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會,廈門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的四大經濟特區之一,泉州則是福建省的經濟中心,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資,經濟總量迅速擴大。海峽西岸城市群與台灣隔海相對,既是開展對台合作,促進和平統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發展。加快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繫,互利共贏,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鑒於海峽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海峽西岸城市群是
海峽經濟區的核心地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城市發展、經濟合作、對台交流等都會取得更快更好的進展。
成員
浙江省(3市):溫州、麗水、衢州
規劃
《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簡介
2009年12月,
建設部(現已更名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批覆《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這是繼
京津冀城市群之後,國家批覆的又一區域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
福建省建設廳介紹,這份由省部共同編制的《規劃》,是福建省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項城市發展規劃。它重點明確了海西城市群發展格局、定位、目標、戰略,以及重大空間部署、產業空間最佳化、灣區發展定位、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利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城鎮體系組織、海西九大城市發展指引、周邊省區協調等,展望了海峽西岸城市群的發展前景。
規劃摘要 海西城市群 凸顯兩岸交流樞紐戰略地位
原建設部長汪光燾:規劃注重城鄉統籌,注重
區域統籌,明確了海峽西岸城市群的發展定位,是一個綜合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規劃。
《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謀劃長遠發展、促進城鄉統籌的戰略高度,搭建起海西城市群發展的戰略性框架,為海西城市群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規劃確定了海西發展總目標——將海西建設成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視窗,銜接
長三角、
珠三角,輻射中西部的沿海
增長極,兩岸文化交融、社會和諧的示範區,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先行區。
規劃提出了城鄉統籌發展目標——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城鄉空間體系,實現全省城鎮化進程的和諧、持續、快速發展。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提升到62%以上。
規劃展望了
海峽城市群藍圖——海西城市群毗鄰台灣的空間區位優勢及其作為兩岸交流樞紐的戰略地位再次凸顯,海峽兩岸將形成緊密互動的一體化合作區域。
規劃提出了海西城市群空間藍圖——形成“一帶(沿海城鎮密集帶)、四軸(西部山區發展軸、北部福武發展軸、中部核心發展軸和南部廈龍發展軸)、雙極(依託一北一南兩大中心職能地區形成的
福州大都市區和
廈泉漳大都市區)、多核(多個區域次中心)”的海西城市群空間結構。
規劃提出了海西城市群的產業藍圖——形成“一帶(沿海產業集聚帶)、雙區(北部以福州中心城區、長樂空港和
江陰港區組合形成的北部現代服務業增長核心區,南部依託‘濱海環灣走廊’,由廈門中心城區、機場新城、泉州中心城區和漳州中心城區組合形成的南部現代服務業增長核心區)、四基地(
四大工業基地,由北至南依次為福州現代製造業基地、莆田臨港
重化工業基地、泉州現代製造業基地和廈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戰略引導型產業空間布局結構;形成
三都澳、
東山灣兩大戰略儲備地區和閩浙、閩贛浙、閩贛粵、閩粵四大跨省產業發展協調區。
規劃勾繪出海西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形成由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普通鐵路等組成的區域
鐵路網格局;建設東南地區和東北地區城際軌道幹線;建設對區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區域高速幹線公路與都市區快速幹線,形成布局合理的幹線路網系統;形成
樞紐機場、支線機場、旅遊機場有序銜接、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的航空網路體系。
規劃還對福建省9個
設區市提出了
城市職能和空間發展指引。為規劃省部聯合召開7場會議省部聯合編制地方城市群規劃不是第一次,但
建設部如此頻繁到地方指導和推動,卻是首次。
建立原因
海峽西岸城市群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
長江三角洲,南接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台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
從維護中華民族
核心利益、促進祖國統一的大局出發,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著力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著力
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著力改善民生,推進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著力加強
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成為經濟持續發展、文化更加繁榮、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和諧區域,為全局做出更大貢獻。
意義
海峽西岸城市群的構造是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區
經濟布局,推動海峽西岸其他地區和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最新進展
2010年11月30日,我國第五大島、福建第一大島
平潭島跨海大橋
平潭海峽大橋建成通車。平潭海峽大橋是福建省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特大橋,項目起點於福清市東瀚鎮小山東,跨越
海壇海峽, 經北青嶼,終點至平潭娘宮,全線長4976米,其中橋樑長3510米。
平潭縣與台灣新竹相距僅68海里,是祖國大陸與台灣相距最近的縣。平潭海峽大橋的建成通車,將對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平潭海峽大橋大事記
2006年初,建設部將海峽西岸城市群列入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成為全國優先支持發展的八大城鎮群之一。
當年9月,省委書記
盧展工、省長
黃小晶等和來閩考察的原建設部部長汪光燾會談時,就支持海峽西岸發展達成共識。雙方商定,由建設部、
福建省政府聯合編制《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
2007年1月29日至2月3日,受
汪光燾委託,建設部副部長
仇保興和
周乾峙、
鄒德慈院士等一行12人,來閩出席海西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會議並開展規劃調研,拉開海西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的序幕。
為做好規劃編制,盧展工、黃小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副省長
蘇增添多次主持專題會議,聽取規劃研究進展成果匯報,提出具體要求。
建設部將指導推進海西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列入2007年工作重點,汪光燾、仇保興十分關心規劃工作進展。2007年6月和2008年2月,汪光燾兩次來閩專門聽取工作匯報;2006年上半年仇保興兩次專程來閩指導規劃編制,提出指導性意見。省部先後聯合召開7場會議,研究相關重大問題。據介紹,省部聯合編制地方城市群規劃在全國不是第一次,但建設部如此重視、如此頻繁到地方指導和推動,卻是首次。
省建設廳、建設部
城鄉規劃司具體承擔組織工作,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為規劃編制總牽頭單位。他們僅基礎調研就歷時近半年。在此基礎上,省建設廳和中規院先後召開5次戰略研究成果匯報會和研討會,集思廣益,拓展思路,提升規劃編制水平。
福建周邊省份熱烈回響。2007年6月18日,廣東、浙江、江西三省建設廳領導出席在福州召開的海西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匯報會。2007年2月1日,廣東、浙江、江西三省建設廳領導再次蒞榕,出席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戰略研究成果匯報會。
海峽城市群
構想中的“
海峽城市群”核心圈由台灣省的
台北、高雄、台中3大都市圈區與福建省的
福州、
寧德、莆田、泉州、廈門、漳州6個都市區構成。此外,還涵括潮汕都市區、溫州都市區和龍巖、三明、南平等城市,並在此基礎上,對接長珠三角洲,輻射
長株潭、環
鄱陽湖、武漢、合肥等
都市圈,形成兩岸城鎮密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