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辦法

《河南省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辦法》經2016年2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第80次常務會議通過,2016年2月2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73號公布。該《辦法》分總則、生產經營單位責任、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5章31條,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辦法
  • 發布機關河南省人民政府
  • 類別:政府規章
  • 文號: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73號
  • 通過時間:2016年2月5日
  • 發布時間:2016年2月23日
  • 施行時間:2016年4月1日
政府令,辦法,學習貫徹,

政府令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173號
《河南省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辦法》已經2016年2月5日省政府第80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長 謝伏瞻
2016年2月23日

辦法

河南省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實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責任,防止和減少事故發生,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河南省安全生產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隱患(以下簡稱事故隱患)的排查治理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
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對消防、道路交通、鐵路交通、水上交通、民用航空、核與輻射、特種設備、國防科研事故隱患的排查治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事故隱患,是指生產經營單位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程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隱患分為一般事故隱患和重大事故隱患。一般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小,發現後能夠立即整改排除的隱患。重大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大,應當全部或者局部停產停業,並經過一定時間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隱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響致使生產經營單位自身難以排除的隱患。
第四條 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堅持生產經營單位全面負責、政府部門依法監管、社會和民眾廣泛參與以及屬地管轄、行業監管、分級負責的原則,實行生產經營單位自查、自報、主治和政府部門監督管理的排查治理工作機制。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領導,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監督管理職責,協調解決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以及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理機構等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的監督檢查,並協助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履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監督管理職責。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綜合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行業、領域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監督管理。
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事故隱患的,有權向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有關部門接到舉報後應當按照職責分工,立即組織核實處理;對舉報屬實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獎勵,並為舉報者保密。
第二章 生產經營單位責任
第八條 生產經營單位是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責任主體,應當落實下列責任:
(一)制定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編制隱患排查標準清單,開展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
(二)明確單位負責人、各業務部門(車間)、安全生產管理機構、班組負責人和具體崗位從業人員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責任;
(三)保障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所需專項資金;
(四)對從業人員進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技能教育和培訓,如實告知從業人員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範措施以及事故應急措施;
(五)建立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台賬,如實記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並向從業人員通報;
(六)定期向主管的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告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並及時報告重大事故隱患。
第九條 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責任人,對本單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負責,並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制定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各項工作制度;
(二)保證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投入的有效實施;
(三)定期組織全面的事故隱患排查;
(四)督促檢查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時消除事故隱患。
其他負責人對各自職責範圍內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負責。
第十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或者參與擬訂本單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標準清單等並督促執行;
(二)組織或者參與本單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教育和培訓,如實記錄教育和培訓情況;
(三)指導、督促和檢查各業務部門(車間)排查和治理事故隱患;
(四)組織實施重大事故隱患治理項目的立項審核、評估認定、登記建檔、督導督辦和驗收確認;
(五)查處未按照規定排查治理事故隱患和違章作業、違章指揮、違反勞動紀律的有關業務部門(車間)及其責任人員。
第十一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和其他各崗位從業人員應當根據崗位職責,對事故隱患進行經常性檢查,發現事故隱患的,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有關規定進行處理或者報告。
第十二條 出現下列情況時,生產經營單位應當進行專項事故隱患排查:
(一)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範發布或者修改;
(二)作業條件、設備設施、工藝技術改變;
(三)復工復產、發生事故或者險情;
(四)汛期、極端或者異常天氣、重大節假日、大型活動;
(五)其他應當進行專項事故隱患排查的情況。
第十三條 生產經營單位發現事故隱患的,應當及時治理;屬於重大事故隱患的,應當及時制定治理方案,並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
重大事故隱患治理方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事故隱患的影響範圍和程度;
(二)治理的目標、任務和時限;
(三)採取的方法和措施;
(四)治理資金和物資的來源及其保障措施;
(五)負責治理的機構和人員;
(六)安全防範措施和應急預案。
第十四條 生產經營單位在事故隱患治理過程中,應當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重大事故隱患排除前或者排除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的,應當從危險區域內撤出作業人員,及時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員,暫時停產停業或者停止使用相關設施、設備和裝置,並設定警示標誌,必要時應當派員值守;對難以停產或者停止使用的相關設施、設備和裝置,應當加強監護,防止事故發生。
事故隱患涉及相鄰地區、單位或者公眾安全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及時報告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告知相關單位採取適當方式加以明示,並加強對治理工作的協調。
第十五條 對因自然災害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採取可靠的預防措施;接到自然災害預報後,應當及時向所屬單位發出預警通知;發生自然災害可能危及單位和人員安全時,應當及時採取停止作業、撤離人員、加強監測等措施。
第十六條 生產經營單位在重大事故隱患治理完畢後,應當組織驗收或者委託依法設立的安全生產服務機構進行驗收。
第十七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每月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並向主管的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送。
第十八條 生產經營單位建立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台賬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隱患排查的時間、具體部位或者場所;
(二)發現事故隱患的數量、級別和具體情況;
(三)參加事故隱患排查的人員及其簽字;
(四)風險評估記錄;
(五)事故隱患治理方案;
(六)事故隱患治理情況和複查驗收時間、結論、人員及其簽字;
(七)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統計信息報表。
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台賬應當保存2年以上。
第十九條 生產經營單位將生產經營項目、場所、設備發包、租賃給其他單位的,應當與承包、承租單位簽訂安全生產管理協定,明確各方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責任,並對承包、承租單位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進行統一協調和管理;發現承包、承租單位存在事故隱患的,應當及時督促其治理。
第二十條 經營場所管理單位應當保證經營場所具備安全條件,與經營者簽訂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協定,明確各自管理責任,並定期組織開展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
同一建築物由兩個以上單位管理或者使用的,應當各自承擔管理或者使用範圍內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責任;對共用部分,由管理或者使用單位共同協商,明確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責任,未協商明確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責任的,由管理或者使用單位共同承擔責任。
第三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履行下列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綜合監督管理職責:
(一)擬定本行政區域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綜合性政策和制度,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綜合信息平台,定期統計、分析和上報排查治理情況;
(二)協調和指導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開展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監督管理工作;
(三)依法對生產經營單位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四)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責任人員向同級人民政府提出追究行政責任的建議;
(五)對舉報重大事故隱患和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的人員進行獎勵。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法履行下列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監督管理職責:
(一)編制本行業、領域事故隱患排查標準清單,建立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
(二)監督檢查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依法查處未按照規定排查治理事故隱患的違法行為;
(三)定期分析評估重大事故隱患,並承擔重大事故隱患治理掛牌督辦工作;
(四)按期向同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送本行業、領域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情況。
第二十三條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開展經常性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監督檢查工作,在監督檢查中發現事故隱患的,應當做好記錄,並責令生產經營單位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隱患排除前或者排除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的,應當依法責令生產經營單位從危險區域內撤出作業人員,暫時停產停業或者停止使用相關設施、設備。
有關部門在監督檢查中應當互通情況,發現的事故隱患應當由其他有關部門處理的,及時移送其他有關部門並形成記錄備查,接受移送的部門應當及時進行處理並反饋結果。
第二十四條 鄉、鎮人民政府以及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理機構等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依法開展安全生產監督檢查時,發現事故隱患的,應當及時報告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
居(村)民委員會發現其所在區域內的生產經營單位存在事故隱患時,應當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報告。
第二十五條 重大事故隱患治理實行掛牌督辦制度。掛牌督辦按照屬地、分類和分級原則,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按照實際需要分別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直接對重大事故隱患進行掛牌督辦。生產經營單位認為需要時,可以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重大事故隱患進行掛牌督辦。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直接對重大事故隱患進行掛牌督辦時,應當責令生產經營單位自收到掛牌督辦通知書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提交重大事故隱患治理方案。
生產經營單位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實施重大事故隱患治理掛牌督辦時,應當提交重大事故隱患治理方案。
第二十七條 對事故隱患治理不力,導致事故發生的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將其行為錄入安全生產違法行為信息庫,依法向社會公告,並通報行業主管部門、投資主管部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以及有關金融機構。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八條 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的行為,其他法律、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九條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部門的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按照規定處理事故隱患舉報的;
(二)不履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監督檢查職責,導致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的;
(三)發現生產經營單位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過程中存在違法行為,未及時查處,造成後果的;
(四)有其他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行為的。
第三十條 生產經營單位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並可以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編制事故隱患排查標準清單的;
(二)未明確單位各業務部門(車間)、安全生產管理機構、班組負責人和具體崗位從業人員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職責的;
(三)未保障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所需專項資金的;
(四)未按照規定排查事故隱患或者未建立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台賬的;
(五)未按照規定報告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或者重大事故隱患的。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一條 本辦法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

學習貫徹

一是召開專題會議。召開局全體工作人員參加的專題會議,安排專人從堅持基本原則、關於監督管理職責分工等6個方面系統講解了《辦法》的有關內容,並由科室負責人分別就個人的學習心得體會進行交流發言,提高學習效率。
二是制定工作方案。方案明確要求各縣區政府及各管委會將《辦法》作為今年安全生產月活動的重要內容進行重點宣傳貫徹,並在本轄區本行業領域內組織舉辦1-2期各部門主要負責人、企業法人代表參加的《辦法》宣貫培訓班,強化貫徹落實。
三是傳送提示信息。通過安全生產簡訊平台向各縣區、市政府安委會各成員單位及重點監管企業的相關人員傳送提示信息,督促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辦法》的規定的具體分工和要求,制定實施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措施,全面開展隱患排查治理等各項工作,防範和遏制各類事故發生。
四是開展知識測試。圍繞《辦法》中規定的五章三十一條的內容印製了《辦法》考試試卷,利用周四下午學習例會,採取不打招呼、突擊考試的方式,對參會全體人員進行了知識測試,以進一步檢驗幹部職工對《辦法》的掌握程度,切實提高幹部職工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