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堤晚景圖
- 作者:董源
- 創作年代:五代
- 分類:青綠山水畫
-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 現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館
- 類別:圖軸絹本設色畫
- 規格:179 x 116.5 公分
畫作內容,作者簡介,作品考證,相關故事,影視形象,
畫作內容
該畫作是一幅絹本立軸山水畫。軸頂上為溥儒題的“大風堂供養南唐北苑副使董源書江堤晚景無上至寶”。軸底為張大千、謝稚柳等人題跋。軸的中間繪綠意盎然的春日裡,行人遊春賞景,一側的酒館掛旗開門營業;松樹高大蒼翠,群山巍峨,山腳下河面波光粼粼,一片春日好時光!這就是畫作的內容了。
作者簡介
董源(?~約962年)五代時期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鐘陵(今江西進賢)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多畫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畫。創立披麻皴和點苔法表現江南一帶山川景色,用筆圓曲柔渾,用墨清潤淡雅,多畫平遠山勢,有蒼莽之氣。北宋郭若虛稱“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米芾贊為“唐無此品”。元代趙孟頫也稱其山水景物富麗,有李思訓風格。董源與其弟子巨然並稱“董巨”。成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與李成、范寬並稱“北宋三大家”;又與荊浩、巨然、關仝並稱為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畫人多用青紅,小而神情逼真。傳世作品有《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龍宿郊民圖》、《洞天山堂圖》等。
作品考證
這幅畫據張大千先生的考證,定為董源的作品。但是張大千的觀點並不被學界認可。此畫雖用了披麻皴技法,按常理說似是董源成熟期畫作。但是這幅畫主峰峰頂突兀,有些地方用筆方折而不圓潤,這不符合董源成熟期的繪畫風格:“不為奇峭之筆”。與其它畫作等都有較大出入,因此可能性不大。
那么到底誰畫的可能性大一些呢?如果我們把《江堤晚景圖》的主峰放大,並將其與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局部對比時,發現兩者山峰在造型與結構上極其相似,這說明兩者應有“師承”及譜系關係,《千里江山圖》很可能是《江堤晚景圖》畫風的重要源頭。而從兩幅畫的技法與風格來看,《江堤晚景圖》更像是元代左右的畫家對前代山水畫的重新闡釋。那會是誰呢?有人說這是很典型的元代盛懋類風格的作品;(盛懋擅畫青綠山水,比如《山居納涼圖》,跟《江堤晚景圖》較為相似)有人說是元代趙孟頫之子趙雍或其傳派所畫(趙雍也擅畫青綠山水,比如其《駿馬圖》,就有青綠山水),這個說法得到了江兆申、高木森、王耀庭等學者的認同,他們皆認為此畫無論在用筆、設色上皆與元代趙孟頫之子趙雍相近,可以視為趙雍或趙孟頫一系畫派對於董源青綠山水的一種認識和重新詮釋。
相關故事
張大千於1938年在北京初見此畫,認定此畫是極為稀見的大幅雙拼絹古畫,欲購而不能,一直耿耿於懷。抗戰軍興,故都蒙塵,大千閒關還蜀,依然對這幅畫念念不忘,“每與人道此咨嗟嘆賞,不能自已”。此番重返北京,到處打聽該畫的下落,經過反覆奔波,張大千終於在1946年1月將這幅《江堤晚景》收入囊中。其欣喜之餘,遍求當時名公如溥儒、謝稚柳、龐萊臣、吳湖帆與葉公綽等人題識。從此,《江堤晚景圖》成為了張大千終其一生未嘗割愛的畫作。1949年之後的張大千萍蹤飄蕩,而這幅董源也跟隨張大千由香港之印度、之阿根廷、之巴西、之加州、之台北。張大千在海外由於種種原因,曾散出自己的許多古畫收藏,但這幅董源卻一直伴隨左右,足見這幅畫對於張大千的非凡意義。而且他曾多次臨習此圖,臨寫圖中老樹就不下三十餘次,存世至少有三幅張大千《仿董源<江堤晚景圖>》全幅臨本。另外,張大千畫裡如魚鱗般的水紋筆法,乃自此幅化來,影響大千甚巨。
影視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第二集中,《江堤晚景圖》有幸被搬進劇中。不過,劇組在畫中加了一個不太符合其繪畫風格的太陽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