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囊窩

淚囊窩

淚囊系淚器的組成部分。位於眼眶內壁的淚囊窩內。淚囊上端為盲端,下部移行於鼻淚管,開口於下鼻道。淚囊和鼻淚管貼附於淚囊窩的骨膜上,淚囊前方架有瞼內側韌帶,眼輪匝肌瞼部收縮時,牽拉瞼內側韌帶,擴大淚囊,促使淚液流入。臨床較常見的淚囊疾病為慢性淚囊炎。為淚道的組成部分,是一長茄狀膜性小囊,位於眶內側壁前下方的淚囊窩內。淚囊上部為一盲端,相當內眥上方3~5mm處;下端移行為鼻淚管。眼輪匝肌肌束包繞淚囊和淚小管,可收縮和擴張淚囊,促使淚液排出。淚囊前方有瞼內側韌帶橫過,為手術時找淚囊的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淚囊窩
  • 外文名:fossaoflacrimalsac
解剖結構:,1、淚囊:,2、淚囊窩:,與淚囊窩相關疾病及其臨床治療:,

解剖結構:

1、淚囊:

淚囊位於淚骨和上頜骨額突所構成的淚囊窩內前下方的囊狀結構,為整個淚道的最膨大部分。淚囊的頂部為盲端,其最高處在內眥上方約2~3毫米處,中部有淚小管的開口,下部開口連續到鼻淚管,二者交界處的管腔狹窄,無明顯的界限。正常淚囊的形狀與淚囊窩大致相符,呈梨形。其內腔為裂狀間隙,約容20立方毫米,注入量可達120立方毫米;其平均長12毫米,前後寬4~8毫米,左右寬2~3毫米。活體中,經注入碘油於x線下可以查見。病理時則可膨大(如粘液囊腫)或縮小(如淚囊纖維性萎縮)。淚囊的前面是淚筋膜,眼輪匝肌和皮膚;後面為骨壁,有淚筋膜或蜂窩組織相隔;內側的上方是前篩竇,下方是中鼻道;距淚囊表面約8毫米處,有內眥動脈和靜脈並行於內眥部皮下,越過瞼內側韌帶。行淚囊手術時,皮膚切口不要超過內眥內側3毫米,以免傷及該靜脈。

2、淚囊窩:

位於眶內側壁的前下端,由上頜骨額突的淚前嵴和淚後嵴所構成的骨性凹陷。成人淚囊窩大小不等,平均長13毫米,深約5毫米。

與淚囊窩相關疾病及其臨床治療:

淚囊炎:
可分為慢性、急性和先天性淚囊炎。以慢性淚囊炎最常見,是由於先天性淚管阻塞或狹窄,致使淚液滯留於淚囊內,伴發細菌感染引引。多見於中老年女性。與沙眼、鼻炎、淚道炎等有關。主要表現為淚溢,常伴結膜充血,附近皮膚濕疹。指壓淚囊區,有黏液或黏液膿性分泌物自淚小點流出;由於分泌物大量貯留,淚囊擴張,可形成淚囊炎液囊腫。慢性淚囊炎作為眼部的感染病灶,如眼球外傷或施行手術,很容易引起化膿性感染。本病徹底治療必須依靠手術,淚囊鼻腔吻合術是首選的術式,無法吻合時,可採用淚囊摘除術。急性淚囊炎多在慢性淚囊炎的基礎上發生,表現為淚囊區皮膚紅腫、壓痛,炎症可擴展到眼瞼、鼻部和面頰部,嚴重時畏寒、發熱。數日後形成膿腫,排出膿液,有時形成淚囊瘺管。早期治療可行熱敷,套用抗生素,如形成膿腫,則應切開排膿,炎症完全消退後按慢性淚囊炎處理。
淚囊炎常在鼻淚管阻塞、淚囊內有分泌物瀦留的基礎上發生。慢性淚囊炎,是由於鼻淚管阻塞,細菌和淚液積聚在被阻塞的淚囊內,並經常刺激淚囊壁黏膜,而產生的慢性炎症,淚溢是其突出的症狀,如不積極治療,可能發展成急性淚囊炎,又因經常有細菌進入結膜囊內,使結膜炎經久不愈。急性淚囊炎,常發生在慢性淚囊炎的基礎上,表現為淚囊區皮膚紅腫、痛和壓痛,重者可有全身不適、發熱等症狀,膿腫成熟後,可由皮膚面穿破。急性期應全身套用抗生素,以免炎症擴散,局部熱敷,每日3~4次。慢性淚囊炎應隨時擠出膿液,局部滴用抗生素眼液,每天或隔天用抗生素液沖洗淚囊,直至膿液消失後,試行探通術,多數需行手術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