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較成本論
- 設定:不同廠商、不同生產地域
- 包含:更加具有指導意義
- 包括:生產總量將會增加
比較成本理論一般指本詞條
比較成本理論比絕對成本理論更加具有指導意義。比較成本理論是在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李嘉圖進一步發展了斯密的觀點,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該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在...
比較成本原理是對以絕對成本作為國際分工理論的修正和發展。實際上後者是以資本、勞動能夠在國家間自由轉移為前提,而在不能完全自由轉移的情況下,由於比較成本差別的存在,也足以說明構成國際分工的充分條件。所以,比較成本原理後來被推崇...
相對優勢理論亦稱“比較成本理論”、“比較利益說”。關於比較成本優勢的國際貿易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DavidRicardo,1772—1823)1817年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提出。從生產成本的相對差別出發,認為一個國家即使生產不...
比較優勢戰略來源於比較優勢理論。比較成本理論認為,不同國家生產不同產品存在勞動生產率或成本的差異,各國應分工生產本國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各個國家按照比較利益原則加入國際分工,從而形成對外貿易的比較利益結構。開發中國家自然資源和...
但是,比較優勢也存在較大的不足。首先,比較成本理論的分析方法屬於靜態分析。該理論認為世界是永恆的 是一個靜態均衡的世界,是一個各國間、各經濟集團間利益和諧一致的世界。李嘉圖提出了九個假定作為其論述的前提條件:一是只考慮兩個...
成本平價理論與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比較 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絕對平價和相對平價都是一種價格之比,這種價格之比被認為是難以準確度量的,因為一方面國內價格會影響匯率,另一方面匯率也會影響國內物價。而且,價格中包括利潤,利潤不僅本身...
20世紀30年代前,廉價學派提出了相互需求論,約翰·穆勒承上啟下,對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進行了重要的補充,提出了相互需求的理論;用以解釋國際間商品交換髮比率。他使用了比較利益的概念,解釋貿易雙方在利益分配中各占多少的問題。英國...
但是,田忌用完全沒有優勢的下馬對齊王有完全優勢的上馬,再用擁有相對比較優勢上、中馬對付齊王的中、下馬,結果穩贏。比較成本理論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它為自由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推動了當時英國的資本積累和生產力的發展。在...
與以前僅利用過的數值進行成本計算的方法不同,標準成本法要求預先制定作為規範的標準數值,在生產經營過程之中,隨著生產耗費的發生,就將實際資金耗費與標準成本值相比較,從中揭示實際耗費脫離標準的差異,以便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予以調節...
大衛·李嘉圖在這場鬥爭中站在工業資產階級一邊,他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在1817年出版的他的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系統地提出了比較成本理論。主要內容 所謂比較成本,是指某兩個國家之間生產某種產品的...
因此,這一理論又可以稱為技術差異論(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李嘉圖形態的比較成本理論把複雜的經濟情況高度簡化,他的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是以許多重要假定為前提的,使得該理論在多種要素存在的情形下難以解釋比較優勢的來源。20世紀30...
”然而這個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和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3)赫克歇爾—俄林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俄林認為,...
76. 梁琦,比較成本理論的數學描述與統一,《學術研究》,1998年第3期,55-58(被引用4次,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F11轉載,複印期號199809)77. 梁琦,歐盟一體化過程給我們哪些啟示,《學術研究》,2009年第8期,14-16(被引用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