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音樂種類)

民樂(音樂種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民族音樂是指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舞奏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
  • 外文名:music, esp. folk music,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ruments
  • 分類:術語
  • 民樂代表:女子水晶樂坊、女子十二樂坊
民族音樂歷史,主要曲目,民族音樂分類,相關概念,中國民樂傳統樂器,打擊樂器(成型於商周),吹管樂器(成型於漢晉),彈撥樂器(成型於盛唐),拉弦樂器(成型於明清),

民族音樂歷史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悠久。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湧現了師涓、師曠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漢時的鼓吹樂,魏晉的清商樂,隋唐時的琵琶音樂,宋代的細樂、清樂,元明時的十番鑼鼓、弦索等,演奏形式豐富多樣。近代的各種體裁和形式,都是傳統形式的繼承和發展。

主要曲目

民族器樂有各種樂器的獨奏、各種不同樂器組合的重奏與合奏。不同樂器的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風格,形成多種多樣的器樂種。各種樂器的獨奏樂是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琴曲《廣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陽簫鼓》;箏曲《漁舟唱晚》、《寒鴉戲水》;嗩吶曲《百鳥朝鳳》、《小開門》;笛曲《五梆子》、《鷓鴣飛》;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優秀的獨奏曲目。
純粹用鑼鼓等打擊樂器合奏的清鑼鼓樂,音色豐富,節奏性強,擅長表現熱烈紅火、活潑輕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東鑼鼓)、《十八六四二》(蘇南吹打)、《鷂子翻身》(陝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種弦樂器合奏的弦索樂,以優美、抒情、質樸、文雅見長,適宜於室內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頭曲)等。
用吹管樂器與弦樂器合奏的絲竹樂,演奏風格細緻,多表現輕快活潑的情緒,如《三六》、《行街》(江南絲竹),《雨打芭蕉》、《走馬》(廣東音樂),《八駿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合奏的吹打樂,演奏風格粗獷,適宜於室外演奏,擅長表現熱烈歡快的情緒。如《將軍令》(蘇南吹打)、《大轅門》(浙東鑼鼓)、《普天樂》(山東鼓吹)、《雙咬鵝》(潮州鑼鼓)。有不少吹打樂種,在樂隊中兼用弦樂器,因而音樂兼具絲竹樂的特點,如《滿庭芳》(蘇南吹打)、《五鳳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說來,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打”,鑼鼓在吹打樂中起重要作用。
傳統民族器樂演奏多與民間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風俗生活,以及宮廷典禮、宗教儀式等結合在一起,較少採取純器樂表演的形式。民族器樂的實用性使不少器樂曲牌因用於不同場合而產生變化。
傳統民族器樂曲都有標題,分標名和標意兩類。標名性標題只給樂曲取名以示甲與乙之區別,它和音樂內容無直接聯繫,如《工尺上》、《四段錦》、《九連環》、《十景鑼鼓》等。標意性標題以曲名、分段標目和解題等提示樂曲的內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賽龍奪錦》等。

民族音樂分類

民族器樂曲按傳統習慣分為“單曲”與“套曲”兩類。單曲多為單一獨立的曲牌。套曲由多個曲牌或獨立的段落聯綴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晉北的八大套等。如按樂曲的曲式結構類型分,主要有變奏體、循環體、聯綴體、綜合體等,其中以變奏體、聯綴體最為多見。
創作中各種變奏技法被廣泛運用。民間藝人在一首曲牌反覆演奏時,善於用各種演奏技巧對旋律作加花裝飾而形成變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禮曲》(嗩吶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種常用的變奏手法,它將“母曲”的結構成倍擴充,同時作加花裝飾。如《歡樂歌》(江南絲竹)、《南繡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詩)等樂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種變奏手法是採取變化主題的結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題在其後的五次變奏時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擴充和緊縮。而琵琶曲《陽春白雪》中之《鐵策板聲》則採取結構次序的倒裝。這種結構次序的變更在鑼鼓段中更為常見。
20世紀20年代以來,劉天華聶耳等對民族器樂的繼承和發展做過一些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繼續對各種優良傳統曲目進行整理、加工、改編,使樂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同時還湧現出大量的新作品。樂器改革方面,在統一音律、改良音質、擴大音量、方便轉調、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並產生了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合奏等新品種,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

相關概念

“國樂”指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在近代又有所發展的屬於“國粹”的音樂,可見“國樂”的創作時間指的是古代;
新音樂”指的是那些學習過西方音樂的人所寫的音樂,如學堂樂歌,可見新音樂的創作時間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音樂”則不僅指古代傳承下來的音樂,也指中國人按西方理論創作和改編的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鑑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中國民樂傳統樂器

簡介
隨著時代推移新品種更不斷增多,於是有作分類的必要。追溯最早將樂器予以分類的 ,當始於西周時的"八音"。其分類法是以樂器的製作材料為依據,《周官*春官*大師》載:"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絲、 木、匏、竹。"此分類法雖不盡科學,自周朝至清朝三千多年來,卻始終占著傳統地位,可見其對中國傳統樂器的分類影響甚巨。

打擊樂器(成型於商周)

如“八音”、鼓、編鐘、編磬、

吹管樂器(成型於漢晉)

名稱簡介圖片
笛在中國以戲曲伴奏為主,但也有發展出少數獨奏曲,如梅花三弄等。現代以來有較多的獨奏曲,著名的有《喜相逢》、《姑蘇行》、《牧民新歌》、《陽明春曉》等。
笛子笛子
又稱“洞簫”,中國最古老的民族邊棱氣鳴樂器。單管,豎吹。常獨奏,也常與古琴合奏
簫
由波斯傳入,傳統多用於吹打樂,近代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獨奏曲,著名的如百鳥朝鳳
嗩吶嗩吶
現代的著名曲子有《鳳凰展翅》等。
笙
在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孔,是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因以陶製最為普遍,亦稱“陶塤”,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塤
著名曲子《美麗的鳳尾竹》前段的主奏。
巴烏巴烏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於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蘆絲葫蘆絲
樂器名稱,一種吹管樂器,其歷史悠久。起源於古代波斯(今伊朗)。在中國古代稱為"篳篥"或"蘆管"。在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流行於中國新疆一帶,後傳入中原。其構造由管哨、侵子和圓柱形管身三部分組成。可用來獨奏、合奏和伴奏。經過變化發展,管子的演奏技藝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而廣泛流行於中國民間,成為北方人民喜愛的常用樂器。
管子管子

彈撥樂器(成型於盛唐)

名稱簡介圖片
琴是中國古代士人階層中發展最廣的樂器,長期以來流傳大量的琴曲及各種流派,著名的曲目包括廣陵散流水瀟湘水雲梅花三弄、《憶故人》、《陽關三疊》等。
琴
中國古代的撥弦樂器,瑟和箏的彈奏技巧很是相似。形狀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細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聲音階定弦。古時,瑟常常與琴或笙合奏。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體較古箏大,而且都是單弦發音。
瑟
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故被俗稱為“古箏”,又稱“秦箏”。箏在漢、晉以前設十二弦,後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古箏名曲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鴉戲水》、《漢宮秋月》、《蕉窗夜雨》等。
古箏古箏
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分為雁柱箜篌轉調箜篌鳳首箜篌小箜篌。其中,與豎琴同源的豎箜篌經西域傳入。好多人會把現代箜篌(雁柱箜篌)當成豎琴,可以說現代箜篌是豎琵琶式音箱,雙排弦,弦通過箏碼傳到到音箱,相比豎琴,可以壓顫,演奏滑音顫音,泛音效果出眾,運用了中國技法比如搖指,輪指等。因豎琴的有效弦長比箜篌長,羊腸弦,使得豎琴音色柔軟,而箜篌的音色,十分有力度,音色渾厚,音箱比豎琴大,音色更亮。
箜篌箜篌
一種弦樂器,柄長而直,略象月琴,四根民弦,現亦有三根弦的。傳說因中國晉代人阮鹹善彈此樂器而得名,故又名“阮鹹”。著名曲子:《絲路駝鈴》。
阮
琵琶自唐朝以後獲得大量的發展,有許多流派及大批古曲,大致可分為文曲和武曲,前者如塞上曲春江花月夜(夕陽簫鼓)月兒高等,後者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20世紀以後琵琶又出現了大量的新獨奏及協奏曲,如歌舞引、草原小姊妹協奏曲等。
琵琶琵琶
柳琴主在明清時代主要是戲曲伴奏的樂器,在1950年代,在一批音樂家和樂器改革家的努力之下,開始出現不少獨奏及協奏曲,著名的有劍器、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組曲、春到沂河、畢卡茲歡慶會等。
柳琴柳琴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由古代琵琶演變而來。著名曲子:《數西調》(《敉西調》)、《松花江漁歌》。
月琴月琴
一種兼具打擊樂器及弦樂器特點的樂器,明朝末期由波斯傳入,普遍使用於民樂團,有“中國鋼琴”之稱。著名曲子:《將軍令》。
揚琴揚琴

拉弦樂器(成型於明清)

名稱簡介圖片
明清時代為許多戲曲的伴奏樂器,並用於地方器樂小合奏(如江南絲竹)至20世紀劉天華改革以後,開始成為適於獨奏的樂器。著名曲子:劉天華十大名曲、二泉映月等。
二胡二胡
因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伴隨著中國地方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擦奏弦鳴樂器。著名曲子:《大起板》(何彬編曲)、《翻身的日子》(朱踐耳曲)。
板胡板胡
“高音二胡”的簡稱,是民樂隊中重要的二胡族的高音樂器。其形、構造、演奏弓法與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號等,均與二胡相同,只是琴筒(共鳴箱)比二胡略小,常用兩腿夾著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著名曲子:《平湖秋月》。
高胡高胡
“中音二胡”的簡稱,是民樂隊中重要的二胡族的中音樂器。在二胡的基礎上改革製成。琴筒較二胡大,琴桿比二胡稍長,琴弦比二胡弦粗,音色渾厚。著名曲子:《草原上》、《蘇武》。
中胡中胡
原稱“胡琴”,於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最早也稱“二鼓子”。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名也是因用於京劇伴奏而得。著名曲子:《夜深沉》。
京胡京胡
現代的阮一般都用四根琴弦,分為大、中、小阮和低阮。琴頭一般裝飾有中國傳統的龍或如意等骨雕藝術品,兩側裝有四個弦軸。阮的琴身是一個扁圓形的共鳴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膠合而成。阮的結構原理、製作材料以及演奏技法和琵琶都有很多相同之處。
拉阮拉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