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西漢與匈奴戰爭
- 地點:中國北部和西北部
- 時間:公元前201年
- 參戰方:西漢
戰爭經過
此後,歷經惠帝劉盈、高后呂雉、文帝劉恆、景帝劉啟至武帝劉徹初60餘年,西漢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和防禦戰略。匈奴南下的次數減少,使西漢獲得鞏固政權和進行戰略反擊準備的時間。西漢實行重農抑商,鼓勵生育,崇尚節儉等一系列與民“休養生息”的措施,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人口也得到較大增長。漢高帝時平定了異姓諸王,文、景帝時,又採取許多措施削弱了形成割據勢力的同姓諸王,特別是景帝時期,周亞夫平定了吳、楚等七國的叛亂,加強和鞏固了中央政權(參見)。
為加強邊防建設,實行了“徙民實邊”、“輸粟實邊”等政策。在邊境建城邑,以免罪、拜爵、免除征役、修房舍、配農具、供衣食等措施,鼓勵民眾向邊境城邑遷徙。還以賜爵、赦罪等辦法,鼓勵民眾向邊境輸送糧食。對邊郡居民進行軍事訓練。邊郡設立馬苑,大量養馬,並獎勵私人養馬。到武帝時,民間街巷、田野馬匹成 群,政府養馬達45萬匹,奠定了建設大騎兵集團的基礎。武帝還創置北軍八校尉,其中的屯騎、越騎、長水、胡騎四校尉都是為建設騎兵而置。又選六郡“良家 子”(地主、官宦子弟)為郎(漢官名,主管皇帝的宿衛侍從),以培養軍事人才。還大量雇用長於騎射的匈奴人訓練騎兵。經過長期的努力,終於建設了一支能夠和匈奴抗衡的騎兵部隊。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決然放棄和親和防禦戰略,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六月,西漢以精兵30萬,設伏子馬邑附近山谷和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西部,欲誘匈奴單于南下而擊之。伏兵被單于發現,未遂,但揭開了西漢對匈奴戰略反擊的序幕(參見馬邑之戰)。此後至征和三年(前90年) 止,武帝採取集中兵力,主動出擊的方針,使用大騎兵集團深入大漠,以大縱深迂迴、遠程奔襲等戰法,對匈奴發動了10餘次反擊作戰。
戰後,匈奴南下襲掠更加頻繁,右賢王更是不斷襲掠朔方(郡治朔打,今內蒙古杭錦旗北),企圖奪回河南。為鞏固河南地區和打擊大漠以南匈奴,漢武帝於五年以 騎兵10萬發起漠南之戰。主要方向由衛青率3萬騎出高闕(今內蒙占狼山中部計蘭山口)六、七百里,乘夜包圍襲擊了有賢王王庭(約在今蒙古南戈壁省內)。右賢王兵敗,率少數人逃走。漢軍俘右賢王男女1.5萬餘,削弱了匈奴在大漠以南的力量,阻隔了匈奴中、西部的聯繫。
六年,為進一步打擊匈奴在漠南主力,武帝以大將軍衛青率將軍公孫敖等六將軍共10萬騎兩次出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擊匈奴,打擊了單于主力,前後斬獲1.9萬人,漢亦亡兩將軍,損失3000人。此後,匈奴單于將主力轉移至大漠以北,河西(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地區)匈奴勢單力孤。
武帝抓住時機,於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發起河西之戰。是年春,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精騎萬人自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出發,經五個王國, 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西北大黃山)千餘里,斬俘8900餘(參見第一次河西之戰)。同年夏,霍去病率數力騎出北地(郡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馬嶺鎮),再擊河西匈奴。漢軍渡黃河向北,採取大縱深迂迴行動。越賀蘭山,向西北繞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向西南進入祁連山觚得(今甘肅張掖)一帶,殲滅渾邪 王、休屠王部3萬餘人(參見第二次河西之戰)。此戰,打通了西域的道路,解除了匈奴對西部邊郡的威脅。西漢在河西設定郡縣,移民實邊,修築城塞,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聯繫,進一步孤立廠匈奴單于。
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武帝於四年春令衛青;和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發起漠北之戰,並以“私負從馬”(運輸私人行李的馬匹)4萬匹(一說“萬匹)隨軍行動,步兵數十萬轉運輜重。衛青率部出定襄。北進千餘至漠北,擊敗單于軍(參見衛青擊匈奴單于之戰),追擊至闐顏山(今蒙占杭愛山南面一支)。霍去病率部出代郡 2000里,至漠北遇左賢王,大破之(參見霍去病擊左賢王之戰),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一說今內蒙克什克騰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帶),大勝而歸。漠北之戰,共殲滅匈奴9萬餘。漢軍亦損兵數萬,損失馬10餘萬匹。此戰,西漢準備充分,兵力優勢,充分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的優長,較圓滿地解決了大 騎兵集團的後勤補給,保證了決戰的勝利。“是後,匈奴遠遁,而幕(漠)南無王庭”(《漢書·匈奴傳》)。西漢也一時無力渡漠反擊,雙方暫時休戰。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李廣利率軍7萬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軍2萬出西河(郡治平定,在今內蒙古東勝境);重河侯馬通率4萬騎出酒泉。匈奴單 於聞漢大軍至,將輜重北徙至郅居水(今蒙古色楞格河),自率主力南渡姑且水(今蒙古巴彥洪格爾省南部圖音河)以待漢軍。李廣利出塞後,擊敗匈奴左大都尉衛律,乘勝追擊至郅居水,匈奴退走。李廣利以2萬騎渡郅居水,擊敗左賢王,殺左大將。漢軍撤退時,單于知李廣利疲憊,以5萬騎遮擊漢軍於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漢軍大敗,李廣利降匈奴(參見燕然山之戰)。馬通、商丘成兩路,亦未有斬獲。
燕然山之敗後,漢武帝在經濟困難,人民疲憊的情況下,停止了對匈奴用兵,並下詔罪己,採取一些“思富養民”的措施,發展生產,恢復國力。漢宣帝劉洵時,西漢國力逐漸恢復,又開始對犯邊之匈奴進行反擊。本始二年(前72年),宣帝以祁連將軍田廣明等五將軍和校尉常惠監烏孫兵,六路擊匈奴(參見田廣明等六路擊 匈奴之戰)。五將軍少有斬,唯常惠監烏孫兵擊破右谷蠡王庭,殲匈奴4萬餘。匈奴避戰遠遁,人畜死亡不計其數。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內部爭鬥更甚;西漢設西域都護府,完全控制了西域。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呼韓邪單于率南匈奴附漢,郅支單于率北匈奴西遷至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東部築城而居。
建昭三年(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矯詔發西城諸國兵及屯田吏士4萬人分兩路攻殺郅支單于,滅北匈奴(參見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從而結束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而“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就出於陳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