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組成
特點
聚合體系的
粘度比
本體聚合低,
混合和散熱比較容易,生產操作和溫度都易於控制,還可利用溶劑的
蒸發以排除聚合熱。若為自由基聚合,單體濃度低時可不出現
自動加速效應,從而避免
爆聚並使聚合反應器設計簡化。缺點是對於自由基聚合往往收率較低,聚合度也比其他方法小,使用和回收大量昂貴、可燃、甚至有毒的溶劑,不僅增加生產成本和設備投資、降低設備生產能力,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如要製得固體聚合物,還要配置分離設備,增加洗滌、溶劑回收和精製等工序。所以在工業上只有採用其他
聚合方法有困難或直接使用聚合物溶液時,才採用溶液聚合。
優點:
聚合熱易擴散,聚合反應溫度易控制;可以溶液方式直接成品;反應後物料易輸送;低分子物易除去;能消除自動加速現象。水溶液聚合是用水作溶劑,對環境保護十分有利。
缺點:
單體被溶劑稀釋,聚合速率慢,產物分子量較低;消耗溶劑,溶劑的回收處理,設備利用率低,導致成本增加;溶劑的使用導致
環境污染問題
溶劑選擇
溶液聚合所用
溶劑主要是有機溶劑或水。應根據
單體的溶解性質以及所生產聚合物的溶液用途,進而選擇適當的溶劑。常用的有機溶劑有醇、酯、酮以及芳烴(苯、甲苯)等;此外,脂肪烴、鹵代烴、環烷烴等也有套用。溶液聚合選擇溶劑時,需注意以下問題:
⑴溶劑對聚合活性的影響。
溶劑往往並非絕對
惰性,對
引發劑有誘導分解作用,鏈自由基對溶劑有
鏈轉移反應。這兩方面的作用都可能影響
聚合速率和分子量。在
離子聚合中
溶劑的影響更大,溶劑的
極性對活性
離子對的存在形式和活性、聚合反應速率、
聚合度、分子量及其分布以及鏈微觀結構都會有明顯影響。對於共聚反應,尤其是離子型共聚,
溶劑的極性會影響到單體的
競聚率,進而影響到共聚行為,如共聚組成、序列分布等。因此在選擇溶劑時要十分周詳。各類溶劑對過氧類引發劑的分解速率的影響(依次增加)如下:芳烴、烷烴、醇類、醚類、胺類。偶氮二異丁腈在許多溶劑中都有相同的一級分解速率,較少誘導分解。向溶劑
鏈轉移的結果,將使分子量降低。各種溶劑的
鏈轉移常數變動很大,水為零,苯較小,鹵代烴較大。
⑵溶劑對聚合物的溶解性能和
凝膠效應的影響。選用良溶劑時,為均相聚合,如果單體濃度不高,可能不出現
凝膠效應,遵循正常的
自由基聚合動力學規律。選用
沉澱劑時,則成為
沉澱聚合,凝膠效應顯著。不良溶劑的影響則介於兩者之間,影響深度則視溶劑優劣程度和濃度而定。有
凝膠效應時,反應自動加速,分子量也增大。
鏈轉移與
凝膠效應同時發生時,
分子量分布將決定於這兩個相反因素影響的深度。為保證聚合體系在反應過程中為均相,所選用的溶劑應對引發劑或催化劑、單體和聚合物均有良好的溶解性。這樣有利於降低黏度,減緩
凝膠效應,導出聚合反應熱。必要時可採用
混合溶劑。對於無法找到理想溶劑的聚合體系,主要從聚合反應需要出發,選擇對某些組分(一般是對單體和引發劑)有良好溶解性的溶劑。如
乙烯的
配位聚合,以加氫汽油為溶劑,儘管對引發體系和聚合物溶解性不好,但對單體乙烯有良好的溶解性。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還希望在聚合結束後能方便地將溶劑和聚合物分離開來。
⑶其他方面:諸如經濟性好,易於回收,便於再精製,無毒,商業易得,價廉,便於運輸和貯存等。
工業化品種
聚丙烯腈 一步法;二步法
PVAc 乳液白乳膠
溶液醇解PVA縮醛化維尼綸
丙烯酸酯類 塗料,粘合劑等
工業套用
工業上根據聚合體系的性質、產物的用途以及是否容易大型化等因素,選擇套用聚合方法(見表)。①對於
離子聚合或配位聚合反應,由於聚合常採用
有機金屬化合物和
路易斯酸作催化劑,催化劑易被水破壞,所以不能選用以水為介質的
懸浮聚合或
乳液聚合方法,只能在非
質子有機溶劑中進行溶液聚合或
本體聚合。②對於平衡常數大的逐步聚合或縮聚反應,由於容易達到平衡,獲得高分子量產物,也常選用溶液聚合,如聚醯胺合成前期,聚碸、聚苯醚的合成等;有的單體,其熔點很高或熔點高於分解溫度,也選用溶液聚合。③直接使用聚合物溶液的場合,如塗料、浸漬劑、紡絲液、膠粘劑,或使聚合物繼續轉化等,採用溶液聚合。
工業上溶液聚合可採用連續法和間歇法,大規模生產常用連續法。聚合反應器一般為攪拌釜,有的釜頂裝有冷凝器供溶劑回流冷凝;釜內通常不裝內冷管等換熱器以防粘壁。
聚合工藝
溶液聚合選用有機溶劑時,引發劑為可溶於有機溶劑的過氧化物或偶氮化合物。根據反應溫度和
引發劑的
半衰期選擇適當的引發劑。
用水作為溶劑時,採用水溶性引發劑,如過硫酸鹽及其氧化-還原體系。
溶液聚合反應溫度在溶劑的回流溫度下進行,所以大多選用低沸點溶劑。為了便於控制
聚合反應溫度,溶液聚合通常在釜式反應器中半連續操作。直接使用的聚合物溶液,在結束反應前應儘量減少
單體含量,或採用化學方法或
蒸餾方法將殘留單體除去。要得到固體物料須經過後處理,即採用
蒸發、脫氣擠出、乾燥等脫除
溶劑與未反應單體,製得粉狀聚合物。
改變引發劑用量,單體與溶劑的用量比,添加分子量調節劑等方法來控制產物的分子量
聚丙烯醯胺聚合技術
聚丙烯醯胺生產是以丙烯醯胺水溶液為原料,在引發劑的作用下,進行聚合反應,在反應完成後生成的聚丙烯醯胺膠塊經切切割、造粒、乾燥、粉碎,最終製得聚丙烯醯胺產品。關鍵工藝是聚合反應,在其後的處理過程中要注意機械降溫、熱降解和交聯,從而保證聚丙烯醯胺的相對分子質量和水溶解性。
丙烯醯胺+水(引發劑/聚合)→聚丙烯醯胺膠塊→造粒→乾燥→粉碎→聚丙烯醯胺產品
我國聚丙烯醯胺生產技術大概也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最早採用盤式聚合,即將混合好的聚合反應液放在不鏽鋼盤中,再將這些不鏽鋼盤推至保溫烘房中,聚合數小時後,從烘房中推出,用鍘刀把聚丙烯醯胺切成條狀,進絞肉機造粒,烘房乾燥,粉碎製得成品。這種工藝完全是手工作坊式。
第二階段是採用捏合機,即將混合好的聚合反應液放在捏合機中加熱,聚合開始後,開始捏合機,一邊聚合一邊捏合,聚合完後,造粒也基本完成,倒出物料經乾燥、粉碎得成品。
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發了錐形釜聚合工藝,由核工業部五所在江蘇江都化工廠試車成功。該工藝在錐形釜下部帶有造料旋轉刀,聚合物在壓出的同時,即成粒狀,經轉鼓乾燥機乾燥,粉碎得產品。
為了避免聚丙烯醯胺膠塊黏附在聚合釜釜壁上,有的技術採用氟或矽的高分子化合物塗覆在聚合釜的內壁上,但此塗覆層在上產過程中易脫落而污染聚丙烯醯胺產品。
國內外的聚丙烯醯胺生產技術基本上與上述的第三階段相似,只是在設備上有些不同:聚合釜大小及類型(有固定錐形釜,也有可旋轉的錐形釜,聚合反應完成後,聚合釜倒轉將聚丙烯醯胺膠塊倒出)、造粒方式 (有機械造粒、切割造粒,也有濕式造粒即分散液中造粒)、乾燥方式(有採用穿流迴轉乾燥,也有用振動流化床乾燥)及粉碎方式。這些不同中有些是設備質量上有差異,有些是採用的具體方式上的油差異,但總的來看,聚合技術趨向於固定錐形釜聚合,振動流化床乾燥技術。
聚丙烯醯胺生產技術除了上述的單元操作外,在工藝配方上還有較明顯的差別,比如生產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丙烯醯胺的生產工藝,同樣是低溫引發,就有前加鹼共水解工藝和後加鹼後水解工藝之分,兩種方法各有利弊,前加鹼共水解工藝過程簡單,但存在水解傳熱易產生交聯和相對分子質量損失大的問題,後加鹼後水解雖然工藝過程增加了,但水解均勻不易產生交聯,對產品相對分子質量損失也不大。
目前我國聚丙烯醯胺聚合用的引發劑有無機引發劑、有機引發劑和無機—有機混合體系3中類型。 (1)
過氧化物
過氧化物大致分為無機過氧化物和有機過氧化物。無機過氧化物如過流酸鉀,過硫酸銨、過溴酸鈉和過氧化氫等。有機過氧化物如過氧化苯甲醯、過氧化月桂醯和叔丁羥基過氧化物等。它們配用的還原劑有硫酸亞鐵、氯化亞鐵、偏亞硫酸鈉和硫代硫酸鈉等。
(2)偶氮化合物類
如偶氮二異丁腈、偶氮雙二甲基戊腈、偶氮雙氰基戊酸鈉和20世紀80年代開發的偶氮脒鹽系列,如偶氮N-取代脒丙烷鹽酸鹽是一類競相開發的產品,它們的加入濃度為萬分之0.005-1,催化效率很高,有助於生產相對分子質量高的產品,且溶於水,便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