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煮蛙”出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過的一個著名實驗,實驗道出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原理,說明的是由於對漸變的適應性和習慣性,失去戒備而招災的道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水煮蛙
- 主題:溫水、青蛙
- 類型:實驗
- 出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的實驗
溫水煮蛙
警示
爭論
青蛙屬於兩棲類動物。兩棲類是冷血動物,也是變溫動物,體溫會隨著環境的溫度進行調整。一個叫霍奇森的動物學家在“煮青蛙”實驗中選定的加熱速率,是每分鐘2華氏度,也就是差不多1.1攝氏度。霍奇森發現,到了一定溫度以後,青蛙會院笑燥開始躁動不安,試圖逃離這個環境,如果裝載的容器允許,青蛙還是會跳出來的。
不過早在1872,一個叫做亨滋曼的宣布,如果你加熱的速率足夠低,那么,青蛙並沒有跳出來的打算。
亨滋曼的實驗用90分鐘把水從21攝氏度加熱到了37.5攝氏度,平均每分鐘升溫速率不到0.2攝氏度,他沒觀察到青蛙的行為異常。青蛙可耐煮仔煮受的臨界高溫(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大約是36-37攝氏度。如果加熱到37.5攝氏度,青蛙即使沒有立即死亡,也已經喪失一躍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離它不遠了。
這些“煮”青蛙的實驗目的都是考察溫度和神經反射性的關係。在較快的加熱速率下,青蛙能跳出來,原因很好理解:熱刺激引起了青蛙的應激反應——跳走。而在較慢升溫過程中,由於類似“感覺適應”的原因,持續細微的溫度變化使得青蛙適應了習提店這種刺激,反射應激性降低,直到達到可耐受的臨界高溫,無法逃生。
從這點上來說,“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讓青蛙無法察覺的溫度變化和我們平時的“煮”有一些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