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城市群

國家級城市群

國家級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城市集團,是大都市區的聯合體。

國家級城市群一般是指在特定地域範圍內,一般以1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以上大城市為構成單元,依託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路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繫緊密、並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截至2019年2月18日,國務院共先後批覆了10個國家級城市群,分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蘭西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級城市群
  • 外文名:nat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
  • 數量:10個
官方意見,名單列表,獲批城市群,城市群名單,發展研究,合作競爭,協調機制,存在問題,城市群病,外來人口,重要區分,

官方意見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以上海為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名單列表

獲批城市群

截至2019年2月18日,國務院共先後批覆了10個國家級城市群,分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蘭西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
獲批國家級城市群
國務院批覆時間
印發時間
國務院批覆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資料檔案
2015-3-26
2015-4-13
《國務院關於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覆》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髮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6-2-23
2016-3-7
《國務院關於哈長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覆》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哈長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6-4-12
2016-4-27
《國務院關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覆》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6-5-22
2016-6-1
《國務院關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覆》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髮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6-12-28
2016-12-29
《國務院關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覆》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7-1-20
2017-2-10
《國務院關於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覆》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8-1-9
2018-2-2
《國務院關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覆》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8-2-5
2018-2-27
《國務院關於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覆》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8-2-22
2018-3-13
《國務院關於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覆》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9-2-18
2019-2-18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城市群名單

城市群
簡介
城市名單
長江中游城市群
(已獲批)
長江中游城市群,國土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
戰略定位:中國經濟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
哈長城市群
(已獲批)
哈長城市群,國土面積約26.4萬平方公里。
戰略定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重要增長極,北方開放重要門戶,老工業基地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區,綠色生態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已獲批)
成渝城市群,國土面積約18.5萬平方公里。
戰略定位: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西部創新驅動先導區,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美麗中國的先行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國土面積約21.17萬平方公里。
戰略定位: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美麗中國建設示範區。
中原城市群
(已獲批)
中原城市群,國土面積約28.7萬平方公里。
戰略定位: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中西部地區創新創業先行區,內陸地區雙向開放新高地,綠色生態發展示範區。
北部灣城市群
(已獲批)
北部灣城市群,陸域面積約11.66萬平方公里。
戰略定位:面向東協國際大通道的重要樞紐,“三南”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全國重要綠色產業基地,陸海統籌發展示範區。
關中平原城市群
(已獲批)
關中平原城市群,國土面積約10.71 萬平方公里。
戰略定位: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引領西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國家創新高地,傳承中華文化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內陸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
呼包鄂榆城市群
(已獲批)
呼包鄂榆城市群,國土面積約17.5萬平方公里。
戰略定位:全國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向北向西開放戰略支點,西北地區生態文明合作共建區,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
蘭西城市群
(已獲批)
蘭西城市群,國土面積約9.75萬平方公里。
戰略定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支撐,最佳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平台,促進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支點,支撐西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溝通西北西南、連線歐亞大陸的重要樞紐。
粵港澳大灣區
(已獲批)
粵港澳大灣區前稱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國城市群中經濟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乃至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之一。
京津冀城市群
(待批覆)
京津冀城市群區域面積占全國的2.3%,人口占全國的7.23%。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成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
遼中南城市群
(省域內城市群,不需國務院批覆)
遼中南地區工業化起步已近70年,在工業化推動下形成了中部城市密集圈和沈大城市走廊。逐步形成了以瀋陽、大連為中心,以長大、沈丹、沈山、瀋吉和沈承五條交通幹道為發展軸線的城鎮布局體系,提高了地區城市化水平。
瀋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遼陽營口盤錦(待定)
山東半島城市群
(省域內城市群,不需國務院批覆)
山東半島城市群是山東省發展的重點區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城市密集區之一,是黃河中下游廣大腹地的出海口,同時又是距離韓國、日本地理位置最近的省份,地處我國環渤海區域。
濟南青島煙臺淄博濰坊東營威海日照(待定)
海峽西岸城市群
(待批覆)
海峽西岸城市群與台灣隔海相對,既是開展對台合作,促進和平統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發展。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繫,互利共贏。

發展研究

當前對特大城市人口的嚴控政策使外來人口問題成為焦點,而城市的外來人口聚集區作為進城外來務工者的重要生存空間,也將在新時期面臨挑戰。外來人口聚集區一般是指位於城鄉結合部地區,以“城中村”為基本依託單位,大量外來人口聚集生活的區域。多數外來人口聚集區已經發展成為農產品批發、商貿市場、家居建材、倉儲物流等中低端產業的集散地,成為外來農民工城市落腳的主要空間。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對外來人口聚集區採取了“城中村改造”措施。

合作競爭

“我國城鎮化有一個特性,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個發展階段同時存在的狀況。”李迅表示,東部地區已進入到工業化中後期,但中西部地區還處在工業化中期或初期。
針對東部地區城市群的發展,《規劃》提出最佳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地區,要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在國際化發展道路上更進一步。
針對中西部地區城市群,《規劃》提出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中西部城鎮體系比較健全、城鎮經濟比較發達、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開發區域,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引導有市場、有效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向中西部轉移,吸納東部返鄉和就近轉移的農民工,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和人口集聚,培育發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在最佳化全國城鎮化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

協調機制

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成長的引擎,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指出,我國當前的主要城市群10%的面積承載超過2/3的經濟總量,卻只承載了全國1/3的人口,區域差距問題明顯。
《規劃》提出,建立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建立完善跨區域城市發展協調機制。以城市群為主要平台,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重點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協調模式,創新城市群要素市場管理機制,破除行政壁壘和壟斷,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最佳化配置。

存在問題

國家相關部委將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確定城市群的發展目標、開發方向、空間結構,以及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協同發展體制機制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城市群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較為嚴重的“簡單均衡”或“一城獨大”現象。此外,從人口發展的角度看,城市群的失業人口數量逐年上升,優質人口資源配置不均問題日益嚴重。而且,資源與環境壓力逐年加大,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不容樂觀。

城市群病

針對城市群常出現的大城市病,專家認為,優先發展公共運輸,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出路。完善公共運輸網路,提升可達性,力爭實現“出行方便、換乘便捷、指示清晰、停車有序、乘車文明”目標。重點解決軌道站點、醫院、學校、大型商場、社區服務中心周邊50米,公交站點、出租候車點、腳踏車停放點的配套,方便市民出行。
完善集疏運系統,把更多的道路資源讓給客運交通。當前,大量貨櫃卡車、貨車在中心城區通行,不僅使城市道路資源日益緊張,帶來交通擁堵,降低交通運行效率,而且使生態環境承受巨大壓力。

外來人口

對外來人口聚集區採取改造治理措施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或者說是為了解決“城市病”問題。不過,對此存在不同的學術討論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改造外來人口聚集區有利於城市治理,理由是由於聚集區中的外來農民工工作不穩定、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生活環境較差以及文化的邊緣化等原因,在城鄉差距面前容易產生心理衝突和壓抑失衡,而“城中村”加劇了區域性“失范”,使這些地區的城市犯罪率高發,會引發治安等社會治理難題。外來人口聚集區往往不僅成為“髒亂差”的城市邊緣地帶,也成為社會問題的多發區。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外來人口聚集區存在一定的功能合理性,認為外來人口聚集區的產生與發展,是城市化進程中的產物,在打破以城鄉隔絕為特徵的二元結構和作為城市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承載了外來農民工的日常生活及城市產業發展等系統功能。在外來人口聚集區中,當地村民與外來人口之間建立了相互依賴的複雜分工,在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善的情況下,不僅對當地失地農民具有自我保障的積極性與必要性,也能夠緩解外來人口的公共需求與政府體制機制滯後形成的矛盾關係,具有難以替代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城中村”是社會結構變遷的結果,在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環境中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重要區分

需要注意,城市群都市圈一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根據中國《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都市圈是指圍繞某一個中心城市(即超大或特大城市)的城鎮化形態。城市群是由若干個都市圈構成的廣域城鎮化形態,其內部應該包含若干箇中心城市。在體量和層級上,都市圈要低於城市群的概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