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由高爾基著,主要內容:窮人為什麼受苦?爸爸為什麼要打母親?自己為什麼要冒著坐牢的危險看禁書?……兒子巴維爾經常給母親解答這些疑問。母親的心裡慢慢亮堂了,覺得兒子講的話有道理,但她還是替兒子擔心。起先,母親很害怕聽到逮捕和鎮壓等字眼,後來,她機智巧妙地幫兒子散發傳單,她學會了交際,懂得如何和不認識的人攀談,隨時做宣傳工作。時間長了,她見識多了,思路也廣了,她成為一個自覺的革命者。 《母親/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適合文學愛好者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母親/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
- 作者:高爾基
- 出版社:中國致公出版社
- 頁數:205頁
- 開本:32
- 外文名:Мать
- 譯者:吳興勇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高爾基(1868~1936),全名高爾基·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列寧說他是“無產階級文學最傑出代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他幼年喪父之後,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外祖父一家充滿小市民習氣,唯有外祖母對高爾基很好。後來外祖父破產,年僅十歲的高爾基開始流落“人間”,獨立謀生。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飽嘗人間的苦難。高爾基只上過兩年國小,但他勤奮自學,並於1884年16歲時來到喀山,打算上大學,但未能如願,底層社會成了他真正的大學。此後他當過碼頭搬運工、麵包師傅、雜貨店夥計、園丁和守夜人等。同時結識了民粹派知識分子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參加秘密集會。早期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長篇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有生動的記述。
圖書目錄
實用知識
第一部
第二部
勇敢的心
那樣的時代,那樣的母愛
文摘
每天,在這個不大的工人住宅區的上空,工廠的汽笛總是不合時宜地顫抖著,吼叫起來,於是,在這種刺耳的聲音的驅使下,從那些狹小的灰色房子裡,跑出一群像受驚的蟑螂一樣的人們,他們哭喪著臉,不充足的睡眠未能使他們的筋肉消除疲勞,他們來到寒冷的昏暗中,在未鋪好的街道上移步向前,向一座座聳立著的牢籠般的石頭砌的廠房走去。工廠擺出冷漠無情的自信神色,等候著他們,同時用它的幾十隻油膩的正方形的眼睛,照射著泥濘的道路。污泥在人們腳下撲哧撲哧響著,不時傳來幾聲夢囈的嗓音的嘶叫。然而,又有另一種聲音迎著人們飛來——機器的粗重的轟隆聲和蒸氣的噗噗聲。抬頭一看,只見好些高高的黑色煙囪,陰沉而嚴厲地聳立在這個地區的上空,好像一根根粗重的柱子。
傍晚,夕陽西下,工廠從它的石頭的胸腔里把人們像廢渣一樣拋了出來,他們又踏上了歸家的路。可是他們的模樣與他們來的時候大不相同了:滿身油煙,面孔漆黑,在空氣中散發出機油的惡臭,他們身上唯一明亮的東西是雪白的飢餓的牙齒。
工廠又吞噬了一天寶貴的光陰,人們向自己的墳墓又走近了一步。但是,一想到即將得到的是休息的愉悅和煙霧瀰漫的小酒館的樂趣,他們的心中仍然感到欣慰。
每逢假日,人們睡到十點才起床,然後,有家小的中年人穿著最乾淨的衣服,前往教堂做彌撒,從教堂回來後,胡亂吃幾塊餡餅,重新上床睡覺——一直睡到傍晚。
傍晚,人們懶洋洋地在街上溜達。
人們在路上遇上了,免不得要閒聊幾句,但話題總離不開工廠和機器,或罵幾句工頭,——他們所說所想只是些與做工有關的事。回到家裡,他們和妻子拌嘴,動輒揮拳毆打她們。年輕人就下酒館,或者輪流在各家聚會,拉起手風琴,唱著淫穢難聽的曲子,跳舞,說下流話,喝酒。這些人的身體因過度勞累而十分疲勞,喝起酒來很容易醉,酒醉後,心裡很容易產生病態的無名怒火,人們會緊緊抓住每一個機會發泄這種煩躁心情,為了一點小事,就以野獸般的瘋狂互相廝打起來。
每逢節假日,年輕人都在外面逛盪,往往要深更半夜才回家,這時,他們的衣服撕破了,滿身泥濘和塵土,臉上帶著挨打的傷痕。可他們還要誇口自己怎樣用拳頭猛揍對方。有的在外面受了氣,回來時怒氣沖沖,或者流著屈辱的眼淚,露出可憐巴巴的樣子,可又滿嘴酒氣,既令人憐惜,又令人討厭。有時候,父母親不得不出門尋找自己的兒子。他們在路旁的圍牆底下,或者某處小酒店裡發現了他,小伙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他們大聲責罵兒子,強行將兒子拉回家,好歹照料他睡下,因為第二天一早,當汽笛在空中怒吼起來的時候,得叫醒他去上工。
老一輩人儘管痛罵和痛揍自己的兒子,可是在他們的心目中,年輕人喝酒、打架,完全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他們年輕時也同樣酗酒、鬥毆,也挨父母的打。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的——它像一條不可測度的渾濁河流,平穩而緩慢,年復一年地不知向什麼地方流去。全部生活都是被陳年的積習牢固套住的,人們的所想所做全按一成不變的模式,誰也沒有改變這種生活的願望。
有時候,也有些外路人到工人區來,起初,他們只是由於自己是陌生人而受人注意,過了一些時候,他們身上的新奇的魅力消失了,這些人的故事使他們知道,工人的生活到處都是一樣的。天下烏鴉一般黑。
但有時候,陌生人中也有人講到一些工人區從未聽過的事情。大家對於這些稀奇古怪的談論,只是將信將疑地聽著,不敢表示自己的態度,更不願與談述者爭論。
如果發現陌生人身上有什麼超越常規的地方,這些工人區的人們長久不忘記這一點,並且對待這種與自己不同的人懷著戒心。他們仿佛害怕這人會把什麼東西帶進他們的生活中來,以致打破他們無聊的生活常規,生活儘管沉重,但總算平穩。人們不指望生活變得略微好一點,認為任何變化都是以暴易暴,他們所受的壓迫將會更殘酷。
一個人這樣活到五十來歲——就死去了。
二
米哈伊爾·弗拉索夫也過著這樣的生活。他是個鉗工,毛髮濃密,臉色陰沉,生著一雙細小的眼睛;他是廠里最好的鉗工,工人區數他的力氣最大。但他對上司態度粗魯,所以掙錢很少。每逢假日,他總要打人,大家都不喜歡他,害怕他。有人也想打他,但弗拉索夫只要看見有人走攏來,想向他動武,他便撿起石頭、木板或鐵塊,寬寬地叉開兩腿,一聲不吭地等著對手。他那從眼角直到脖子長滿黑鬍鬚的面孔和毛茸茸的兩手,使人見而生畏。尤其令人害怕的是他的那雙眼睛——細小而且鋒利,好像鋼錐一般刺人,不管是準,只要和他的目光相遇,都會感到面前這個人有一股無所畏懼的蠻勁,隨時準備毫不留情地毆打別人。
“喂,給我散開,畜生!”他悶聲悶氣地說道。人們受到威嚇,各自走開,但嘴裡還膽怯地咕噥著一些罵人話。
“畜生!”他朝著人們背後短促地罵了一聲,然後,他挑釁似的昂著頭,跟在人們後面走去。
P001-003
序言
我從小就喜歡讀俄羅斯大文豪高爾基的書,十分佩服他不平凡的奮鬥歷程。他基本上沒有進過學校,靠自學掌握了閱讀的本領。為了生存,他在俄羅斯到處流浪,出入社會底層,生活極不安定,經常瀕臨絕境,甚至開槍自殺過,可後來竟能寫出許多傑作,一舉成名。其作品不但影響全俄羅斯,而且被翻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名震歐洲,我真不知道他完美的文字功夫和卓越的文學技巧是從何得來的。可能是源自十九世紀輝煌燦爛的俄羅斯文學的薰陶和永不枯竭的俄羅斯民間文學藝術的澆灌。
十九世紀是俄羅斯文壇群星燦爛、名家輩出的時代,舉世聞名的大文豪就有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等等。這些作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寫的人物都局限於社會上層,總離不了官吏、貴族、商人、知識分子之類。他們不了解社會下層,因而他們的作品中很難出現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下層人物: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和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寫的是貴族的生活,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寫的是貴族參加保衛祖國的戰爭,更不用提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了,從標題看就知道這本書寫的是貴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從書名看似乎是寫下層,但其主人公是兩個陷入情網的小人物,其氣質過分柔弱和空想,不能作為下層的代表。
下層人物也是人,他們和上層人物一樣,也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而且下層人物的數目遠遠多於上層,他們的表現更能代表人類的普遍本質。忽略下層人物要求的文學作品只能供太太小姐們消閒時閱讀,不會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歡迎。我國的文學史上也有不少描寫下層人物的作品,最典型的是《水滸傳》,這本書之所以能長久流傳,永遠受到人民民眾的歡迎,就是因為它反映了平民百姓反抗壓迫的要求,細緻地描寫了他們的思想感情。
高爾基出身下層人民,耳聞目睹的都是下層人民的生活場景和他們的訴求,在成為舉世聞名的大作家後,他沒有忘記他們,更不會背叛他們,而是拿起生花的妙筆,細緻地描述他們的苦痛。在他的書中,下層民眾並非麻木不仁、渾渾噩噩、軟弱無能、惡習不改的群體。他們之所以屈居下層,是由於許多與生俱來的原因,而非他們自身的罪過。他們也許比上層的男女更敏感,更愛憎分明,更有同情心,更勤奮勞動,他們將自己的愛與時間普遍施於受苦受難的大眾,而不是單純為自己謀利。
貫穿《母親》這部小說全篇的人物是一對母子。母親一生飽受丈夫的打罵和壓迫,丈夫病死後,她在有作為的兒子的影響下,不斷克服自己的膽怯心理,由軟弱變得堅強,積極投身勞苦民眾的解放事業。而她的兒子巴維爾更是一個有覺悟的先進工人,走在各種鬥爭的前列,為爭取勞苦大眾的共同利益,不怕坐牢和流放。巴維爾和母親是千百萬奮起鬥爭的勞工的榜樣。
《母親》寫於一九〇七年,反映的是俄國一九〇五年的革命事件。由於日俄戰爭中俄國戰敗,俄國民眾群起反抗沙皇的專制統治。社會各階層組成統一戰線,知識分子與工農大眾攜手合作,共同投入抗爭。這一場革命從彼得堡開始發動,波及全國,沙皇政權差點被推翻,後來革命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播下的火種未曾熄滅,十餘年後,終於帶來了十月革命的勝利。
從小說中可以看出,這場革命的目的是打碎沙皇的專制政權,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均富的社會,參加革命鬥爭的不僅有工人巴維爾、安德烈(霍霍爾)、費佳、馬津、古謝夫兄弟,農民雷賓、葉菲姆、伊格納季等,還有政府職員尼古拉,醫生伊凡,教師娜塔莎,貴族小姐薩莎,知識分子葉戈爾、柳德米拉、索菲婭等。他們中許多人是職業革命家,拋棄了家庭,犧牲了生兒育女的家庭歡樂,過著苦行僧似的清苦生活,為了革命成功,他們甘願像葉戈爾一樣勞累而死,或者從容就義。
俄國一九〇五年革命已過去一百周年,那些可敬的革命者的理想後來雖然實現了,一個工人的共和國——蘇聯終於在全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誕生,但七十年後它悄悄地瓦解了。這說明革命者的遺志沒有完全實現,但這並不意味著革命者的鮮血都自流了。要知道,社會主義工人運動促使全球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德等)進行了深刻的社會改革。羅斯福的新政和歐洲福利國家的產生就是這種改革的成果。在當今的已開發國家里,各階層的利益均受到當局的普遍關注,中產階級的興起使社會趨於穩定,而人權和個人利益受到相當的尊重,社會的內部走向融合而不是走向越來越尖銳的鬥爭,這就是二戰後的六十年中,各國工人運動趨於沉寂的重要原因。
投身革命的民眾憑著一股狂熱,他們迫切要求砸爛舊秩序,卻不知道怎樣建立新秩序。他們仇恨貴族,甚至仇視貴族出身的知識分子,這從《母親》中的雷賓對索菲婭的態度可以看出。索菲婭深入農村,傳播革命道理,想啟發農民的覺悟,卻被由工轉農的雷賓稱作老爺,說她的頭巾不能掩蓋貴族的罪惡。索菲婭是虔誠的革命知識分子的代表,革命後要建立新興的革命政權,必須依靠索菲婭這類的人和他(她)們的知識,只有遵循先進的知識的引導,才可能建成現代化的社會。
雷賓是個真正的普加喬夫和拉辛的化身,他內心深處蘊藏著對上層階級的無比仇恨,因而臥薪嘗膽,砥礪苦行,日夜圖謀報復。他蠱惑的演說在農民民眾中煽起仇恨的旋風,他們不僅仇恨貴族、官吏,而且仇視工人和知識分子。小說借一個農民之口提到,如果巴維爾領導的遊行隊伍來到他們的村莊,很可能被農民民眾打得半死。在雷賓等人眼中,工人是不可靠的群體,只有農民才信得過,因為工人都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哪裡有工做,就流浪到哪兒,而農民則牢牢紮根於土地上。這本書將農民的狹隘性和保守性揭示無遺。小說中有一個這樣的情節:巴維爾寧肯自己長期受囚禁,也要把逃跑的機會讓給雷賓,這表現了工人的寬大胸懷。
雷賓雖然生性冷酷,但是勇敢無畏,在敵人面前無比堅強,寧死不屈,天生的領袖氣質使他很容易得到民眾的擁護,甚至受到盲目崇拜。革命後湧現的民眾領袖人物,都是民眾崇拜的目標。民眾迫切需要一個救世主,雷賓很符合民眾心目中的救世主形象。
今天,我們重讀這部小說,至少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教益:第一,民主和均富是人類所追求的,但要達到這個目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很可能這始終是一種探索,沒有終點。第二,在一個國家的經濟迅速蓬勃發展之時,一定要防止貧富過度分化,因為這是社會不安定的根源。第三,只有愛才是一種建設的力量,愛心創造一切,仇恨毀滅一切。小說中的母親出於對兒子的愛,才奮不顧身地投入民眾運動,漸漸地,她的有點自私的母愛擴展成對廣大民眾的同情和關愛,博愛是這位母親性格中最明顯的特徵。
吳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