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湖(淚湖——醫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眼的內眥附近有一微陷的空間,即淚阜與半月皺襞之間的陷凹稱淚湖。淚湖可以容納較多的淚液,有淚液蓄積時則表明淚道排泄障礙[1]。正常情況下,淚腺產生的淚液除了通過蒸發消失外,一部分淚液依賴於眼輪匝肌的“淚液泵”作用,通過淚道排出。眼瞼打開時,眼輪匝肌鬆弛,淚小管和淚囊因自身彈性擴張,腔內形成負壓,積聚在淚湖的淚液通過開放的淚小點被吸入淚小管和淚囊。淚小管毛細作用也有助於淚液進入淚小管。在眼瞼閉合時,淚小點暫時封閉,眼輪匝肌收縮,擠壓淚小管和淚囊,迫使淚囊中的淚液通過鼻淚管排入鼻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淚湖
  • 外文名:lacrimal lacus
一、淚道:,骨性淚道:,膜性淚道:,

一、淚道:

淚道是淚液的排出管道,分為骨性淚道和膜性淚道兩部分。

骨性淚道:

1.淚囊窩:
位於眶內側壁的前下部,前方由上頜骨的額突形成淚前嵴,後方由淚骨的淚後峭及淚鉤共同構成,向上與眼眶的內側壁眶緣相連續,內下向前止於鉤子形的鉤狀突起。此突起與上頜骨的淚骨切跡相遇,構成鼻淚道的上口。淚囊窩下半部與中鼻道為鄰,其上半部與前組篩竇接近。
2.骨性鼻淚管:
是淚囊窩向下延續的骨性管道,向下開口於下鼻道。骨內段長12~40mm,鼻內段長5.32mm。外側壁為上頜骨的淚溝;內側壁由淚骨的降突和下鼻甲的淚突構成,較薄弱。上口相當於眶下緣水平,下口位於下鼻道頂部的前1/3和後2/3交界處,即大約在下鼻甲前端後方16mm,鼻腔底的上方17mm處。

膜性淚道:

1.淚點:
包括上、下淚小點,分別位於上、下瞼緣後唇的乳頭突起上。上淚點位於內眥顳側6mm處,其方向朝向後下。下淚點位於內眥顳側6.5mm處,其方向朝向後上。淚點為淚液引流的起點,其直徑0.2~0.3mm,隨年齡增長而稍擴大。在正常情況下,上、下淚點緊貼眼球表面,並浸於淚湖之中,同時淚點的四周繞以富有彈力纖維的緻密結締組織,起括約肌作用,使淚點呈開暢狀態,便於淚液的引流。
2.淚小管:
連線淚點與淚囊的小管。上、下瞼各一,直徑為0.5~0.8mm,全長10mm,可分為垂直部和水平部兩部分。垂直部與瞼緣垂直,貫穿皮膚全層,長1.5~2mm,水平部長8~10mm,垂直部呈直角延續於水平部,兩者交界處的淚小管稍膨大,稱淚小管壺腹部。上淚小管向鼻下方走行,下淚小管向鼻上方走行,於內眥部互相匯合,稱淚總管,然後開口於淚囊。
3.淚囊:
位於內眥韌帶後面、眶內側壁淚骨的淚囊窩內,其上方為盲端,下方與鼻淚管相連。上下長約12mm,左右寬2~3mm,前後徑4~7mm。淚囊顳側與淚總管或淚小管相連,下方與鼻淚管相延續。
4.鼻淚管:
位於骨性鼻淚管內,上接淚囊,向下開口於下鼻道,全長約18mm。鼻淚管分為兩部分:上部位於骨內的部分稱為骨部鼻淚管,長約12mm,下部位於鼻腔外側壁黏膜下的部分稱鼻部鼻淚管,長5~6mm,下端開口在下鼻道側壁的前部或中部。鼻淚管呈向後外下走向,體表投影相當於內眥角與上方第一磨牙間的連線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