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總體思路,搶抓機遇,積極作為,全力做好“轉方式、調結構、促增長、惠民生、保穩定”重點工作,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主要任務目標圓滿完成。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產總值3910.8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215.2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1637.4億元,增長11%;第三產業2058.2億元,增長14.9%。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5.6∶42.9∶51.5調整為5.5∶41.9∶52.6。
(一)轉方式調結構取得積極進展。出台了《關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施意見》,成功入選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特徵更加明顯。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2.6%,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實現增加值918.1億元,占服務業的44.6%。北京銀行、天津銀行等5家銀行落戶我市。成功舉辦第四屆
中國生物產業大會、秋季全國糖酒會、第五屆信博會等大型展會。入選“中國軟體名城”創建試點城市和“中國十大旅遊城市”。工業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實現規模以上工業
主營業務收入4764.1億元、增加值1313億元、利稅515.9億元,分別增長21.3%、14.4%和12%。交通裝備、電子信息、機械裝備三大主導產業和新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完成工業投資667.3億元,增長23.2%,其中技術改造投入537億元,增長47.8%。入選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和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41.5%,提高2個百分點。節能減排和生態城市建設成效明顯。全年拆除水泥立窯生產線3條,關停
小火電機組25.7萬千瓦;小清河、徒駭河出境斷面cod、氨氮濃度達到省考核標準,全面完成“十一五”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目標。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水系生態建設進展順利,濟西濕地、平陰玫瑰湖、濟陽澄波湖、商河大沙河4處濕地成為省級濕地公園,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0%,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7%。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邁出新步伐。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總產量達到289.4萬噸,連續8年豐產豐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共發放各類政策性補貼5.3億元,市級財政“三農”支出20.4億元,增長21%。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重點培育了43個都市農業園區和34個特色品牌基地,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50家,
農民專業合作社2658家,分別比上年增加50家和305家。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全面完成。自來水入村率超過95%,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人口20.9萬人,建成各類沼氣工程329處、戶用沼氣16萬戶,基本實現村村通油(水泥)路、通客車、通有線電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實施了5座大中型水庫和29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600公頃,發展節水灌溉8000公頃。
(三)投資和消費協調拉動作用不斷增強。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全年完成1987.4億元,增長20.1%。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220個重點推進項目完成投資695億元。擴大內需中央投資項目建設加快,截至2010年底,已累計完成投資21億元,爭取中央投資8.3億元。民間投資活力進一步釋放,完成1217.3億元,增長30.6%,占全社會投資的61.3%。招商引資成效顯著,組織開展了港台、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招商活動,共引進市外資金925億元,其中實際到賬外資10.4億美元。消費需求進一步擴大,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5.5億元,增長18.7%。住房、汽車等消費穩步擴大。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84.5億元,增長45.7%;商品房銷售面積531.5萬平方米,實現銷售額332.6億元,分別增長20.5%和54%;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企業實現汽車零售額187.8億元,增長22.5%。銷售家電下鄉產品33萬台(件),增長63.2%;改造建設標準化農家店792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行銷網路實現銷售額66億元。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1%,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7.3%,是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菸酒及用品類上漲4.3%;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上漲3.4%;居住類上漲2%;衣著類下降4.3%;交通和通信類下降2.1%。
(四)城市建設成效顯著。以城市綜合體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老城區改造提升和三大新區開發建設。老城區,重點抓好棚戶區、城中村和危舊簡易樓群三大改造,恒隆廣場、華強廣場等項目進展順利,萬達廣場投入使用,護城河全線通航,泉水保持常年噴涌,老城區功能形象進一步提升。省博物館和檔案館新館、黃金時代廣場等重點項目竣工,奧體文博片區初具規模;西客站站房主體完工,大劇院、濟西濕地公園一期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小清河綜合治理二期工程紮實推進。京滬高鐵濟南段鋪軌竣工,建邦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德大鐵路濟南段開工建設,石濟客專可研報告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前期工作加快。完成黑虎泉西路、文化東路等市政道路建設維護,完成濟西應急供水一期工程和28個供水低壓片區管網升級改造,新建及改建熱源廠9座、污水處理廠4座,第二生活垃圾處理廠開工建設,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
(五)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國企改革穩步推進,12戶困難企業破產終結工作基本完成,變壓器集團等企業戰略重組步伐加快。
資本市場融資取得新成效,積成電子成功上市,融資5.5億元;銀座股份增發再融資12.1億元,桑樂太陽能等10餘家企業引進戰略風險投資超過6億元。農村改革繼續深化,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6萬畝、涉及農戶5萬餘戶;出台了推進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已確權發證林地面積141萬畝,占全市集體林地總面積的90.4%。章丘市省級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加快推進,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和統籌城鄉公共服務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對外貿易繼續恢復性增長,實現外貿出口40.6億美元,增長33.1%,
機電產品、高技術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服務外包保持強勁發展勢頭,離岸執行額達到2.28億美元,增長90%。實現境外投資中方協定投資額1.57億美元,增長37.2%;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15.1億美元。
(六)財政金融運行態勢良好。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6.1億元,增長26.6%,是“十五”末的2.5倍。其中稅收收入209.1億元,增長26.8%,比重達到78.6%。
財政支出結構不斷最佳化,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36.8億元,增長29.6%,對新農村建設、民生保障、社會事業等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金融形勢保持穩定。全市金融機構
人民幣存款餘額7510.4億元,比年初增加1147.1億元,其中
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187.7億元,比年初增加276.1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6319.1億元,比年初增加618.2億元。
(七)社會民生進一步改善。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7.8萬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3.84%,繼續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消零。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49萬人、254.5萬人和91.6萬人,基本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城鄉低保應保盡保,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2萬人,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75.8%。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105家政府辦基層
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9類國家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6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實施。住房保障力度不斷加大。截至2010年底,已累計啟動38個集中片區和34個零星片區棚戶區改造,拆遷建築面積43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安置房290萬平方米;天和新居、天保新居廉租房投入使用;沁園新居等6個
公共租賃住房項目全面啟動,總建築面積140萬平方米。啟動農村整村改造遷建項目185個,全年新建農村住房9.5萬戶、改造危房1.6萬戶。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903元,分別增長11.4%和14.3%。為民辦12件實事全部完成。
總體看,2010年全市經濟運行態勢良好,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但發展中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困難。一是
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規模仍然偏小,特色優勢產業不突出,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需要進一步提升。二是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區域與城市發展競爭更加激烈,轉方式調結構任務繁重。三是
城市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功能還不完善,發展空間亟待拓展。四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仍然較大,公共服務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於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採取針對性措施,著力加以解決。
二、2011年發展環境和主要預期目標
“十二五”時期,我市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二五”規劃描繪了全市未來5年發展的宏偉藍圖,確定了發展的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十二五”時期,我市將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進程,加快規模擴張和功能提升,著力構建“一城三區”中心城市發展格局,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將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發展的空間進一步拓展,承載能力將明顯增強。圍繞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將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圍繞構建民生改善“八大體系”,將著力解決擴大就業、深化醫改、完善保障、發展教育、住房保障等重大民生問題,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
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圍繞區域協同發展,將積極推動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進一步強化濟南作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核心地位,增強輻射帶動功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我市參與全省重點區域帶動戰略的實施,實現優勢互補和聯動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2011年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一年,也是為“十二五”時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一年。從發展環境看,
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依然存在,世界經濟復甦的進程仍然曲折。國內經濟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轉方式調結構和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從積極因素看,當前我市經濟正處於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良性循環轉變的關鍵時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也具有許多有利條件。一是全球經濟正在緩慢復甦,新興市場發展勢頭較好,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二是全市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形成,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主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三是經濟成長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隨著全市《關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施意見》全面落實,重點領域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發展後勁依然充足。國家繼續提高
社會保障水平,加快推動收入分配調整,居民消費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消費需求繼續保持旺盛勢頭。四是我市“一城三區”建設步伐加快,為加快結構調整和最佳化產業布局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201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科學發展這一主題,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按照“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工作思路,實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創新驅動、富民惠民四大戰略,著力調結構、穩物價、保民生、促改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
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3.5%,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外貿出口增長12%,實際到賬外資增長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完成省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三、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加快推進產業升級,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繼續堅持以高端高質高效為主攻方向,努力形成服務經濟主體帶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強力支撐、現代農業突破發展的高層次產業結構。1.打造服務業首位經濟。把服務業跨越發展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圍繞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構建信息服務、商貿物流、金融服務、文化旅遊、商務會展五大區域性服務業中心。一是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金融業,加快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金融後台服務集聚區、資本市場發展示範區和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實驗區建設,做好花旗、上海、南京等外埠銀行落戶工作,積極引進基金公司、創投公司等金融機構,進一步創新金融產品,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信息服務業,以“數字泉城”、“中國軟體名城”建設為重點,加強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業態發展,積極發展數字內容、網路增值服務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推進三網融合。文化旅遊業,加快文化產業資源整合,著力培育特色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打造“天下泉城”旅遊品牌,提升泉城文化品位和旅遊特色。商貿物流業,以加快核心商業區、特色商業區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最佳化商業網點布局,推進傳統
商貿流通業改造提升、擴大規模;完善物流園區、節點和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構建交通網路、信息網路、標準和技術三大平台。商務會展業,集聚發展財務、法律、諮詢和市場交易等
新興服務業;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會展公司,高起點策劃和打造一批自主品牌展會。二是加強載體建設。加大市中、歷下等7個重點城區的服務業投入力度,加快30個重點園區建設,重點支持100家發展前景好的企業和100個帶動能力強的項目,促進服務業集聚發展。三是抓好政策落實。全面落實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和加快服務業跨越發展的若干政策,研究制定非核心業務剝離的指導意見,推進國有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中間服務環節的改造和剝離。發揮好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槓桿作用,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服務領域。2.提升工業核心競爭力。以壯大主導產業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突出創新驅動,推動資源整合和產業集聚,促進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品牌化。一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實全市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意見和三年倍增行動計畫,圍繞新信息、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醫藥及生物、高端裝備製造“三新一高”產業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進浪潮光電子產業園、北車風電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突破高性能商用伺服器、太陽能光熱中高溫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打造形成特色產業鏈。二是發展壯大主導產業。圍繞提升汽車、電子信息製造、機械裝備三大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延伸產業鏈條,做強上游研發設計和下游總裝、銷售服務等高端環節,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加快推進省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建設,引導支持鋼鐵、石化、食品、紡織等傳統優勢企業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實現產業最佳化升級。實施重點技術改造項目計畫,確保技術改造投資占全市工業投資的70%以上。三是加強產業發展平台建設。積極推進10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建設發展,創新園區建設管理模式,引導重點產業向園區集中,不斷增強開發區承載能力。
(二)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堅持把加快新型城市化進程作為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努力拓展城市和產業發展空間。一是加快推進“一城三區”建設步伐。老城區,以釋放發展空間、提升功能形象為目標,重點抓好寶華街官紮營片區、後屯苗圃片區等棚戶區、城中村和危舊簡易樓房改造。西部新區,以京滬高鐵通車為契機,完成濟南西客站綜合客運樞紐工程建設,推進西客站片區6平方公里核心區、濟西濕地生態區等片區開發,加快推進省會文化藝術中心、世博山東館重建等項目建設。東部新區,以高新區服務外包和總部經濟基地為重點,加快奧體文博、漢峪等片區開發。濱河新區,完成小清河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加快推進新東站、華山、濼口、美里湖等片區規劃建設。完善配套政策和協調推進機制,加快泉城路商業中心、經四緯一片區等城市綜合體建設,打造一批體現省會形象和品位的地標性建築。二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省會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建設研究,開工建設石濟客運專線、黃河公鐵兩用橋及濟商、青蘭高速公路等項目。加快推進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相關工作,編制完成近期建設規劃及配套規劃,按程式上報並爭取儘早獲批。實施二環西路高架、無影山路、辛祝路等市內道路建設改造。進一步完善公交線網和公交樞紐,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努力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數位化城管系統建設,提升數位化、格線化城市管理水平。繼續實施市容環境專項整治,強化環衛保潔、市政管護、交通秩序整治等管理,努力營造整潔、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
(三)促進消費投資協調增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基本立足點,推動消費和投資協調增長,進一步增強內需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1.努力擴大消費需求。一是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落實好促進就業、增加收入、鼓勵消費的各項政策,健全完善企業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提高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保障的比重,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
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二是積極拓展消費領域。在穩定汽車、住房、旅遊等消費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健身、教育、家政、文化娛樂等領域消費,鼓勵新能源和節能產品消費。繼續開展家電、農機、建材下鄉等活動,推進“萬村千鄉市場”、“農超對接”工程,提高農村消費水平。三是努力穩定市場物價。全面落實中央、省、市各項穩定物價政策措施,確保主要農產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健全完善價格預警和發布機制,努力穩定物價總水平。進一步加強市場調控和監管,嚴厲打擊哄抬物價、惡意炒作等不法行為,規範市場秩序。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的聯動機制,增強低收入群體消費水平。2.保持投資穩定增長。一是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堅決控制“兩高”和
產能過剩行業盲目重複建設,引導資金更多投向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農業農村、民生和社會事業、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二是加強項目管理和服務。繼續開展“項目推進年”活動,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加強項目全過程監管,有序啟動“十二五”規劃項目。切實做好擴大內需中央投資項目的續建、收尾工作,確保按時合規完成。三是拓寬項目融資渠道。根據國家和省投資重點,做好項目篩選和儲備,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項目支持。進一步加強銀企合作,做好項目推介與對接,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加大
資本市場融資力度,加快推進市城建投資公司、小清河開發建設投資公司企業債券申報相關工作,爭取章丘鼓風機廠等企業年內股票上市。培育形成多層次融資市場,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制定鼓勵民間投資發展的配套措施,促進民間投資穩定增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針對產業和資本轉移新趨勢,創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資規模和質量。
(四)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統籌城鄉發展“七大工程”,不斷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一是大力發展都市型、城郊型農業。繼續實施新增6億斤糧食產能規劃,確保糧食穩產增產。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和產業化進程,實施蔬菜、畜牧、林果花卉、種苗四大產業振興規劃,重點培育發展40個特色品牌基地和60個都市農業園區,新增規模以上龍頭企業3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60家。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和管理,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城市”品牌。二是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開展“農民增收”工程,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建立多種形式的產業化、規模化農業經營模式,完善流通網路,增加非農收入比重。做好富餘勞動力轉移,深化農村
產權制度改革,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擴大
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範圍,增加農民工資性、財產性和
轉移性收入。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河道治理、新型灌區、水系生態等水利設施建設,啟動大寺河等7條河道治理,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15萬人,農村自來水入戶率提高到85%以上。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建設100個生態文明示範村,不斷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承載能力。
(五)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我市與山東大學和濟南大學在規劃、發展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的戰略合作。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中,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聯盟,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落實
高新技術產品、企業技改國產設備投資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150家創新型企業和500家成長型科技企業,提升
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推進創新平台建設。以企業技術平台、科技成果轉化和中介服務平台建設為重點,加快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發技術大平台和國家創新藥物孵化基地項目,啟動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規劃建設,力爭全市各級企業技術中心、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400家以上。三是強化人才智力支撐。加快推動“5150引才計畫”和“百千萬海外人才引進工程”,完善柔性引才機制,切實解決好引進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努力創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六)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經濟發展活力。一是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逐步實現市屬
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集中統一監管,推動困難企業破產重組,促進國有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紮實推進農村
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農村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水域使用權等確權登記工作,建立完善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繼續推進章丘市省級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試點。深化市場要素改革,完善
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運行機制,探索推進技術、文化創意等產權交易。推動中小企業服務平台體系建設,支持中小企業和
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積極引導行業協會中介服務社會化、經營運作市場化。二是穩步擴大對外開放。繼續實施多元化市場戰略,引導企業在穩定現有市場份額的同時,努力開拓新興市場。進一步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齊魯外包城、大學科技園等外包園區建設,開展多種形式外包業務。制定完善相關扶持政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有序發展境外投資、工程承包和外派勞務。
(七)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加快“兩型”社會建設。一是強化節能降耗。繼續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抓好鋼鐵、水泥、電力等重點行業及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技術套用和節能監管,加快大唐、力諾、華藝等新能源發電項目,積極推進契約能源管理,完成120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二是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實施濟鋼、黃台電廠等重點企業脫硫設施再提高工程,在重點行業、領域和產業園區開展
循環經濟試點。啟動水質淨化三廠二期、西區污水處理廠二期、小清河南岸污水處理廠一期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污水收集管網,確保城市污水處理率提高1個百分點。三是抓好生態建設。加快森林泉城和水系生態建設,統籌抓好城鄉綠化,完成造林1.3萬公頃。研究制定加快南部山區生態保護、生態補償相關政策,制定產業準入和建設項目管理辦法,推進南部山區省級生態功能區建設。
(八)加快社會事業建設,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紮實推進為民辦10件實事,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是切實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全面落實促進就業各項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確保高校畢業生
初次就業率達到7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實現以失地農民、城鎮無收入老年居民為重點的城鎮
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積極推進新農保試點工作,年內實現適齡人員全覆蓋。加強各類保險制度有效銜接,強化社保基金征繳和監管,大力開展專項救助和慈善救助活動,建立城鎮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二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繼續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新農合和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200元,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60%以上。繼續擴大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人均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25元,落實9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6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確保全面完成醫改3年重點任務目標。積極穩妥推進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鼓勵和規範社會資本興辦醫療機構。三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推進中國小和幼稚園校舍安全工程,規範新建居住區配套中國小、幼稚園建設,完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機制,著力解決“入園難”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四是加快推進
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全面落實房地產調控各項政策,引導居民合理消費,促進房地產穩定發展。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步伐,開工建設棚戶區安置房5000套。進一步調整
保障性住房供給結構,加大廉租房、
公共租賃房建設力度,年內新建
公共租賃住房2.3萬套,提供廉租住房2000套,全面完成3年20萬戶農房建設改造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