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人口,民族,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體,社會保障,旅遊景點,民俗風情,當地特產,
歷史沿革
夏代境內屬西戎地,屬砷銅器時代。
商代西戎地,屬青銅器時代。
西周一說是戎地,《史略》說愚知即月氏地。
東周的春秋時期,一說境內是虞氏、愚知(均為月氏)地,一說是烏孫、月氏地。
東周的戰國時期,屬月氏地。月氏城(境內永固城)和昭武城(今臨澤縣鴨暖鄉昭武村一帶),是當時月氏族在黑河東西的兩座城堡。
秦月氏強盛,統占河西,依昭武為中心。
西漢屬於匈奴右賢王的領地,史稱匈奴右地。右賢王封渾邪王管轄。單于城(今本縣永固城)是單于王初期的駐牧中心和避暑勝地。
新(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氐池縣為否武縣,隸屬更改張掖郡名的設屏郡。竇融割據張掖時,新設萬歲城(今本縣南古城一帶),屬張掖屬國。
東漢境內仍設氐池縣。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之前,隸屬涼州張掖郡8縣之一,之後更名蘭池縣,同萬歲城,均屬西郡所轄5縣。
三國境內屬魏,置蘭池縣、萬歲城,屬涼州西郡。
西晉境內仍置蘭池縣、萬歲城,屬涼州西郡
東晉十六國境內先後經歷前涼、前秦、後涼、北涼四個政權。前秦此時境內郡縣設定沿溪前涼。後涼境內建置《地誌》、《史話》、《史略》各說不一。王秉德先生說:萬歲、蘭池2縣屬西郡,祁連郡領漢陽、祁連2縣,臨松郡領臨松縣。北涼境內建置上列三書各說不一,王秉德說,設臨松郡、祁連郡、金山郡,但缺無領屬縣名。
南北朝境內經歷北魏、西魏、北周三個政權。
北魏後期境內行政建置設臨松郡。
西魏境內建置同北魏後期。各說有一定分歧。
北周境內置蘭池縣、金山縣、萬歲城,隸屬張掖郡。
隋開皇三年 (583年),罷郡設州,以轄郡縣,各縣再次裁併。
自此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長達1120年左右的歷史長河中,境內縣的建置中斷。
唐初期,境內隸屬甘州。天寶元年(742年)屬改名甘州的張掖郡管轄,至吐蕃於781年陷甘州為止。回鶻在甘州建立牙帳後,境內屬甘州回鶻統轄。
五代十國境內屬甘州回鶻政權管轄。
北宋、南宋政權均未及河西。統治河西的是甘州回鶻、西夏和元代初期政權。
西夏在軍事上設12個監軍司,山丹設甘肅監軍司;行政上設樞密院,後稱尚書省,省下設郡、府。甘州於1037年設鎮夷郡,後設宣化府。到南宋時,改鎮夷郡為鎮夷州,廢宣化府制甘州城司。鎮夷州直轄甘州城司及山丹縣。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攻陷甘州。
元至元元年(1264年),在甘州置甘肅總管府,八年改為甘肅路總管府。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立甘肅行中書省,簡稱甘肅省,甘肅設“省:由此開始。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將行省治所移至甘州,甘州始成省會。行省以下行政建制有路、府、州。甘肅行省轄7路2直隸州,境內分屬甘州路和山丹直隸州。
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甘州置甘肅衛,二十五年(1392年)罷。二十六年甘州為陝西行都及甘肅鎮的治所,下轄4道12衛4守御千戶所和關西7衛及青海西番十三族。境內分屬分巡西寧道(治甘州)的山丹衛和甘州五衛。屬於山丹衛管轄的有文字可考的是四家兒堡(今四家村)、趙崗堡(今趙崗寨)。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甘肅巡撫東移涼州(後又移駐蘭州)。康熙二年(1663年)甘州置甘肅提督,領4鎮總兵。雍正三年(1725年)改衛所制為府縣制。廢陝西行都司置甘州府,改山丹衛為山丹縣。
民國二年(1913年)2月7日,廢府存道,州、廳、分縣一律改稱“縣”。東樂縣丞改稱“東樂縣”,屬河西道(後改稱“涼州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三月,遷東樂縣治於洪水鎮,12月16日,改東樂縣為民樂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後隸屬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武威)。
1949年9月22日,民樂縣人民政府成立。屬陝甘寧邊區張掖分區(治張掖)。
從1950年1月起隸屬甘肅省行政公署張掖分區,即張掖專區。5月25日,撤銷張掖專區,民樂縣劃歸武威專區。
1955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武威、酒泉兩專區,其行政區域併入山丹縣。
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恢復民樂縣。
1962年1月1日起,分張掖專區為張掖、武威、酒泉3專區縣境隸屬張掖專員公署。
1968年4月,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又隸屬新成立的張掖地區革命委員會,
從1980年10月起,屬更名的張掖地區行政公署。
2002年3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建立地級張掖市和副地級甘州區,7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民樂為市轄五縣一區之一縣。
2004年,《張掖市人民政府關於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張政發[2004]79號):撤銷北部灘鄉,併入六壩鎮;撤銷李寨鄉,併入新天鎮;撤銷楊坊鄉,併入南古鎮。2004年11月24日,民樂縣人民政府(民政發[2004]120號)批覆同意撤銷北部灘鄉,併入六壩鎮。兩鄉鎮合併後稱六壩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六南村,總面積193平方千米,轄22個村委會,207個村民小組,5454戶、2316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12人。2005年4月7日,民樂縣人民政府《關於六壩鎮、新天鎮、南古鎮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民政發[2005]35號)同意撤銷北部灘鄉,併入六壩鎮;撤銷李寨鄉,併入新天鎮;撤銷楊坊鄉,併入南古鎮。北部灘鄉併入六壩鎮,鄉鎮合併後稱六壩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六南村,總面積193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208個村民小組,5454戶、2316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12人。李寨鄉併入新天鎮,兩鄉鎮合併後稱新天鎮,鎮政府駐地設在韓營村,總面積253.5平方千米,轄30個村委會,159個村民小組,6745戶、2683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58人。楊坊鄉併入南古鎮,兩鄉鎮合併後稱南古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城東村,總面積230.64平方千米,轄28個村委會,154個村民小組,6713戶、2581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4人。
2008年末,全縣面積3687平方千米,轄6個鎮、4個鄉:洪水鎮、六壩鎮、新天鎮、南古鎮、永固鎮、三堡鎮、南豐鄉、民聯鄉、順化鄉、豐樂鄉,共有172個行政村,1231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5.45萬戶21.47萬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民樂縣常住總人口219356人,其中,洪水鎮59659人,六壩鎮19457人,新天鎮22860人,南古鎮22583人,永固鎮14383人,三堡鎮15215人,南豐鄉17216人,民聯鄉19718人,順化鄉13573人,豐樂鄉13007人,高新實用技術開發區1685人。
行政區劃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13年,民樂縣總人口23.08萬。
民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甘肅省民樂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張掖市東南部,縣境東與山丹、永昌二縣接壤,南與青海省祁連縣、門源縣相連,西南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交界,西和西北同張掖市甘州區毗鄰。地理坐標在東經100°22’59”~101°13’9”, 北緯37°56’19”~38°48’17”之間。東西寬73.8公里,南北長95.4公里,總面積3678平方公里(2013年)。
地形
民樂縣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和傾斜高平原兩大類。
氣候
民樂縣屬溫帶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年平均降水量351毫米,無霜期140天。
水文
民樂縣境內洪水河、童子壩河、大堵麻河、海潮壩河、酥油口河5條主要河流縱貫南北。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止2013年,民樂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6.04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3.25萬畝,草地78萬畝,林地110萬畝,尚未開發的荒地50萬畝。
水資源
截止2013年,民樂縣境內年地表水徑流量4 .2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 2.5億立方米。建成中小型水庫7座,總庫容7052.8萬立方米,水電站3座,裝機容量476萬千瓦。建成乾、支、斗渠1093條、1930.9組公里, 機電井22眼。
礦產資源
截止2013年,民樂縣礦藏資源有煤礦、赤菱鐵礦、 褐鐵礦、鉻鐵礦、金、銅、石灰石、石膏 等。
生物資源
截至2013年,民樂縣境內有農作物300多種,林木70多種,藥用植物70多種,動物30多種。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啤酒大麥、中藥材、雙低油菜、馬鈴薯、民樂紫皮大蒜、玉米、水果、瓜菜等。
政治體制
縣委書記:楊君
縣委副書記、縣長:李作明
縣委副書記:牛益民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郭建平
縣委常委:李建龍 王春燕 王強民
陳克舜 張自新 強萬生
經濟概況
綜述
2007年,民樂縣實現生產總值16.58億元,比2006年增長12.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7億元,比2006年增長5.18%;第二產業增加值4.97億元,比2006年增長21.41%。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4.14億元,比2006年增長25.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4億元,比2006年增長30%;第三產業增加值5.14億元,比2006年增長12.42%。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7.37億元,比2006年增長14.89%,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4.4%,比2006年增長1.4%。民樂縣人均生產總值7009元,比2006年增長11.79%。民樂縣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調整為39:30:31,與2006年相比,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提高1.2%,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下降0.7%。
第一產業
2007年,民樂縣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88.2萬畝,比2006年增加900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為57.56萬畝,比2006年增長2.8%,200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2.61萬噸,比2006年增長7.5%。其中:夏糧總產15.09萬噸,比2006年下降6.1%;秋糧總產7.52萬噸,比2006年增長51.6%。油料種植面積12.82萬畝,與2006年持平。油料產量2.67萬噸,比2006年增長5.5%,其中油菜產量2.37萬噸,比2006年增長3.5%。
2007年,民樂縣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7250畝,新增封山育林面積4800畝,四旁植樹20萬株,2007年末實有育苗面積2100畝,其中新育面積850畝。2007全年肉類總產量達14842噸,比2006年增長2.4%,其中豬肉達10228噸,比2006年下降0.2%,牛肉、羊肉達389噸和3458噸,分別比2006年增長8.1%和9.2%。牛奶產量3916噸,綿羊毛產量612噸,分別比2006年增長1.3%和2.9%。全年牛、羊、家禽出欄分別為0.39萬頭、23.05萬隻和63.07萬隻,分別比2006年增長8.3 % 、9.1%和7.8%,豬出欄14.61萬頭,比2006年減少300頭。
第二產業
2007年,民樂縣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14億元,較2006年增長25.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4億元,較2006年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79.5%,比2006年下降2.2%。規模以上工業按輕重工業分組,輕工業完成增加值2.30億元,比2006年增長15.6%;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24億元,比2006年增長69.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54691萬元,比2006年增長1.1%,實現利潤總額1615萬元,比2006年增長16.3%,實現利稅總額6033萬元,比2006年降低4.9%。2007年,民樂縣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8285萬元,比2006年增長3.3%。
第三產業
2007年,民樂縣電信業務總量完成3347萬元,比2006年增長7.9%。2007年,民樂縣共接待遊客22.2萬人(次),比2006年同期增長13.3%,實現旅遊總收入達3330萬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13.3%,完成旅遊投資688萬元。
2007年,民樂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447萬元,比2006年增長13.1%。分城鄉看,縣的零售額28214萬元,比2006年增長13.1%;縣以下零售額15232萬元,比2006年增長1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4900萬元,比2006年增長6%;住宿、餐飲業零售額8547萬元,比2006年增長55.7%。民樂縣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達3092戶,從業人員12038人,註冊資金20517萬元。
2007年,民樂縣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9512萬元,比2006年增長18.3%,其中,企業存款餘額17900萬元,比2006年增長26.4%;城鄉居民儲蓄存款78653萬元,比2006年增長15.2%。各項貸款餘額72030萬元,比2006年增長11.8%,其中支農貸款17932萬元,比2006年增長38.9%。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07年,民樂縣共建立各類農業科技示範點38個,其中綜合示範點4個,完成科技示範項目29項,總示範面積達7103畝。設立蘋果梨蠧蛾監測與防治示範點3個,示範面積700畝。推廣新技術12項,引進試驗的新技術7項,推廣新品種30多個;引進實驗新品種75個,其中小麥新品種試驗19個、馬鈴薯新品種實驗29個、油菜新品種實驗16個,其它特色產業新品種試驗11個。
教育
截至2007年末,民樂縣共有高(職)中2所,在校學生10412人,專任教師,497人;初級中學12所,在校學生12783人,專任教師733人。國小159所,在校學生22542人,專任教師1751人。學前及在園幼兒4606人。國小階段學生入學率達100%,鞏固率100%,畢業率100%,15周歲人口初等義務教育完成率100%;國中階段學生入學率達98.6%,鞏固率98.8%,畢業率97.1%,17周歲人口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完成率93.1%。2007年民樂縣共有2907名考生參加高考,錄取人數達2049人,錄取率達70.49%,高於全市9.69%,高於全省29.49%。有705名考生高考成績達到普通本科分數線,上線率達24.25%,錄取率連續13年位居全市第一。
文體
截至2007年,民樂縣有文化館1座,公共圖書館1座,博物館1個,檔案館1個,廣播電視台差轉台1座,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為100 %。有線電視用戶37000戶,增長44.8%,其中:城市6600戶,增長10%,農村30400戶,增長55.4%。民樂縣共有衛生機構21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鄉鎮衛生院14個、其它衛生機構4個;衛生技術人員345人,其中執業醫師131人,執業助理醫師60人,註冊護士154人;衛生機構床位663張。 2007全年舉辦運動會5次,民樂縣擁有標準體育場地10個,其中:籃球場3個,燈光籃球場1個,排球場5個,足球場1個。
社會保障
2007年末,民樂縣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人數達2930人,比2006年增加513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485人,比2006年增加485人,失業保險人數6553人,比2006年增加453人。2007年末民樂縣享受低保人數為14274人,比2006年增加5195人,發放保障金1037萬元,其中農村享受低保人數為7591人,發放保障金251萬元。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17.65萬人,參合率達90.4%。籌集資金890萬元,補償人數達13.7萬人,補償金額達669萬元,其中為住院的8225人補償金額566萬元,占住院總費用的43.2%。2007年末民樂縣城鎮集體辦敬老院7個,床位240張。在院人數157人,其中女性30人,接受社會捐贈16萬元。
旅遊景點
海潮湖生態度假區
海潮湖生態度假旅遊區位於民樂縣西南部,距縣城19公里。旅遊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2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海拔2400~3100米。海潮湖生態度假旅遊區由海潮壩水庫遊覽區、沙溝休閒度假區和祁連山原始森林雪原冰川景觀遊覽區三大景區組成,主要有海潮壩水庫、海潮壩河、海潮音寺等景點。
扁都口生態休閒旅遊區
扁都口生態休閒旅遊區位於民樂縣東南部,地處祁連山腹地,自古就是甘青咽喉要衝和絲綢之路重要通道,主要景觀有萬頃油菜、高原牧場、大斗拔谷、石佛岩畫、娘娘墳、黑風洞、諸葛碑等。
土牛城遺址
土牛城遺址地處民樂縣扁都口的土牛城遺址是漢朝時期為防匈奴入侵而修築的一座重要烽燧,也是漢朝時期為確保絲綢之路南線暢通無阻的一個重要驛站。
民俗風情
社火
皮影戲
民樂皮影戲,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流行於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為中心的地區,又叫張掖皮影。清初傳入民樂,1956年參加甘肅省演出並獲獎,在甘肅、青海部分地區有一定的名氣。民樂皮影戲吸取了當地民歌、小曲的營養,也融合了寧夏、陝北等地的民歌、民族樂器、說唱、說書等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頂碗舞
民樂頂碗舞,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傳於甘肅省民樂縣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洪水鎮是民樂頂碗舞的發祥地,頂碗舞集雜技與舞蹈為一體,具有民族性、民間性、技巧性和欣賞性等特點,是一種獨家傳承的民間舞蹈。
當地特產
羊肉小飯
羊肉小飯做法是將面擀好切成面丁,下入用牛羊肉煮好的湯里,加入薄肉片、粉皮、各種調味品,再配以香菜、蔥絲。
灰鹼面
灰鹼面是用手工擀制。將上好的麵粉用鹽水加用灰草燒成的灰鹼和好,反覆揉搓後,拼成薄薄的麵皮,撒一層豆粉,折成三指寬的一疊,用刀細細切過,輕輕抖散,鬆鬆地擰成一絞,擺放整齊。吃時用白水煮熟,撈進涼水中浸過。煮出的麵條薄細均勻,微微發黃。
搓魚子
搓魚子做法是將鹽水和面至軟硬適度,反覆揣揉,以不沾手、不沾案板、掰開不見蜂窩為宜。然後攤擀成面張,切成細條,左手拿麵條,右手配合搓成兩頭略尖,中間稍鼓的魚苗狀。入沸水煮熟,撈出拌以炸醬或色、鮮、味俱佳的熱菜、冷盤都可。
燒盒子
燒盒子是一種專用工具燒盒子做成的燒餅。燒餅時把面做成的餅,放進燒盒子裡,然後用麥草或柴火偎燒,燒熟後取出,即是燒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