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之戰(河西大戰)

河西之戰(戰國時期魏與秦之作戰)

河西大戰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西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地區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前後反覆交戰數次,秦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恰逢魏國精銳喪失殆盡國力大損,最終秦收復河西。

基本介紹

  • 名稱:秦魏河西之戰
  • 地點:今陝西東部黃河以西
  • 時間:公元前419年-前408年,前366年-前330年
  • 參戰方:魏國,秦國
  • 結果:魏先勝後敗,秦先敗後勝
  • 主要指揮官:魏:吳起、龍賈,秦:秦獻公、犀首
第一次河西之戰,背景,經過,評價,第二次河西之戰,背景,經過,評價,第三次河西之戰,背景,經過,評價,第四次河西之戰,背景,經過,評價,第五次河西之戰,背景,經過,評價,後續,

第一次河西之戰

背景

東部及河南中部北部地區,是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自魏文侯執政以來,任用李悝吳起等一批賢臣、名將,致力於國家與軍隊的改革,使國家日益富強。吳起在魏國推行徵兵制,選練了一支精銳的軍隊。其“武卒”能全副武裝,帶三天的糧食“日中而趨百里”(《荀子·議兵》),魏國欲向西發展,奪取秦國東部河西之地
秦國是西部諸侯大國,都涇陽(今陝西涇陽西北),春秋四強國之一,然而到戰國初,因內部權力之爭,頻繁更換君王,世族封君太強,不能形成強有力的統治,亦未完成社會變革,雖有東進之意,但軍事實力弱於魏國。

經過

周威烈王七年(公元前419年),魏軍攻取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大規模作戰。
魏國用了先在河西站穩腳跟,再大舉進攻擴大戰果,最後鞏固占領地區的戰略。七年,魏軍首先在河西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修築城池,建立鞏固的前進基地,以便屯兵積糧進攻秦國。秦國隨即發兵進攻少梁,阻止魏軍修城。兩軍在少梁交戰,魏軍擊敗秦軍,繼續築城,進行備戰。秦軍沿黃河邊修築防禦工事,以阻止魏軍向外擴張。十三年(前413年),魏軍準備完畢,開始向河西秦軍進攻,深入至秦縱深的鄭地(今陝西華縣西南)附近,大敗秦軍。十四年(前412年),魏文侯又命太子擊率軍攻克繁龐(今陝西韓城東南),驅其民而占其地。十七年(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魏軍經過三年休整,再度發起進攻以擴大戰果,一鼓作氣,連續攻克臨晉(即王城,今陝西大荔東南)、元里(今陝西澄城東南)兩城邑,並在臨晉築城。十八年(前408年),魏軍復克洛陰(今陝西大荔西南)、邰陽(又作合陽,今陝西合陽東南)兩城邑,亦在洛陰築城屯兵駐守,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占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占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秦軍則節節敗退,至洛水沿岸修築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邑(今陝西蒲城東南)以防禦魏軍,阻其繼續西進。

評價

河西之戰,魏國採用先建立鞏固的前進基地,再大舉進攻,後擴大戰果的方略,有效地完成了進攻河西之地的作戰,將秦軍趕到洛水一帶,擴大了魏國勢力,給秦國以沉重打擊。

第二次河西之戰

背景

魏國攻克秦國河西之地後,有了進一步攻秦甚至滅秦的跳板,嚴重威脅秦國的安全,魏文侯去世後,魏國的擴張重心移至中原,魏軍主力也隨之調往中原。
  

經過

秦國失去河西戰略要地,秦軍退守洛水一帶,其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後來,經過數年的準備,秦國於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開始進攻魏國,周安王九年(公元前393年)與魏國戰於汪(今陝西澄城境內),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又與之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企圖奪回河西要地。魏國軍隊則全力與秦軍作戰。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國再次調集大約超過50萬的大軍,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秦軍在陰晉城外布下營壘。形勢危急。魏國在河西駐守著一支精銳軍隊。西河郡守吳起,激勵軍隊保持高昂士氣。他請國君魏武侯舉行慶功宴會,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豬、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貴重餐具適當減少;無功者坐後排,不得用貴重餐具。宴會結束後,還要在大門外論功賞賜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屬。對死難將士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施行了三年。秦軍一進攻河西,魏軍立即有數萬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冑,要求作戰。面對這次秦軍大規模進攻,吳起請魏武侯派5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作為步兵,由自己親自率領反擊秦軍。武侯同意,並加派戰車500乘、騎兵3000人。戰前一天,吳起向三軍發布命令說:諸吏士都應當跟我一起去同敵作戰,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吳子·勵士》)。然後,吳起率領魏軍在陰晉向秦軍發起反擊。這一天,魏軍人雖少,卻個個奮勇殺敵,以一當十。魏軍經反覆衝殺,將50萬秦軍打得大敗,取得了輝煌戰果。

評價

此戰,雖面對強大的秦軍,但吳起通過激勵方法極大地提高了魏軍士氣,顯著地增強了戰鬥力。並以少數精兵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保衛了河西戰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軍東進的勢頭。這場戰役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第三次河西之戰

背景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櫟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到晚年時,國力轉弱為強,並企圖奪取魏國的河西郡。而此時魏國主力陷於中原戰場,不能自拔。

經過

前366年,魏國在武城(今陝西華縣東)築城,為秦所敗。接著秦在洛陰打敗了魏、韓聯軍。前364年,秦將章蟜領軍越過黃河,攻入魏的河東,在石門(今山西運城縣西南)大敗魏軍,並斬首6萬魏軍,在趙國的支援下,秦才退兵。這時周顯王派人向秦祝賀。公元前362年,秦乘魏軍在澮水(今山西省翼城縣南)北岸與韓、趙聯軍大戰之機,派庶長國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南)大敗魏援軍,俘其主將公孫痤,占領龐城(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同年,秦獻公去世。

評價

第三次河西之戰是在魏國與韓趙兩國澮之戰同年,而且少梁與澮(今汾河支流)非常近,只有一河之隔,有理由相信秦國此次對魏國河西發起的總攻是與韓趙對魏國的進攻相契合的,至少是一次“趁人之危”的襲擊。雖然戰局上取得了勝利,逼迫魏國割讓繁龐,俘虜魏相公叔痤和魏太子,但因為澮之戰魏國取得勝利,韓趙重新對魏國屈服,並且幫助魏國對秦國反攻,秦國不得不停下了腳步,但至少保住了勝利果實(後魏國在河西修築長城,少梁、繁龐都在長城之外)。後來秦孝公開始變法,無暇對外征戰,給了魏國鞏固河西的時間,魏國趁機在河西修築長城,使得秦孝公初期秦國一直沒有辦法再對河西全面進攻,一直到再一次河西之戰,商鞅通過詐取公子昂才攻破河西城防。

第四次河西之戰

背景

秦國在商鞅實行變法後,國力開始強大起來。而魏國忙著與東方各國交戰,無暇西顧之際,秦國開始大舉的攻入魏國的河西郡。

經過

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魏國救衛,在南梁大敗趙軍,並進圍趙都邯鄲,趙求救於齊、楚。秦乘魏進圍趙國首都邯鄲的時機,於前354年在元里大敗魏軍,並占領少梁;同時派公孫壯伐韓,深入韓地,占領上枳、安陵、山氏,並築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前353年,齊國以田忌,孫臏為將,發兵救趙。同年齊軍大敗魏軍於桂陵,楚亦出兵魏國。公元前352年,秦乘魏軍在桂陵之戰大敗於齊軍之機,由龐城東渡黃河,包圍了魏故都安邑,魏守軍降。次年商鞅率軍包圍固陽,魏國固陽的守軍,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只好投降,秦國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公元前351年,商鞅率軍進圍固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魏惠王立即派軍在固陽東修建了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以阻止秦軍東進,保障河東地區與大梁的聯繫。至此魏國四面受敵,然而畢竟是當時第一強國,攻破趙都迫使趙結城下之盟後很快聯合韓國大敗齊軍等諸侯軍於襄陵,齊國,楚國求和。魏國在前351年以後陸續與東方各國結盟講和後,調集軍隊向秦國反擊,在前350年奪回了舊都安邑,西進並包圍了定陽(今陝西延安東南),在魏國的攻勢之下同時又為爭取時間在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孝公被迫在彤(今陝西華縣)和魏惠王相會修好,並歸還所得的魏地。

評價

此役秦國趁魏國中原大戰無暇西向,自己變法有所成就時發兵攻魏的想法無可厚非,卻忽視了此時魏國仍是天下第一強國的事實,秦國雖經變法國力上升,但改革成果尚未穩定,國力。軍力與魏國還是有差距的,魏國雖大敗於齊國,但國力、軍力確仍是天下第一,這也是邯鄲之戰攻破趙都,襄陵之戰反敗為勝的原因。秦國看不到這一點,先勝後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五次河西之戰

背景

魏國攜大戰勝利之餘威,力壓諸侯,魏惠王便驕傲自大起來,於前344年召集天下諸侯自立為王。齊、楚等大國不來還情有可原,但一向是魏國小弟的韓國沒參加就讓魏惠王生氣了。於是魏國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再次以田忌,孫臏為將率軍救韓,龐涓率魏軍追擊齊軍,在馬陵到遭埋伏,魏太子申被俘,魏軍全軍覆沒,龐涓自刎而死。魏國在兵力缺乏、國力大衰的情況下,無暇對付秦軍。

經過

公元前341年,魏10萬大軍在馬陵之戰被齊全殲,秦乘機於次年進攻河西,大敗魏軍,誘俘魏主將公子。公元前339年,秦軍再由龐城渡河進攻,於岸門(今山西省河津縣南)擊敗魏援軍,俘主將魏錯。同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繼位,殺商鞅,重用魏人公孫衍
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軍攻魏上郡重地雕陰(今陝西甘泉南)。魏防守河西的主將龍賈,集中兵力迎戰。經2年激戰,至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全殲魏軍,斬首4.5萬(此據《史記.魏世家》,《秦本紀》為8萬),並俘虜了龍賈。魏被迫於次年將河西郡歸還秦國。至此,秦全部收復了被魏奪占的河西地區

評價

馬陵之戰後,魏國名將龐涓自殺,魏軍主力覆滅,又遭齊楚趙秦等國輪番進攻,從此一蹶不振,國力大損,淪為二流國家。秦國則經過商鞅變法,強大了國力,又革新了軍隊,擁有了出關奪取天下的實力,而魏國的衰落則易化了秦國東出的難度。從此,山東六國便暴露在秦國的鐵拳之下。

後續

秦國收復河西地區之後並未因此停止攻魏。公元前329年,秦兩路出兵,北路以河西為基地,渡河攻魏河東,占領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西)、皮氏(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南路以陰晉(今陝西省華陰縣東)為基地,沿黃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南)及焦(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直抵魏崤山長城。次年,秦軍繼續攻河東,又占蒲陽(今山西省隰縣)。魏求和,將上郡15縣全部獻秦,黃河以西全為秦有。秦亦將曲沃及焦歸還魏國,不久又攻占陝城。至此,秦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戰略上居於優勢地位,奠定了進軍中原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