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香閣
- 外文名:Cheng Xiang Ge
- 別名:慈雲禪寺
- 所處地區:黃浦區沉香閣路
- 所占面積:2836平方米
- 著名景點: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上海市
- 門票價格:5元
- 開放時間:5:00~17:00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命名來源,寺廟布局,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綜述,第二進,寺廟史料,應慈法師,開放,第三進,天井,觀音殿,歷史沿革,明始建,清重修,民國,改革開放後,
簡介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故名沉香閣,為潘允端的家庵。
觀音像為名貴水沉香本雕成,為佛寺所獨有,雕像屈一足,一手上,作凝思狀,神態自然逼真。每逢雨天,芳馥四溢。
上海未建萬壽宮前,每逢皇帝、皇太后誕辰、上海官員以此為朝賀之處,同時此處也是人們祈晴禱雨之所 。
1981年國務院頒文,將沉香閣列為全國142個重點開放寺廟之一。
命名來源
沉香閣以供奉沉香觀音而聞名。觀音由整塊沉香木雕就,精工細作,線條流暢,造型別致。觀音像呈坐勢,屈右足,右手垂於膝上,左手支撐,頭微側,作凝思之狀,姿態優美,故又名“如意觀音”,其文物、藝術價值極高。觀音像供奉於閣上,閣為明代所建,建築形式獨特,被列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又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廟布局
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142座重點開放寺院之一,是座上海最大的,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
牌樓
沉香閣前有四柱三門重檐翹角牌樓,上有沙孟海書題“沈香閣”三字,因古字無“沉”,沈、沉相通,故“沉”字寫成“沈”字,以示佛寺之古老。
天王殿
第二進是天王殿,天冠彌勒、韋馱和四大天王像全部新塑裝金。天王殿里,一般都塑有四大天王,故稱為天王殿。明清以後的四天王像,基本成為定式,即東方持國天王,白面,手執琵琶;南方增長天王,黑面,手執寶劍;西方廣目天王,紅面,手執一條龍或蛇;北方多聞天王,綠面,手執一柄大寶幢(雨傘)。兩側四大天王,立姿,與一般佛寺坐姿不同。
佛教中認為,四大天王,能護佛護法護國土護眾生,佛教信徒從四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寶(寶劍挾“風”、琵琶“調”音、寶幢喻“雨”、龍蛇喻“順”人之心意),能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年年“風調雨順”。
天王殿的正中,面南而塑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佛教中是受佛授記,繼佛之後在世間教化眾生的未來之佛,故又稱為彌勒佛。沉香閣內,塑的是彌勒尚在兜率天內院時,現菩薩法相的天冠彌勒像。現在大多數寺院都塑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像。相傳在五代時,浙江奉化有一個名叫契此的僧人,常常蓬頭垢面,手裡拿一個布口袋,乞討於街上,人們都叫他“布袋和尚”。某年農曆三月初三日,端坐圓寂之前,說了一首偈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佛教徒認為他就是彌佛的化身,而且他慈眉善目,使人見了都能生歡喜心,所以一般的佛教寺院中都將他塑為布袋和尚相。。天王殿中彌勒頭戴天冠,右腳置於左腳上,此是彌勒在兜率天修行時菩薩相,為彌勒真身像,與一般寺院大肚彌勒迥異。
彌勒的背後是韋馱天將像,佛教中說他常常手執降魔杵,巡遊東、西、南三洲,面對佛尊,守護佛法,稱為“三洲感應”。是寺院的守護神,老百姓又稱他為韋馱菩薩。常見的韋馱像為立像,一種是雙手合十,降魔杵橫擱於兩臂彎中,另一種是雙手扶杵柱地,或左手扶杵柱、右手叉腰,面對大雄寶殿,注視出入之人。個別寺院也有將韋馱塑為坐像的,如江蘇如皋定慧寺內,就塑坐、立各一尊韋馱像。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正中為“華嚴三聖”。
這種供式也為江南寺院所罕見。
兩側是十八羅漢,翹首張目,舉臂揚掌,栩栩如生。
觀音閣
底層為丈室,樓上供沉香觀音,觀音高1米許,坐姿,屈一足,垂首於膝,首微側,作凝思狀,稱“如意輪觀音”。
每當雨天,沉香芳馥四溢。此為明代督漕潘允端自淮水所得,時年為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
因此,沉香閣建寺至今已近400餘年了。
沉香觀音沉於淮河千年未壞,卻毀於“十年文革”,現在的沉香觀音系香港信徒捐贈的。
閣在清代為邑城官員祈晴禱雨之處,上海在未建萬壽宮前,皇帝皇太后生日也在這裡朝賀。因而香火旺盛,譽滿上海城。
綜述
第二進
第二進是天王殿,天冠彌勒、韋馱和四大天王像全部新塑裝金。天王殿里,一般都塑有四大天王,故稱為天王殿。明清以後的四天王像,基本成為定式,即東方持國天王,白面,手執琵琶;南方增長天王,黑面,手執寶劍;西方廣目天王,紅面,手執一條龍或蛇;北方多聞天王,綠面,手執一柄大寶幢(雨傘)。
佛教中認為,四大天王,能護佛護法護國土護眾生,佛教信徒從四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寶(寶劍挾“風”、琵琶“調”音、寶幢喻“雨”、龍蛇喻“順”人之心意),能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年年“風調雨順”。
天王殿的正中,面南而塑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佛教中是受佛授記,繼佛之後在世間教化眾生的未來之佛,故又稱為彌勒佛。沉香閣內,塑的是彌勒尚在兜率天內院時,現菩薩法相的天冠彌勒像。現在大多數寺院都塑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像。相傳在五代時,浙江奉化有一個名叫契此的僧人,常常蓬頭垢面,手裡拿一個布口袋,乞討於街上,人們都叫他“布袋和尚”。某年農曆三月初三日,端坐圓寂之前,說了一首偈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佛教徒認為他就是彌佛的化身,而且他慈眉善目,使人見了都能生歡喜心,所以一般的佛教寺院中都將他塑為布袋和尚相。
彌勒的背後是韋馱天將像,佛教中說他常常手執降魔杵,巡遊東、西、南三洲,面對佛尊,守護佛法,稱為“三洲感應”。是寺院的守護神,老百姓又稱他為韋馱菩薩。常見的韋馱像為立像,一種是雙手合十,降魔杵橫擱於兩臂彎中,另一種是雙手扶杵柱地,或左手扶杵柱、右手叉腰,面對大雄寶殿,注視出入之人。個別寺院也有將韋馱塑為坐像的,如江蘇如皋定慧寺內,就塑坐、立各一尊韋馱像。
第三進是大雄寶殿,正中須彌座上端坐盧舍那佛,文殊、普賢、大梵天、帝釋天分列兩旁,頂上是精工雕刻的藻井。整個大雄寶殿頂上,有348尊貼金小佛像圍繞盧舍那佛。佛前供桌和桌上五供具都按明代式樣配置。兩側還有裝金十八羅漢。大殿南端東鐘西鼓,晨鐘暮鼓修持誦經。
過大雄寶殿後是寬敞的天井。從庭院向上看,正中四根立柱架起一重飛檐,檐上一個懸空亭閣,東南西全部落地長窗。這就是全國聞名的沉香閣的“閣”,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為之題額為“南海飛渡沉香大士寶閣”。登兩側的樓梯而上,立即可聞到芳香馥郁,到此方是真正的沉香閣。雖然名稱為閣,實際上,閣只是凸出向外的10平方米的小閣,內放幾把明式單背的椅子和高腳花幾而已。由於它與老城隍廟和豫園相鄰近,所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的佛教信徒和遊客來此遊覽,已成為上海市的旅遊勝地。
寺廟史料
應慈法師
應慈法師隨月霞法師在上海華嚴在大學、虞山興福寺華嚴講堂講授《華嚴經》。1922年,他到杭州西湖菩提寺,潛心專修《華嚴經》。隨後數十年,應慈法師在江蘇、浙江、山西、上海等地傳播華嚴宗教義,並在常州、上海等地創辦華嚴學院,培養僧才。1948年,主持華嚴法會事務。晚年應慈法師常住沉香閣,仍弘揚演教,講學不輟,自律為“四壁有經皆可讀,一年無日不參禪”。
應慈法師是位愛國愛教的佛教界代表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政府的政策法律,擁護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54年當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1957年,又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1962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1985年,明暘法師為紀念應慈法師圓寂二十周年題詞一首:
佛學耆宿仰應公,德重道高四眾崇。
一片丹心愛祖國,大悲寵願護禪宗。
經談般若真空理,教演華嚴玄妙功。
二十年前撇手去,今朝又顯六神通。
“文化大革命”中,沉香閣被工廠占用。為了落實宗教政策,市政府花大力氣協調各方面關係,搬遷工廠,將沉香閣移交給佛教團體管理使用。現沉香閣內還建有“應慈法師紀念堂”,每天都有許多國內外信徒、遊人前來瞻禮、參觀。
開放
1989年落實宗教政策,開始邊修復邊開放。經上海市佛教協會與市文管部門研究,決定按照明清古建築格局修復沉香閣。經過五年整修,沉香閣又重現了明清時期的舊貌。四柱三間三牌樓的山門,基本保存了原有的石柱和部分構件;天王殿正中奉天冠彌勒、韋馱、四大金剛;大雄寶殿中奉盧舍那佛、文殊、普賢、梵王、帝釋,兩旁為十八羅漢坐像,扇牆後為海島觀音;後殿為全寺主體建築“沉香閣”——觀音樓。前後三進,兩邊耳房為配殿、僧寮,結構完整,布局緊湊。
現在的沉香閣,中軸線上,第一個建築是修復的明代石牌樓,飛檐斗拱,氣宇軒昂,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的匾額“沉香閣”懸掛在上面。
第三進
沉淪人盡渡載三千佛子一葉舟中;
香水海無邊禮百億法王千花台上。
大殿正中須彌座上端坐報身佛盧舍那佛,文殊、普賢,大梵天、帝釋天分列兩旁。頂上精工雕刻的藻井,整個大雄寶殿頂上,有348尊貼金小佛像圍繞盧舍那佛,按佛教《梵網經》經義,象徵這所莊嚴的比丘尼道場,嚴持比丘尼348戒。佛前供桌和桌上五供具都按明代式樣配置。大殿兩側是裝金十八歲漢。大殿南端東鐘西鼓,晨鐘暮鼓修持誦經。
天井
進入大殿後的寬敞天井,空地上有一座三層銅製寶鼎和一對石燈台。廣場周圍建築都是兩層樓閣,東西兩廂的樓上東邊是專供海外女賓來寺院時的四套客房,按春夏秋冬季節特點布置有明式床寢家具,但配有現代化的衛生設備。西樓上是沉香閣常住比丘尼們的寮房。樓下東廡是客堂,千手觀音殿和伽藍殿,伽藍殿內供有一尊明代木雕伽藍神關羽像。西廡是祖堂,祖堂內供著沉香閣(慈雲禪院)歷代祖師蓮位,和1943年起即卓錫於此、並一生弘揚《華嚴經》的“華嚴座主”應慈法師的蓮位。
天井正面的建築,可以說是全國獨特的。從庭院向上看,正中四根立柱架起一重飛檐,檐上一個懸空亭閣,東南西全部落地窗。這就是全國聞名的沉香閣的閣,趙朴初居士為之題額為“南海飛渡沉香大士寶閣”。登兩側的樓梯而上,立即可聞到芳香馥郁,到此方是真正的沉香閣。雖然名稱為閣,實際上,閣只是凸出向外的十乎方的小閣,放幾把明式單背的椅子和高腳花幾而已。
觀音殿
閣的後面的就是一個觀音殿,上面張掛著繡有“南海寶筏飛渡沉香大士”的歡門和四條風幡。正面一個大佛龕,龕前一張明式楠木大供桌,明黃色瓷五供具,恰到好處地陳列在供桌上,二尺高的縷空香爐內,飄出縷縷檀香味。佛龕兩側有銅製伽藍神和兩童子像。佛完內供的就是沉香觀音。這尊沉香觀音,又名如意觀音。觀音呈坐像,原高三尺,是用特別名貴的沉香木雕就,故而得名。屈右足於坐上,右肘倚於右膝上,左手支撐於座上,頭微右側,作凝思狀,花冠纓絡,莊嚴慈祥。傳說,據《隋書》記載,隋大業四年(608),隋煬帝派大臣常駿出使南方國家,賜贈中國工藝品等禮品,赤土國回贈沉香觀音一尊,常駿回到長安,正值隋煬帝巡遊揚州,常駿等從淮河乘船趕往揚州,途上遇風翻船,沉音觀音沉落淮河。直至明代潘允端發現後,奉回上海,建閣供於此處。據說原來每逢雨天,沉音芳馥四溢。可惜“文革”之中不知去向。
現在的沉香觀音,是由沉香閣住持觀性法師1990年專程去泰國,從泰國募集到一段極其珍貴的真正的沉香木,價值一萬多美元。運回上海,配以上等檀香木,照原樣放大重雕而成,其神態和工藝水平,不遜於原像。閣的樓下為慈雲堂,裡面裝修、布置簡潔古雅,正中北壁一長几、一八仙桌、兩張靠椅,兩側各四張靠椅,居上空地一張園拼桌,四個鼓形園凳。全部明式紅木所制,無桌圍椅披,高雅而有氣度;所有擺設,不過是左右各一座黃梨木獨幅屏風,紅木長几上一大理石插屏和一對花瓶而已。正面壁上一幅彩描觀音中堂和兩副對聯,分別由趙朴初居士和真禪法師所撰書:
趙朴初所撰為:
花海沉思洞明自性;
旃檀香風恆可眾心。
真禪法師所撰為:
無我無人觀自在;
非色非空見如來。
慈雲堂西面是貴賓接待室。東面是方丈室,現沉香閣住持為觀性法師。觀性法師,現已85歲高齡,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曾任南市區人民代表、區政協委員,又兼慈修居住持。由她帶領這兩個比丘尼道場的六七十比丘尼和二十多位佛學院尼眾班學尼熏休修持。
霞月宗風不墜佛海圓融曾講三譯華嚴冗稱教主;
修復後的沉香閣為上海最大的比丘尼叢林。沉香閣住持觀性法師。1992年10月15日,沉香閣修繕一新,隆重舉行觀音像開光,觀性法師升座典禮。1994年8月14日上午,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龍華古寺方丈明暘法師主持並隆重舉行了全堂佛像開光儀式。上海佛教信徒以及來自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諸山長老800餘人參加了佛像開光典禮,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地的法師和信眾專程來滬慶賀開光盛典,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為此次活動發來了賀電。1992年沉香閣被列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明始建
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進士及第官拜四川布政使的上海豫園主人潘允端,奉命辦理漕運、疏浚淮河時,意外撈得一尊沉香木雕刻的觀音佛像。相傳該沉香木觀音像為隋代物品。潘允端事母至孝,知母敬佛,將沉香觀音裝金後供奉於潘家祠堂前的佛閣內,並請名家題寫“南海寶筏飛渡沉香大士閣”。沉香觀音像系名貴的海瓊水沉香木雕刻而成,高約三尺余,頭戴寶冠,胸佩珞珠,袒腹露臍,屈一足,右手加膝,頭微右側,若凝思狀。沉香木稱異香仙木,年代愈久,香氣愈烈,每當雨霧天氣,更是芳馥四溢。清代潘氏門第漸衰,祠毀閣朽。
清重修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上海人曹垂燦重修殿堂。嘉慶六年(1801年),上海巡道李廷敬、知縣湯燾發起募捐,並將沉香閣遷至城隍廟西北重建,改名慈雲禪寺。四年後潘允端的子孫將寺前空餘土地也捐獻給沉香閣,巡道鐘琦、知縣蘇昌阿率屬增建殿堂。嘉慶十九年,僧振錫募資營建大雄寶殿。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僧清如募資營建兩廂樓。至此慈雲禪寺方具大叢林規模。同治三年(1864年),又募建鶴軒。全寺殿堂僧寮都保持明代建築的特色。清代,沉香閣不僅是地方官員祈禱晴雨之處,在未建萬壽宮之前,凡清帝登基及清帝和太后生日,在上海的清朝文武官員也在此行朝拜之禮,故寺內香火鼎盛。該寺幾經擴建,前門增建山門石坊、彌勒殿,中建天王殿、大雄寶殿,後為沉香觀音樓。另建有鶴軒、禪堂及左右廂樓。規模齊整,古樸典雅。
民國
1956年,市政府撥資重修沉香閣。1965年農曆八月初五日,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和上海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的應慈法師逝世於沉香閣的印月禪室中,享年93歲。
“文化大革命”期間,沉香閣被工廠占用。
改革開放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宗教政策。1987年9月,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真禪發起成立“應慈法師紀念堂”,並擔任應慈法師紀念堂籌備委員會主任。原印月居部分房屋改建為應慈法師紀念堂。1989年9月,上海市佛教協會成立沉香閣修復委員會。市佛協副會長、慈修庵住持觀性法師親自到泰國等地募集資金。沉香閣現占地2378平方米,保持原來建築樣式,恢復明清寺院的風貌。大雄寶殿和沉香觀音樓比原來升高60厘米,更顯氣勢雄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書寫匾額“南海寶筏飛渡沉香觀音大士閣”。山門石坊上有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沉香閣”匾額。現供奉的沉香觀音像由海外佛門信眾恭獻泰國沉香木按原佛像雕成,全身貼金,頭戴瓔珞佛冠,慈眼俯視眾生,善財、龍女侍立左右。佛像設計師胡建寧對沉香閣大殿修復工程及佛像進行了設計。1992年10月15日,隆重舉行沉香觀音開光暨觀性法師升座典禮。20世紀80年代以來,沉香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比丘尼道場之一。沉香閣內設有上海佛學院尼眾班。
1959年5月26日,沉香閣由市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4月,由國務院批准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96年11月20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