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於1952年,是全國最早的文物考古研究院所之一,承擔著河南省地下文物的調查、發掘、保護和科學研究等任務。1981年2月成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4年12月又更名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年4月更名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現為正處級事業法人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所長孫新民
  • 黨支部書記:魏周興
  • 現有職工:113人
單位概況,歷任領導,單位機構設定,人員概況,主要職責,工作成績,

單位概況

全所設定有辦公室、基建考古辦公室、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第三研究室、科技考古研究室、《華夏考古》編輯部、計財科、資料室、文物保護技術室、物業管理科、保衛科共12個科室。承擔全省地下文物調查保護、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工作。法定服務宗旨和業務範圍是:開展文物研究,弘揚民族文化,文物保護理論、技術與方法研究,考古發掘與研究,出土文獻研究,文物修復古遺址保護綜合研究與價值評估,文物檔案資料管理與研究,文物信息管理與利用,文物交流與技術攻關。

歷任領導

50年來,先後擔任隊長或所長的有趙全嘏、許順湛、丁伯泉、安金槐、郝本性、楊育彬、楊肇清、孫新民。
現任單位領導分工:
所長:孫新民
主持和負責本所全面工作
黨支部書記:魏周興
主持和負責本所黨支部、行政後勤、文明創建、安全保衛工作,分管辦公室、物業管理科、保衛科。
副所長:張志清
分管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第三研究室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副所長:馬蕭林
分管《華夏考古》編輯部、科技考古研究室、文物保護技術室和科研項目管理工作。
副所長:賈連敏
分管基建考古辦公室、計財科和所藏文物資料、圖書管理工作。

單位機構設定

根據豫編(1996)2號檔案,我所為省直正處級事業法人單位,經費實行全額預算管理,事業編制86人。
內部機構設定與職責
1. 辦公室:
職責:負責本所黨務政務、綜合協調、人事勞資、行政後勤、文明創建和崗位職責的監督檢查等工作。負責本所離退休幹部的服務管理和老幹部工作目標的落實工作。
2.基建考古辦公室:
職責:負責本所科研項目、科研規劃管理工作,協調檢查田野考古主動發掘和配合基建項目的完成情況,以及考古發掘技工的管理工作。
3.第一研究室:
職責:負責商以前和相關項目的地下文物考古工作,承擔上級和本所下達的科研項目以及配合基本建設的文物考古工作。
4.第二研究室:
職責:負責鄭州、新鄭、濟源、三門峽、登封、西山6個工作站的文物考古和管理工作,承擔上級和本所下達的科研項目。
5.第三研究室:
職責:負責周以後和相關項目的地下文物考古工作,承擔上級和本所下達的科研項目以及配合基本建設的文物考古工作。
6.科技考古室:
職責:負責跨學科的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
7.編輯部:
職責:負責《華夏考古》的編輯、出版、發行和科研成果的編輯出版工作。
8.計財科:
職責:負責本所財務管理和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的使用管理工作。
9. 資料室:
職責:負責本所文物、文物資料的收藏管理和利用,以及圖書資料的管理、供閱、信息服務等工作。
10.技術室 :
職責:負責所內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標本的技術處理和保護研究。
11.物業管理科 :
職責:負責所內行政後勤物資的供應、設備管理及維修保養。
12.保衛科:
職責:負責本所庫藏文物、田野考古工地文物和國有資產的安全,以及治安、消防管理工作。

人員概況

我所現有職工113人,在崗86人,離退休27人。大多數為專業技術人員,其中正高13人、副高20人、中級21人;博士3人、碩士6人、學士28人、大專以上學歷30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3人、文化部優秀專家2人、省管專家2人。我所具有國家文物局授予的團體考古領隊資格,有21人具有個人考古領隊資格。

主要職責

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以配合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重大學術課題,進行全省地下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工作。
研究領域及方向:
1.河南境內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
2.河南境內夏商周考古學文化研究和中國文明起源、發展、形成歷程探索;
3.河南境內秦漢至宋元時代文化的研究。

工作成績

半個世紀以來,我所配合了許多國家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如淅川丹江口水庫、黃河小浪底水庫、焦枝鐵路、寧西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和河南境內高速公路工程等,並圍繞一些重要學術研究課題,進行了大量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有許多重大的考古發現。其中包括南召小空山、舞陽賈湖、長葛石固、澠池仰韶村、汝州洪山廟、濮陽西水坡、鄭州西山、淅川下王崗和黃楝樹、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郾城郝家台、輝縣孟莊、新密古城寨等新石器時代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和小雙橋遺址、焦作府城遺址、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平頂山應國墓地、三門峽虢國墓地與虢都上陽城遺址、新鄭鄭韓故城遺址、登封陽城遺址、信陽長台關楚墓、淅川下寺楚墓及徐家嶺和和尚嶺楚墓、固始侯古堆大墓等商周遺址和墓葬;南陽瓦房莊遺址、鞏義鐵生溝遺址、溫縣招賢村遺址、永城西漢梁國陵墓、密縣打虎亭漢墓和後士郭漢墓、安陽北齊范粹墓、鶴壁市鶴壁集瓷窯遺址、鞏義黃冶唐三彩窯遺址、汝州嚴和店瓷窯遺址、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禹州鈞台鈞窯遺址、禹州鎮鈞窯遺址、北宋東京開封城址和北宋皇陵等兩漢南北朝及唐宋遺址和墓葬。上述重大考古發現中,有6項被列入全國專家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發現”;有1項列為“七五”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1項列為“八五”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15項入選1990年以來各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1項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另有2項分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獎、3項分獲三等獎。上述考古成果表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依託我們祖先留下的豐富文化底蘊,為文物大省的河南、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數十年來,我所發表考古發掘報告、簡報800餘篇,研究文章1000餘篇。出版了《鄭州二里崗》、《信陽楚墓》、《淅川下王崗》、《淅川下寺春秋墓》、《登封王城崗與陽城》、《密縣打虎亭漢墓》、《北宋皇陵》、《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舞陽賈湖》、《三門峽虢國墓》(一)、《鄭州商城》等近40部考古報告專集;又出版了《河南出土商周青銅器》(一)、《千唐志齋藏志》、《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新中國出土墓誌合集·河南分冊》等20多部資料性研究專著;還出版了《河南考古》、《中國考古》、《河南考古四十年》、《中原古代冶金技術研究》、《河南陶瓷史》、《河南恐龍蛋化石群研究》、《20世紀河南考古發現與研究》、《安金槐考古文集》等20餘部學術性專著。在上述豐碩成果中,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研究項目4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國家文物科研項目3項,河南省“七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1項,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4項。榮獲郭沫若中國歷史學三等獎1項,中國社會科學院夏鼐考古學基金優秀成果二等獎4項、榮譽獎4項,全國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全國專家評審的中國20世紀優秀考古報告1項,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論著一等獎7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 1項。我所主辦的《華夏考古》已出版60多期,曾獲全國優秀社會科學學術理論期刊提名獎,連續三屆被評為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期刊,並連續兩次獲得河南省社會科學期刊二十佳,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河南省一級期刊,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同時,1983年——1992年國家文物局在我所設立的“文化部文物局鄭州文物幹部訓練班(後改名為——文化部文物局鄭州文物幹部培訓中心和鄭州文物考古幹部專科學校及鄭州文博職工中等專科學校)”,共舉辦全國招生的訓練班和大專班、中專班8次,在河南省範圍內招生的訓練班7次,先後招生學員達1300多人次,為全國文物考古戰線培養了大批人才。
我所不但在考古發掘中有許多重大考古發現,而且在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研究、裴李崗文化研究、仰韶文化研究、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夏商文化研究、古代冶金研究、古代陶瓷研究等諸多重要考古研究課題中取得突出成就。在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我所承擔了“早期夏文化”專題和“商前期年代學研究”課題,許多問題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與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同時榮獲國家科技部等四部委頒發的“九五重大科技攻關優秀成果獎”。另外,我所先後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省人事廳和省文物局評為全省文物先進單位和省直機關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狀。同時還榮獲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省級文明單位。
我所與省內外、國內外的同行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不但與許多兄弟單位和大學聯合在河南進行考古發掘,而且還派出專業人員到長江三峽庫區、深圳、香港等地進行考古發掘或文物普查。我所曾多次接待日本、英國、美國、韓國、澳大利亞、法國等許多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的學者到河南參觀交流,同時派出專家到日本、美國、韓國、丹麥、法國、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進行訪問和學術交流。通過交流與合作,不僅增強了我所與各國學者之間的友誼,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術水平,也使河南考古學的成果為世人所了解。
七、單位地址
中國·河南省鄭州市隴海北三街九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八、郵政編碼:
4500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