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06年12月30日,發現李洲坳東周墓。
2007年1月6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開始搶救性發掘,田野工作至10月25日基本結束。
遺址特點
綜述
李洲坳東周墓葬是一座帶封土的大型土坑豎穴基葬。原封土高約12米,底部為圓形,直徑30~35米,占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
封土堆積
封土堆積可分為五層,第1層為黃色土,厚約0.1~2.6米;第2層為黃色土,夾雜青膏泥,厚約0.5~0.7米;第3層為黃色土,夾雜礫石,厚約1.7米;第4層為黃色土及青膏泥,厚約4.6米;第5層為黃色土、礫石及青膏泥,厚約1.75米。
墓葬形制
墓坑位於封土的正下方,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南北長14.5米、東西寬11.3~11.7米,墓口至底部深約4米。墓坑四壁陡直,表面均塗抹一層青膏泥作為保護。在墓坑東壁南端挖建一條東西向斜坡墓道,與東壁基本垂直,墓道寬3.2米,方向為85°。由於現代公路的破壞,墓道殘長約5米。
墓坑底部最初為東南高,北部低,總體呈鍋底狀,不甚平整。填埋時,先在墓底鋪墊厚約0.4~0.6米的青泥,使底面平整。發掘情況表明,在底部的這層青膏泥之上,還普遍墊有一層竹蓆,竹蓆錯落交疊,使墓底成為一個整體。下葬時,47具木棺依次從墓道進入,在墓坑內由北往南排列放置。木棺的擺放位置大致可分為三個區城。墓底北部為A區,共擺放有32具木(G1~32),多數為東西向,僅靠近西壁的兩具為南北向。B區位於墓底的西南角,共擺放有14具木棺(G33-~46),南北向與東西向者各有7具。在墓坑底部的青膏泥之上,A、B兩區緊密相連,沒有明顯間隔。C區位於墓底東南一角,僅見G47,其南側還有一處未置木棺的空穴(G48),此區為單獨分布,正對著墓道口。
木棺情況
木棺中,16具已朽壞(G1、G3、G9、G20~22、G31、G32、G38、G39、G41~44、G46、G47),3具被盜(G35、G36、G37),其餘28具保存基本完好(G2、G48、G10~19、G23~30、G33、G34、G40、G45)。木棺多數呈東西向放置,少量為南北向(G31、G32、G40~46),排列密集。棺的大小基本一致,一般長為240~280厘米、寬50~80厘米。除G47為單棺單槨外,其餘均為單棺。木棺均為上下半圓形結構,是將圓形整木對半剖開後,用斧、錛類工具挖製成棺身與蓋,未發現用鋸加工的痕跡。木棺有圓形榫卯套合型、凹面套合型和平面套合型三種不同類型,以圓形榫卯套合型加工最為精細、工藝最複雜。棺身內空為長圓形或長方形,以長方形者居多。木棺兩端各留有4個圓柱狀抬手,棺蓋與棺身各2個,抬手長7~21厘米、直徑約3~7厘米,下時有的抬手被砍斷。根據南京林業大學的初步鑑定結果,木棺的材質多為杉木,僅一例為楠木。
依據木棺內的人骨遺骸及竹笥出土位置(竹笥通常在足部出現)可判斷,棺內死者的頭向大致可分為東向和西向。其中頭向朝東者居多,包括G4、G7、G8、G10、G12、G13、G15~19、G23~30、G33;頭向朝西的為G6、G11、G3,其餘頭向不明。47具木棺中,有22具發現有人類遺骸,主要包括人體骨骼和腦髓組織等。其中12具骨骼上發現有綠色的結晶體,初步分析結果表明,這類結晶體主要是磷酸鐵鹽類物質。人類遺骸能夠檢測的個體均為女性,年齡在15~25歲之間。葬式多數為仰身直肢,少量為側身屈肢。在一些頭骨上保存有頭髮,可見到清晰的髮髻以及綑紮頭髮的髮帶。發現5具內保存有服飾,由此推測,有的死者入殮時似未穿戴服飾,只是用紡織品匹料或竹蓆包裹。一些死者身上佩戴有小件玉飾或組玉器。有10具木棺(G7、G11、G15、G17~19、G26、G28、G29、G33)內死者為仰身直肢葬。例如,G7是以竹蓆裹屍,頭向東,左手環抱於胸前,右手直放在髖骨旁;在棺內發現有方孔紗。G26的死者頭向東,面朝北,右手環抱於胸前,左手直放在髖骨旁;頭部保存有用織物包紮的髮髻,面頰部位有結晶體,在棺內發現了朱黑雙色錦。有4具木棺(G6、G8、G25、G34)內死者為側身屈肢葬。例如,G8的死者頭向東,面朝北,雙手肘交叉環抱於頭部,右腿斜直,左腿屈膝,頭骨上保存有頭髮;棺內發現方孔紗和絹。
文物遺存
綜述
李洲坳東周墓葬共發掘出土各類珍貴文物600餘件,有紡織品、竹木漆器、玉器、金器、陶瓷器等;還有大量的人體遺骸。其中大量的紡織品文物,品種豐富、色彩鮮艷、工藝較高,是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數量最多的紡織品,改寫了中國紡織史;直徑達30厘米的金龍神徽是中國考古已發現的同時期體量最大、結構最為繁複的金器。彩繪木劍、竹扇、竹蓆等,年代最早、保存完好。
紡織品
李洲坳東周墓葬出土紡織品共300餘件。質料可分桑蠶絲和麻兩種,包括各種不同密度的紗、絹、綺、織錦、刺繡,以及編織組帶等。其中,G11出土的一塊方孔紗,長188厘米、寬150厘米,是中國考古已發現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整幅拼縫織物。G26出土的織錦保存較完好,由硃砂礦物顏料染線織造花紋,有各式幾何紋和動物紋樣;密度較高,每厘米有經線240根。此外,還發現了服裝實物,以及幾種複雜的紡織物新品種。
竹扇
李洲坳東周墓葬發現的竹扇是單柄刀形,以精細竹篾編成,長37厘米,寬25厘米,是中國出土最早最完整的竹扇。
竹蓆
李洲坳東周墓葬發現的竹蓆用料為精緻的上等竹篾,採取正、反“人字紋”交錯編織法編織而成,1.8米x0.8米見方,表面還經過了碳化處理,使之不褪色、不腐爛。
金質神徽
雙圈陶環內鑲嵌金質神徽,直徑48厘米,酷似方向盤,表示掌握著巨大權力的領袖人物。金質神徽(直徑30厘米)龍形紋樣經捶揲而成,分里、中、外三圈裝飾。裡層三組簡體龍紋、中圈五組卷尾龍紋,外圈七組龍紋。該器是中國考古已發現的同時期體量最大,結構最繁複,反映等級最高的代表政治權力的金器。按周代禮制,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使用七鼎六簋,使用“七”組龍紋的級別應該相當於諸侯王一級。所以G47的主人就是當時靖安這一帶最高級別的行政首領—諸侯王。
主要展覽
李洲坳東周墓葬遺址館
2009年12月,陳列館區改造基本完工,並對外免費開放。新改造的陳列館設定有三個展廳、文物庫房、文物修復室、監控室、學術報告廳、貴賓室、觀眾服務中心。博物館立足於本館館藏文物的優勢和特色,特別是李洲坳東周墓葬出土文物,舉辦有兩大固定的基本陳列:《迷失的王國》《靖安文明之光》。
價值意義
李洲坳東周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紡織工具和紡織品,是中國考古已發現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整幅拼縫織物,印證和豐富了古代文獻關於這類紡織品的記載,具有重要價值。李洲坳東周墓葬發現保存較完好的人類遺骸,包括腦髓組織及頭骨、牙齒、毛髮等。這是在江南酸性紅壤地區首次發現數量眾多、保存完好的人類遺骸,填補了中國南方地區先秦人類學研究的空白,意義重大。許多人體骨骼上長滿翠綠色的磷酸鐵鹽類結晶物也是罕見的發現,在科技考古領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人頭骨上發現的髮辮,對於中國早期服飾史的研究縣有重大價值。從考古學層面分析,李洲坳東周墓葬的許多隨葬品與江西貴溪崖墓發現的同類器物基本一致,與湖南地區越人墓葬的隨葬品組合也相似,反映了南方越人集團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現象。同時,從墓葬結構以及漆器等器物的特徵分析,又具有某些早期楚文化的因素。因此李洲坳東周墓葬所代表的應是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風格影響的新型青銅文化。
保護措施
所獲榮譽
李洲坳東周墓葬被評選為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李洲坳東周墓葬位於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水口鄉水口村李家自然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李洲坳東周墓葬,路程約10.5千米,用時約1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