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殼形多變化,兩殼相等,殼頂部刻紋常為
同心圓型或折線型,但多少有些退化。鉸合部變化大,有時具擬主齒。具1外韌帶。鰓葉間隔膜完好,並與鰓絲平行排列,外鰓的外葉後部與外套膜癒合,有鰓水管。鰓與肛門的開口以隔膜完全區分。
其外側有韌帶,依靠其彈性,可使二殼張開。殼的內面有肌肉附著的肌痕。與殼腹緣並行的外套痕;殼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個橢圓形,為前閉殼肌痕;其後上緣為一小角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縮足肌痕;其後下緣為伸足肌痕。殼後端近背緣處有二肌痕,大的為後閉殼肌痕,橢圓形,其前上緣一小的是後縮足肌痕。
雌雄性體形有一些差異,在腹緣有一個凸起, 這凸出部分和繁殖有關, 是幼蟲的臨時居所。
內部結構
外套膜
緊貼二殼內面為兩片薄的外套膜,包圍蚌體,套膜間為外套腔。套膜內面上皮具
纖毛,纖毛擺動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兩片套膜於後端處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
入水管。入水管在腹側,口呈長形,邊緣褶皺,上有許多乳突狀感覺器;出水管位背側,口小,邊緣光滑。
斧足
呈斧狀,左右側扁,富肌肉,位
內臟團腹側,向前下方伸出。為蚌的運動器官。一般吃的蚌肉就是河蚌的斧足。
肌肉
與殼內面肌痕相對應,可見前
閉殼肌(anterior adductor)及後閉殼肌(posterior adductor),為粗大的柱狀肌,連線左右殼,其收縮可使殼關閉。前縮足肌(antenor retractor),後縮足肌(pposterior retractor)及伸足肌(pprotractor)一端連於足,一端附著在殼內面,可使足縮人和伸出。
消化系統
口位前閉完肌下,為一橫縫。口的兩側各有一對三角形唇片,大,密生
纖毛,有感覺和攝食功能。口後為短而寬的食道,下連膨大的胃,胃周圍有一對肝臟,可分泌澱粉酶、
蔗糖酶,有導管入胃。胃後為腸,盤曲於
內臟團中,後入圍
心臟,直腸穿過
心室,肛門開口於後閉殼肌上,出水管附近。胃腸之間有一
晶桿,為一細長的棒狀物,前端較粗,頂端形態變異較大,呈細尖、膨大、鉤狀、盤曲等。晶桿位於腸內,其前端突出於胃中,與胃盾下部相接。晶桿可能為儲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條件下,24小時後晶桿即消失,重新餵食,數天后晶桿恢復存在。
呼吸器官
在外套腔內蚌體兩側各具兩片狀的
瓣鰓(Lamina),外瓣鰓短於內瓣鰓。每個瓣鰓由內外二
鰓小瓣(lamellae)構成,其前後緣及腹緣癒合成“U”形,背緣為
鰓上腔(suprabranchial chamber)。鰓小瓣由許多縱行排列的鰓絲(Branchial filament)構成,表面有
纖毛,各鰓絲間有橫向排列的絲間隔(interfilamenta junction)相連,鰓絲和絲間隔之間的小孔稱
鰓孔(ostrium)。二鰓小瓣間有瓣間隔(interlamellar junction),將鰓小瓣間的鰓腔分隔成許多小管稱為鰓水管(water tube)。絲間隔與瓣間隔內均有血管分布,鰓絲內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用的幾個質棍(Chitinous rod)。
由於鰓及外套膜上纖毛擺動,引起水流,水由入水孔進入外套腔,經鰓水孔到鰓水管內,沿水管上行達鰓上腔,向後流動,經出水管排出體外。水經過鰓時,即進行
氣體交換。外套膜也有輔助呼吸的功能。每24小時經蚌體內的水可達40L、鰓表面的
纖毛可濾食水中的微小食物顆粒,送至唇片再入口。因此鰓尚可輔助攝食。
循環系統
由
心臟、血管、
血竇組成。心臟位髒團背側橢圓形圍心腔內,由一長圓形心室及左右兩薄膜三角形心耳構成。心室向前向後各伸出一條大動脈。向前伸的前大動脈(aorta)沿腸的背側前行,後大動脈沿直腸腹側伸問後方,以後各分支成小動脈(artery)至套膜及身體各部。最後匯集於血竇(外套竇、足竇、中央竇等〕,入靜脈,經腎靜脈入腎,排除代謝產物,再經入鰓靜脈入鰓,進行氧碳交換,經出鰓靜脈回到心耳。部分血液由套膜靜脈入心耳,即外套循環。
無齒蚌血液中含
血青蛋白(haemocyanian),氧化時呈藍色,還原時無色,其與氧結合能力不及血紅蛋白,一般軟體動物100ml血液中含氧通常不超過3mg。血液中含
變形蟲狀細胞,有
吞噬作用。因此血液除輸送養分外,尚有排泄功能。變形蟲狀細胞聚集,其
偽足部分互相結合,使血液凝固(蚌血液中無纖維蛋白原)。
排泄器官
蚌具一對腎、由後腎管特化形成,又稱鮑雅諾氏器(organ of Bojanus);還有
圍心腔腺,亦稱
凱伯爾氏器(Kebers organ)。腎位於圍心腔腹面左右兩側,各由一海綿狀腺體及一具
纖毛的薄壁
管狀體構成,呈“U”形。前者在下,
腎口開於圍心腔;後者在上,腎孔開口於內
瓣鰓的
鰓上腔前端。
圍心腔腺位圍心腔的前壁,為一團分支的腺體,由扁平
上皮細胞及結締組織組成,其中富血液,可收集代謝產物,排入圍心腔,經腎排出體外。各組織間的
吞噬細胞,也有排泄功能。
神經系統
無齒蚌具有3對
神經節。前閉殼肌下方,食道兩側為一對腦神經節,很小,實為腦神經節和
側神經節合併形成,可稱為腦側神經節。在足的前緣靠上部埋在足內的為一對長形的
足神經節,二者結合在一起。髒神經節一對,已癒合,呈蝶狀,位後閉殼肌的腹側的上皮下面,較大。腦、足、髒3對神經節之間有神經連索相連線,腦髒神經連索較長,明顯。
蚌的感官不發達,位足神經節附近有一平衡囊,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內有耳石,司身體的平衡。髒神經節上面的上皮成為感覺上皮,相當於
腹足類的
嗅檢器,為
化學感受器。另外在外套膜和唇片及水管周圍有
感覺細胞的分布。
生活習性
棲息
在自然環境中,蚌一般生活在
江河,
湖泊、
池沼、
小溪等泥質、沙質或石礫之中。冬春寒冷時利用斧足挖掘泥汾,使蚌體部分潛埋在泥沙中,前腹緣向下,後背緣向上;僅露出殼後緣部分進行呼吸攝食。天熱時則大部分露在泥外。無齒蚌一般生活在泥質底、pH值在5~9的靜水或緩流的較肥的水中。
攝食
蚌的食物主要是
單胞藻、
原生動物和有機碎屑等,如
輪蟲、
鞭毛蟲、
綠眼蟲,綠粒藻、
柵藻、舟形藻、
甲藻、四角藻、紡錘硅藻、桿星藻,
甲殼動物的殘屑及植物葉片等。易被消化的主要是
硅藻。蚌不能主動追逐食物,依靠蚌殼的開閉,外套膜內側纖毛和鰓纖毛的擺動造成水流,食物便隨水進入蚌體。食物隨水進入外套腔,顆粒沿鰓絲向上移至鰓的基部,再向前移動至唇瓣,經唇瓣選擇後小顆粒進入口中,大顆粒則由內鰓邊緣向後移動,在兩腮相交處,入外套膜痕至後端,兩殼猛閉排出體外。據有人統計,每天流進蚌體的水可達40升。
行動
蚌的行動能力很弱,環境平靜時,由韌帶牽行,徽微張開雙殼,徐徐伸出斧足。一般
斧足向殼的前方伸出,並固定在泥地上,再收縮蚌體向前移動。這種爬行非常緩慢,通常一分鐘只前進數厘米。凡蚌體經過之處均留有一條淺溝。當蚌遇到敵害時,斧足很快縮回,閉殼肌同時急劇收縮,雙殼緊閉以御外敵。
生長繁殖
蚌為
雌雄異體,生殖腺位足部背側腸的周圍,呈
葡萄狀腺體,精巢乳白色,卵巢淡黃色。生殖導管通,
生殖孔開口於腎孔的後下方很小。
蚌的生殖季節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鰓的鰓腔內受精,直至鉤介幼蟲形成。受精卵由於母體的粘渡作用,不會被水流衝出,而留在鰓腔中發育。故外
瓣鰓的鰓腔又稱育兒囊(marsupium)。
受精卵經完全不均等
卵裂(屬螺旋型),發育成
囊胚,以外包和內陷法形成
原腸胚,發育成幼體,在鰓腔中越冬。來年春季,幼體孵出,發育成河蚌特有的
鉤介幼蟲(相當於其他瓣鰓類的
面盤幼蟲)。
幼蟲有發達的
閉殼肌,殼的腹緣各生有一強大的約鉤,且具齒。腹部中央生有一條有粘性的細絲,稱足絲。殼側緣生剛毛,有感覺作用。幼蟲有口無肛門,可借雙殼的開閉而游泳。
淡水中鰟鮍魚(Rhodaus sinensis)等,以長的產卵管插入蚌的入
水管,產卵於蚌的外套腔中。鉤介幼蟲也趁此接觸鰟鮍魚,寄生在魚的
鰓、
鰭等處。魚皮膚受其刺激而異常增殖,將幼蟲包在其中,形成囊狀。幼蟲通過外套膜上皮吸取魚的養分。經2一5周,變態成幼蚌,破囊離魚體,沉入水底生活。經5年方達性成熟。以後仍繼續生長。
觀察
背角無齒蚌的早期
胚胎細胞,確定其染色體2n=38或2n=37(第19號染色體為單個),二者的差異不明,可能與性染色體有關(
馬慶福等1987)。
分布範圍
背角無齒蚌和褶紋冠蚌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亞種分化
蚌目分為兩個總科,蚌總科全部淡水產,包括
珍珠蚌科和
蚌科;
三角蛤總科能夠用足跳躍,熱帶海產,僅三角蛤科。
蚌科
我國常見的蚌科動物有10餘種。如
褶紋冠蚌、
三角帆蚌、
背角無齒蚌、
背瘤麗蚌、圓頂珠蚌等。貝殼可作中藥珍珠母,其中褶紋冠蚌、三角帆蚌、背角無齒蚌等體內得到的顆粒狀珍珠亦可藥用。
三角帆蚌
貝殼大而扁平,外形略呈不等邊三角形。殼質堅硬而厚實,有較發達的鉸合齒,殼面呈黑褐色帶綠框黃褐色,有明顯的生長輪脈。殼頂低而平坦,位於殼前方。殼頂處有皺紋,後背部有數條由結節突起組成的斜肋。後背緣向上突起形成一個帆狀的後翼。此翼脆弱易碎,成年蚌的後翼常殘缺不全。殼內平滑,珍珠層具有美麗的光澤。該蚌具有很多良好培育珍珠的性狀。不僅操作簡便,且育珠率高,培育出的珍珠質量好。
褶紋冠蚌
殼厚而大,殼質堅硬而膨突,外形略似不等邊三角形,個體一般比三角蚌大。前部短而低,前背緣冠突不明顯;殼後部長而扁,後背緣向上斜出伸展成大形的冠,成年蚌的冠易破碎。殼後背部自殼頂起向後有10餘條逐漸粗大的縱肋。殼表面呈黃綠色至黑褐色。鉸合部強大,韌帶粗壯。殼內具有
珍珠光澤。用該蚌培育珍珠,速度快,產量高,但手術操作沒有三角帆蚌方便,且珍珠層質粗糙,珠光淡黃,故培育出的珍珠質量不如三角帆蚌育的珍珠好。
背角無齒蚌
殼長達20厘米,具有兩瓣卵圓形外殼,左右同形,殼頂突出。前端圓,後端略呈斜截形。腹緣弧形,背緣平直。殼薄,微膨脹,殼面平滑,殼面生長線細但明顯,無鉸合齒。
珍珠蚌科
殼長卵圓形,堅厚,珍珠層發達,殼頂部刻紋常為同心圓型。鉸合部有大的中央齒。無鰓水管。鰓與肛門的開口間無明顯的區分。二對鰓都形成有育兒囊。鉤介幼蟲無鉤。淡水產。如珍珠蚌,能產珍珠,可供藥用,其貝殼亦可作珍珠母藥用。
主要價值
食用
河蚌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
蛋白質,
脂肪,
糖類,
鈣,
磷,
鐵,維生素A、B1、B2。河蚌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0.9克、鈣248毫克、鐵26.6 毫克、鋅 6.23 毫克、磷305 毫克、維生素A 243微克、硒 20.24微克、胡羅卜素2.3微克 ,還含有較多的核黃素和其他營養物質,總能量可達到20.71兆焦/公斤。河蚌肉對人體有良好的的保健功效,有滋陰平肝、明目防眼疾等作用。
河蚌也可燒、烹、燉、煮,做成美食供人類享用。
經濟
河蚌是珍珠的搖籃,不僅可以形成天然珍珠,也可人工養育珍珠;珍珠是一種名貴的裝飾品,而且還具有很大的藥用價值。珍珠可加工製成各種裝飾品和工藝品,歷來被視為珍寶,深受人們喜愛。珍珠又是名貴的藥材,單獨製成粉後以其他物質配製而成的珍珠散、丸、丹、液等各種中成藥,在醫學臨床上使用廣泛,可治療人體多種疾病,療效顯著。2000年來,利用珍珠粉為原料配製成的各種高級化妝品和保健品,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除育珠外,蚌殼可提制珍珠層粉和珍珠核,珍珠層粉有人體所需要的15種胺基酸,與珍珠的成份和作用大致相同,具有清熱解毒、明目益陰、鎮心安神、消炎生肌、止咳化痰、止痢消積等功能;將蚌肉和蚌殼分別加工、蒸煮消毒和機械粉碎,即可製成廉價的動物性高蛋白飼料。
相關資料
1.識別新鮮河蚌:新鮮的河蚌,蚌殼蓋是緊密關閉,用手不易掰開,聞之無異臭的腥味,用刀打開蚌殼,內部顏色光亮,肉呈白色;如蚌殼關閉不緊,用手一掰就開,有一股腥臭味,肉色灰暗,則是死河蚌,細菌最易繁殖,肉質容易分解產生腐敗物,這種河蚌不能食用。
2.不要食用未熟透的貝類,以免傳染上肝炎等疾病。
3.一日吃河蚌不能多,適宜四分之一河蚌
4.貝類本身極富鮮味,烹製時千萬不要再加味素,也不宜多放鹽,以免鮮味反失,貝類中的泥腸不宜食用。
5.河蚌主要做法:
第一步:清水養。河蚌買回家以後,不要急於烹調,而是要放在清水裡,並在水裡放點鹽,這樣養大約兩至三天,待其吐盡沙泥後再烹製,鮮味尤為突出。
第二步:剖開取肉。把養好的河蚌取出,用清水漂洗乾淨。
剖取河蚌肉的竅門:先用左手握緊河蚌,是蚌口朝上,再用右手持小刀由河蚌的出水口處,緊貼一側的肉殼壁刺入體內,刺進深度約為1/3,用力刮斷河蚌的吸殼肌,然後抽出小刀,再用同樣方法刮斷另一端的吸殼肌,打開蚌殼,蚌肉即可完整無損的取出來。
如果不喜歡用刀的話,還有一種很省事的方法。就是把河蚌倒在鍋里,加水煮沸,這樣河蚌的肉和殼就會自動分離了。
第三步:剔肉。首先要摘除灰黃色的鰓和背後的泥腸。去腮是自然,沒有什麼要說的。那一大塊青黃色的東西是完全可以吃下去的,不必去除。腸子裡的青色污濁應該全部去掉,很多人用擠的方法,其實這樣是弄不乾淨的。因為只能擠出靠近小孔的一些污濁,而整個河蚌裡邊腸子裡的污濁卻是擠不掉的。
正確的做法是這樣的:
很多時候,透過河蚌外層,即可看到裡邊一條條一圈圈黑青色的污泥似的髒東西,這就是留在腸子裡的污濁,必須用剪刀把腸子戕開,用清水沖洗,才可洗乾淨。
至於腸子沿著怎樣的走向,有時,可以在外面看到,但很多時候,整個河蚌外層看上去很光鮮,根本沒有什麼黑青色條子,直到戕開才發現污濁,對於這樣的情況,可以從小孔那兒剪,沿著一定的彎度剪下去,實在摸不透的情況下,就只有亂剪了,總之,得把整個腸子全部剪開,把裡邊的污濁全部去掉,才算得最乾淨。
當然,不僅是蚌肉裡層有腸子,從小孔往外面也有,假如在小孔那地方不扯斷,則腸子就從裡層一直到外層連貫的。這些都應該清洗乾淨。
第四步:清洗蚌肉。把剔好的蚌肉用食鹽揉搓幾下,將粘液洗淨,再次漂進水中,用指頭颳去腐質,然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
經過上述處理後,會看到潔白的蚌肉豐盈厚實,鮮嫩晶亮。這樣,河蚌肉才算是真正的清洗乾淨了,大家可以放心用它來做菜了。但是,在烹煮蚌肉前,還要將蚌的斧足儘量敲松,敲得發軟為宜,以免煮熟後會發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