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湯包(湯包)

灌湯包

湯包一般指本詞條

灌湯包,是一種漢族特色小吃。製作原料主要有麵粉、溫水、豬五花肉等。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當時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著名產地開封。

灌湯包形式美觀,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麵、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麵皮次次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灌湯包
  • 英文名Soup dumplings
  • 主要食材:麵粉,肉皮凍(即肉餡),湯汁
  • 分類:中式包點
做法,做法一,做法二,做法三,做法四,特點,區別,傳說,特色包子,

做法

做法一

材料
主料:麵粉1000克、溫水600克、豬五花肉700克、肉皮凍280克、蟹肉160克、蟹黃醬油各40克、豬油100克。 輔料:料酒6克、香油8克、白糖蔥花薑末各5克、精鹽15克、胡椒粉味素各1克。 
製作
1.將麵粉加水和勻揉透,放置片刻。
2.豬肉剁成肉茸,蟹肉剁碎,鍋內加豬油燒熱,放入蟹肉、蟹黃、薑末煸出蟹油,與肉茸、皮凍、醬油、料酒等調拌成餡。
3.將麵團搓成長條,揪成每50克4個的面坯,擀成圓皮,加餡捏
成提褶包,上蒸籠用旺火蒸10分鐘即可。

做法二

材料
原料:新鮮豬皮500克,冬瓜600克,魚糝150克,火腿30克,黃瓜皮30克,雞蛋皮1張,生薑25克,大蔥50克,精鹽、胡椒粉、料酒、味素、雞精、乾濕澱粉、香油、鮮湯各適量,蔥葉、紅櫻桃各少許。
製法
1.豬皮洗淨,放入高壓鍋中,摻入鮮湯,加入生薑、大蔥、精鹽、胡椒粉、料酒、雞精,加蓋,上火壓至豬皮化成汁後,待冷卻開蓋,打去料渣,將湯汁倒入方形盤中,晾涼後再入冰櫃中冷藏,即成皮凍,然後將其修切成直徑為2厘米的圓球,共12個。 2.冬瓜去皮,切成15厘米見方的大塊,再片成大薄片,共12片,放入鹽開水中浸泡約10分鐘;火腿、黃瓜皮、蛋皮均切細絲;蔥葉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撕成細絲;紅櫻桃剁成細末。
3.將修切成圓球的皮凍先滾上一層乾澱粉,再裹上一層魚糝,然後均勻地沾上火腿絲、黃瓜皮絲、蛋皮絲,將其包入浸泡過的冬瓜片中,再用蔥葉絲綑紮成石榴包,並在上麵點綴上櫻桃末,即成水晶灌湯包生坯,入籠用旺火蒸約5分鐘,取出擺入盤中。
4.淨鍋上火,摻入少許鮮湯燒沸,調入精鹽、胡椒粉、味素,用濕澱粉勾薄芡,淋入香油,起鍋澆在盤中水晶灌湯包上即成。

做法三

豬後腿精肉,豬肚皮上的大片肉皮,母蟹高筋面婁,食鹽、飽和鹼水、豬皮、制淨後,加入料酒,老抽、蔥姜、煮製成皮湯,冷切後,凍五個小時,成皮凍取出切碎。加入拌好的精肉末,加入蟹黃,蟹肉拌入適量的鹽、雞粉待用。高筋粉一斤,加入食鹽適量,要感到口感有點鹹。
飽和鹼水一勺,加入冷水和成麵團,放醒發兩個小時。下坯子,可心擀皮,包製成形即可上籠,這種湯包雖然個大,但是一個是湯多,傳熱快,別外也說明不能蒸過了。湯太過了,變成水蒸氣,體積變大,也會使湯包開裂,旺火足氣六分鐘足夠。但是這種做法必須有維揚包點的包子手法作基礎。不然的話,很容易出現湯破的情況。
灌湯包子汁多味美的三大特色製作而成,使其既有時尚特色又有傳統精粹,色白如玉、湯汁豐富、口味極其鮮香、妙不可言,深得廣大顧客的讚譽。

做法四

用料
輔料
調料
  • 食鹽2小勺
  • 醬油2大勺
  • 蔥2段
  • 姜1小塊
  • 料酒2大勺
  • 適量
步驟
1.準備好所需食材:梅花肉、豬皮凍、蝦仁、蔥、姜、料酒和醬油
2.豬肉切成小肉丁
3.將蔥花、薑末放到肉丁上一起剁
4.剁至肉較碎時放兩大勺醬油、兩大勺料酒和半碗水
5.剁成有彈性的肉糜,肉泥體積也增大
6.蝦去蝦線剁成蝦泥
7.將肉糜與蝦泥放一起
8.攪拌均勻備用
9.豬皮凍切碎
10.將豬皮凍與肉糜放一起
11.按自己口味加鹽攪拌均勻
12.取適量乾麵粉,用開水邊倒邊攪和,目測盆中的一半面已經燙過即可
13.將燙過的面與剩餘的乾麵粉揉成麵團靜置30分鐘
14.取適當大小的麵團擀成包子皮後放入適量肉餡
15.包好的包子生坯
16.鍋中入水,將包子擺好,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繼續蒸10分鐘
17.包子成品,咬一口的包子裡面全是湯
烹飪技巧
1、將蔥花、薑末、醬油和料酒都放到肉餡里一起剁可以使肉餡更好的入味,此方法只適合自己在家剁肉餡喔;
2、包子的皮要儘量的薄,這樣能讓包子裡的湯浸一下包子皮,包子皮也有香味兒;
3、多放一些豬皮凍,皮凍包的越多湯也就越多。

特點

灌湯包是一種什麼產的食品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種包子,但裡面卻是有湯的。這又是何故?其實只是一層窗戶紙,不捅不破。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用某種工具把湯灌進包子裡去的,不然,這湯本已在餡裡面,只不過是在包之前把肉凍放在餡中,包好以後經籠屜上火一蒸,肉凍化開而不漏。灌湯包講究湯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籠屜,這全看大師傅的手藝了。

區別

灌湯包與小籠包的不同之處:
灌湯包成品灌湯包成品
小籠包,顧名思義,是放在小蒸籠里蒸的,分2種:1.有湯汁的,加入了皮凍,叫小籠湯包。皮又薄又筋道,半透明,做法是麵粉不發酵。2.沒有湯汁的,就是一般的小肉包。皮沒有上面一種薄,要發酵麵粉做。
灌湯包,顧名思義,就是包子裡面有湯汁的,即加入了皮凍,分2種:1.大湯包。2.小湯包 就是大小不同而已。
總的來說,大湯包比小籠包稍大,而且更注重湯的味道,有些灌湯包還做成用吸管來吸裡面的湯汁,餡味和皮味可能要稍好一些。
灌湯包灌湯包

傳說

關於灌湯包有這樣的一個傳說。相傳600多年前,元末明初,朱元璋起義攻打天下。1356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打到浙江金華城下,由於守城元兵早有防備,把城牆加高了七尺,另外還給城門加上了萬斤閘。起義軍攻打了九天九夜,還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安營。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大將常遇春、胡大海等十分焦急,白天夜裡商議破城之法。一天深夜,常大將軍夜不成眠,在帳外踱步想著破城計策。忽然,他發現城門開了,萬斤閘慢慢地升起,只見元兵押著一批民夫到江邊偷偷地到江邊挑水。常遇春連忙喚醒胡大海和起義士兵,沖向城門。常大將軍用肩膀頂住萬斤閘,高喊到:“弟兄們,衝進城去啊!”頃刻間,起義軍似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一批接一批向城裡衝去。常遇春肩頂萬斤閘,時間長了,肚子餓得慌。這時,恰好營里送來包子、菜湯等點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給他餵包子、菜湯。常遇春真是餓慌了,一面狼吞虎咽地吃著包子,一面不停地催促:“湯,包子,湯,包子……”胡大海看著肩負萬斤閘,汗流浹背的戰友,餵著餵著頓生一計,令一士兵先將菜湯灌進包子,再把包子餵到戰友嘴裡。常遇春吃著,覺得喉嚨濕潤了,力量倍增。直到士兵們都衝進了城裡,他放下萬斤閘。後來,常遇春問胡大海:“你那天給我餵的什麼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著說:“就是你叫的‘湯包’呀!”常遇春也笑著說:“如果沒有你的湯包,我早就被萬斤閘壓趴下了。”後來,人們也就借著這個傳說做出了灌湯包。

特色包子

開封包子
開封有兩大名吃,鯉魚焙面和灌湯包子,皆為皇家經典美食。或許是東道主未知身邊坐有一民間美食家,居然沒有上鯉魚焙面,給我留有印象的是蟹黃魚丸與灌湯包子。 灌湯包子,就是包子裡面有湯。應該說,我是先認識武漢的四季美湯包而後結識灌湯包子的,去開封以前,我尚不知有灌湯包子一說。席間擺談,知為灌湯包子是皇家食品,估計灌湯包子還是在前,四季美湯包在後。皆因四季美湯包落腳大武漢,享譽武漢三鎮,商業大埠,南北東西交通樞紐,占了一個好地盤。此外,吃灌湯包子還有個口訣,那便是:先開窗,後喝湯,一口吞,滿口香。
灌湯包(湯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