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河蚌外形呈橢圓形和卵圓形。殼質薄,易碎。兩殼膨脹,後背部有時具後翼。殼頂寬大,略隆起,位於背緣中部或前端。殼面光滑,具
同心圓 的
生長線 或從殼頂到腹緣的綠色放射線。膠合部窄,無齒。
斧足 發達。
雌雄異體 。卵在春季受精,約2個月可發育成
鉤介幼蟲 ,排出體外。卵若在秋季受精,胚體在母體內越冬,次年春季發育成鉤介幼蟲排出體外,鉤介幼蟲排出體外後,均需寄生在魚體上,待發育成幼蚌後脫離魚體,沉入水底,營自由生活。肉可食,亦為魚類、禽類的天然餌料,家畜、家禽的飼料。有的種類可用做淡水育珠。
大河蚌 中國習見種
背角無齒蚌 (A. woodiana woodiana)殼長可達200毫米,外形呈角突卵圓形,兩殼膨脹,後背緣後部有翼,後背部有3條自殼頂發出的肋脈,最下條肋脈位於貝殼中線上。多棲息於淤泥底、水流緩慢和靜水的水域,分布於江河、湖泊、水庫和池塘內。雌雄異體。在江蘇3月份性腺成熟,成熟卵在雌體外鰓中受精發育,約在4~5月
鉤介幼蟲 發育成熟排出體外,寄生於魚體,待發育成幼蚌後,沉落水底生活。為淡水育
珠蚌 ,但產珠質量次。肉供食用。貝殼為中藥藥材。
生活習性 河蚌廣泛分布於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和稻田等水體中,通常生活於水底泥沙中。自然狀態下,河蚌只有身體的後端從泥沙中露出,進、出水管經常張開,以維持體內水流不息,保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河蚌通常成片或成帶地群集生活於淺水地帶,喜流動、清潔的肥水。在大江河中數量較少,僅在河灣淺水地區分布。池塘中河蚌的種類不多,但數量較大,稻田裡數量則較少。
大河蚌 河蚌一般適宜在中性或弱酸、
弱鹼性水 中生活,但不同種類要求也不同。
背角無齒蚌 和
褶紋冠蚌 在pH值5~9之間均能生活;而
三角帆蚌 常需穩定於pH7~8的水中生活。河蚌對溶氧要求不高,低限約為3毫克/升,但若長期低於此限,河蚌會大批死亡。河蚌的乾旱抵抗能力較強,一般埋入土中的河蚌,乾旱半月左右不會死亡,但暴露在空氣中,尤其夏季烈日曝曬下,幾小時即會死亡。
河蚌的
運動能力 很弱,主要靠
斧足 在水底泥沙中緩慢犁行。運動時蚌體淺埋於泥沙中,伸出斧足向前插入泥沙,大量充血使斧足膨大並以粘液附於泥沙上,然後肌肉收縮牽引蚌體向前滑行數厘米。河蚌多在夜間活動,白天少見,但陰天也常活動。
1、有些種類頭部消失(河蚌、牡蠣)
2、有得足部退化(
扇貝 ) 固著生活的種類無足(
牡蠣 )
大河蚌 3、有入水孔,出水孔
4、體外具貝殼
河蚌是雜食性的。一些
浮游生物 ,如
輪蟲 、鞭毛蟲,綠藻、硅藻以及植物葉子的碎片等,都是其食物。河蚌不能主動追逐食物,只能靠鰓和唇瓣上的纖毛擺動,使水中的食物隨水流從
入水孔 進入體內,所以蚌的食物種類隨地區和季爺不同有很大變化。進入體內的食物經邊鰓的過濾,向腹方移動,進入食物溝,再向前方推進至左右兩對唇瓣之間,進人口中。
結構 無齒蚌具有兩瓣卵圓形外殼,左右同形,呈鏡面對稱,殼項突出。殼前端較圓,後端略呈截形,腹線弧形,背線平直。絞合部無齒,其外側有韌帶,依靠其彈性,可使二殼張開。殼面生長線明顯。殼的內面有肌肉附著的肌痕。與殼腹緣並行的外套痕;殼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個橢圓形,為前
閉殼肌痕 ;其後上緣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縮足肌痕;其後下線為伸足肌痕。殼後端近背緣處有二肌痕,大的為後閉殼肌痕,橢圓形,其前上緣一小的是後縮足肌痕。
大河蚌 外套膜
緊貼二殼內面為兩片薄的外套膜,包圍蚌體,套膜間為外套腔。套膜內面上皮具纖毛,纖毛擺動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兩片套膜於後端處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
入水管 。入水管在腹側,口呈長形,邊緣褶皺,上有許多乳突狀感覺器;出水管位背側,口小,邊緣光滑。
足
呈斧狀,左右側扁,富肌肉,位內臟團腹側,向前下方伸出。為蚌的運動器官。
蚌的肌肉組織
與殼內面肌痕相對應,可見前閉殼肌(anterior adductor)及後閉殼肌(posterior adductor),為粗大的柱狀肌,連線左右殼,其收縮可使殼關閉。前縮足肌(antenor retractor),後縮足肌(pposterior retractor)及伸足肌(pprotractor)一端連於足,一端附著在殼內面,可使足縮人和伸出。
消化系統
口位前閉完肌下,為一橫縫。口的兩側各有一對三角形唇片,大,密生纖毛,有感覺和攝食功能。口後為短而寬的食道,下連膨大的胃,胃周圍有一對肝臟,可分泌
澱粉酶 、蔗糖酶,有導管入胃。胃後為腸,盤曲於內臟團中,後入圍心臟,直腸穿過心室,肛門開口於後閉殼肌上,出水管附近。胃腸之間有一
晶桿 ,為一細長的棒狀物,前端較粗,頂端形態變異較大,呈細尖、膨大、鉤狀、盤曲等。晶桿位於腸內,其前端突出於胃中,與胃盾下部相接。晶桿可能為儲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條件下,24小時後晶桿即消失,重新餵食,數天后晶桿恢復存在。河蚌以有機質顆粒,
輪蟲 、
鞭毛蟲 、藻類、小的
甲殼類 等為食。
呼吸器官
在外套腔內蚌體兩側各具兩片狀的瓣鰓(Lamina),外瓣鰓短於內瓣鰓。每個辯鰓由內外二
鰓小瓣 (lamellae)構成,其前後緣及腹緣癒合成“U”形,背緣為
鰓上腔 (suprabranchial chamber)。鰓小瓣由許多縱行排列的鰓絲(Branchial filament)構成,表面有纖毛,各鰓絲間有橫的絲間隔(interfilamenta junction)相連,上有小孔稱
鰓孔 (ostrium)。二鰓小瓣間有瓣間隔(interlamellar junction),將鰓小瓣間的鰓腔分隔成許多小管稱為水管(water tube)。絲間隔與瓣間隔內均有血管分布,鰓絲內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用的幾個質棍(Chitinous rod)。
大河蚌 由於鰓及外套膜上纖毛擺動,引起水流,水由
入水管 進入外套腔,經鰓孔到鰓腔內,沿水管上行達
鰓上腔 ,向後流動,經出水管排出體外。水經過鰓時,即進行
氣體交換 。外套膜也有輔助呼吸的功能。每24小時經蚌體內的水可達40L、鰓表面的纖毛可濾食水中的微小食物顆粒,送至唇片再入口。因此鰓尚可輔助攝食。外
瓣鰓 的鰓腔又是受精卵發育的地方,直至
鉤介幼蟲 形成。
循環系統
河蚌內部構造
由心臟、血管、血竇組成。心臟位髒團背側橢圓形圍心腔內,由一長圓形心室及左右兩薄膜三角形心耳構成。心室向前向後各伸出一條大動脈。向前伸的前大動脈(aorta)沿腸的背側前行,後大動脈沿直腸腹側伸問後方,以後各分支成小動脈(artery)至套膜及身體各部。最後匯集於血竇(外套竇、足竇、中央竇等〕,入靜脈,經腎靜脈入腎,排除代謝產物,再經入鰓靜脈入鰓,進行氧碳交換,經出鰓靜脈回到心耳。部分血液由套膜靜脈入心耳,即外套循環。
大河蚌 無齒蚌血液中含血青蛋白(haemocyanian)、氧化時呈藍色,還原時無色,其與氧結合能力不及血紅蛋白_一般軟體動物100ml血液中含氧通常不超過3mg。血液中含
變形蟲 狀細胞,有
吞噬作用 。因此血液除輸送養分外,尚有排泄功能。變形蟲狀細胞聚集,其偽足部分互相結合,使血液凝固(蚌血液中無纖維蛋白原)。
排泄器官
蚌具一對腎、由後腎管特化形成,又稱鮑雅諾氏器(organ of Bojanus);還有圍心腔腺,亦稱凱伯爾氏器(Kebers organ)。腎位於
圍心腔 腹面左右兩側,各由一海綿狀腺體及一具纖毛的薄壁管狀體構成,呈“U”形。前者在下,
腎口 開於圍心腔;後者在上,腎孔開口於內
瓣鰓 的
鰓上腔 前端。
圍心腔腺 位圍心腔的前壁,為一團分支的腺體,由扁平
上皮細胞 及結締組織組成,其中富血液,可收集代謝產物,排入圍心腔,經腎排出體外。各組織間的吞噬細胞,也有排泄功能。
河蚌內部結構
無齒蚌 具有3對神經節。前閉殼肌下方,食道兩側為一對腦神經節,很小,實為腦神經節和
側神經節 合併形成,可稱為腦側神經節。在足的前緣靠上部埋在足內的為一對長形的
足神經節 ,二者結合在一起。髒神經節一對,已癒合,呈蝶狀,位後閉殼肌的腹側的上皮下面,較大。腦、足、髒3對神經節之間有神經連索相連線,腦髒神經連索較長,明顯。
蚌的感官不發達,位足神經節附近有一平衡囊,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內有耳石,司身體的平衡。髒神經節上面的上皮成為感覺上皮,相當於
腹足類 的
嗅檢器 ,為
化學感受器 。另外在外套膜、唇片及水管周圍有
感覺細胞 的分布。
生殖系統
蚌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足部背側腸的周圍,呈葡萄狀腺體、精巢乳白色.卵巢淡黃色。生殖導管通,生殖孔開口於腎孔的後下方很小。
繁殖情況 蚌的生殖季節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鰓的鰓腔內受精。受精卵由於母體的粘渡作用,不會被水流衝出,而留在鰓腔中發育。故外
瓣鰓 的鰓腔又稱育兒囊(marsupium)。經完全不均等
卵裂 (屬螺旋型),發育成
囊胚 ,以外包和內陷法形成
原腸胚 ,發育成幼體,在鰓腔中越冬。觀察
背角無齒蚌 的早期胚胎細胞,確定其染色體2n=38或2n=37(第19號染色體為單個),二者的差異不明,可能與
性染色體 有關(馬慶福等1987)。來年春季,幼體孵出,發育成河蚌特有的
鉤介幼蟲 (相當於其他瓣鰓類的
面盤幼蟲 )。幼蟲具雙殼。有發達的
閉殼肌 ,殼的腹緣各生有一強大的約鉤,且具齒。腹部中央生有一條有粘性的細絲,稱足絲。殼側緣生剛毛,有感覺作用。幼蟲有口無肛門。幼蟲可借雙殼的開閉而游泳。淡水中螃皺魚(Rhodaus sinensis)等,以長的
產卵管 插入蚌的
入水管 ,產卵於蚌的外套腔中。如此蚌的鉤介幼蟲有機會接觸
旁皮魚 ,可寄生在魚的鰓、鰭等處。魚皮膚受其刺激而異常增殖,將幼蟲包在其巾,形成囊狀。幼蟲以外套膜上皮吸取魚的養分。經2一5周,變態成幼蚌,破囊離魚體,沉入水底生活。經5年方達性成熟。以後仍繼續生長。
大河蚌
1988年的一天,河南省的一位農民偶然從河溝里揀到一個13.8斤重的大河蚌,好奇的主人帶回家去捨不得吃掉,便在院內挖個小塘飼養起來。第三天,大蚌逃跑了,主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拆開的院牆下面找到。為了防止逃跑,主人在它的殼上拴上繩索。但過了一天,當大河蚌剛磨斷繩索逃跑時,又被主人發現。這一次氣火了主人,馬上準備把它殺了,烹製成宴席上的佳肴,可巧被一位水產科技人員知道,他告訴主人,河蚌雖然大得出奇,但它僅有12歲,正是朝氣蓬勃的青年時期。於是,主人為使人們將來大飽眼福,為它又建設了一座新的“別墅”,更加關心它的成長。
河蚌育珠 為什麼河蚌會長珍珠呢?原來,只有寄生蟲、外物侵入體內,或本身有關組織發生病變的蚌,才會長珍珠。掰開一個蚌一看,它那貝殼的最裡層,最艷麗最富有光澤,閃爍著珍珠般的光彩,這叫“
珍珠層 ”,它是由外套膜分泌的
珍珠質 構成的。珍珠,也是由珍珠質構成的。
大河蚌 當寄生蟲鑽進蚌堅硬的“房子”時,蚌受到刺激,它的外套膜就會加速分泌珍珠質,將這個寄生蟲包住,這樣,時間久了就形成了珍珠。
有時,當一些沙粒或別的東西掉進蚌里,它們一時沒法把它排出去,受了痛癢的刺激以後,就趕緊用外套膜分泌出珍珠質來逐層包圍它。時間久了,沙粒外面被包著很厚的珍珠質,就變成一粒圓圓的珍珠了。
營養價值 河蚌渾身是寶,河蚌是珍珠的搖籃,不僅可以形成天然珍珠,也可人工養育珍珠;除育珠外,蚌殼可提制珍珠層粉和珍珠核,珍珠層粉有人體所需要的15種胺基酸,與珍珠的成份和作用大致相同,具有清熱解毒、明目益陰、鎮心安神、消炎生肌、止咳化痰、止痢消積等功能;將蚌肉和蚌殼分別加工、蒸煮消毒和機械粉碎,即可製成廉價的動物性高蛋白飼料。
新鮮識別 新鮮的河蚌,蚌殼蓋是緊密關閉,用手不易掰開,聞之無異臭的腥味,用刀打開蚌殼,內部顏色光亮,肉呈白色;如蚌殼關閉不緊,用手一掰就開,有一股腥臭味,肉色灰暗,則是死河蚌,細菌最易繁殖,肉質容易分解產生腐敗物,這種河蚌不能食用。
大河蚌 食用情況 適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陰虛內熱之人食用,諸如消渴,煩熱口乾,目赤者;適宜婦女虛勞,血崩,帶下,以及痔瘡之人食用;適宜甲狀腺機能亢進,高血壓病,高脂血症,紅斑性狼瘡者食用;適宜膽囊炎,膽石症,泌尿繫結石,尿路感染,癌症患者及糖尿病患者食用;適宜小兒水痘者食用;適宜炎夏季節煩熱口渴時食用;
2. 蚌肉性寒,對脾胃虛寒、腹瀉便搪之人忌食。
做法指導 1. 適合燒、烹、燉。
2. 剖取河蚌肉的竅門:先用左手握緊河蚌,是蚌口朝上,再用右手持小刀由河蚌的出水口處,緊貼一側的肉殼壁刺入體內,刺進深度約為1/3,用力刮斷河蚌的吸殼肌,然後抽出小刀,再用同樣方法刮斷另一端的吸殼肌,打開蚌殼,蚌肉即可完整無損的取出來。
3. 貝類本身極富鮮味,烹製時千萬不要再加味素,也不宜多放鹽,以免鮮味反失,貝類中的泥腸不宜食用。
食用注意 不要食用未熟透的貝類,以免傳染上肝炎等疾病。
大河蚌-食療作用
味甘鹹、性寒,入肝、腎經;
有清熱解毒,滋陰明目之功效;
可治煩熱、消渴、血崩、帶下、痔瘺、目赤、濕疹等症。
文化傳說 民間故事裡,河蚌成精後多讓一些男人想入非非,河蚌姑娘的傳說與螺螄姑娘的傳說相差無幾,說的無外乎種田郎還是撿到一隻大河蚌帶回家,然後成精後的河蚌每日裡偷偷給種田郎做飯做菜,美得很,後來照例是回家發現了,於是二人結為夫妻--傳說多了也就流於俗套了,不過這迎合了男人盼望一場自天而降的艷遇的心理,有女人,有吃有喝,何等快活瀟灑的日子。
所以在水鄉民間歌舞里總也少不了"河蚌舞",逢年過節,東嶽會、廟會、觀音會等大型民俗日裡都可以看到翩翩起舞的河蚌,臉搽得紅撲撲、眉描得細細的女子背著蚌殼,翻、跌、打、跳、唱,那得吸引多少人的目光!據說西方也有河蚌精,但和中國不同,西畫裡的河蚌姑娘卻是個裸體的健康女人,不像龍王旁邊的河蚌精一個個衣著整齊、儀態萬方,乍一瞧都是標準的淑女--裸體的河蚌姑娘在中國簡直就是不可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