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子溝遺址群

石人子溝遺址群

石人子溝遺址群,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石人子村一大隊四組東南約8千米的東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山前地帶,是漢朝時期的古遺址。

石人子溝遺址群從東到西分布著紅山口、石人子溝、西溝、小黑溝、大黑溝五個遺址群,遺蹟分布面積達36.43平方千米,已發現石構居住遺蹟800多座、墓葬2000多座,刻有岩畫的岩石4000多塊。遺址分布有前後三個階段的古代遊牧文化遺存,存在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區、宗教祭祀中心區、居住區、駐軍區、埋葬區、岩畫區等功能區域,是一處內涵豐富、功能齊全、保存完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高等級大型聚落遺址。遺址範圍內包含青銅時代至清代的多種遺存,其中以早期遊牧文化遺存為主,有著密度高、數量多和屬性複雜等特點,罕見於歐亞草原東部。石人子溝遺址群發掘是國內首次對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開展的全面系統的考古研究,對於建立東天山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譜系和時空框架,探討古代遊牧經濟和遊牧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揭示古代遊牧文化與農業文化互動交流的關係,釐清月氏、匈奴等古代遊牧人群在東天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及遷徙、演變的過程,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2013年5月,石人子溝遺址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人子溝遺址群
  •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石人子村一大隊四組東南約8千米的東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山前地帶
  • 所處時代:漢朝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495-1-495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活措施,所獲榮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2005年,考古隊在以哈密地區為中心的東天山附近,發現了石人子溝(東黑溝)遺址群,這是東天山地區一個較完整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古代遊牧民族的大型聚落遺址。
2006~2007年,發掘了石人子溝遺址東南部中心區域的1座石築高台、4座石圍居住基址和12座墓葬,取得了重要收穫。這是整個新疆地區首次對古代遊牧民族聚落遺址的科學系統發掘。通過分析確認該遺址包含了兩類年代、內涵都有明顯區別的文化遺存,首次將公元前一千年前後的兩類文化遺存區分出來,並證明了它們在東天山地區的廣泛存在。
2009年以來,石人子溝遺址群多學科綜合考古研究工作開始正式啟動。一方面在聚落考古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指導下,對遺址群開展全面系統的調查和選擇性發掘,另一方面採取多學科合作的方式,套用地質學、環境學、體質人類學、動物學等學科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全面系統採集和分析考古遺存及相關環境信息,開展綜合研究。同時,考古現場出土文物保護、岩畫等不可移動文物病害調查和保護措施研究、遺址群文物保護總體規劃編制研究等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同步進行。
2009~2012年,西北大學等對石人子溝遺址進行了發掘。
2012年8~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會同哈密地區文物局、巴里坤縣文物局,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溝遺址一座被盜掘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2015年,東天山考古隊對泉兒溝遺址進行了小範圍的探挖,發現了8個集中埋葬的墓葬。
2016年,在中央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專項“東天山地區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支持下,石人子溝遺址群泉兒溝遺址展開考古挖掘。

遺址特點

綜述
石人子溝遺址群地處東天山北坡、海拔2000~2200米的冰磧山丘和沖積扇上。石人子溝遺址群從東到西分布著紅山口、石人子溝、西溝、小黑溝、大黑溝五個遺址群,遺蹟分布面積達36.43平方千米,已發現石構居住遺蹟800多座、墓葬2000多座,刻有岩畫的岩石4000多塊。遺址分布有前後三個階段的古代遊牧文化遺存,存在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區、宗教祭祀中心區、居住區、駐軍區、埋葬區、岩畫區等功能區域,是一處內涵豐富、功能齊全、保存完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高等級大型聚落遺址。
石人子溝遺址群
石人子溝遺址群位置圖
泉兒溝遺址
泉兒溝遺址是距今約3000多年前古代遊牧民族部落成員集中埋葬的公墓區。經過考古隊員的初步清理和測繪,在泉兒溝遺址發現了43個石圈墓及10處有燃燒痕跡的灰堆。
西溝遺址
西溝遺址屬位於巴里坤山北麓山坡上。1號墓位於西溝遺址中部,由主墓(M1)及其西北的殉馬坑(K1)組成。北距石人子鄉石人子村三組5千米,東北距巴里坤縣城18千米。
石人子溝遺址群
封堆
墓葬形制結構,包括地上封堆和地下墓壙兩部分。封堆修築於南高北低、東北向(坡度為8°)的山坡上。平面呈圓形,直徑15米,剖面呈凸鏡狀,中部隆起。封堆東北部厚1米,西南面厚0.6米。共有上、下兩層堆積。封堆中央下陷,形成一個直徑5米、深1.2米的凹坑。封堆上共有兩個盜坑:1號盜坑位於封堆西南側,平面呈橢圓形,長徑1.96米、短徑1.16米、深1米,向下打破封堆、自然堆積和墓坑南緣;2號盜坑位於封堆中部,平面近圓形,直徑2.2米、深2.1米,打破封堆,進入墓坑。墓壙,墓口位於封堆下中南部,平面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4.2米、南北寬3.8米。墓壙下方向西南方傾斜,底部略寬大,東西長4.21米、南北寬3.9米5、深6.59米。墓壙內填土分兩層。墓坑底部南側是長方形槨室,南北寬2.35米,底部平整,放置一重石槨及其內的一重木槨;北側為生土二層台,南北寬1.6米、高0.68米,上部殉葬一匹馬,骨骼保存完整。馬左側身躺臥,頭朝西,後腿向後伸展,前腿彎曲,呈騰躍狀。馬骨經鑑定為雄性,死亡年齡為12歲,第13~18胸椎和第1~6腰椎棘突背側嚴重變形,第14胸椎骨骺上有水平裂縫。另外,殉馬腰椎下出土一件三角形穿孔金飾片,應為馬身裝飾品。
石人子溝遺址群
槨室
葬具共兩重,包括外周的一重石槨和內周的一重木槨。石槨位於墓坑底部南部,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1米、南北寬2.35米,頂部用多塊扁平的片狀石塊封蓋,四壁用河卵石混合沙土壘砌而成,高0.6米。石槨東壁寬0.66米、南壁寬0.37米,由一列多層數塊河卵石壘築而成,比較完整;西壁寬0.61米,中部豎立一塊長0.85米、寬0.61米、高1.1米的大型河卵石;北壁寬0.31米。石槨底部鋪設青沙,但無底板。木槨設於石槨內,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98米、南北寬1.82米、高0.6米。木槨蓋板選用8根長2.93米、直徑0.15米南北向並排列置的西伯利亞落葉松原木搭建而成,松木經剝皮、取直等粗加工處理。松木間距0.03~0.05米。蓋板搭設在石槨四壁的頂部,中部和西部被擾坑打破,東部保存較完整。木槨四壁側板均由4根垂直列置的松木原木搭建而成,四個轉角連線處的松木均掏挖出上下兩個凹槽,相互扣合、固定。木槨底板由10根長2.77米、寬0.16米、厚0.05米,南北向並排列置的松木板組成,搭設在四壁側板底部的原木上。底板松木板加工齊整,彼此間隙較小。木槨內人骨大部分朽蝕,僅在木槨內西北部發現4顆人類牙齒。另有大部分人骨被擾亂,發現於擾坑上部的JX2、JX3中,死者葬式不明。從已發現的人骨判斷,墓葬埋葬個體為一人。
石人子溝遺址群
石槨
東黑溝遺址
東黑溝遺址是東天山地區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古代遊牧文化聚落遺址之一,共發現石結構房址500餘座,墓葬近1000座,岩畫近2500塊。東黑溝遺址石築高台和石圍居住基址的年代均處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是古代人類居住生活的場所,石築高台級別較高。這些房址普遍經過了多次使用,多層室內地面上見有灶、灰坑、柱洞等遺蹟,並保留有仍放置在原地的大型陶炊器、糧食儲藏器、飲食器,石磨盤、石磨棒、石鋤等農業工具,以及大麥、家畜骨骼等動植物遺存。墓葬的年代大多集中戰國晚期至西漢。較大的墓葬流行完整殉馬或駱駝,有的還有人牲的習俗。
石人子溝遺址群
東黑溝遺址挖掘現場
石築高台和石圍居住基址,為一組複合建築,總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由多座單間、套間房屋和人工平台相連構成,規模最大的石築高台位於南部中心。推測石築高台為中心建築,套間房可能代表一個日常居住生活單元,單間房是附屬設施。石築高台上層使用面南部以石砌灶為中心,周邊圍繞8個大型石磨盤。灶附近分布有原地破碎的陶釜、陶雙腹耳深腹罐,石磨盤附近分布有石磨棒、石杵、石鋤等農業工具。石築高台下層使用面上疊壓著一層木炭堆積,有的木炭保存較好,能觀察到木構屋頂的結構。其上又有一層純淨的土坯堆積。因此推測高台頂部為木構架,以土坯覆蓋,因起火而被突然廢棄。石築高台下層使用面南部也以石砌灶為中心,周邊除了與上層使用面同樣的陶器、石磨盤等遺物之外,還分布有器座坑、儲糧坑、羊骨坑。室內有排列整齊的柱洞,有的還有碳化的木柱殘餘。F1-F4均位於石築高台北側,南北相連並排分布,牆體共用。結構基本一致,均為前後雙套間房,門道向東。前間較為空曠,後間分布有灶、灰坑、柱洞、石磨盤、羊骨、陶器、石器等遺蹟遺物。儲糧坑,H19坑底經過夯打和烘烤,放置成堆的碳化大麥,說明了人類儲藏糧食的行為。
石人子溝遺址群
石築高台和石圍居住基址
墓葬流行木葬具或石葬具,單人仰身直肢葬,上半身常被擾亂。較大墓葬常見完整的殉馬或駱駝。有的墓葬還見有人牲,多被肢解。墓葬中,墓主和人牲出土遺物顯示不同的文化面貌,代表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關係。
石人子溝遺址群
墓葬

文物遺存

綜述
石人子溝遺址群出土遺物有石磨盤、石、瑪料、骨鎧甲、骨錐、銅片、陶紡輪和少量鐵器、銅箭鱗、銅牌飾等,以及牛、羊、馬等動物骨骼,未發現完整陶器。
陶器
陶器器形包括雙腹耳深腹罐、雙腹耳鼓腹罐、雙沿(頸)肩耳罐、雙耳圈足罐、雙鋬或雙耳圜底釜、橢圓形盆等,與巴里坤南灣墓地較為接近。
石人子溝遺址群
陶器
岩畫
東黑溝遺址區分布有豐富的岩畫,其中有的動物圖案特徵鮮明,和墓葬出土的動物紋金銀箔飾具有文化上的聯繫。
石人子溝遺址群
岩畫
金銀器
大型墓葬M12出土較多金銀器,多為箔飾片。其中有的以錘牒工藝做出怪獸動物紋樣,具有歐亞草原遊牧文化風格。M1出土金銀器133件。多為墓主人佩戴的首飾和衣物上縫綴的飾物。金銀器加工運用了捶揲、穿孔、焊接、鑲嵌、拉絲及金珠工藝等技術。

研究價值

石人子溝遺址群發掘是國內首次對古代遊牧民族大型聚落遺址開展的全面系統的考古研究,對於建立東天山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譜系和時空框架,探討古代遊牧經濟和遊牧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揭示古代遊牧文化與農業文化互動交流的關係,釐清月氏、匈奴等古代遊牧人群在東天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及遷徙、演變的過程,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保活措施

2013年5月,石人子溝遺址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獲榮譽

石人子溝遺址群入選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石人子溝遺址群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石人子村一大隊四組東南約8千米的東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山前地帶。
石人子溝

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石人子溝遺址群,路程約30.9千米,用時約45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