十里內一個比較有名的“收破爛村”。村莊也是得益於區位優勢,因為所收物品可以比較方便地運往車站,再由火車運往廢品處理加工廠家。1994 年,豫東淮北遇到百年未遇的大旱,夏邑全縣秋糧減產過半,有的鄉村甚至絕產,“破爛頭”則使火神閣村安然度過了這個黑色的冬天

勸人淡定

從火神閣村往車站鎮一路上要經過程大莊西村和全堂東村兩個村莊,村里老人看到有哪個孩子做事急躁了,就會說:“不要慌,不要忙,過了大莊到全堂”。

窪溝拋孩

火神閣村東面有條溝叫餉馬溝,連通虬龍溝與毛河,當地人稱作“東窪溝”,那裡的草是相當茂盛的。
上世紀90年代,火神閣村民多數都餵有羊群,那裡自然就放羊割草的好去處。火神閣村人有一個習慣,總是會說自己的孩子不是生的而是拋出來的。有些母親還有生動的故事:在餉馬溝割草時,挖出了一個毛絨絨小孩子的頭,接著就把整個小孩子挖了出來。

隴海戰役

1997年,火神閣村半截樓準備陶製粉大缸,在今火神閣學校舊址西面起土,挖出累累白骨及生了銹的老式手槍,挖出的白骨堆於路旁,令當時上早自習的學生都繞道而行,據傳當時還挖出了一把日本武士刀,僅此揭開了火神閣村隴海鐵路第一道防線的神秘面紗。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日軍的鐵蹄開始踏向中原,日本鬼子橫行無忌,任意下鄉燒殺搶掠;而打著各種番號的中國軍隊和地方武裝不敢鬼子打仗,或者一打就垮,甚至有不打就垮的;老百姓人心惶惶,對抗戰前途悲觀失望。那時候,在人民民眾中間,標語口號不準寫,說是怕日本人燒房子;民間祠堂不讓新四軍住,怕鬼子來殺人;馬路鐵道不叫你破壞,你破壞,就是引敵人來燒殺。
1939年,隴海路徐州碭山、劉堤圈(今車站鎮)、馬牧集(今虞城縣)、張閣等火車站相繼被日寇占領,並在在鐵路沿線的主要村鎮和鐵路大橋旁設有日偽軍的據點,火神閣村就是劉堤圈火車站的第一道防線,炮樓設在落鳳溝(今已被截斷)旁,通往火車站只有三條路,有從落鳳溝越過的都會被日哨兵擊斃;中國方面“國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當時碭山、虞城、夏邑等縣,已建立了日偽政權,都有日偽軍駐守,新四軍為激發民眾抗日熱情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宣傳新四軍是抗日的人民軍隊,很大的激發了民眾的抗日熱情,魏樓村民多次偷偷割斷了劉堤圈火車站至夏邑縣城的電話線,刨去電線桿,致使日軍的通訊頻頻中斷。
在單縣的抗日義勇第五戰區第七大隊也被日軍緊逼退於孟寨,以當時的趕路速度,由夏邑縣到單縣需要三天路程,火神閣村就是路程中的中心點(火神閣村、黃河故道)之一,從夏邑縣城早上出發傍晚剛好到達火神閣村,休息一宿,早上從火神閣村出發,傍晚正好到達故黃河,休息一宿,早上從故黃河出發,傍晚正好到達單縣縣城,所以火神閣村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中日軍隊在此地幾經戰鬥,劉堤圈火車站幾經得失,火神閣村長眠了無數的愛國烈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炮樓遂被當地村民拆毀。
1946年6月,蔣介石認為內戰條件已經成熟,便尋找藉口,向共產黨提出五項條件,其中第一條就是要求人民解放軍撤出隴海鐵路以南地區。1946年6月,蔣介石調集30萬兵力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從此爆發。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8月10日,為策應中原解放軍突圍,劉鄧大軍奉中共中央指示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發起隴海戰役,反擊駐在隴海鐵路沿線碭山徐州開封民權國民黨部隊。8月10日至22日,13天共殲敵1.6萬餘人,攻克虞城等5座縣城和夏邑劉堤圈火車站。
結果是可觀的,過程是殘酷的。在解放夏邑劉堤圈火車站時,道南在火神閣村中共雖然勝利可損失很慘重,1948年6月,道北朱屯戰役,由於敵眾我寡,解放軍32名士兵為祖國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並掩埋在朱屯村東頭(現建有朱屯烈士陵園投資8—10萬元,占地3500平方米,建造仿古大門,硬化“田”字型道路,修建四面圍牆,內設管理區、教育區和墓區,中間建一個花壇、樹立一座革命紀念碑,牆壁內刻制戰鬥場面說明和教育口號,園區內種植松樹)。

火閣受降

火閣受降是中國軍人在火神閣接受日軍投降的歷史事件。民國34年即公曆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取得了勝利。新四軍在火神閣接受了日軍的投降,周邊村子的村民紛紛來到火神閣推倒了建立在這裡日軍炮樓,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暴行讓中國人遭受了太多苦難,村民抓起地上的土握成球就往日軍身上扔,中國軍隊想阻止也攔不住,日軍一個軍官面對中國民眾的憤怒只得高叫著:“你們大大滴,我們小小滴”。駐火神閣的日軍被送走後,有一個落單的日本兵從魏樓來到火神閣,一身中國百姓打扮,坐在炮樓廢墟那裡,好心的村民給了他一個窩頭,他說了聲:八嘎。這個村民說沒有8個只有這1個,旁邊人提醒說這是個日本人,他說的是八嘎在罵人,村民就把他打了一頓,後來就被村裡的民兵組織轉移走了。

抗洪搶險

2018年8月18日,車站鎮黨委接到縣委抗洪搶險緊急工作指示後,立即成立了抗洪搶險工作組,成立臨時黨支部,車站鎮黨委書記蔣東奇同志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車站鎮鎮長張留憲同志任臨時黨支部副書記。面對當前緊急情況,臨時黨支部迅速召開了“支部在,安全在”的主題黨日活動,號召黨員全部上一線,會議地點分別設在車站鎮中心會議室和火神閣村村委會。在支部書記蔣東奇同志的帶領下,支部成員熱情高漲,不顧個人安危,迅速投入到第一線。管區書記劉啟濤帶領火神閣村包村幹部袁新華、秦新華跳到雜草叢生的齊腰深的水中及時挖通堵塞的渠道,把快被深水圍困的火神閣村,解救在危難之中;支部書記蔣東奇、副書記張留憲帶著鐵杴、領著挖掘機、頂著大暴雨到主要排水口毛河、虬龍溝親自指揮,疏通河道,老窩村召集村部分黨員積極把倒在路上的樹木移開,保證道路暢通,王合寺樓村把獨居老年貧困戶逐戶轉移到安定地帶,秦樓村用挖掘機把被包圍在蔬菜大棚周圍越來越深的雨水及時疏通,牛王固村在暴雨中查看村里每一座橋樑,把出現險情的危橋,及時做好路障提醒,確保行人安全。

風景名勝

文化游可以選擇火神廟及鳳凰頭等;
紅色游可選擇防線炮樓及抗日戰場等;
自然觀光則可以考慮農家小院,民宿,油菜花田,王樓溝水系等。

著名人物

劉恆,火神閣村個體戶,2008年10月15日,商丘市糾風辦為落實省政府組織的“政風行風評議問卷測評活動”,分別在每個縣(市)區和市直設測評區,分別聘請1000名問卷測評人員,劉恆就是這次評測的一員,標號40391。
程語令,火神閣村半截樓人,2003年開始練習少林輕氣功,如今能用頭徒手在直徑1厘米的圓柱上倒立5分鐘;用四肢在高80公分的磚塊上倒立10分鐘;能盤腿撐重65公斤。2010年6月份在“豫魯蘇皖四省民間功夫邀請賽”上,他表演的在直徑1厘米的物體倒立“絕技”,獲得大賽二等獎。也獲得了4000元獎金,並且全額捐給了災區。河南電視台記者聞之此事特地下鄉火神閣村採訪程語令。
程語令正在接受採訪程語令正在接受採訪
程喜才,火神閣村王瞎樓人,1970年任車站公社火神閣村大隊副書記兼民兵營長,1971年調至李集公社任黨委書記,1972年調至省城任河南省團委副書記,1976年被降職在夏邑縣,1989年升為商丘地區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正處級),後來退至二線入老幹部局,享受副廳級待遇,退休後居北京

榮譽稱號

火神閣村被稱“中原台灣”,“車站鎮東南門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