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文化

殷商文化

殷商文化,起源於商部落的發源地河南商丘,興盛於河南安陽。商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具有多個層面,如玄鳥生商王亥經商、成湯都商。商丘是商部落的肇興地、商業的發源地、商朝的建都地等。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於商丘,是全國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殷商文化是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不僅相當進步而且日臻成熟。 商人重賈而周人重農,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區別。

基本介紹

歷史淵源,先夏時期,夏朝時期,商朝時期,文化遺產,興建殷墟博物苑,弘揚殷商文化,文化節日,國際華商文化節,殷商文化節,文化論壇,相關介紹,研究成員,會長,常務副會長,副會長,顧問,理事,特聘理事,秘書長,常務副秘書長,副秘書長,秘書處秘書,

歷史淵源

先夏時期

距今大約4千多年前,帝嚳之子、帝堯異母、商部落的始祖閼伯誕生、受封、安葬於河南商丘
河南商丘閼伯台河南商丘閼伯台

夏朝時期

距今大約3800年前的夏代商國的第七任君主、商部落始祖閼伯的六世孫王亥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肇牽車牛遠服賈”,開始用牛羊帛粟等物品與其他部落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換。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於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人們尊稱王亥為“商業鼻祖”、“華商始祖”。從那時起歷經千年,一直沿襲至今。商部落在契至商湯的先商時期一直活動於現在的商丘地區,史學界、考古學界對此幾乎沒有爭議。“商人”與“商品”的稱謂就來源於商部落,商業文化就起源於河南商丘。
商丘華商文化遺產主題公園裡的王亥像商丘華商文化遺產主題公園裡的王亥像

商朝時期

商湯商丘(今商丘古城西南)立國後,自商丘遷都於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在賢臣伊尹仲虺的輔佐下,通過和夏朝人進行商業貿易,換取夏人的糧食,商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所以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仲壬繼位;仲壬死後,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即位三年,因為暴虐無德而被伊尹放於桐宮(今商丘虞城北)。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並還給太甲政治權利。後來,世權臣廢立皇帝稱“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朝在亳(今商丘)建都210餘年後,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初年,亳都(今河南商丘谷熟鎮)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遷於(今河南鄭州),商朝自此開始遷都。後又多次遷都,到盤庚在位時,遷都於於(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了下來,商朝在殷建都270多年之久,因此商朝也被後世稱為殷朝殷商朝,這是“殷商”稱呼等於“商朝”的一個最好的證據,但“殷文化”代表不了“商文化”。
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的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出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這時的國力達到鼎盛時期。
武丁後,商朝逐漸開始衰落了下來。商代最後一個帝王——帝辛受德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傳播文明。
商人重賈而周人重農,這是商周文化之根本區別。商人重交易也農業,早在商湯革命之前,商部落的商品經濟就已經很發達了,湯的七代祖王亥駕著牛車,用帛和牛當貨幣,在部落間做買賣,還因為商業貿易的緣故遷居到黃河北岸,後來被有易族掠奪,他的弟弟王恆戰敗有易,奪回了牛車。
因為商人重視商品的生產和交易,所以殷商的手工業水平高超,商代青銅器即便是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精美的,比如說司母戊大方鼎(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四方羊尊等等,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則遠遠不及商器;商人要實現與遠方的交易,必須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商人始祖相土發明了馬車,王亥發明了牛車。
殷商甲骨文殷商甲骨文
《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從殷墟出土文物中也確實發現有海貝和鯨魚骨頭,可見商人交易的範圍之廣闊;因為商品經濟發達,債務繁多,所以債務奴隸也多;因為交往繁忙,所以常常和其他部落發生矛盾,又由於商品經濟比農耕經濟更容易積累物質財富,足以支持戰爭,所以戰爭頻繁,戰俘奴隸也多,如甲骨文上就說商王武丁時,王后婦好帥三萬人去征討羌人;因為奴隸來源充足,而且商品經濟下,技術遠遠比人手重要,所以殷商的大奴隸主不惜人力,大肆殺殉。商品經濟的社會,和農耕經濟的社會,其經濟觀點的最大不同在於前者的著眼點在開源,而後者更傾向於節流。商品經濟不同於農耕經濟的一點在於,商品的交易是有不可預測性的,而農業生產,只要盡人力,耕種三年總有一年要豐收,而一年至少可以獲得三年之糧。
殷商文化時期大鼎殷商文化時期大鼎
商人重鬼神,好占卜,而周人質直,不好鬼神。商人的占卜,其實更有點投票表決的味道,《尚書*洪範》說,王有疑難,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里列舉了六組商人的占卜,參與表決的有王、龜、筮、卿士庶民五類人,但凡筮和龜一致贊同的,即使王和其他人等反對,事情仍然可行,只有龜筮都反對或龜筮意見相左時,事情才不可行。筮是巫替鬼神發言的方式,龜是史替鬼神發言的方式,巫和史是有學問的人,所以他們的的意見是決定性的,在當時巫和史近乎一類人,不像後來那樣分家,可以都看成是巫,最多是分工不同的巫,其地位是很高的。後來周厲王防民之口,讓衛巫監視老百姓,使國人道路以目,衛國是商之故地,衛巫即商巫也,可見商人的巫文化遺澤深遠。

文化遺產

河南安陽殷墟是中國古代殷商王朝的都城遺址,也是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都之一。
殷商文化時期石器殷商文化時期石器

興建殷墟博物苑

為了保護和展示殷墟文化的風采,早在1987年,安陽市就興建了殷墟博物苑,近年來又不斷增建婦好墓、車馬坑等附屬建築,以恢復其原數千年前的歷史面容。
博物苑位於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坐落在殷商王朝的宮殿遺址之上,是安陽最重要的一處文物景觀,被中國政府列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安陽殷墟為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和被譽為“世界青銅鼎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都是在這裡出土問世。
“在1899年‘一片甲骨驚天下’時,殷墟就已知名中外,”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楊錫璋告訴記者。“殷墟博物苑能使人們直觀了解和認識殷墟。”

弘揚殷商文化

楊錫璋介紹說,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才真正打開了這座地下博物館的神秘大門,中國近代考古學也由此誕生。
殷商文化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經過幾代學者的發掘與研究,在這裡發現了商代晚期的宮殿群、王陵大墓、居民和宗祠、手工業作坊、車馬坑等眾多古蹟,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寶石器、陶器、骨牙器等眾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以甲骨文和青銅器為代表的殷墟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2001年“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中,殷墟的發現與發掘名列榜首。楊錫璋認為,殷墟所蘊藏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自古以來就對華夏子孫有著神奇的凝聚力和激勵作用。
安陽移民
安陽市委副書記趙微說:“我們要利用好殷墟文物,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新文化。”為建造博物苑,安陽全市上下付出了很大心血,特別是小屯村的村民。
以最早出土甲骨文而聞名世界的安陽小屯,耕地原本就少,村民且有“戀土”習俗,輕易不願離鄉背井。但為了確保工程用地,安陽市政府在這個村劃出了21萬平方米的拆遷區域,要求區域內的村民遷到距離該地較遠的地方安家落戶。
駢秀如原為小屯村村民,不久前拆遷到了安陽市體育場附近。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我沒有文化,但很為身邊有這樣的古文化而自豪。打心裡說,我們不願意離開先民們生活過的地方。但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殷墟參觀,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先祖創造的文化,我們做點犧牲值得。”
她說:“政府也很為我們著想,拿出很高的拆遷費幫我們安家。想想越來越多的人會來看殷墟,心裡就覺得透亮。這也算是我們為保護殷墟和弘揚殷墟文化對國家所做的一點貢獻吧。”

文化節日

國際華商文化節

中國商丘國際華商文化節是由商朝建都地、華商始祖王亥故里、世界華商朝聖地——商丘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全球華商盛事,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文化盛事”之一。
中國商丘國際華商文化節中國商丘國際華商文化節

殷商文化節

安陽殷商文化節(9-10月)中國安陽殷商文化節是河南省安陽市人民政府組織舉辦的融文化、旅遊、經貿等活動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地方節慶活動。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
文化節的主要內容有殷商文化特色的專業民眾文化活動;里文王朝聖活動;遊覽安陽名勝古蹟;名優特土產品展和外對貿易科技信息發布會。

文化論壇

“殷商文化是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不僅相當進步而且日臻成熟。”這是考古學界、文博學界一批專家學者在日前舉行的“殷都文明論壇”上達成的共識。 為推進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造“認識中華文明,從安陽殷墟開始”的文化品牌,河南省安陽市委市政府與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等聯合在北京舉辦了“殷都文明論壇暨文化之都·安陽與殷墟圖片展”,在首都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
殷商文化時期文物殷商文化時期文物
殷墟是2006年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惟一的審議項目。安陽相繼舉辦了4屆殷商文化節,修建“殷墟博物館”,舉行“司母戊鼎故里展”,正在積極籌備“中國文字博物館”,大力開展宣傳推介活動,旨在進一步推進殷墟申報進程和弘揚殷商文化。本次論壇分為兩部分:一是以文明論壇形式,展現殷墟的保護狀況和今日安陽文明建設的成果;二是以圖片展為載體,展示殷商文明豐富的文化、歷史、考古內涵。
安陽市委書記靳綏東在論壇上作了題為“殷墟——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的演講。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宇信等知名專家,對殷商文化予以高度評價。他們說:殷商時期有熟練的鑄銅技術,有獨立發展的文字型系,有複雜而有效率的軍事和政治組織。這種文化表現出殷商時期富庶的物質生活,表現出高度成熟的民族藝術以及明確的社會組織,對於後世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尊重殷墟、尊重歷史,這一巨大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引以自豪,同時也應更好地傳承和弘揚。

相關介紹

殷商文化作為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周部落以及後來的周王朝,農耕是其立國的基礎,他們對於農業生產有著特殊的感情。縱觀《詩經*雅》上的周部落的歷史,雖然不盡可信,但確實是其真實歷史的反映。周部落壓根兒就沒有過獲得大量奴隸的機會,不象紂那樣有通過戰爭俘獲的“夷人億兆”,文王要造個台子,也只是如《詩經*大雅*靈台》所云:“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作為農耕部落,在地多人少的當時,人民是最可貴的,人民即是財富,所以不惜用優厚的條件招致和厚養人民;而對商人而言,有技術的奴隸才可以算為貴重的財富,一般奴隸並不值錢,隨時可以通過戰爭等手段加以補充。
殷商文化文字殷商文化文字
商周統治者對小老百姓的政策是不同的,前者刻薄而後者厚道,前者是統治者對大部分地位地下的被統治者的專制,後者幾乎可以算是全民之共治,所以民心向背如斯。 由淮上南下長江下游一線,周文化也遠及今日的浙江。如前所述,周人經營淮水流域,主要的根據地是蔡國及其附近的諸侯。
蔡國在春秋時代也淪為楚人附庸。但在西周時,豫南仍是中原文化進入淮水流域的起點。今日的安徽,在新石器時代有大汶口文化以下到印紋陶文化的傳統,在此地活動的部族主要是徐舒,屬於東方的部族大集團。淮南的殷代文化遺存,不在少數,殷商是東方平原的部族,平原邊緣是其自然的尾閭周克殷後,西周一代淮夷與周人的衝突,史不絕書。文化上的交往,也因此極為頻繁。發現安徽地區的西周文化遺存,為數不少。嘉山、潛山肥西、屯溪,均有大批西周銅器出土。一般言之,安徽西周銅器往往基本與中原器物相似,同時也有一些在當地發展的特色。皖南屯溪離中原很遠了,其銅器紋飾,顯著的模仿了當地幾何印紋陶的編織紋。伴同出土的釉陶與印紋陶,無疑是土著文化的特色。釉陶的硬度高,吸水性低,陝西西安張家坡,河南洛陽,以及江蘇丹徒煙墩山等地出土的西周青瓷,都與皖南的釉陶有相似處。
殷商文化
江西地區的情形,與皖南甚為相像,也有不少西周青銅器出土,地域遍及清江、新塗、南昌、餘干、萍鄉、東鄉、奉新。凡此諸地都在贛江下游及其接近鄱陽湖的支流河域,當是越長江南來的交通要道。西周青銅器中的精品,與中原器物並無二致;時期往往早到西周初期,中期以後反而較少。同出的陶器是幾何印紋硬陶。幾何印紋硬陶的分布甚為廣袤,廣東、福建、兩湖以及皖、贛、浙江都有之,而以江西皖南為中心。這種硬陶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迄戰國時代,長久為江右的土著文化。相對的,西周青銅器文化只是印紋陶大海中的點狀島嶼而已(文物編輯委員會,1979:243,248—249;薛堯,1963;郭遠謂,1965)。靖安出土的春秋徐國銅器,有徐王義楚的名字。徐國原在淮泗一帶,經過西周屢次攻伐,遂逐步南遷。據說周穆王時代,徐國還一度復興,據《禮記》“檀弓下”,徐國在春秋時代仍記得“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的盛事。但是穆王以後,徐人漸次移入安徽瀕江地區。《春秋》魯僖公三年(西元前657)徐人取舒,已在淮南江北。
經過考古發掘,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朱寨鎮三河村白莊自然村台家寺遺址位,是商代早中期淮河流域的高等級聚落。確定了以台家寺遺址為代表的淮河流域的商文化屬於中原商文化系統。

研究成員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會名單

會長

常務副會長

李 民(鄭州大學殷商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副會長

(以筆畫為序)
王 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導)
朱鳳瀚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教授、博導)
宋鎮豪(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先秦史室主任、研究員、博導)
李伯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導)
李學勤(清華大學教授、博導)
楊升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鄭振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商志香覃(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顧問

王玉哲(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劉啟益(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劉起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 澤(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導)
張政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鄒 衡(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博導)
謝辰生(國家文物局顧問)

理事

王宇信
王 毅(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王 巍
王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尹盛平(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方 輝(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
劉 緒(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導)
劉一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孫 華(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
孫敬明(山東濰坊博物館研究員)
朱鳳瀚
許順湛(河南省博物館研究員)
許智范(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殷商文化展覽館殷商文化展覽館
齊 心(北京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吳振武(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
宋鎮豪
張文彬(國家文物局原局長)
張玉金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國碩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教授)
張松林(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李 民
李伯謙
李學勤
李紹連(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李維明(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杜金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楊升南
楊育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辛占山(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陳全方(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研究員)
陳煒湛(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單天倫(中國地方史志指導小組研究員)
鄭振香
晁福林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欒豐實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秦文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高 明(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博導)
高大倫(四川省文物局局長、教授)
高英民(河北省石家莊市文化局研究員)
徐良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商志香覃
常玉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曹 瑋(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黃天樹(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彭適凡(江西省博物館研究員)
葛英會(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博導)
裘錫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
雷從雲(國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研究員)
蔡運章(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研究員)
戴志強(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員)

特聘理事

朱啟新(國家文物局編輯室)
李天增(安陽師專教授)
李祖衛(安陽市原人大主任)
楊學法(安陽市原人大副主任)
郭新和(安陽師範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薛安勝(山東省桓台縣委書記)

秘書長

宋鎮豪

常務副秘書長

許 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 堅(安陽市對外友協副主席)

副秘書長

馬季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方 輝
任 偉(鄭州市文化局副局長)
劉 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朱彥民(南開大學副研究員)
宋國定(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光明(山東省淄博市文化局副局長)
李立新(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雪山(安陽師範學院副教授)
肖先進(三星堆博物館館長)
周廣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孟憲武(安陽市文物工作隊隊長)
宮長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黨向魁(河南安陽甲骨學會會長)
唐際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秘書處秘書

王文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館員)
孫亞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李 昆(江西省樟樹市博物館館長)
徐義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