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歷史
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歷史文化學院是一個歷史悠久、學術積澱深厚的學院。
1901 年官立
山東大學堂(濟南)創建之初即開設歷史課程。後在濟南省立山東大學( 1920 年後)、青島山東大學( 1930 年後)、
齊魯大學、臨沂抗日根據地山東大學中,歷史學科有極大的發展。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
楊向奎先生兼任中文、歷史兩系主任。五十年代,歷史系獨立成系。五六十年代 , 歷史系匯集了楊向奎、趙儷生、陳同燮、黃雲眉、鄭鶴聲、童書業、張維華、王仲犖8位著名教授(史稱“八馬同槽”) 以及
丁山、
趙紀彬、
吳大琨、
許思園、
劉敦願、
韓連琪、
孫思白、
華山、
龐朴等一批知名學者,創辦了《
文史哲》(楊向奎先生為第一任主編),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為山東大學贏得了 " 文史見長 " 的盛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實行學位制後,歷史系擁有了國務院審批的第一批博士點(中國古代史)和碩士點。王仲犖、
張維華、
鄭鶴聲、韓連琪、劉敦願、
田昌五等前輩學者培養了一批青年學術人才。另有一批中壯年教授成為各個研究領域中的著名學者。
八十年代,山東大學考古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外關係史、
中國經濟史及
史學理論研究均在學術界有較高地位。尤其是王仲犖、
鄭佩欣、陳之安等先生的魏晉隋唐史研究和以
路遙、
孔令仁、
李德征、
陸景琪等為代表的
義和團研究,在海內外學術界有著巨大影響。八十年代,在路遙教授的親自主持下,在五十年代的基礎上又開始了近二十年的大規模的
義和團資料的田野調查。路遙教授仍在繼續招收和培養義和團方面的研究生,以他為主任的 " 山東大學
義和團運動與
近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心 " 是國際公認的義和團研究重鎮。
八十年代以來,王仲犖、
葛懋春、李德征、
呂偉俊等先後擔任歷史系主任。 1996 年 7 月,山東大學在原歷史系的基礎上組建歷史文化學院。下設歷史系、考古系、檔案系、旅遊系( 2000 年劃歸管理學院)。2003年設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現有上述四個專業。院長為著名考古學家方輝教授。
學院現況
2000 年 7 月 22 日,原山東大學、原
山東醫科大學、原
山東工業大學合併組成新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保持原名稱、建制、人員不變。學院現任黨政領導機構於2013年1 月組成,院長為
方輝教授(博導),院黨委書記為
趙愛國教授,院黨委副書記為
董雪梅副教授,副院長為
趙興勝教授、
張友臣教授、
楊加深副教授,辦公室主任為薛辰兵。
一、歷史文化學院黨政領導 |
姓名 | 職務 | 分管工作 |
方 輝 | 院長 | 全面負責學院行政工作 |
趙愛國 |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 全面負責學院黨委工作 |
張友臣 | 副院長 | |
趙興勝 | 副院長 | |
楊加深 | 副院長 | |
董雪梅 | 黨委副書記 | |
朱 偉 | 黨委副書記 | |
薛辰兵 | 辦公室主任 | |
學院組成
學院下設四個系:歷史學系、考古與博物館學系、檔案學系和
文化產業管理學系。
五個本科專業:歷史學、世界史、考古與博物館學、檔案學、文化產業管理( 2005 年
中國大學專業排行榜中,我院的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以 A++ 的最高成績名列新專業排行榜第一,考古專業排名同類專業第二);一個歷史學一級學科,八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與地區國別史、考古與博物館學、專門史、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地理學和歷史文獻學)和九個碩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與地區國別史、考古與博物館學、專門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和檔案學);宗教、科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等十七個研究所(中心)。
歷史學院——系 |
歷史學系:系主任胡新生;考古與博物館學系:系主任王青;文化產業管理學系:系主任韓英;文秘檔案學系:系主任劉旭光 |
所(中心) |
文化遺產研究院 | 考古學國家級教學實驗中心 |
中國古代史研究所 | 美術考古研究所 |
現代化與當代中國研究所 | 義和團運動與近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心 |
中外關係史研究所 | 世界史研究所 |
黃河文化研究中心 |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所 |
歷史語言研究所 | 濟南文化旅遊研究中心 |
山東區域歷史與社會發展研究所 | 加拿大研究中心 |
韓國研究中心 | 華人華僑研究所 |
公共藝術產業研究中心 | 古籍電子化實驗室 |
華夏文化研究中心 | 齊魯影視產業研究中心 |
文秘檔案與公務員制度研究所 | 品牌學校研究所 |
蘭陵文化研究中心 | 中國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
師資力量
截至2009年3月,全院共有教職員工 69 人,教師 56 人(占全院教職員工總數的 81% ),其中本院教授 30 人,副教授 17 人。正教授占專業教師的 52% ,比例居各院系之冠。學院目前有博士生導師 34 人(含在我院招生的兼職博導 12 人)。學科建設的整體實力較強。近十年中學院連續 13 人破格晉升為正教授。近五年有 15 名中青年高層次人才從海內外引進。形成了一個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在海內外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梯隊。
科研基礎
學院科研基礎厚實,十年,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即高達 20 項。 2005 年我院一次獲得 4 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中一項為重點課題)。這在全國各文科院部中是極為罕見的。另外還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 項,教育部重大攻關招標項目一項,教育部項目 27 項,國家清史工程招標課題 2 項(山大共 3 項,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馬大正先生在給
展濤校長和王育濟院長的信中說: “ 一個學校同時主持承擔三個清史工程項目,這在全國高校中還是少見的,顯示出山大歷史學科的實力 ” ),省社科規劃項目和其他項目 82 項。“
田野考古”和《依託“文史見長”的學科優勢,構建文化素質與民族精神一體化教育的大學公共課程體系》曾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術交流
學院與國內外學術交流頻繁,每年都有數量不等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每個月都有國內外的知名學者來訪,中外合作研究課題眾多。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和向海外開放的教育空間,為學生的成長營造了一流的環境。
辦學規模
學院有兩個多媒體教室、一個微機室,有考古、檔案兩個專業實驗室和一個正在籌建的文化產業實驗室。2001 年 10 月學院與學校共同投資建設的多媒體教室,是目前山東大學最先進的多媒體教室,可以滿足各種現代化教學需求。2002 年下半年,學院與學校共同投資,建成擁有 30 台微機的電子古籍實驗室(兼計算機室)。由學校撥款 30 萬元對院資料室的全面加固、裝修以及全部線裝圖書的進櫥保藏,也 已 於 2003 年 1 月竣工。
學院圖書資料室是山東大學藏書最多的兩個院部資料室之一,現有中外文藏書 14.7 萬種,各類中外文期刊 200 余種, 3 余萬冊。考古資料室現有考古類圖書 5 萬餘種。我院的韓國研究中心,是目前國內收藏韓國歷史資料最齊全的機構。該院的宗教、科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是目前收藏山東道教碑刻資料最全的機構。學院的考古資料庫藏有一萬餘件文物,是目前中國高校中文物收藏最多的資料庫房。包括一級文物 75 件,學院收藏的
丁公陶片上的文字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大
辛莊甲骨文字是
殷墟之外首次發現的甲骨卜文,其中 95% 以上是本科教學實習時發掘的成果。其中一級文物 75 件。學院收藏的丁公陶片上的文字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大辛莊甲骨文字是殷墟之外首次發現的甲骨卜文。有四次考古成果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其中有三次的文物由歷史文化學院收藏,為考古教學和中國古代史教學提供了最充足的實物資料。
歷屆英才
截至 2005 年 10 月,全院全日制在校碩士研究生 215 人,博士研究生 97 人,博士後研究人員 12 人,在讀本科生 437 人。自 2002 年起,
全日制研究生(碩博)招生超過了本科生。憑藉學院悠久深厚的學術人文傳統和學科的獨特優勢,我院形成了 " 傳道 " 與 " 授業 " 相結合的 " 綜合育人 " 的教學管理特色。 1999 年,在讀本科的
陳必昌同學,當選為全國學聯副主席。同年,高莘獲 " 山東大學首屆十佳大學生 " 稱號。 2001 年王元崇作為山東大學唯一一位學生獲首屆齊魯晚報杯 " 山東省十佳大學生 " 稱號。 2003 年—— 2005 年,馬毓軒、苗婧、
崔延平三位同學先後被評為山東大學十佳優秀團員。 2004 年我院本科生苗婧同學獲第九屆“ 21 世紀·外研社杯”(非英語專業)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一等獎,為山東大學唯一一等獎獲得者。院學生會自辦的《長風》雜誌,在全校評比中,連年獲得第一,2003 年被評為山東大學精品社團。五年,本科學生
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及學生的一次就業率在學校中均名列前茅。其中 2001 年,本科生一次就業率名列全校第五, 2002 年本科生一次就業率居文科第一,2003 年本科生考研率達到 60% ,居全校第一,受到學校通報表彰。
發展前景
學院十分重視創收和辦學資金的募集。 2002 年的工作計畫中明確提出 " 教學、科研、創收,是學院並重的三大任務 " 。學院設有繼續教育中心、歷史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含 " 劍橋英語等級考試部 " )等創收機構,為學科建設、人才引進以及教學科研提供了一定的資金保障。
學院地址
山東省濟南市山大南路27號 郵編: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