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內涵
文化最深層的核心是人的價值觀,文化不在單個事物之中,而在人與事物的關係之中。
潯陽文化的核心是:中華詩詞之鄉,山溫水軟家園。其註解是:九江是
田園詩發源地,
山水詩發軔地,
江西詩派基地,
同光體詩派的醞釀地,四大詩派匯聚交集在此。詩歌已成為九江文化核心元素、是潯陽突出的文化屬性,它使詩與
廬山、
鄱陽湖等世界級九江元素相關聯,共同構架潯陽文化核心。
“潯陽文化”的特點是以山水文化為代表的多元文化,擁有世界文化景觀——
廬山和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鄱陽湖和長江黃金水道
潯陽江,幾千年來孕育了九江極為豐厚的歷史文化。中國歷史上的最大水戰發生在這裡,獨特的漁文化多姿多彩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百慕達故事動人心魄,九江的茶市、米市、瓷市均因水上交通而生。
潯陽江畔的
潯陽樓、
琵琶亭、
浪井、
庾亮樓、
煙水亭、
石鐘山產生了中國文學史上眾多華章;在廬山誕生了中國歷代名人16000多首詩、詞,20000多件書、畫、石刻作品。還有賢母文化、
義門陳文化、書院文化、
雷發達建築藝術、
黃庭堅、
陳門四傑以及中國共青團墾荒文化都是潯陽文化的內容,都能無愧地載入中華文化的寶庫。
形成背景
九江由東西千餘里地域、古今數千年歷史匯集而成的潯陽文化,注定是多元的、海量的。從東晉至北宋初期700年,潯陽文化始終圍繞
陶淵明而展開;從北宋至晚清900年,潯陽文化主要圍繞
周敦頤、
朱熹、
王陽明而展開;從20世紀初葉至今,潯陽文化則主要圍繞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展開:九江近兩千年文化脈絡清晰可見,這就是儒學傳統,尤其是周敦頤的廉政思想、朱熹的道統觀和
白鹿洞書院學規。
江湖的存在一直是九江文化的重要源頭,九江這條南北走向的水道,是中原政權經略南方,進而控制嶺南的重要戰略通道。所謂“人煙半在船,野水多於地”“山頭看候館,水面問征程”,正是古人對潯陽這座水城地理狀態的生動表達。可以說九江的天不是一般的天,它是“
六朝的天空”;九江的地也不是一般的地,它是名山名江名湖眾水交匯之地。
這一山一江一湖,賦予了潯陽這座古城靈秀,也成就了無數名人和傳奇,使得這座城市的地理與人文、山水與城池、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緊密交織在一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座不可多得的符號性和標誌性城市,一座領軍開山溯源奠基具里程碑價值和意義且充滿歷史節點的重要城市。
九江作為“六省通衢”,自古潯陽文化受到古越文化、
楚文化、
吳文化、
中原文化的影響,具有多樣性。“潯陽文化”對中國主流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是以理學為核心的書院文化,以佛道為主體的宗教文化,以實踐孔子世界大同思想為目標的
義門陳文化;對中國文學藝術產生深遠影響的有以陶淵明、黃庭堅為代表的詩詞文化;對中國科技物質文化產生較大影響的有
瑞昌古礦冶遺址為代表的青銅文化,永修
樣式雷為代表的建築文化。潯陽文化蘊藏著九江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圖譜,主要是:務實創新的進取精神,共享包容的開放心態,耕讀傳家的樸實民風,捨生取義的家國情懷。
文化特徵
碼頭文化
九江從晉代開始就是來商納賈的“通都大邑”,因為碼頭功能的不斷強化,九江便一直成為江西最具備開放功能的區域。碼頭的一個最大的功能就是吸納或者輸出,使得這一區域的人可以不斷接受新東西、學習新東西,從而養成善於吸納、接受、創新的文化品質。消極方面,碼頭的開放性質,人員流動性強、各種生產要素和信息流的交融匯聚,自然而然產生了過客心態、地盤心態、夜郎心態等。
書院文化
在沒有書院之前,當時中央政府的國辦大學就設在九江。五代南唐,千年前的李昇朝廷,在廬山
白鹿洞創建“廬山國學”,又稱“匡山國子監”。距今800多年前,經過
朱熹的精心修復,
白鹿洞書院成為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朱熹在此廣邀著名學者前來講學,開創書院“講會”制度之先河。清代著名學者
王昶在他的著作《
天下書院總志》這部名著的“序文”中寫明,在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中,白鹿洞書院乃“天下書院之首,海內書院第一。”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集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法則於一身的教育方針——《
白鹿洞書院揭示》誕生在九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標誌性事件。
精神特徵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名山大湖孕育出來的潯陽文化中,有著許多彌足珍貴的精神特質。
明理崇德
白居易謫居九江時,贊“儒風綿綿、相續不絕”。聚天地靈氣,匯百家思想,潯陽文化中最核心的精神特質,就是明理崇德。九江的書院教育核心就是德育:崇仁義、知禮節、盡忠信、由孝悌,這一理念更是集中體現在
朱熹《
白鹿洞書院學規》之中。受賡續千年的書院文化潛移默化影響,九江人自古以來居家則克己自省,孜孜於德業進步;出仕則造福黎民,耿耿於百姓安居樂業;經商則急公好義、志在福民。
家國天下
包容開放
作為移民城市、碼頭城市的九江,不忘本來、吸收外來,展現了海納百川的恢弘氣度。除了不同學術思想在此交流碰撞外,不同的宗教也在九江蓬勃發展,“一山藏六教”而互不干擾。在征戰頻仍的古代,江湖通達的九江,經歷多次外來人口移民,不同地域的語言、飲食、衣飾、風氣等在此共融共生。更重要的是,碼頭作為人流貨物、信息風氣的集散地,成就了九江包容開放的氣度。特別是開埠以後,更多元的文化、更繁榮的商貿,讓九江人有了更開闊的眼界,更包容的胸懷。
敢為人先
九江人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具有敢為天下先的探索意識、開拓意識。
陶淵明開
田園詩派先河,
義門陳氏東佳書院被譽為世界“最早的私立大學”,辛亥革命九江率先回響,九江走出的新聞先驅
黃遠生被譽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記者”,
袁隆平研製的
雜交水稻讓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近代以來,九江人更是與時俱進、敢為人先,郵政、電報、電話、發電等方面都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
敢於鬥爭
常把“不服周”掛在嘴上的九江人,面對欺壓、面對不公,歷來不畏懼、不服氣、不服輸,堅持不屈不撓、鬥爭不止。租界時期,面對帝國主義欺凌,九江人民同仇敵愾、憤而反抗,英勇頑強地收回英租界,開創反帝鬥爭勝利先河;98抗洪,戰天鬥地的九江軍民與洪水殊死搏鬥,戰勝了一次又一次洪峰,展現出超人的勇氣和驚人的毅力,創造了偉大的抗洪精神。
剛正守節
九江這座城市氣度不凡,還離不開九江人的寧折不屈、剛正守節。愛國丞相
江萬里面對元軍高官厚祿誘降,毅然投水殉國,天地動容;碧血伉儷
張朝燮、
王經燕,英勇就義的
汪仲屏,壯烈犧牲的
劉為泗,被日寇殘忍割耳削鼻的
蔡公時……武人不怕死,文人也有氣節。
陶淵明堅持操守、守住本心,不為五斗米折腰,人稱“靖節先生”;
周敦頤以蓮自喻,追求淡泊,“出淤泥而不染”的濂溪文化成為九江歷史文化瑰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