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法

①治療八法之一。是通過開泄腠理、調和營衛、發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又稱解表法。

②專門指小兒推拿的發汗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汗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一、治療八法之一
通過發汗以祛邪外出解除表證的治療方法稱汗法,一般亦稱解表法。可使腠理開泄,氣血流暢,營衛調和,以解除肌表的邪氣。汗法是古代醫家在觀察熱病的過程中,見到汗出之後,高熱即退而總結出來的。《素問·生氣通天論》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而且還體驗到經過出汗所散之熱,多半是由於外來之邪,鬱閉肌膚而成。《素問·玉機真髒論》謂:“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熱論》還謂:“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者,故可汗而已。”提示汗法具有祛除表邪及開郁泄熱的作用。
汗法主要適用於外感表證,如感冒,麻疹初起疹點隱隱不透,水腫(病腰以上),瘡瘍初起有表證,或雖汗出而寒熱不解的表證等,欲透邪外達,均可用汗法治療。
古代不僅用藥物發汗,而且還用浴法、蒸法、熏法、燒針、推拿、飲食及運動等方法達到汗出邪去的目的。由於內服藥物發汗,作用比較自然緩和,故用之較多。藥物發汗,當掌握其不同程度,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微發汗,運用辛溫發汗之藥,通過藥物或助以熱粥,促使汗出,邪從汗解,營衛和而體安。但不可太過或反覆使用,以免大汗淋漓,導致津傷亡陽。二是得汗,即通過調整氣機,宣暢三焦,使營衛調和,腠理舒暢,玄府開闔正常,微微汗出,邪有出路即可。前者主要運用於風寒客於肌表之證,後者可用於多種疾病。溫病初起,邪在衛分,使汗出而邪去。在運用汗法時,當注意正邪之盛衰。若邪實為主,當以驅邪為先,邪去則正安,單用汗法即可。若正虛明顯,有汗出傷正之慮者,當輔以補法,誠如《素問·陰陽別論》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汗為津液,陰津不足,化汗無源;陽氣不足,不能托邪外出,故臨證之時,當結合實際細審脈、舌、症,正確運用,使汗出邪去而不傷正。
早在《傷寒論》中就有“汗象”、“衄象”、“亡血象”、“淋象”“瘡象”禁汗之條文。以後醫家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及經驗積累,認為應詳審病情,辨證論治。但屬下列病證者,當慎用或禁用汗法:表邪已入里而出現臟腑病證者;純虛而無邪,或腑實里結,熱盛動血等毫無透散之勢者;熱病後期津液虧損者不可用汗法。若體質虛弱,嚴重失血,吐瀉失水等。陰虛之體而夾有外邪襲表者,當慎用汗法。在用藥之時當仔細審證。
二、專門指小兒推拿的發汗方法
《釐正按摩要術》卷二:“汗法:周於蕃曰:凡小兒寒熱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驚風等症,須用蔥姜煎湯,以左手託病者頭後,用右手大指面蘸湯,摩洗兩鼻孔三十六次,謂之洗井灶,以通臟腑之氣,隨用兩大指蘸湯,摩洗鼻兩邊二十四次,後又蘸湯,由鼻樑山根推至印堂顱門三十六次;再用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將病者兩耳攀轉向前掩兩耳門,即以兩大指自天庭左右分推兩額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兩太陽並印堂二十四次,掐後又將全指揉二十四次,再用兩大指按兩太陽,兩中指按腦後兩風池穴,一齊著力按搖三十六次。令小兒大哭出汗,即當時無汗,隨後亦自有汗。或蘸蔥薑湯推肺俞穴、一窩風、內勞宮、二人上馬等處,皆取汗法也。總之面部通臟腑,無論何證,以取汗諸法為最。但蘸湯推摩後,須用手掌揩之,令頭面皆乾,恐水濕反招風也。即有病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後須推脾土以收之。是法於風寒外感最宜,若內傷則又宜參酌也。”

中醫套用

治療八法之一
汗法又有辛溫解表法、辛涼解表法、滋陰解表法之分,分述於下。
一、辛溫解表法 選用性味辛溫具有疏風散寒作用的藥物,以治療風寒表證。當風寒襲表,肺氣失宣,玄府閉郁,正邪相爭,皮毛經絡之陽氣不得宣暢而出現惡寒而發熱輕,無汗,口不渴,頭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或喘,或腫,脈浮緊者,當選用性味辛溫,具有疏風散寒作用的藥物,以宣散表邪。如表寒初起,證候輕者,可用蔥白、豆豉通陽發汗即可。或用蘇葉、前胡、杏仁、秦艽、荊芥穗等,如《和劑局方》香蘇散等方。較重者用麻黃、桂枝、防風、羌活等,方以《傷寒論》的麻黃湯及桂枝湯為常用方。
二、辛涼解表法 選用性味辛涼,具有疏風解熱作用的藥物,以治療風熱表證。當風熱之邪侵襲於表,邪氣鬱於肺衛,病雖輕淺,津液易傷。症見發熱重,惡寒輕,無汗或少汗,或僅頭汗出,或咳嗽,咽喉腫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證屬衛分有熱當從汗解。宜用性味辛涼之品。辛可宣郁,涼可清熱,輕清宣上,邪去熱清而肺氣宣、三焦暢、營衛和而津液得布。《溫病條辨》的銀翹散、桑菊飲為辛涼解表之常用方。一般無明顯發熱口渴,但咳嗽痰稀不暢,是風熱傷肺的輕證,用辛涼輕劑桑菊飲化裁,桑葉、菊花、薄荷等為主,適當配伍祛痰止咳的桔梗、杏仁等。如果受邪重,發熱明顯,口渴思飲,當用辛涼平劑銀翹散化裁,用銀花、連翹、牛蒡子之類。此類方藥具有輕清辛涼清解之作用,服後微微汗出,則表清里和。
三、滋陰解表法 是選用具有養陰與解表作用的藥物相配合,以治療素體陰虛而患外感者。症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乾咳,無汗或微汗,心煩,咽乾,口渴,舌紅苔少脈數等。常用藥物有生地、玄參、玉竹、麥冬、白薇、花粉、薄荷、蔥白、竹葉、牛蒡子、防風等。以加減葳蕤湯(《通俗傷寒論》)為常用方。
四、益氣解表法 是選用具有補氣或助陽與解表作用的藥物相配合,以治療氣虛或陽虛而患外感者。症見惡寒發熱,出汗,頭身痛,咳嗽,咯痰,鼻塞聲重,胸膈滿悶,舌淡苔白或膩,脈弱或浮等。常用藥物有人參、茯苓、附子、羌活、川芎、柴胡、薄荷、前胡、桔梗、枳殼等。以人參敗毒散(《小兒藥證直訣》)、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為常用方。
五、解表祛濕法 通過輕微發汗,使體表濕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濕邪侵襲於表,衛氣不宣,經絡受阻的病證。常見於長夏之際,夏秋之交,濕熱偏盛,暑濕為多,郁而化熱,濕熱內生,內外相引,而致氣機不調,三焦不暢。症見身熱不揚,肢體困重,頭重如裹,汗出不暢,脘悶胸痞,噁心納呆,大便不利,小便混濁或黃赤,舌紅苔膩或黃或垢重,脈濡,按之弦滑而數。治法若只清熱則礙濕,若只利濕則助熱,當以辛升苦降,分消走泄之法宣郁化濕。治療常用淡竹葉、杏仁、香薷、獨活、羌活、防風、秦艽之類藥物。以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及香薷飲(《和劑局方》)為常用方。服藥後微微汗出,汗出暢透,為邪去正安之象。注意不宜發汗太過,以微汗為佳。
六、發汗消腫法 是通過疏風解表,宣肺行水治療風水初起的治法。適用於風邪所傷,肺失宣降,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流溢於肌膚,發為水腫者。症見頭面浮腫,腰痛尿少,兼見惡風發熱,咳嗽或咽部紅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常用麻黃、生薑、杏仁之辛升苦降,配以石膏、連翹以清瀉內熱。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傷寒論》)及越婢加術湯(《金匱要略》)為常用方。本法的使用同時要注意與其他治法配合套用。
七、宣肺透疹法 是以辛涼透表,清宣肺衛為法治療以皮膚發疹為臨床特徵的急性熱病。例如麻疹因邪毒首犯肺衛,肺失清宣,故見咳嗽、發熱等症。熱毒內侵則面耳目赤,淚水汪汪。其病之初期以及皮疹初現時,治療宜以辛涼透表,清宣肺衛為法。常用升麻、葛根、桑葉、菊花、荊芥、防風等。若疹出不暢者加蟬衣、西河柳,無汗者加浮萍。以宣毒發表湯及清解透表湯為代表方。服藥後當微有汗出,則邪隨汗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