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獎項簡介
歷年獲獎記錄
年份 | 獲獎者 | 國籍 | 獲獎原因 |
---|---|---|---|
1978年 | 對於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幫助建立理論基礎。 | ||
1979年 | 喬治·烏倫貝克 | 發現電子自旋,後期與S·A·古德斯密特合作(S.A. Goudsmit)。 | |
對於電子偶產生和帶電介子的發現。 | |||
1980年 | 邁克·菲舍爾 (Michael E. Fisher) 里歐·卡達諾夫 (Leo P. Kadanoff) 肯尼斯·威爾森 | ||
1981年 | 對於物理理論,尤其是在量子理論的發展和套用的傑出貢獻。 | ||
1982年 | |||
1983年/84年 | 歐文·哈恩(Erwin Hahn) | 他發現核自旋迴波和自引發透明現象。 | |
創造世界第一台雷射器。 | |||
1985年 | 科尼爾斯·希倫 (Conyers Herring) Philippe Nozieres | ||
1986年 | 他對於非線性系統的開創性理論研究,使混沌系統的研究成為可能。 | ||
阿爾伯特·利比查伯 (Albert J. Libchaber) | 他對於紊流和渾沌系統轉變的出色實驗性研究。 | ||
1987年 | 赫伯特·弗里德曼 (Herbert Friedman) | ||
發現太陽系外的X射線源並闡明其物理反應過程。 | |||
1988年 | |||
1989年 | 未授獎 | ||
1990年 | 對於各種開創性的貢獻,尤其是德熱納對大分子物質、液態晶體與複雜的凝聚態系統的研究,蕭勒士則是對於紊亂和低維系統研究做出貢獻。 | ||
1991年 | 對於核子物理和粒子物理,特別是那些涉及輕子弱相互作用的開創性貢獻。 | ||
1992年 | 約瑟夫·泰勒 | ||
1993年 | 認識到碎形的普遍性並發展數學工具來描述它們,他已經改變了我們對於自然界的觀念。 | ||
1994年/95年 | 維塔利·拉扎列維奇·金茲堡 | ||
對於基本粒子理論的貢獻,包括自發對稱破缺的超導理論,並發現強相互作用的顏色對稱現象。 | |||
1995年/96年 | 未授獎 | ||
1996年/97年 | |||
1998年 | 對於量子拓撲和幾何階段的發現。特別是阿哈羅諾夫-玻姆現象與貝里相位,並將其納入物理學許多領域當中。 | ||
1999年 | 於實驗中發現準晶體,它具有與晶體相似的長程有序的原子排列,但是不具備晶體的平移對稱性。 | ||
2000年 | |||
2001年 | 未授獎 | ||
2002/03年 | 對於凝聚態物理的重要貢獻:萊格特對於光氦同位素和巨觀量子現象研究;而霍爾珀林則對於二維相變、無序系統和電子的強相互作用研究。 | ||
2004年 | 對於粒子物理開創性的研究,規範對稱性在亞原子粒子的世界並不成立。 | ||
2005年 | |||
2006/07年 | 他們的獨立發現巨磁阻效應(GMR),從而發展出一個嶄新的自旋電子學,利用電子自旋的研究來儲存並運輸信息套用領域 | ||
2008年 | 未授獎 | ||
2009年 | 未授獎 | ||
2010年 | 約翰·克勞澤 阿蘭·阿斯佩 安東·蔡林格 | ||
2011年 | |||
2012年 | 雅各布·貝肯斯坦 | 他對黑洞的研究。 | |
2013年 | 他們對量子信息處理、量子光學與量子氣體的物理性質的開創性理論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