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遺址
義門始祖
陳旺於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因官置莊,籍於江西江州潯陽縣蒲塘場
太平鄉常樂里
永清村(即今江西
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自是家庭益盛,義居三千七百餘口,多次蒙敕命旌表和蠲免沿征差役,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奉敕建義門坊曰“
義門陳氏”,遺址名曰“敦睦”。遺址包括“御書樓”、“都蠶院”、“公婆大土丘 ”、“壽安堂”、“東佳書堂”等,是“江州
義門陳氏”的發祥興旺之地。現全世界8000餘萬陳姓中98%是江州義門陳的後裔,全國還有許多地方陳氏的門首寫有“義門世家”的匾額,故有“天下陳氏出義門”之說。
義門陳氏是北宋中葉最大、最典型、極為罕見的封建家庭組織。
歷史煙塵
讀書治學的好地方
東佳書院,由德安義門陳氏始創於唐末。陳氏家族是唐宋時期江南罕見的累世聚居大家族。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義門陳氏始祖陳旺舉家遷至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即今江西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開創基業,創辦了培養陳氏子弟的家族私塾。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陳氏七世祖陳崇將私塾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書院。延至宋初,經過義門陳氏的“數年經營,萬力鼎建”、“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東佳書院逐步成為“亭台樓閣,聳延四方,棟宇連雲,旌旗映日”的大書院,隨之出現了“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的盛況。
書院坐落在“群巒逶迤,起伏滄浪,泉流浩涌,飛瀑千丈”的東佳山下,這裡環境清幽,風景秀麗,無車馬之喧,無俗塵之染,是一個讀書治學的好地方。“東佳左峙形勝一方甲第,源泉右繞澤流百代人家”,這幅讚美東佳書院風景的對聯,鐫刻在兩個四米高的石柱上,至今保存完好。歷史文獻為後人大致呈現了東佳書院的原貌:書院入道口,立一門閭,全然竹構。約行里許,有石閽突出院牆。入院,院閣九幢、約三十間。其中,兩幢傍西嶺,三幢依南麓,四幢臨東山。集賢院是主建築,院內“堂廡數十間,冠垛叢立,甍榭參差”。此外,還有禮聖殿、袞公亭、師寓、講堂、試堂、書樓、賞蓮亭、寄詠舒、望雲庵等建築,布局精巧,錯落有致。對此規模宏大、美輪美奐的建築群,北宋學者錢若水賦詩讚道:“樓上落霞粘筆硯,池邊怪石間松筠”,“朱實垂庭紅橘熟,清香襲座藥畦春”。
辦學體制
陳氏家族教育的最大特點是組織完備,它有書屋、書堂兩個層次。書屋是基礎教育,教化童蒙,供7—15歲的少兒入讀。陳氏子弟在書屋畢業後,其中學習努力、成績優秀的,方能入東佳書堂就讀並參加科舉考試。從書堂豐富的藏書、為舉業作準備以及承擔為書院培養師資的職責等特徵來看,不難發現其教育程度要高於書屋,東佳書堂的高等教育性質開啟了我國古代書院教育與學術緊密結合這一優良傳統的先河。東佳書院有家法的保障與家族的支持。德安義門陳氏能聚族同居230餘年,就是因為有獨一無二的《陳氏家法三十三條》。《家法》第八條、第九條提出創辦書屋、書堂,對學生入學、選擇教師、供應紙筆墨硯、書籍保管等都作了規定。因此陳氏歷位家長都重視教育,捨得投入,使東佳書堂在有“書樓、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的同時還擁有學田二十頃。陳氏家族設定學田作為書院的固定收入,保證了書院聚徒、聘教、教學、購書、藏書等各項事業的穩定發展。據文德翼《求是堂集》載,至宋初,陳氏“所藏帖與書,號為天下第一”,東佳書堂發展為鼎峙江東的三書院之一,如果沒有家族的經濟資助是很難做到的。東佳書院設學田以確保辦學經費的方法被後世廣泛繼承,開創了中國古代書院設學田的先例。另外,東佳書院突破了一般家塾較為封閉的性質,招收外姓子弟,實行開放辦學。《陳氏家法三十三條》規定:“應賓客寄止修業者並延待於彼,一一出東佳莊供應周旋。”至南唐時,四方遊學於東佳書堂者,“自是宦成名立者蓋有之。”此舉在擴大書院生源的同時,更提升了家族書院的影響,促進了書院的發展。
教育成果
東佳書院開創了一代讀書新風,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成果,為朝廷培養了大批人才。唐宋時期,從書院走出了18位朝官(其中有3人擔任過宰相),29個地方官,55位進士,陳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進士”更是傳為美談。而且,書院重視人倫教化,通過對家族子弟宗法倫理意識的培養,形成了“世守家法,孝謹不衰,閨門之內,肅如公門”的良好家風,使德安陳氏成為古代封建家族的典範。因此,唐僖宗、南唐烈祖、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皇帝先後褒旌陳氏為“義門”。唐僖宗題詩:“九重天上書聲貴,千古人間義字香。”宋太宗題詩:“三千餘口文章第,五百年來孝義家。”書院因聲名遠播、山水佳秀、藏書豐富,還吸引了歐陽修、朱熹、呂端、錢若水、黃庭堅、楊億、蘇軾等文人學士前來求知、講學或遊覽,留下了300多件題詞文章和詩篇。理學家朱熹來此講過學,並題有“唐宗令名久著,義門孝德流芳”。被後人譽為“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在書院題詩:“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北宋翰林院學士楊億有感於皇帝贈書數千軸,撰寫了《御書樓記》。詩人蘇東坡到此,也深有感慨:“曾至東佳書院來,紫岩洞口荔枝階。……八方亭外五株桂,歲歲秋風一度開。”不僅文人墨客來,朝廷命官也蜂至沓來,史載12位宰相到過東佳書院,其中有寇準、陳堯叟、文彥博、呂蒙正、晏殊、李昉、宋琪。當時,有副對聯生動地描述了這一盛況:“接官廳內儘是進士博士大學士;迎賓路上又來侍郎禮郎尚書郎。”
歷史命運
東佳書院作為一所家族書院,其沿革完全與陳氏家族的盛衰聯繫在一起。北宋中期,德安義門陳氏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封建家庭組織,有3700餘男丁、300餘處田莊。1062年,宋仁宗吸取文彥博、范師道、包拯等朝廷重臣的建議,採取“一箭雙鵰”的方法分析義門陳氏,一是抑制義門陳氏人口過於集中、朝野勢力太盛的現象繼續發展;二是以義門陳氏作為封建家族的樣板,教化全國人民,以維護封建王朝的家天下。於是將義門陳氏分析為291莊,依派拈鬮分遷江南、兩直、川、浙、廣、閩等地的路、州、鎮。元末明初,陳友諒兵敗於朱元璋之後,朱元璋對德安義門陳氏進行了第二次分析。歷史上,義門陳氏還遭受了多次兵災。最嚴重的一次兵災是南宋時期金兵對抗金名將陳郜故里即德安義門進行了殘酷的燒殺搶掠,將義門陳氏唐宋時期的建築夷為平地。隨著義門陳氏的分莊及屢受兵災,失去家族強力支持的東佳書院也漸趨衰落。在上千年的歷史變遷中,它先後易名為義門書院、河東書院、敷陽書院、德安縣高等國小堂,最終湮沒於歲月的長河中。然而,東佳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的獨特地位隨著時間的流逝卻愈益凸顯,被現代學者認為是我國具有教學功能書院初步規範化的標本,獲得了“中國書院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的美譽。
重視教育
江州義門陳氏十分重視子孫的教育,起初,東佳書堂收本族子弟入學。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年),
陳崇在《陳氏家法三十三條》(宋朝時收藏國史館,賜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
孝義)中規定:“立書堂一所於東佳莊,弟侄子姓有
賦性聰敏者令入學。稽有學成應舉者”。又“立書屋一所於住宅之西,訓教童蒙,每年正月擇吉日起館,至
冬月解散。童子年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深造。“書屋”與“
書堂”統稱為“陳氏書堂”,只是施教程度不同。“書屋”是基礎教育,教化童蒙;“
書院”近於現在的高中或
大學教育,為舉出仕培養人才。
陳氏家族對子孫的德育要求更高,管教更嚴。另從《陳氏推廣家法十五條》中可以了解:“子孫於蒙養時,先當擇師,稍長,令從名師習聖賢書,教給禮義。不可讀雜字及學刁滑詞訟之事,以乖行誼心術;亦不可學誣罔淫邪之說。如果資性剛敏,明物清醇者,嚴教舉業,期正道以取青紫。若中人以上,亦教之知理
明義,使其去其兇狠驕惰之習,以承家教。又當教之以忠厚而儉樸,因之庶免習為輕浮以入敗類”。總而言之,
義門陳氏辦教育的基本思想是要子孫普遍受教育,施教程度因人而異,
不成才則成人,非得“禮樂以固之,詩書以文之”而不可。於是“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學焉!”(
徐鍇《陳氏書堂記》)。 後來,隨著書堂規模逐漸擴大,開始向外姓招生。“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焉!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釋文瑩《湘山野錄》、《五代史》)。
徐鍇在《陳氏書堂記》中也寫道:“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田二十頃,以為遊學之資……四方遊學者自是
宦成名立者蓋有之”。像進士
章谷、夏竦即是東佳書堂學生,可見,陳氏辦教育影響之大。
東佳書堂所置學田二十頃,似為我國最早的學田。這一舉措,對我國古代教育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陳氏家族如此重視教育,對家族後來的發展以及歷代人才輩出,都有一定的潛在因素。
東佳書堂當時就為國家培養造就了大批人才,如陳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進士”廣為美談。據各地
義門陳氏宗譜載:僅“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計,應舉登科者四百有三。郎署之在朝者琛、遜而下十八人,當要路而居刺史、司馬、參軍、縣令者珪、儔而下二十九人”。名震朝野,蜚聲全國。因此,有不少文人墨客吟詩讚頌:如錢若水的“居住東佳對白雲,義風深可勸人倫。兒童盡得詩書力,門巷偏多車馬塵……”,
宋琪的“群賢肄業文方盛,孝友傳家族更豪……”,
張齊賢的“兒童歌舞詩書內,鄉黨優遊禮樂中……”, 還有蘇軾、
陳堯叟、
楊億等詩詞、墨寶……。
東佳故事
千古絕對
北宋慶曆四年,大詩人,大文學家,文章太守歐陽修慕義門陳文風之盛,跋山涉水來到東佳書院遊歷講學,受到東佳學子們的熱烈歡迎。
一天,他講完學,在東佳學子們的簇擁下,遊覽東佳勝跡。站在“一字園”高高的岩台上,他面對齊天削壁,崢嶸峭岩,高懸古松,層巒迭嶂。不禁吟道:“奇峰巍峨,三岩突兀。一岩如堡,臨空北懸;一岩如虎,伏顛東騰;中岩赤壁,陡然下墜。”秀美的東佳風景和人文大觀增添了他的遊興。他又來到了“永清潭”,只見紫岩聳延,藤蔓碧綠,岩泉叮噹,飛瀑千丈。歐陽修興奮不已,靈思涌動,雅興大發。他對隨同而來的東佳學子說:“吾有一聯,爾等能應對否?”接著,他用洪亮的溢滿喜悅的聲音吟出了上聯:“山石岩泉流白水”。
這個上聯。抓住東佳勝景——岩泉飛瀑,巧拆“岩”“泉”二字為山、石、白、水四字,以“岩”“泉”為主並將山、石與白、水置於聯中前後,巧妙鋪陳,描寫精當,頗有韻味。東佳學子們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誰也對不出下聯來。一千多年過去了,一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人能對得出下聯。
您能對出下聯嗎?
堯咨受教
陳堯咨,年幼聰穎好學,刻苦努力,練就一身文武雙全的好本領。他三十一歲中狀元,官至吏部尚書、節度使。由於年輕得志,便也沾上驕傲自大的毛病
有一天,陳堯咨在靶場上射箭,幾乎箭箭射中靶上紅心。圍觀的人們無不喝彩叫好,只有一個老頭略微點了點頭。陳堯咨問老頭兒:“你認為我的射箭不高明嗎?”老頭說:“這沒什麼,只不過手熟而已。”陳堯咨一下變了臉色,怒沖沖地說:“你怎么敢輕視我的箭法!”老頭說:“請你看我往葫蘆里倒油。”原來老頭是賣油的,他拿了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小錢蓋在葫蘆口上,然後用勺子從油簍中妥出油來,將油慢慢地從錢眼中倒入葫蘆里,一勺油倒完了,錢孔周圍一點沒沾油。圍觀的人和陳堯咨都看得目瞪口呆,老頭卻笑了笑說:“這也沒什麼,只不過手熟而已。”
賣油翁的故事雖然精彩,不過只是街頭巷尾流傳的軼事而已,在正史上並沒有這樣的記載。《宋史?陳堯咨傳》倒是說過,他曾經把銅錢當作靶子,一箭就貫穿其中。(“嘗以錢為的,一發即貫其中”)由此可見陳堯咨箭法之精。
他在荊南任知府時,回家探母。其母馮太夫人問他:“你在荊南作知府,有些什麼政績呀?”陳堯咨說:“荊南來往的官員很多,經常都有宴會迎來送往。我常在宴會上表演射箭,讓客人們欣賞,客人們沒有不佩服我的。”其母生氣地說:“你作官不勤政愛民,卻專愛炫耀你的什麼神箭,這符合你父親的教導嗎?”馮太夫人越說越氣,舉起拐杖朝陳堯咨打去,把陳堯咨佩戴的金魚也擊碎了。
堯咨一下子慌了。連忙跪在母親面前,說,孩兒不孝,請母親息怒,請母親息怒。孩兒再也不敢了。
從此,陳堯咨有了很大轉變,他嚴以律己,凡事躬親,作了很多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事。
義門文化創神州“十三個第一”
義門陳文化是世界家族史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她對於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和推進和諧建設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義門陳家族在三百多年義聚生活中,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上“十三個第一”,令世人嘆為觀止,為之震撼!
一、 這個家族文化最盛,團結最緊,合居最長,人口最多,世上無雙。義門陳家族曾受唐宋時期九任皇帝二十七次旌表,從四十年代初至今,許多中外專家、學者、名士對義門陳進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認為,義門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踐行儒家思想的楷模,和諧社會的典範,文明家族的樣板。義門陳世家,從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陳旺公一家遷居江州起,至宋嘉佑七年(1062)分莊止,歷時三百三十二年,創造一十五代、共三千九七十八人聚族而居的世界奇觀。有讚美詩云: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一十五代不分居,四千餘人和睦處!!!
二、皇帝為一個家族專門下旨分家,天下獨有。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文彥博、包拯、范師道、呂誨等上疏、論陳泰家朝野太盛,宜令分析,以保全之。七月仁宗皇帝親旨,對義門陳氏實施大分析,將三千九百七十八口人,分遷全國七十二州郡,一百四十四個縣,分析成大小二百九十一莊,至1063年3月分析完畢。
三、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千古一絕。為協助護家看門,義門陳家族養犬一百,在古義門坊建有百犬食槽,因長期受義門陳禮義為先、孝道治家、重義尚德的教化影響,犬亦通人性,出現“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的絕觀。此事已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相傳有一年,唐昭宗御駕親臨義門陳,帶來一百隻米粑放於犬槽內,群犬呼而相聚,各銜一隻米粑,但見一條白犬,口銜兩隻米粑緩步走到一條拐腳黃犬前,將一隻米粑丟給黃犬後,眾犬便有滋有味地吃起米粑,昭宗見狀大悅,稱道:“真義犬也!” 因而有“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之說。1996年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四、創立家法、家范、家訓最早最完備,被朝廷在全國推廣。義門陳第三任家長陳崇認為治家之道必從孝悌始,鑒於當時家族子孫眾多,已七代合居共灶。於是在公元890-891年間,先後撰寫家法三十三條,家范十二則,家訓十六條,以規範族人行為,維持家族和諧,保持義聚長久。自此,義門陳世守家法,誠奉家范,嚴依家訓,忠孝傳家,義風浩蕩。古代其他姓氏也立有家規,但遠不及義門陳家法完備,該家法成為我國古代家族法規的典型,唐宋時期,歷任皇帝都推薦給朝廷官員效仿,並向全國各地推廣踐行。
五、創辦東佳書院,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私立大學”,其藏書當時亦為天下第一。陳崇在任江州長史時,深知要搞好修身、齊家、治國,必須重視教育,培養人才,故於唐大順元年(890)在義門東佳山下創辦了我國古代最早的家族學校-----東佳書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私立大學”,具有完備的體制和較大的規模,其藏書號稱“天下第一”,它早於“白鹿洞書院”五十年,是唐宋時期江南最著名的學府,是蜚聲全國的藏書、求知、講學及旅遊勝地,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陳堯叟、晏殊、岳飛、呂端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三百餘首寶貴詩篇。日本學者平阪謙二稱東佳書院為“中國古代書院的一原型”。2009年東佳書院編入江西省高二語文教材首頁首課。
六、最早設立“學田制”。東佳書院辦學最盛時,有教室三十多間,學生四百餘人,為使書院能長期維持,義門陳家族設學田二十傾,作為教育專項經費,這是世界上最早設立學田的學校,比英國設學田早七百年。
七、最早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東佳書院設有高低兩級學校,低級為“書屋”,高級為“書堂”。義門陳家法規定,童子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即東佳書院)。從七歲至十五歲,前後正合九年,均由“學田制”保障經費。“書屋”教育為“啟蒙”,“書堂”教育為“應舉”,由此形成了兩級教學,適應了封建社會“科舉制”的需要。
八、最早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首創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義門陳家法中明確規定,男皆只一室,不得置外妾,這就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如有越軌,則受家法“剝落衣妝,歸役三年”的制裁。
九、最早實行民主選舉制,堅持任人唯賢。義門陳家法規定,對“主事”(即家長)和“庫司”(則主管家財)的人選,“不論長幼”、“擇廉謹操仁恕者委之”,“擇公幹剛毅之流,能任其事者任之”,“若才能不稱,仍須擇人代之”,義門陳歷任家長、財務主管及莊主等都是民主選舉產生的,不論資排輩,而是選賢任能。
十、最早建立幼稚園,當時稱“百嬰堂”。義門陳男耕女織,,“都蠶院”是婦女們養蠶繅絲、紡紗織布的勞作場所,高峰時有三百多婦女在操作,家長們在旁邊建了一個“百嬰堂”,統一管護嬰兒,只要嬰兒飢啼,不論是否自己所生,婦女們都會主動哺乳,稱為百嬰同堂待哺,這是我國古代最早最大的家庭幼兒院。是曰:“三歲孩兒不識母”
十一、最早建立敬老院,當時稱為“壽安堂”。北宋天聖元年(1023)義門陳第十三任家長陳蘊考慮家族老人越來越多,需安度晚年,於是建了“壽安堂”,專供老人休閒玩樂,室內設有琴、棋書、畫及文房四寶和簡易健身器材等物。同時還建有“太學院”,專供在外為官之人告老還鄉後頤養天年。
十二、最早建立家庭醫院,當時稱“醫俗院”。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義門陳第七任家長陳鴻主政時建起了“醫俗院”,召各地名醫 薈萃於此,主要為家族人防病治病,同時也為外姓人服務,名噪六十餘載,一九三九年被日寇所毀。
十三、唯一被皇上批准鑄造義門幣,可上市流通。在陳袞主政期間(912-942年),上奏皇上,家制銅幣,得到批准,於是鑄造了內方外圓的銅幣,錢幣有方孔,鑄有“義門通寶”字樣,可在國內流通,由此可見皇上對義門陳是何等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