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小管

淚小管

淚小管又稱淚管,為淚點到淚囊之間的小管,每側上下各一根。每根分為垂直部和水平部。垂直部約1~2毫米,繼呈直角向內連續於水平部,約6~8毫米到達淚囊,管徑約0.5~0.8毫米。二者交界處是擴大的淚小管壺腹。上下淚小管的水平部沿瞼緣向內眥傾斜,上方的向內下,下方的向內並稍向上,分別穿過淚筋膜,單獨或會合成淚總管,在淚囊外側中央的稍後方,距淚囊頂約2.5毫米處進入淚囊(開口部一般與瞼內側韌帶等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淚小管
  • 外文名:ductus lacrimalis
概述,疾病診斷的初步套用,臨床相關疾病——淚小管炎,

概述

淚小管由復層鱗狀上皮和富有彈性組織的真皮組成。管壁薄而富有彈性,故當探通時可擴大為正常的三倍,而壺腹部可被拉直。淚小管的垂直和水平兩部,均有眼輪匝肌纖維圍繞,這些纖維的舒縮,有助於將淚液自上部吸入並排出於下部。此部若有狹窄或閉鎖,可導致流淚。

疾病診斷的初步套用

超聲生物顯微鏡在淚小管疾病診斷中的初步套用:
由於淚小管位置表淺、結構精細,淚道普通影像學檢查(包括淚道造影、眼科B超、CT、MRI、核素掃描)難以清楚顯示其結構;近年新興的淚道內窺鏡為淚小管疾病的檢查提供了較大便利,但其對先天性淚小點缺失,如、淚小管阻塞段以後的淚小管情況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等情況難以顯示,且該檢查存在對淚道有一定的創傷性、淚道內窺鏡儀器昂貴、不易推廣等缺點。超聲生物顯微鏡(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作為眼科較新的無創傷性檢查儀器,其高解析度使之有望成為較理想的淚小管檢查手段。

臨床相關疾病——淚小管炎

淚小管炎為淚小管的慢性炎症,以下淚小管炎為較多。炎症可以由結膜蔓延而來,也可由淚囊炎上行感染造成。沙眼衣原體造成的淚小管炎是沙眼的常見併發症。放線菌病和黴菌也可侵及淚小管。在淚囊摘除後仍能從淚小點壓擠出粘膿分泌物的病例便是淚小管炎的佐證,它是眼內手術後感染的可能來源,應引起重視。治療可用抗生素液沖洗,嚴重者可切開淚小管進行搔刮,並塗抹碘酊,使其管壁粘連而清除殘腔。
臨床特點:
1、診斷依據:
(1)結膜囊有絲狀或條狀分泌物;
(2)病變之淚小管周圍紅腫,無觸痛及波動感,淚小點外翻呈乳頭狀凸起;
(3)壓病變淚小管有膿液或黃色豆渣樣物擠出;
(4)淚道沖洗液體自病變端淚小點反流,有少量分泌物,而從另一端淚點沖洗,則淚道通暢;
2、主要表現:淚點發紅、凸起,周圍皮膚發紅腫脹。壓迫淚囊區皮膚時,有黏液膿性分泌物或結石由淚小點溢出。
3、次要表現:淚小管內炎性物的積聚,可擴張淚小管成黏液囊腫或膿腫,有波動。
4、誤診分析:臨床上易誤診為淚小管炎的疾病特點如下。
(1)急性淚囊炎:鼻側淚囊區紅腫、疼痛明顯,溢淚,伴有分泌物,發熱,可反覆發作。
(2)結膜炎:瞼結膜充血,有濾泡和(或)乳頭,結膜囊有分泌物。無淚點隆起,壓迫淚囊區皮膚無分泌物自淚點溢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