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煮蛙

溫水煮蛙

“溫水煮蛙”出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過的一個著名實驗,實驗道出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原理,說明的是由於對漸變的適應性和習慣性,失去戒備而招災的道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水煮蛙
  • 主題:溫水、青蛙
  • 類型:實驗
  • 出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的實驗
溫水煮蛙,警示,爭論,

溫水煮蛙

科研人員將一隻青蛙丟進沸水中。在這鞏享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青蛙奮力跳出鍋外,安然逃生之後,科研人員又把這隻青蛙放進裝滿冷水的鍋里,然後慢慢加溫。開始,青蛙還很得意,在溫暖愜意的水中悠然自得,直到感到水燙得無法忍受時,再想躍出水面卻已四肢無力,欲跳不能,最終青蛙被活活煮死在熱水中了。
溫水煮蛙溫水煮蛙

警示

“溫水煮蛙”同時也警示我們——突如其來的外在刺激或遇到強敵往往能使人奮起面對,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力,而緩慢、安逸的環境,往往容易使人沉溺其中.放鬆警惕,喪失鬥志。
積小疾而為大患。紙鞏戰在現實生活中,有的職工對待駝蘭棄挨工作標準不高,敷衍了事,能湊合就湊合,覺得乾多乾少一個樣,乾的越多出事越多,每天瀟瀟灑灑上班、瞅著鐘點下班,反正月月獎金照發,工資照拿,此類種種。這些看似小事,但長此以往,會慢慢消磨我們的意志,削弱了我們的戰鬥力,阻礙我們事業的發展。一旦原本舒緩的小溪面臨改革的洪流,試想自己還有什麼能力與別人去競爭,去比拼。這難道不正如沉溺於逐漸升溫的熱水中的青蛙嗎?等意識到了卻已為時已晚。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全局上下開展的“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努力奮鬥,奮發圖強,自加壓力、加快發展” 大討論活動,便是避免“溫水煮蛙”悲劇發生的一針“清醒劑”。其中“八破八立”更如一粒強心丸,奮發圖強,直達要害,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為我們今後的工作指引了方向。
然而,避免“溫水煮蛙”現象的發生,不是一針“清醒劑”,一粒“強心丸”就能解決的,樂蒸催院死而不能復生。我們只有時刻有心懷危機感和憂患意識,不斷自我加壓,高標準、嚴要求,奮發進取,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爭論

歷史上不少人做過這個實驗,而他們的結論相互矛盾,有人說青蛙會跳出來,有人說不會。實際上影響實驗結果的,是水溫的加熱速度。
青蛙屬於兩棲類動物。兩棲類是冷血動物,也是變溫動物體溫會隨著環境的溫度進行調整。一個叫霍奇森的動物學家在“煮青蛙”實驗中選定的加熱速率,是每分鐘2華氏度,也就是差不多1.1攝氏度。霍奇森發現,到了一定溫度以後,青蛙會院笑燥開始躁動不安,試圖逃離這個環境,如果裝載的容器允許,青蛙還是會跳出來的。
不過早在1872,一個叫做亨滋曼的宣布,如果你加熱的速率足夠低,那么,青蛙並沒有跳出來的打算。
亨滋曼的實驗用90分鐘把水從21攝氏度加熱到了37.5攝氏度,平均每分鐘升溫速率不到0.2攝氏度,他沒觀察到青蛙的行為異常。青蛙可耐煮仔煮受的臨界高溫(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大約是36-37攝氏度。如果加熱到37.5攝氏度,青蛙即使沒有立即死亡,也已經喪失一躍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離它不遠了。
這些“煮”青蛙的實驗目的都是考察溫度和神經反射性的關係。在較快的加熱速率下,青蛙能跳出來,原因很好理解:熱刺激引起了青蛙的應激反應——跳走。而在較慢升溫過程中,由於類似“感覺適應”的原因,持續細微的溫度變化使得青蛙適應了習提店這種刺激,反射應激性降低,直到達到可耐受的臨界高溫,無法逃生。
從這點上來說,“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讓青蛙無法察覺的溫度變化和我們平時的“煮”有一些差別。
參考資料:一起參考下吧!
參考資料:一起參考下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