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粽

涼粽

蜂蜜涼粽始於唐代,是由唐代“燒尾宴”上的“賜緋含香粽”演化而來的。你想像一下,在那個“環肥”為美的年代,這“賜緋含香粽”一定風靡了長安的街頭小巷。

《西遊記》有描寫,大概是某個國王的愛妃正在食粽,忽被妖怪擄去,受了驚嚇積食成疾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涼粽
  • 外文名:rice dumpling
  • 分   類:中國傳統文化,端午節食品
  • 相關人物:屈原
蜂蜜涼粽,南方涼棕,涼棕包法,

蜂蜜涼粽

蜂蜜涼粽始於唐代,是由唐代“燒尾宴”上的“賜緋含香粽”演化而來的。你想像一下,在那個“環肥”為美的年代,這“賜緋含香粽”一定風靡了長安的街頭小巷,似乎《西遊記》里也有描寫,大概是某個國王的愛妃正在食粽,忽被妖怪擄去,受了驚嚇積食成疾的。可見涼粽雖好,多吃卻也於胃不益。粽子的原料與我們尋常吃的一樣,只是沒有棗子和其他果脯,全是上等香糯。裹法也沒什麼二致,用掌寬的箬葉,但關中民間有用另一種樹葉的,比箬葉寬厚筋滑,在鹼水裡浸得發黃,據說可以用上數年。煮熟,涼透,用一種艷賞但不色情的目光,看賣家利落地剝開外皮,露出如貴妃出浴般白淨脂滑的身子,淋上棗花蜂蜜,甜美便浸潤了它的內容形式。涼粽似魅眼惺忪,妙曼而慵懶,於是誘得你食性大開,迫不及待了。這種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點。而尤其在夏天毒日下某個街角涼蔭,邊品嘗美女一般可人的涼粽,邊欣賞真正美女的短衣修腿紅顏玉肌,能不感嘆生人如此,夫復何求嗎?

南方涼棕

端午節包涼粽是南方地區都存在的習俗,特別是兩廣地區極為普遍。廣西南部地區,比如寧明崇左龍州等地,過端午節都要包涼棕,叫做“灰水粽”。經過炭灰水煮熟的涼粽稱為”午“,經過清水煮熟的粽子叫”M“,包成三角形的粽子稱為”角膜“。包涼粽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諸如苦楝樹等樹木的枝葉,在陽光下曬到半乾時就堆放到平地里燒,然後把得到的灰放到一個竹製容器里用清水沖濾,最後用過濾得到的棕黃色的水來浸泡準備好的糯米。經過浸泡後的糯米會在原來的香氣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後多呈淡黃色或者棕黃色。幾天來,這裊裊的焚燒樹木枝葉的濃煙倒是讓節日的氣氛增加了不少。涼粽久存不變質,古人便於遠航遠行途中食用。
和過年時所包粽子不同的是,端午節食用的粽子在我們這裡是不放餡料,可能是為了保證那種草木灰香氣的純正吧;從外形上來看,也比較小,大概就如成人的拳頭一般大,細細長長的,煮熟後連包粽子的荷葉或者葦葉也變成棕黃色的了。也有的地方把這種粽子稱之為“涼粽”,這種粽子煮透後入口不僅綿軟滑膩,那股草木清香更是在唇齒間久久不散。在在農村,在端午節食用的粽子還都自己包的,但只要留心就會發現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在全程製作,年輕人大多不會去參與這類傳統的東西。而在縣城以上,端午節里自己包粽子的可能就不多了,想吃的一般都是到市場中掏錢購買。市場裡出售的粽子一般比較小,形狀為三角形,這樣的粽子食用和存放比較方便,沒有了傳統大粽子一次吃不完後存放很不衛生的缺點。傳統的粽子從家庭走向了市場,這應該說是值得我們高興的,但是也說明了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一些傳統的文化在人們心中漸漸地淡化了。
食用端午節的粽子,一定得配著蜂蜜吃口味才佳。當然,最好是野生的蜂蜜最好了,人工養殖的蜂蜜次之,這種蜂蜜味道比較清甜,而且還有一種淡淡的花香。食用時,先剝開粽葉,接著用一根細細的絲線,一頭咬在嘴裡,一頭纏在粽子上,將那絲線輕輕一拉,便切割出薄薄的一片來。把切割下來粽子放進準備好的碗中後,再用勺子舀一些蜂蜜均勻地澆灑在一片片的粽子上即可食用了。那些被蜂蜜澆裹著的粽子,入口滑爽醇香、甜而不膩、餘味無窮,真是讓人吃了還想吃。小時候,普通人家食用粽子是很少有蜂蜜的,那時的蜂蜜還算是比較珍貴的東西,一般都是買來塊狀的紅砂糖放鍋里加水煮開後,用粽子蘸著吃。每一次吃粽子,幼小的我們總是要把粘在碗壁的糖水舔個淨光才肯放手。
在中醫里,據說包粽子的葦葉及荷葉均是清熱解暑的良藥,就連我們司空見慣的糯米,在中醫里也具有益氣生津、清熱的藥效。中醫認為,端午節後,便進入了夏季最熱的月份。由於苦夏難耐,人們普遍會有上火、中暑現象發生,而此時常吃粽子,確實是藥食同源的解暑良“藥”。 但是要謹記的是,粽子雖為節日中的鮮品,食之不當卻也是會對健康不利的。比如,以糯米做主料的粽子不宜消化,過食會因傷脾胃而引起腹脹、腹瀉等症狀,因此,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貪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強者,也應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如果過節家裡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現包、現吃”的原則,而從超市中購回的冷凍粽子,應蒸煮透了再吃。

涼棕包法

材料:
苦楝樹炭灰過濾水,糯米泡2個小時左右,濾掉多餘的水。粽葉過一下熱水,然後稍微洗洗乾淨。
包法有長條形,三角形。一般不能太粗。
包好後煮2個半小時,高壓鍋壓半小時。放涼後再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