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羊肉湯是用羊肉一道洛陽民間的著名小吃,也是最地道的豫西民俗之一。羊肉具有獨特的膻味,主要是因為脂肪中含有石碳酸的成分,去掉脂肪之後,羊肉便不會再有膻味。
基本介紹
形成原因,所需食材,製作方法,營養價值,湯品文化,食品文化,民間習俗,頭鍋湯,三美,雙椒,添湯,
形成原因
董高生認為,洛陽氣候比較乾燥,人體需要補充大量的水分。洛陽各種各樣、風格各異的湯食,正是地域氣候的產物,所以能夠長期受到洛陽人的喜愛。
所需食材
羊肉湯的主料是羊腿骨。
製作方法
一般每天晚上小火慢燉,直到次日早上才賣,老闆就將大量敲開的羊骨頭置於近一人深、直徑2米開外的大鍋內,加入清水和自製香料,湯燒沸後,就通宵達旦地用文火熬煮。這樣羊骨頭裡的骨髓、膠原體等就都熬到湯里了。湯里煮羊肉也極有講究,大塊羊肉而且羊肉都是現殺現煮,確保鮮度。在容量超過1000毫升的大碗裡,抓上一兩左右的大片羊肉,注入飛滾的沸湯,香氣撲鼻。當地人喜用硬面“鍋盔”泡入湯中,乾硬的鍋盔充分吸足了碗裡的湯,咀嚼起來,當然越嚼越“美”(洛陽方言)。羊肉湯只有上午才賣,因為此時的羊肉湯可謂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營養價值
某星級酒店一營養師認為,洛陽人喝的湯,其實是最富營養的早餐。第一,湯是用牛、羊的骨頭熬成的,可以補鈣;第二,湯可以補充人體內需要的脂肪、水分;第三,湯里還有蔥、蒜苗、青菜。這三樣,都是早上人體最需要補充的。
湯品文化
喝湯,已經成為洛陽人揮之不去的習慣。洛陽人偶爾出差一兩個禮拜,心中最大的願望,莫過於能早點趕回來喝一碗熱氣騰騰的湯了。 在澗西、西工,很多人大清早開車去瀍河的東花壇、孟津的鐵謝,來回一個多小時,為的就是能喝上一碗正宗地道的牛肉湯、羊肉湯,日復一日,樂此不疲。
喝湯經驗
早上豆腐湯,晚上丸子湯
老洛陽人有句口頭禪:“早上豆腐湯,晚上丸子湯”,形象地說明了洛陽人的飲食習慣。
在洛陽,喝牛肉湯、羊肉湯已經成為一種民間文化,特別是老城、瀍河的“老湯”,或濃或淡,風格各異,但都擁有大量的固定食客。
老城人喝湯的鹹淡程度,就像圍棋選手的段位一樣,能夠看出一個人喝湯的“道行”。往往年齡越大,喝湯時間越長,要求湯的味道越淡,而習慣喝“甜湯”(即不放鹽)的人,才是最正宗的“喝家”。
喝湯原義
喝湯本意是吃晚飯
時間長了,晚上喝稀飯成了洛陽人的生活習慣。不少家庭在做湯時,都習慣在湯里放一些綠豆、黃豆等豆類,使湯的味道更加鮮美、可口。
遇到青黃不接時,晚上更是只能喝很稀的湯。舊時歌謠唱道:“清早稀,晌午湯,行黑兒(指傍晚)碗底見月亮。”
食品文化
民間習俗
喝湯,最“得勁”的洛陽享受。喝湯了沒?簡單一句問候語,透出老洛陽人的親切。
滾燙、噴香的湯,不但是古都人生活中的享受,還寄託著在外地的洛陽老鄉最濃郁的鄉情。
關於吃晚飯,洛陽人有句俗語:“清早吃好,晌午吃飽,行黑兒不吃拉倒。”在洛寧、孟津等地,喝湯還分“鹹飯”和“甜飯”。“鹹飯”指麵條、燴菜、菜粥等放鹽的飯食;“甜飯”指不放鹽的“淡飯”,如劉秀羹(洛陽地方小吃,一種麥仁粥)、蘿蔔稀飯、麵疙瘩湯、甜面葉等。
現在的洛陽城裡,晚飯已成了大部分家庭一天中最隆重的“正餐”,很多家庭都習慣炒幾個菜、做一鍋湯,買幾個饃,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邊吃邊聊天。
頭鍋湯
老洛陽人喝湯喜歡蹲在地上。過去,洛陽湯館往往座位不夠,大部分人只能蹲著喝湯,時間長了,蹲著喝湯居然成為古都人的一種習慣。 早上,湯館的門口蹲著一大片人,好友邊吃邊聊,成為古都清晨獨特的風景。
洛陽人喜歡喝“頭鍋湯”。洛陽民俗學者董高生生動地說:“七點鐘喝湯(原味),八點鐘喝油(加水多了,靠油出味),九點鐘喝水。”很多老洛陽人往往雞叫就守候在湯館門口,為的就是能喝上“頭三碗”。
三美
老洛陽人喝湯講究“三美”,即“瘦肉、薄餅、肥湯”,三者缺一不可。然而,現代人生活好了,肚子裡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油水了,所以大部分人喝湯前,都要求店家盛“清湯”(不帶大片油花的湯)。
雙椒
不少食客進門喝湯時,總要向店家喊一句“雙椒”,店家立刻會意。“雙椒”,是洛陽湯館的行話,就是喜歡吃辣椒的人,要求店家放雙份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