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進一步推動淮南市食品產業發展,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打造“食安安徽”品牌優勢,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食安安徽”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皖政辦〔2021〕3號),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深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和質量強市戰略,聚焦重點產品、重點行業、重要業態和關鍵環節,按照“增點、連線、擴面”立體化推進的工作思路,著力打造品牌方陣。“十四五”期間,全市培育“食安安徽”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含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企業)不少於120家、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生產基地(園區)不少於4個、食品安全街區(小鎮)不少於3個、食品安全示範縣不少於4個。到2025年,建立起較為完備的“食安安徽”品牌培育和示範體系,形成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運營、品牌化行銷的食品產業新格局,構建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的現代食品產業體系。
二、主要任務
(一)夯實品牌創建基礎。
1.開展標準宣貫專項行動。開展標準宣貫“進企入戶”行動,組織行業專家、技術人員對“食安安徽”品牌認證評價標準進行宣講和培訓。鼓勵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制定嚴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鼓勵行業協會制定嚴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團體標準。(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2.實施質量興農計畫。推進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全面實現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實施農業提質增效工程,圍繞優質糧、畜禽、水產品、蔬菜、豆製品、乳製品、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聚焦大米、糯米、麻黃雞、草莓、食用菌、酥瓜等特色農產品,深入實施品牌振興工程,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提升優質綠色農產品品牌價值和供給水平。推進水產養殖綠色健康發展,培育提升“淮王魚”“福瑞鯉”等漁業品牌。培育“食安安徽”食用農產品企業不少於20家,食用農產品生產基地(園區)不少於2個。(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3.建設林下經濟示範基地。以林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為抓手,規範投入品管理、生產過程控制、收購儲運管理,提升林業標準化生產水平。鼓勵發展林下經濟,培育不少於1家森林食品等“食安安徽”林下經濟示範基地。(責任單位:市林業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4.推動食品產業轉型。深入實施“三品”戰略,推動全市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食品生產企業積極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實施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22000)、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HACCP)和良好生產規範(GMP)。支持“八公山豆腐食品產業園”“淮南牛肉湯產業園”等食品產業園區升級發展,規範園區管理。圍繞綠色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精深加工、多元化經行銷售等領域開展食品行業“雙招雙引”攻堅。突出地域資源和文化特色,支持牛肉湯、豆製品、乳製品、糧食加工品等食品產業發展壯大。培育“食安安徽”食品生產企業不少於60家、食品生產基地(園區)不少於2個。(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經信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5.規範食品流通和餐飲服務管理。提高食品流通和餐飲服務企業質量水平,打造食品流通、消費環節領軍企業品牌。鼓勵連鎖經營超市在農村設立直營店、便利店和配送點。鼓勵餐飲服務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和中央廚房。培育“食安安徽”食品流通企業不少於20家、餐飲服務企業不少於20家。(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6.實施示範創建引領行動。推進食品安全示範縣(區)創建工作。指導市經開區創建省食品安全示範區,鼓勵壽縣、市高新區等縣(區)參與創建,加強對鳳台縣、田家庵區食品安全示範縣(區)動態管理。培育食品安全示範縣(區)不少於4個。(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7.促進食旅融合發展。實施“食品安全+旅遊”發展戰略。持續加強食品行業“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商標)”“中華老字號”“安徽老字號”“三品一標”等品牌創建。依託壽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焦崗湖“游”“養”度假區,融合“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開發“壽縣豆腐文化街”“八公山豆腐小鎮”等一批“食旅”特色小鎮。深耕“食旅”夜市文化,培育一批夜遊項目,打造一批美食街區。培育“食安安徽”食品安全街區(小鎮)不少於3個。(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文旅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8.加強出口食品安全管理。鼓勵食品出口企業開展認證,實施國際海關“AEO企業”互認制度,促進脫水蔬菜、水產品等地方特色產品出口,助力農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外貿發展。出口食品合格率達99%以上。(責任單位:淮南海關(籌)、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9.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行動。打造“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加快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產業,聚力打造“皖美糧油”品牌,推動糧食產業提質增效,增加優質食用農產品供給總量,提高綠色優質安全糧油供給水平。(責任單位: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二)強化品牌評價管理。
10.開展品牌培育工作。加大品牌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挖掘淮南牛肉湯等地方特色食品文化內涵,全面推進特色食品(食用農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申報進程,積極升級相關地方標準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極力提高地方品牌張力和市場附加值。(責任單位:市食安辦,市食安委相關成員單位,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11.實施品牌評價工作。按照“食安安徽”品牌創建指導目錄,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在品牌整合、市場策劃、行業自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鼓勵食品企業、園區等積極創建“食安安徽”品牌,參與品牌認證評價。(責任單位:市食安委相關成員單位,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12.加強評價工作監管。加強對“食安安徽”品牌授權企業、相關組織跟蹤評價和動態管理。依法對認證評價機構開展的“食安安徽”品牌認證評價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加大對“食安安徽”品牌的管理保護力度,嚴厲查處商標侵權、非法使用標識等違法行為。(責任單位:市食安辦,市食安委相關成員單位)
(三)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13.講好“食安安徽”品牌故事。開設“食安安徽”專欄,及時發布“食安安徽”品牌建設成果,推進“食安安徽”品牌形象標識的使用和推廣。加大“食安安徽”品牌宣傳,全力提升淮南食品整體形象。積極組織“食安安徽”企業參與國際、國內品牌推介活動,擴大淮南食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經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14.強化食品科普宣傳。持續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和食品安全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等宣傳活動,推進食品安全研學基地、食品安全宣傳園、鄉鎮食品安全宣傳站建設,提升公眾食品安全素養,普及健康知識,倡導合理膳食,開展營養均衡配餐示範推廣。(責任單位:市食安辦,市食安委相關成員單位)
15.擴增公眾消費信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節約的飲食消費文化,助推信息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消費新模式。推廣套用國家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安徽冷鏈食品追溯平台和淮南市重要產品追溯平台,實現食品可追溯管理。(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數據資源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四)提升品牌支撐能力。
16.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針對食品產業發展需要,依託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單位和組織,採取多種形式,開發品牌理論和實踐培訓課程,加大食品行業人才培養培訓力度,鼓勵在品牌建設中創新創業,培育更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食品產業從業人員。大力引進、培育和壯大一批食品行業領軍人物。(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教體局、市經信局、市民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17.完善投入保障機制。鼓勵和引導資金投向品牌建設、品牌塑造、品牌提升等方面,食品企業實際發生的提升質量、品牌塑造等方面經費投入,按規定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列支。綜合運用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優惠措施,將支持食品實體經濟品牌企業的財稅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吸引和鼓勵社會資金向高端供給側和品牌建設集聚。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市財政安排一定量的資金向“食安安徽”品牌建設工作傾斜。(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稅務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18.提升品牌科技內涵。鼓勵食品相關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爭取省科技重大專項、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畫項目以及市產學研合作重大專項,開展與食品安全有關的關鍵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推動食品安全科技創新。支持企業實施食品加工機械裝備提升行動,鼓勵使用智慧型機器人、物聯網和綠色能源技術。強化“政產學研用金”融合協同,鼓勵企業建設一批公共研發、設計和服務平台,推動食品企業自主創新,提升綜合實力。(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19.加強檢驗檢測能力建設。規範基層市場監管所食品快檢室、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及農貿市場食品(農產品)快檢室管理。鼓勵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建立食品安全抽檢監測風險預警會商機制,引進高水平檢驗檢測人才及品牌公司,健全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不斷提升我市食品和食用農產品檢驗檢測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林業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20.健全信用監管體系。實行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分級分類管理,構建以信息公示為手段、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通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共享信用信息,建立消費者評價機制,將消費者實際評價納入“食安安徽”品牌創建,提高公眾認可度。(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幹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各縣區、各部門要始終把食品安全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將推進“食安安徽”品牌建設工作納入重要工作日程,結合資源特色、品質特色、功能特色和文化內涵,明確發展目標,抓好工作落實。
(二)強化統籌協調。建立健全“食安安徽”品牌建設工作機制,市食安委統一領導調度“食安安徽”品牌建設各項工作,市食安辦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制定相關制度檔案,督促各有關單位形成合力。各責任單位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明確項目清單和責任清單,共同做好“食安安徽”品牌的挖掘、遴選和培育工作。
(三)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扶持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有關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產業規劃、用地、投資、融資、信貸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加大對執法裝備、檢驗檢測能力、信息化、追溯體系、科技支撐體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四)嚴格督查評估。圍繞“食安安徽”品牌建設工作,加強統籌規劃,強化跟蹤調度、督促檢查和效果評估,將任務落實情況納入食品安全年度目標考核內容,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解讀
一、背景依據
2019年12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皖辦發〔2019〕22號),明確要求“開展‘食安安徽’品牌建設”。2021年3月14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食安安徽”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各地各部門要始終把食品安全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將‘食安安徽’品牌建設工作納入重要工作日程,結合資源特色、品質特色、功能特色和文化內涵,明確發展目標,抓好工作落實”等要求。
二、起草過程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室檔案,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要求各地及時上報2021年“食安安徽”品牌培育計畫。為此,我局牽頭召開食安辦主任會議,組織市食安委相關成員單位共同學習討論我市貫徹落實的具體措施和目標任務。結合全省開展的夏季食品安全整治專項行動和我市開展的食品安全工作專項督查,深入各縣(市、區)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重點企業、重點行業,開展食品安全工作調研。2021年11月,省食安辦在《安徽省各市2020年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方案》中明確要求各地要制定出台扶持“食安安徽”品牌建設(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產業發展)等方面政策措施,並將其作為2020年度省對市級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項目。
為此,我局牽頭起草了我市《關於貫徹落實“食安安徽”品牌建設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起草過程中,在充分學習上位檔案和其它地市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滁州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成果和經驗,提出了具體工作舉措,明確了任務分工。2021年10月,以市食安辦的名義印發《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向市食安委成員單位和各縣(市、區)徵求了意見,在充分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對檔案進行討論和充實。最終形成了《實施方案(送審稿)》。
三、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是通過實施“食安安徽”品牌建設,聚焦重點產品、重點行業、重要業態和關鍵環節,按照“增點、連線、擴面”立體化推進的工作思路,著力打造品牌方陣。到2025年,建立起較為完備的“食安安徽”品牌培育和示範體系,形成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運營、品牌化行銷的食品產業新格局,構建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的現代食品產業體系。
四、主要任務
主要任務分為四個方面20項具體舉措。圍繞“夯實品牌創建基礎”提出開展標準宣貫專項行動、實施質量興農計畫、建設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推動食品產業轉型、規範食品流通和餐飲服務管理、實施示範創建引領行動、促進食旅融合發展、加強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行動等9項舉措;圍繞“強化品牌評價管理”提出了開展品牌培育工作、實施品牌評價工作、加強評價工作監管等3項舉措;圍繞“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提出了講好“食安安徽”品牌故事、強化食品科普宣傳、擴增公眾消費信心等3項舉措;圍繞“提升品牌支撐能力”提出了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投入保障機制、提升品牌科技內涵、加強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健全信用監管體系等5項舉措。
五、保障措施
圍繞具體舉措的落實,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支持力度、嚴格督查評估等保障措施。
同時,《實施方案》結合我市實際,注重統籌兼顧,突出指導性、可操作性。主要特點有:一是明確可量化工作目標。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全市培育“食安安徽”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含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企業)不少於120家、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生產基地(園區)不少於4個、食品安全街區(小鎮)不少於3個、食品安全示範縣不少於4個。二是緊扣我市特色產業發展。突出地域資源和文化特色,支持牛肉湯、豆製品、乳製品、糧食加工品等食品產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