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靄仙閣

晴靄仙閣

《晴靄仙閣》是張大千創作的繪畫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晴靄仙閣
  • 作者:張大千
  • 材質:設色紙本
  • 形制:立軸
作品簡介,作品著錄,作品展覽,作品賞析,

作品簡介

題識:晴靄翠紛紛,溪橋水乍分。山家何處走,松外萬重雲。丁亥嘉平月師北苑,蜀人張爰。 鈐印:張爰、大千 詩堂:大千妙筆。壯暮翁稚柳。鈐印:壯暮翁、稚柳

作品著錄

著錄:1.《近代十大名家書畫選》第78頁,長流畫廊,1990年。 2.《張大千回顧展》第33頁,寶島文藝出版社,1992年。 3.《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第203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

作品展覽

展覽:“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

作品賞析

此幅作於1947年,大千的仿古寫生山水在此間進入了一個高峰期。自抗戰勝利後,北方的書畫市場上充斥著戰後散出的古代名家書畫,大千因緣際會陸續收藏了一批北宋重要名跡,如《江堤晚景圖》、《瀟湘圖》卷等。從敦煌回成都後,直至1949年底赴香港避戰暫居,大千這一時期的山水主要著眼於北宋大家的雄偉風格,尤其沉浸於董巨派的作品至深,他臨仿了大量董巨派佳作,如巨然的《秋山問道》等。此階段無論是臨仿之作,還是自作的青城、峨眉等寫景山水,均受董巨派影響很大,此幅作品即為師法董源。
畫面取五代宋初山水典型的三遠式構圖,不過在總體景物的布局上亦可見西方風景畫中的透視法。遠處峰巒疊嶂,山峰形狀奇特,氣勢溫和厚重,與荊關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有所不同。中部為山間谷地,殿閣廟宇在霧氣的瀰漫中依次遠去,稀稀落落散布在山坡上。畫面下段山溪潺潺,虹橋架設其上,緩坡雲樹漸疊,水畔嘉木蔥蘢,小徑蜿蜒遠引,二位高士臨水盤膝而坐,于山水間高談闊論。整幅意境高妙,既有重重殿宇造成的華麗氣象,又流露出一種高士隱居的悠閒逸致。
在畫法上,遠山以淡墨和以少許石青、赭石、朱磦等,以長披麻皴、牛毛皴和解索皴層層擦染,再施以破點、攢點等筆法點苔,苔點有大有小,有濃有淡,或疏或密,點的十分沉著利落,呈現出一種青苔密集、嵐氣渾厚的景象。山頭轉折處疊以數塊不甚明晰的礬頭,用淡石青色和水墨寫出,以表現出土質山巒的渾厚質感。宮殿樓宇以細筆勾之,敷以淡淡的赭石,雖未過多刻畫建築之細節,但飛檐斗拱俱十分精彩,合乎尺度,比例恰當,線條沉穩精準。坡岸、山腳的松樹高大直立,偃仰多姿,水邊蒲草,隨風輕搖,頗得清趣。松樹亦以精細的筆法畫出,與山巒的粗率形成對比,樹幹以墨筆勾勒,赭石敷色,枝椏曲折,頗有生動之致,根根松針,事無巨細,描繪精謹。近處岩石坡岸以淡墨皴擦,石綠敷染,純度較高的色調使前景與後景拉開空間距離。兩個點景人物一正面,一背面,交流之態自然和諧,線條亦十分細緻流暢。整幅平淡趣高,筆墨溫潤,色調清新,令人幽情思遠,如睹異境,頗得董源畫意,而在章法的布置和筆墨、色彩的運用上又融匯了自家之法。大千摹古功力出神入化,時而分毫不差的形臨,時而移花接木的背臨,能做到“變其法以適意”,並不亦步亦趨,而是借古人的章法作自己的畫,此作頗可見一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