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育人類學

比較教育人類學( Comparative anthropology of educa -tion),亦稱“教育人類學比較學派”。教育人類學的一個流派。用人類學的比較法和比較社會人類學的概念及資料研究教育問題。代表作為美國人類學家朱爾斯·亨利在《當代人類學》雜誌上發表的《教育的泛文化概觀》(1960)。文中提出教育是縱向與橫向的泛文化傳統的觀點,為該派基本觀點。可分為兩大研究領域。第一,對教育進行泛文化比較。視教育為受各種不同文化制約的社會問題。既注重把教育過程放在一種文化中研究,又強調在多種文化和跨群體中加以透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比較教育人類學
  • 外文名: Comparative anthropology of educa -tion
研究的問題包括:教育過程的中心是什麼,教學方法如何溝通信息,受教育者參入教育過程的方式,教育者如何參入教育過程,一些事物為何可以教給一些人而不能教給另外一些人,教育過程的非連續性問題,兒童從教師那裡接受信息的數量與質量的上限,教育動機與結果之間的關係,正規教育過程的持續性等。第二,用人類學的方法研究比較教育。包括對社會化過程的比較研究,對帶有特定社會文化背景的機構——學校的比較研究,把學校放在多種文化背景或某一社區中進行研究,用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建構學校人種學理論和領域。加拿大學者梅斯曼的《比較教育的人類學方法》和《比較教育研究中的批判人種學》,以及道格拉斯·福利的《開發中國家學校教育的人類學研究:若干最新成果和趨向》,代表了該學派的發展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