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死者遺存
- 學說1:死者近親屬利益說
- 學說2:家庭利益保護說
- 學說3:為了保護社會利益
對於死者遺存的保護,應根據遺存的不同屬性而加以區別。死者的肖像,姓名和屍體是消除了人身因素的財產,應按財產權加以保護。死者的名譽是非財產,一旦被損害,應按精神損害賠償予以救濟。對於保護死者遺存按保護對象之不同,主要分為三...
突厥時期紀念死者的遺存。主要分布於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和圖瓦地區,蒙古人民共和國、中亞和中國新疆境內也有發現。圍欄年代屬6~8世紀,石雕則屬6世紀末~10世紀。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蘇聯及國內考古學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發掘與研究。突厥石圍欄 turkic stone enclosures 圍欄用豎埋的石板構成,一般呈正方形,少數作長...
1930年發現,1980~1982年發掘 。發現多根排列有序的高大板岩石柱,有可能是房屋的支柱。主要遺蹟是千餘座用石板拼築成的石板棺,多成群分布,可能是家族墓地。棺中一般只有一人,也有二人或多人一棺的。當時流行拔除側門齒或犬齒的習俗。有些死者頭部扣蓋一件打破的大型陶罐。隨葬品有石器、玉器和陶器等。與卑南...
懸棺葬式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懸棺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比如,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麼辦法把裝有屍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裡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問題。最早對這個問題提出解釋...
廟子溝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新風鄉廟子溝村南,西北距旗政府所在地土貴烏拉鎮12.5千米,北距黃旗海約7千米,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是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發掘面積最大、遺蹟保存最完整、出土遺物最為豐富的遺址之一。廟子溝遺址基本保留了當時的生活面貌,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內蒙古地區的文化復原...
在死者小腿兩側放置有隨葬品陶豆、三足器、觚、爵、白陶鬹各1件。M6位於T1的東北部,疊壓在H2之上,打破第4層,無明顯的墓擴。人骨頭南足北,面向西,方向169°。上肢直伸,兩手放在腰部,下肢向右彎曲,兩足相併,在小腿左側放有陶罐、三足器各1件。第二期文化遺蹟 房基,1座,F4位於T4探方中部。開口於...
在五六十年代發掘的瞿塘峽口南岸重慶巫山縣大溪(系母系氏族後期遺址)墓葬群中,死者有枕石斧、石鋤的,有戴玉塊、玉環、耳墜、蚌圈、蚌環、骨鑼裝飾品的。更有奇者,頭下枕的是魚,嘴裡銜的是魚,兩手握的是魚,身體兩側放的是魚。看其葬品,便知其人(包括職業、地位、富有程度)。由此不難看出:枕石斧...
東胡林人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有遺蹟和遺物。遺蹟有墓葬、火塘、灰坑等。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葬式分仰身直肢和與仰身屈肢兩種。例如2005年發掘的M2,墓坑呈圓角長方形,長1.2米、寬0.45米、深0.25米。墓中人骨頭向東北,仰身屈肢;在身體附近發現隨葬的磨光小石斧,胸腹部散落有多枚穿孔螺殼,應為死者...
在城址內還殘留著與城牆同期的夯土建築和其他遺存,如“奠基坑”和窖穴等。已發掘的幾個“奠基坑”內共出土有7具完整的骨架。這些死者與“奠基”有關。遺址內還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和生產用具。陶器多砂質與泥質,陶色多灰色,並有棕陶與黑陶。表面多飾有籃紋和方格紋,並有指甲紋和弦紋。另...
挖掘墳墓的原因有很多種。第一種是盜墓者的挖墳墓,在盜掘過程中,舍大取小、舍賤取貴的做法,對文物也造成巨大的破壞,不利於文化遺產的整體發掘和保護;第二種是為了 遷葬,將死者的屍骨挖出,移至它處安葬。第三種是由於基本建設需要,國家文物考古機構對地下的墓葬進行清理、遷葬。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田野...
G6、G8、G25、G34)內死者為側身屈肢葬。例如,G8的死者頭向東,面朝北,雙手肘交叉環抱於頭部,右腿斜直,左腿屈膝,頭骨上保存有頭髮;棺內發現方孔紗和絹。文物遺存 綜述 李洲坳東周墓葬共發掘出土各類珍貴文物600餘件,有紡織品、竹木漆器、玉器、金器、陶瓷器等;還有大量的人體遺骸。其中大量的紡織品文物...
富裕之家一般均有花園,主宅環繞中央天井布置廳堂居室。花園中有古典柱廊和大理石雕像,廳堂廊廡多施壁畫(見龐貝壁畫),是古典壁畫重要的遺存。這些壁畫都有較高水平,它們被發現後,對歐洲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影響甚大。龐貝古城位於維蘇威火山的南坡,周圍地區是一片平原。平原上到處遍布著檸檬林和葡萄園,一片金光...
第14地點發現一處比較完整的篝火遺蹟;2001年,發掘了高樓河附近的第9地點、第12A地點和第12B地點,發現了距今2萬—1萬年間3個層面的古人類活動遺址,清理出4個用火遺蹟、修整石器的工作區、2000餘件石製品、動物化石以及製作精美的蚌質穿孔裝飾品。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
古代人類利用山岩自然洞穴,在其中生活,或一度埋葬死者,從而留有原生文化堆積的一種遺址類型。古文化遺物和化石由洞外被水沖入洞內形成再生堆積的那種洞穴遺存 ,不屬於洞穴遺址。洞穴遺址的年代主要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個別的可到較晚時期。它們反映出人類生產力低下、依賴洞穴作為棲息地、就近利用所處地理...
石人子溝遺址群,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石人子村一大隊四組東南約8千米的東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山前地帶,是漢朝時期的古遺址。石人子溝遺址群從東到西分布著紅山口、石人子溝、西溝、小黑溝、大黑溝五個遺址群,遺蹟分布面積達36.43平方千米,已發現石構居住遺蹟800多座、墓葬2000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