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聲(中國大陸攝製的大型紀錄片)

本片由中央新影集團-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製作。《歲月留聲》是一部非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而是一部關乎聲音、關乎唱片、關乎與唱片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一群人的故事的紀錄片,也是一部貫穿歷史背景、人物故事和歌曲現場演繹的音樂紀實片。2009年,300多位業界精英走入大型音樂紀實片《歲月留聲》的錄製現場,傾情講述唱片背後的故事,120多首60年來流傳甚廣,傳唱久遠的經典作品的現場演繹為本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覺元素。這些作品以其獨特的音樂秉性和風格,提供了語言與文字所不能企及的歷史,塑造了時代前進、歷史變遷的每一次節拍,記錄了民族復興、中國崛起的每一次心跳。

基本介紹

創作背景,分集簡介,

創作背景

人們總說,歷史是被影像定格的,當我們試圖通過黑白膠片找尋歷史的痕跡時,才發現,早在影像記錄歷史之前,唱片就以它獨有的方式銘刻了時代的氣息。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永泰為京劇大師譚鑫培拍攝《定軍山》的頭一年, 另一位著名京劇大師孫菊仙在上海灌錄唱片,這張錄製於1904年的唱片成為今天我們能夠聽到的最早的歷史。
唱片作為一種聲音載體,其記錄的內容不僅僅是歌曲樂曲,還包括戲劇、曲藝、甚至包括偉人講話錄音,這些內容都是一個時代的側影;而唱片業又是一個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結合的產業,從粗紋唱片密紋唱片,從薄膜唱片到卡式磁帶,從雷射唱片到數字時代,其介質變化的背後無不隱含著技術的進步。所以梳理新中國六十年的唱片史,就是在回望六十年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分集簡介

開篇 (第一集) 歲月留聲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兩天后,上海市軍管會接收大中華唱片廠。第一批節目於1949 年6 月3 日開始錄音,通過唱片在電台播出。可以說上海是中國唱片業的基地。為何說《解放區的天》是新中國的第一張唱片?當年為何選擇這首歌呢?從中國早期的唱片到磁帶再到CD唱片,又是誰率先錄製了第一張?錄製的又是什麼內容?唱片在100多年的時間裡面,對我國的藝術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么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呢?為何說唱片既是文化的活化石,又是我們一代代人成長的見證?劉蘭芳德德瑪閻維文李光羲哈輝甲丁譚晶等藝術家和唱片有著哪些生動的故事?
第二集 1950 《白毛女》與民族歌劇
在2009年的金秋十月,中國民族歌劇的代表性人物,85歲的王昆在北京再次唱起那首經典的《北風吹》,讓我們又一次領略到她的風采。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後,根據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編的歌劇《白毛女》是如何確立“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這樣一個的主題的呢?前後版本之間有哪些重要的改動?這樣一齣戲竟然和根據地以及新中國的土地改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王昆、郭蘭英,從歌劇到芭蕾舞劇,從國內到海外,幾代不同演員為這齣戲付出了心血。
第三集 1951 歌唱祖國
在新中國歷史的各大重要場合中,我們總能聽到《歌唱祖國》那熟悉的旋律。它幾乎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與凝聚力。這首誕生於59年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歌曲,在最初的創作過程中,卻是經歷了各種困難,甚至險些夭折。在歌曲從創作到推出的兩年多中,詞曲作者王莘,始終懷抱堅定的信念與對音樂的熱愛,通過不懈的努力,使得這首歌曲在最終全國得以傳唱,並從此成為華人音樂史上的一首經典名作。
第四集 1952 志願軍之歌
1950年,我國數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歌聲中跨過鴨綠江。這首歌在當時幾乎家喻戶曉,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首歌詞出自誰手。40年後這首歌曲的詞曲作者終於見面。本集集中圍繞《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創作故事,講述了在戰爭環境下,歌聲在陣地宣傳中的作用。《我的祖國》、《我是一個兵》等這些與 “抗美援朝戰爭”、與志願軍相關的歌曲,帶我們回到那個硝煙瀰漫的戰場,回首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第五集 1953 西部歌王-王洛賓
在王洛賓長達62年的音樂創作中,他為人們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半個月亮爬上來》、《在那遙遠的地方》被譽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在那遙遠的地方》是王洛賓不經意留下的一首經典的作品,那么這首歌究竟是如何創作的呢?王洛賓在西部幾十年到底有哪些離奇的經歷呢?王洛賓一生坐過20年的監獄,時斷時續,但是他從未停止過創作和整理西部民歌。他像一個流浪的游吟詩人、一個流浪的音樂家,行走在祖國的西部,去發現散落在民間的優美旋律、去汲取民間音樂的豐富營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會響起王洛賓歌曲迷人的旋律。
第六集 1954 京劇唱片與京劇大師梅蘭芳
梅蘭芳從1920年到1936年間,一共錄製了18批唱片。 梅蘭芳主要用唱片來推廣他在這些戲裡的新唱段。梅蘭芳在劇目、唱段的選擇上往往能體現出他的藝術觀和演劇思想。1955年是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舞台生活五十年,中國唱片社專門出了一批京劇節目的唱片,代表性的唱段是哪些呢? 在1949年前,大約就有170多位京劇名家名角演唱的1500餘個唱段被灌製成片。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唱片社又先後錄製了400多位京劇各種流派著名藝術家和優秀中青年演唱的唱片。京劇、京劇名家和唱片緊緊連在了一起。
第七集1955 《天仙配》與地方戲曲唱片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1955年上映後, 據1958年年底統計,僅祖國大陸的觀眾就多達一億四千萬人次之多,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在此之前,黃梅戲還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地方小調。為什麼《天仙配》這樣一個神話題材的劇目會在當年熱火朝天進行新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脫穎而出呢?現在,人們一談起黃梅戲,就會想到嚴鳳英,一談起黃梅戲的發展,都說是嚴鳳英奠定了黃梅戲的基礎,那么,嚴鳳英到底在黃梅戲的發展過程中做了哪些貢獻呢?1955年1月1日 人民唱片廠改名為中國唱片廠後,非常重視地方戲曲唱片的出版,評劇《劉巧兒》、豫劇《花木蘭》、越劇《紅樓夢》都出版了唱片,在全國的影響都很大。
第八集 1956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在中國眾多少數民族音樂元素中,來自大草原的聲音以其別具一格的感染力得到許多音樂人及唱片從業者的青睞。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的音樂人不斷挖掘著來自草原的聲音,而歌曲的編排、配器和傳播方式卻不斷跟隨時代發生著變化。本集從一首傳唱半個世紀的經典之作《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開始,講述創作者美麗其格與演唱者吳雁澤與這首歌的故事,介紹並展示不同時期和風格的充滿濃郁草原風格的音樂作品,傳遞草原音樂打動人心的力量。
第九集 1957 曲藝唱片與侯寶林的相聲
到新中國成立時為止,約有30個曲種、180多位演員灌制了近600段唱片。新中國成立後,掙扎在社會底層的曲藝演員迎來了藝術上的春天。更多的曲種和名家的精彩演出被錄製成唱片,雷蕾將講述駱玉笙當年錄製《四世同堂》主題歌的時候大家是怎樣由不信任到熱淚盈眶其中感人的過程。在本集中還有一份珍貴的影像資料,是相聲大師侯寶林還原他當年在北京天橋“擺地攤”說單口相聲的情景的。本期節目介紹侯寶林是以新相聲而成名的,那么到底什麼是新相聲,南開大學教授薛寶錕是研究侯寶林的專家,他從理論上總結了侯寶林的新相聲,新中國成立後,侯寶林經常給毛澤東等領導人演出,那他的心態是怎樣的?
第十集 1958 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
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由著名曲作家冼星海與著名詩人光未然所創作的的《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歌頌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的作品,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成為戰爭年代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從那個戰火紛飛的特殊年代一直流傳至今,稱得上是我國合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隨著1958年中國唱片社的成立,《黃河大合唱》被錄製為唱片發行,與一批同時期革命電影歌曲唱片一起,為人們記錄下了那段特殊的歲月。
第十一集 1959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半個世紀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在上海音樂學院的校園裡。半個世紀以來,這部用西洋管弦樂器搭配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演奏的樂曲經歷了眾多中外藝術家無數次的演繹,他們錄製的不同版本的唱片也創造了中國樂曲類唱片的出版紀錄。正是這美好的音樂,把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傳向了世界,也讓中國人第一次聽懂了西洋樂器演奏的音樂。本片將帶我們回到當年的上海音樂學院,聽聽它的創作者們回憶當年的那次無法複製的合奏。
第十二集 1960 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
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是六場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主題歌,歌劇以洪湖地區革命鬥爭事跡為背景,主人公韓英則是以賀龍元帥的姐姐賀英為原型塑造的,賀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怎樣才能塑造好這個革命女英雄的形象?扮演者王玉珍是一個怎樣的人呢?1959年10月,歌劇《洪湖赤衛隊》進京演出,並一炮而紅。1960年1月5日,歌劇《洪湖赤衛隊》第100場是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的。賀龍元帥也專門為《洪湖赤衛隊》劇組舉辦了慶功宴,並提出了修改意見。近年來,這部影響了幾代人的歌劇,不僅僅只是國內的戲劇舞台上上演,還演到了音樂之鄉維也納的金色大廳。
第十三集 1961 雷振邦與他的電影音樂
山歌好比春江水》《懷念戰友》《蝴蝶泉邊》這些熟悉的電影音樂,影響了幾代人並被傳唱至今。而這些優美經典的旋律,全部都出自於同一位電影音樂大師之手——雷振邦。他將創作植根於民族,多次親歷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採風,在他的一生中,共為31部故事片,17部紀錄片創作歌曲百餘首,這些歌曲大都被灌製成唱片,傳入了千家萬戶,承載著電影主人公以及音樂創作者本身對於生活的感悟與熱愛,化身為旋律,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證。
第十四集 1962 我為祖國獻石油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紅紅火火的建設大潮中,石油開發為新中國的建設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一批以歌頌石油工人為主題的歌曲應運而生,一首《克拉瑪依之歌》讓無數熱血青年奔赴邊疆,投入祖國建設大業;《我為祖國獻石油》更是成為了石油人鏗鏘有力的口號。本集通過講述詞曲作者呂遠創作《克拉瑪依之歌》的故事和劉秉義演唱《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故事,重溫那個年代的建設者之歌。
第十五集 1963 學習雷鋒好榜樣
1963年,毛澤東同志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一首《學習雷鋒好榜樣》應運而生,在那個廣播電台教唱的年代,這首歌成為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傳唱開來。與此同時,歌頌雷鋒的影片、文學作品也紛紛湧現出來。一首歌、一部電影、一篇長詩影響了一代人。在2009年的《復興之路》上,《學習雷鋒好榜樣》被重新演繹,早已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里的“雷鋒精神”,在今天依然延續著。
第十六集 1964 聽得見風景的民歌《烏蘇里船歌
《烏蘇里船歌》用它的旋律和歌詞帶我們走進了一片陌生的土地,讓我們知曉了一個兄弟民族。不管這個民族的歷史有多悽慘,也不管這個民族的過去有多貧苦,至少《烏蘇里船歌》讓我們感受到的是赫哲人民蕩漾著幸福的生活景象。一首成功的歌曲,必定是在紅極一時之後長久不衰,這樣的音樂林林總總,但似乎又有些共通。有些歌曲觸動了你的感情,有些歌曲成為了你的宣洩,有些歌曲則聽到了如畫般的風景…
第十七集 1965年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為國慶15周年獻禮,由周總理擔任總導演、3500多名藝術家集體創作出的中國第一部歌舞史詩。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會哼上一首《東方紅》中的歌曲,《情深誼長》、《南泥灣》、《游擊隊之歌》……大街小巷時常傳出這些人們熟悉的歌聲。1965年由中國唱片社錄製出版的黑膠唱片用聲音的方式記錄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演出的盛況。本集中《東方紅》大歌舞的組織者、歌唱家和中國唱片社的音樂編輯帶您一同回顧《東方紅》的誕生過程。
第十八集 1966 紅色經典 《紅色娘子軍
上世紀60年代,電影《紅色娘子軍》家喻戶曉,其中的插曲《娘子軍連歌》也廣為流傳。在新中國文化事業正欲復甦的年代,一個將《紅色娘子軍》改變成芭蕾舞劇的大膽想法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下孕育而生,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劇中的樂曲從此成了經久不衰的佳作。在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演出過程中,新中國的唱片事業也一度起起落落,從當年出版的唱片中,我們也得以定格了那些珍貴的歷史瞬間。
第十九集 1967 《長征組歌》
1965年,為慶祝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戰友歌舞團決定根據肖華創作的名為《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十二首組詩創作排演的一部名為《長征組歌》的大合唱。在經歷了三個月辛苦緊張的排練後,一台樣式新穎,舞台華麗的大合唱套曲應運而生。全曲共分為《告別》《遵義會議放光輝》《過雪山草地》《大會師》等10曲,40年來演出千餘場,歷演不衰,成為中國合唱史上的精品,被選為20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之一。
第二十集 1968 北京的金山上
上世紀六十年代,少數民族人民娓娓道來的情感,在藝術家們的筆下匯聚成一曲曲悠長的少數民族頌歌,這些歌曲藝術化地抒發了那個年代的人們所共有的一種情感訴求,那是少數民族藝術家們對新時代發自心底的歌唱,更是各族人民對偉大領袖的樸素情感和對新生活的無限憧憬與嚮往。2008年,韓紅在北京重新演繹了母親當年唱過的那首《北京的金山上》,這跨越40餘年的歌唱,震顫著兩代人的心扉。
第二十一集 1969 偉人情懷與《蝶戀花﹒答李淑一》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大量的毛主席詩詞、語錄被譜成歌曲。《沁園春·雪》等被錄製成唱片,成為廣播電台反覆播出的節目。為毛澤東詩詞《蝶戀花·答李淑一》譜寫的歌曲有好幾種,但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是余紅仙演唱的評彈版本。奇怪的是,為這首評彈譜曲的23歲的演員趙開生卻並不識譜,那他是怎樣把 這首曲子譜出來的呢?趙開生創作的年代正是1958年上海市大躍進的年代。陳雲和周恩來聽了都有哪些反應呢?李淑一說毛澤東生前也非常喜愛這首評彈,那她是怎么知道的呢?
第二十二集 1970 歲月交響
在世界交響樂舞台上,中國交響樂是其中一支年輕的力量,作為一種從西方傳入的演奏形式,它在中國經歷了艱難的民族化道路,本集介紹了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的歷史;音樂家呂其明的個人經歷和他創作《紅旗頌》的故事;以及在“文化大革命”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殷承宗等中國鋼琴家為了謀求鋼琴的生存空間,努力尋求西洋樂器發展道路,創作出鋼琴伴奏版《紅燈記》和鋼琴協奏曲《黃河》的故事,記載了中國音樂家在交響樂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與堅持。
第二十三集 1971 《沙家浜》與樣板戲
一個曾經是國民黨軍隊的一名文藝女兵,卻在現代京劇《沙家浜》扮演阿慶嫂,她是誰呢?張君秋趙燕俠劉秀榮都演過阿慶嫂,為何拍電影時江青卻不讓他們演呢?北京京劇團移植滬劇《蘆盪火種》,在劇本不斷修改的過程中,毛澤東建議將劇名改為《沙家浜》。還對劇本內容提出了修改意見。1970年,《沙家浜》被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演阿慶嫂的演員又換成了唱崑曲的洪雪飛, 洪雪飛說她是打鴨子上架,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等戲的創作凝結了許許多多藝術家的心血,體現了他們非凡的才華和智慧,也融入了特定時代人們在精神上的純粹和理想。
第二十四集 1972 點亮童年的那些歌聲
1970年,一位名叫金月苓的上海普通女孩子,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創作了一首名為《我愛北京天安門》的兒童歌曲,而在此之前她卻還未到過首都北京的天安門。然而,令她沒想到的是她所創作的這首歌曲竟從此改變了自己一生的軌跡,並且在後來的歲月里這首歌曲更是成為了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兒時記憶。而在新中國60年的歷史進程中,正是有很多像《我愛北京天門》一樣兒童歌謠的出現,點亮了很多人童年的記憶。
第二十五集 1973 《北京頌歌
在那八個樣板戲統領了中國人全部文化生活的時代,《北京頌歌》的產生無疑是帶著勇氣的一次全新的嘗試。這優美抒情的旋律給當時處於艱難環境下的人們很多的信心和力量。本集中《北京頌歌》的詞作者動情講述了歌曲的創作過程。歌唱家李雙江為尋找演唱靈感,三去天安門看日出的詼諧經歷,讓人們感受到歌唱家的精益求精。但是這首飽含深情的《北京頌歌》對歌唱家李光羲來說,已經不止是一首歌曲,更是他命運的轉折。
第二十六集 1974 陝北民歌與《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作為黃土高原這個特定地域內民族文化的印記,各種各樣的陝北民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藝術價值。《東方紅》、《翻身道情》等陝北民歌當年的影響很大。那這革命民歌從哪兒來?中央紅軍來到陝北以後,陝甘寧地區的民歌也因此增添了了豐富的創作靈感和鮮活的藝術素材,一批革命民歌創作出來。文革開始後的幾年裡面,全國人民只有一些樣板戲可以聽,商店裡面能夠買到的也只是這些唱片,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相對單一。1971年12月25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陝北革命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讓全國人民聽了為之一振。在樣板戲的時代,為何這樣的一首歌曲會贏得大家的喜愛呢?
第二十七集 1975 點亮童年的那些歌聲
197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在籌拍電影《閃閃的紅星》時。八一電影製片廠音樂組的年輕作曲付庚辰便接到了為該片創作音樂的任務。不久,影片《閃閃的紅星》上映後,人們在記住了劇中堅韌勇敢,可愛可親的革命小戰士潘冬子的同時,影片中的三首歌曲《紅星歌》《紅星照我去戰鬥》《映山紅》也開始被人們所熟知。在本片中,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的付庚辰再次講起了他在創作這三首歌曲時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以及演唱者與這些歌曲的故事。
第二十八集 1976 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
1976年,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注定是一個充滿悲痛的年份,共和國的幾位開創者,分別在同一年先後逝世,此後又遇到了罕見的唐山大地震,全國人民此時此刻都陷入到沉痛的弔唁之中。這時由付林作詞、王錫仁作曲的歌曲《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一經播出,逐漸把人們從傷感中帶了出來。時隔15年之後,1991年12月16日,為了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中國唱片上海分公司編錄出版了《紅太陽——毛澤東頌歌新節奏聯唱》,其中收錄了15首歌唱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歌曲,而《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被選為專輯的主打曲目。
第二十九集 1977 粉碎“四人幫”與《祝酒歌
在慶祝“四人幫”垮台的喜慶日子裡,人們難以抑制心中的興奮,舉杯慶祝。《祝酒歌》應運而生。但是在當年,這首本應廣受歡迎的歌曲在演出中卻遲遲沒有出現,人們在廣播中也很少聽到,原來在審查中它遭到了莫名的非議。這首歌能夠傳遍大江南北要歸功於歌唱家李光羲的大膽地爭取。1977年在十年浩劫中被封禁的文藝作品開始重見天日,《祖國一片新面貌》、《邊疆的泉水清又純》等一些優秀的歌曲唱片得以再版,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第三十集 1978 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1978年作曲家呂遠唐訶懷著忐忑的心情為電影《甜蜜的事業》創作了一首“愛情歌曲”,為了更加貼合電影要表現的情緒,這首插曲大膽地採用了當時鮮有的電聲伴奏,對於演唱者於淑珍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挑戰。1978年的中國,人們禁錮多年的思想逐漸解放,這首歌和隨之出現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給剛從文革陰影中走出來的人們帶來了很多的歡樂,人們懷著對新生活的憧憬,用不同形式的歌聲抒發著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第三十一集 1979 內地通俗歌曲的開山《鄉戀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點多,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之後的黃金時段播放了電視片《三峽傳說》,然而誰也沒有料想到,這部電視片的片尾曲《鄉戀》竟然隨後引起了中國音樂界的一場軒然大波。這首帶有西方探戈音調的曲子和非傳統的唱法,讓演唱者李谷一從受人歡迎的“歌壇新秀”一下子變成了“黃色歌女”,變成了“大陸的鄧麗君”。以《鄉戀》為代表的眾多抒情性歌曲開啟了中國通俗歌曲之門,李谷一、朱明瑛蘇小明等人就此成了大陸第一批流行歌星。
第三十二集 1980 《軍港之夜》和抒情軍旅歌曲
1980年9月23日《北京晚報》為了復刊造勢舉辦的“新星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上,歌唱演員蘇小明的一曲《軍港之夜》深受大家喜愛。蘇小明在觀眾持續不斷的喝彩聲中,返場6次。隨後,這首歌曲便風靡軍營內外。不同於以往的軍歌,這首歌曲因為沒有鏗鏘的旋律,沒有激昂的口號,而一度被批評和排斥。即便如此,上世紀80年代,軍旅歌曲的風格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改革開放和平環境下,軍旅歌曲越來越關注戰士的情感需求。《我愛祖國的藍天》、《小白楊》等軍歌就反應了戰士們的心聲,深受人們的喜愛。
第三十三集 1981 在希望的田野上
1978年,一場發軔於農村的經濟改革,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中國農村處處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就在這時,一首首歌頌祖國和新生活的歌曲相繼進入人們的視野,經歷了文革十年的蹉跎,人們把對新生活的熱情和期待,凝結在一首首歌曲中。《在希望的田野上》就誕生在那段歲月里,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盒式錄音帶的普及為這首歌的推廣創造了良好的平台,傳唱至今,這首歌已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
第三十四集 1982 《海外遊子與我的中國心》
1982年,日本外務省在審定中國小教科書時公然篡改侵略中國的史實,這激起了一向為人豪爽坦蕩的香港著名音樂人的憤慨,於是他揮筆寫出了一首歌曲《我的中國心》。由於這首歌曲在當時並沒有得到香港主流流行歌手的青睞,於是黃沾只好找來了一位以唱歌為副業的手錶廠的工人張明敏來進行了歌曲的錄製,但這首歌曲的出現在當時的香港卻沒得到大的社會反響。不久後,正在籌備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的導演袁德旺來到深圳“尋歌”,巧合地在車上聽到了這首歌曲,於是,他很快拿著這首歌回到了北京,並給上級打去了報告,希望能請這首歌曲的演唱者來京演出,於是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上,一身洋裝打扮的張明敏口中道出了這首熱血沸騰的《我的中國心》。
第三十五集 1983 永恆的傳奇鄧麗君
回溯華語流行樂壇的歷史,有個人的名字是怎么都繞不過去的。這個人就是台灣著名歌星鄧麗君。許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聲深深陶醉,許多年後,這一代人在她的歌聲中邁向中年,老年。如今,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鄧麗君的歌還會不經意地從某家店鋪飄進耳朵,讓人不由自主地駐足,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的曾經。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鄧麗君的歌曲便悄無聲息地進入了所有人的心裡,她已成為了華語樂壇上一個永恆的傳奇。本片通過展現鄧麗君音樂軌跡的方式重溫了她如煙花般璀璨而又短暫的一生。
第三十六集 1984 沉睡千年的古音編鐘
1978年的春夏之交,武漢軍區的工人為了擴建營房開山炸石,不曾想,在轟鳴的炸藥聲中,一座巨型古墓被發掘出來。這座墓穴帶給我們的最大驚喜,便是發現了在地下沉埋了2400餘年的整套編鐘,它就是後來舉世矚目,國人為之驕傲,世人為之傾倒的曾侯乙編鐘。當整套編鐘經過重重考驗,再次站立在人們面前時,一連串的疑問便應運而生。這座墓穴的主人究竟是什麼來頭?深埋地下千年的編鐘如何完好無損的保留下來?它又是否能夠再次發出聲響。
第三十七集 1985 《回娘家》與翻唱熱潮
1985年,一首《回娘家》在當年的春節晚會上大放異彩,這首充滿濃郁民間風情的歌曲,卻是出自港台音樂人之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以廣州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快了對外交流的速度,一批以鄧麗君劉文正為代表的港台歌手與他們所演繹的歌曲也從這裡傳入了內地,為當時內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體驗。而翻唱港台歌曲,也成為了那個年代音樂產業的一股風潮。《回娘家》、《童年》等一部分翻唱歌曲,作為其中的代表作,更被傳唱至今。
第三十八集 1986 時代的吶喊 《一無所有》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內地經濟的復甦帶動了文化的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一些音像舶來品陸續傳入內地。在經濟文化的前沿城市廣州,“扒帶子”成了唱片公司最賺錢的經營項目。1986年一場集體演唱會上,20齣頭的崔健第一次登上了北京工人體育館的大舞台。一首《一無所有》穿透了所有年輕人的心房,這一夜,人們第一次認識了搖滾樂,也永遠記住了當年那個挽著一條褲腿,聲音沙啞的年輕人。
第三十九集 1987 讓世界充滿愛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國門逐漸打開,港台流行音樂席捲內地,翻唱港台歌曲成為一種潮流,國內的流行歌壇逐漸走入了低潮期,然而1986年的一場百名歌星演唱會卻開啟了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就這場演唱會中誕生了一批像蔡國慶成方圓一樣的著名歌手,時隔13年後他們再次講起了那場演唱會前前後後的準備工作和發生在演唱會中的一些奇聞奇事。對於《讓世界充滿愛》的歌曲創作上,詞作者陳哲也講述了當年在創作中遇到的困難和這首歌曲對中國樂壇的深遠意義。
第四十集 1988 《黃土高坡》與“西北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一股勢頭強勁的“西北風”在內地流行樂壇迅速颳起,掀起了大陸歌壇第一次原創高潮,一批西北風歌手和原創音樂人也從這場原創高潮中湧現,成為後來大陸流行樂壇的中堅力量。本集著重介紹“西北風”的開山之作《信天游》和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歌曲《黃土高坡》的創作,以及“西北風”時期,在北京西單大木倉胡同舉辦的促進了內地音樂人交流與合作的音樂沙龍,講述了流行樂壇“西北風”背後的故事。
第四十一集 1989 《彎彎的月亮
1988年,新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第一個10年,流行音樂的發展也呈現出蓬勃態勢。一時間,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廣州嶄露頭角。港台歌曲的正式引進迅速催化了內地流行樂壇的發展,許多新鮮時髦的表現形式大大開闊了內地音樂人的視角,原創流行音樂的創作風潮也在內地颳起。就在西北風盛行的同時,一首風格截然相反的歌曲悄悄流行起來,一下就傳唱了二十年。當熟悉的旋律響起的時候,我們也將隨著這輪“彎彎的月亮”回憶起改革開放初期的那些美好與希望。
第四十二集 1990 內地體育歌曲第一聲《亞洲雄風
一首慷慨激昂的《亞洲雄風》把我們的記憶帶回了1990年北京運動會,在此次亞運會舉辦的15天裡,中國運動員獲得全部金牌的3/5,而《亞洲雄風》也響徹在賽場內外,本集著重講述了《亞洲雄風》詞曲作者對於這首歌曲的創作經歷,和劉歡韋唯的歌曲錄製過程。而另一首出現在亞運會中的亞運宣傳曲《同一首歌》,也在時隔10年之後,因為一部電視欄目的播出而被人們所熟知。
第四十三集 1991 好人一生平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國門逐漸打開,大批國外優秀的電影電視作品作引進到中國。隨著電視機開始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庭,以四大名著改編的《紅樓夢》《西遊記》被首先搬上熒幕,而在人們談論這兩部電視劇故事情節的同時,作為片中的插曲《葬花吟》和《敢問路在何方》也成為了人們相繼傳唱的經典曲目。直到1991年《渴望》的熱播,不僅創造了中國電視劇歷史上收視率的新高,歌曲《好人一生平安》也受到了人們極大的追捧。
第四十四集 1992 春天的故事
1979年4月底,鄧小平提出了在南部沿海城市興辦特區的倡議。深圳等一批經濟特區率先邁開了改革開發的步伐。1992年,鄧小平再次南巡,這時候,一首歌頌改革開放的歌曲《春天的故事》開始在全國傳唱開來,並逐漸成為了歌頌改革開放最為經典的歌曲之一。改革開放的大潮影響了無數人的生活和命運,《春天的故事》的曲作者王佑貴就是其中之一,本集講述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詞曲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創作時的靈感來源、以及歌曲如何逐漸擴大影響,成為頌揚改革開放最有代表性的曲目。
第四十五集 1993 原創經典《濤聲依舊
1990年,一個名叫毛寧的黑龍江小伙子心懷著對音樂的熱愛,隻身南下來到了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闖蕩,並在歌廳開始了自己的音樂夢想,而此時,中國唱片廣州公司的戲曲編輯陳小奇譜寫的原創歌曲《濤聲依舊》已經創作完成,但是經過一個香港歌手的演繹後,這首歌曲並沒有得到大的社會反響。一次,陳小奇在歌廳聽歌,一個年輕人的歌聲飄進了陳小奇的耳朵里,從此毛寧就和《濤聲依舊》結下了不解之緣。但是,當時這首歌曲也只是在廣東地區小範圍地傳唱,直到1993年毛寧帶著《濤聲依舊》登上了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從此這首歌曲也成為人人喜愛的流行歌曲,毛寧也成為了盡人皆知的歌手。
第四十六集 1994 豪放甜美的《縴夫的愛
1991年,中國唱片總公司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了一首在湖北地區小有名氣的歌曲《縴夫的愛》,而當時卡拉OK的娛樂概念已經傳入國內,中國唱片總公司也隨即成立了卡拉OK部,並找來了當時有著評劇演唱功底的歌唱演員於文華來進行了歌曲的錄製,由於歌曲《縴夫的愛》的前奏部分是由一個男聲部分組成,於是這個演唱人選最終就選定為了當時毫無知名度的歌唱演員尹相傑。從此他們的成名曲《縴夫的愛》開始紅遍大江南北,尹相傑和於文華這對音樂組合也開始受到大眾的喜愛。
第四十七集 1995 走向世界的“辣妹子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改革開放進行了十多年,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和開放的心態下,內地流行樂壇開始湧現出一批關注民族文化、反映尋常百姓生活的作品。在民歌領域,一首歡快活潑的《辣妹子》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演唱者宋祖英也憑藉這首歌打開了演唱事業新的局面,不斷創造著歌唱生涯新的高峰,並於2002年在舉辦首次海外個人演唱會。如今,海外演唱會開始成為了唱片公司宣傳民族聲樂藝術的一種新的嘗試,為更多的中國音樂家登上世界舞台、與國外藝術家交流提供了契機。
第四十八集 1996 天籟之音《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以其無與倫比的聖潔與神秘吸引著無數崇拜者前往,1996年一部名為《天路》的電視劇開始在電視上播放,它的主題曲《青藏高原》在短時間內便迅速獲得了大眾的關注及喜愛。但不為所知的是,這首歌曲的詞曲作者張千一在此前卻從未涉足過西藏這片土地。同時,演繹這首歌的女歌手李娜也是第一次演唱藏族風格歌曲。但就是這樣的倆個人,卻憑藉著對藏族文化的喜愛及嚮往,為我們合力打造了這一曲天籟之音,成為人們心中對於青藏高原最完美的詮釋。
第四十九集 1997 東方之珠
隨著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臨近,《公元1997》、《香港也是媽媽的孩子》等一大批以回歸為主題歌曲都相繼推出。在這之中,一首由劉德華那英一起重新翻唱的,由台灣歌手羅大佑在1986年所創作的《東方之珠》在其中顯得尤為突出。緊跟著香港的回歸步伐,澳門也踏上了回歸的旅程,一首《七子之歌》也同樣唱出了遊子歸鄉的情懷。從1999年12月20日起到今天的十餘年中,它也幾乎成為了所有與澳門回歸有關的活動中永恆的背景音樂。
第五十集 1998 相約九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音樂茶座的出現,身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出現了一大批翻唱香港歌曲的流行歌手。內地唱片公司也紛紛引進港台歌手的專輯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隨著香港回歸日益臨近,大批的著名香港音樂人紛紛開拓內地市場,也為大陸音樂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香港樂壇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批的優秀作品從各種渠道迅速流入大陸,大陸的歌手和音樂人紛紛向香港樂壇學習先進的製作方式和包裝模式。1998年春節聯歡晚會上,香港歌壇天后王菲和內地歌壇天后那英共同演出的一首《相約九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第五十一集 1999 世紀之交的感動旋律
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中國經歷了澳門回歸、國慶五十周年等令人振奮的事件,而就在去年夏天,無數子弟兵在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面前日夜奮戰,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保衛著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一首歌頌他們的歌曲《為了誰》讓億萬觀眾為之動容。本集講述的是《為了誰》的詞曲作者以及演唱者被抗洪戰士所打動,繼而創作出這首歌的動人故事。其中還包括國慶五十周年焰火晚會中演唱的歌曲《五星紅旗》和十年後為慶祝建國六十周年而創作的歌曲《國家》。
第五十二集 2000 《西部放歌》與西部情懷
1999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敲定對西部進行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很快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式啟動。與此同時,為了回響黨的號召,正在準備雙擁晚會演出的創作團隊,也在最短的時間內創作出了一首表現西部大開發的歌曲《西部放歌》,而演唱者選擇了出生在新疆的歌手王宏偉。隨著新千年時代的來臨,數字時代大大影響了唱片產業的發展,唱片公司出版唱片數量的急劇下滑。但是作為歌手來說將自己的作品結集出版仍然是一種堅持。
第五十三集 2001 《一生有你》與校園歌曲
1994年4月,大地公司發行唱片《校園民謠1》,其中《同桌的你》、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一度在全國各地流行音樂排行榜上連續數周位居榜首。老狼高曉松也被人們認為是校園民謠的代表人物。2001年9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盧庚戌李健組成了水木年華組合,出版了首張專輯《一生有你》。成為當年的彩鈴冠軍,在社會中引起巨大反響,從此開啟了校園民謠的新篇章。
第五十四集 2002 《幸福萬年長》與新民歌的流行
2002年,一張名為《幸福萬年長》的新民歌專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張專輯中的歌曲聽來頗有傳統民族音樂的風情,但似乎又有許多新鮮不同隱於其中。就在人們還在揣測“新民歌”的含義時,專輯的同名主打歌《幸福萬年長》就以清新的曲風俘虜了人們的耳朵,,也帶動了新民歌流行的一波高峰,同時也推動了民族音樂的蓬勃發展。人們驚喜的發現,新一代的民歌歌手們在保留民族精粹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在向老一代的藝術家們致敬,也在向更多的年輕人傳達我們民族最寶貴的財富。
第五十五集 2003 直通心靈的《天路》
2005年的春節晚會上,一曲為青藏鐵路築路工程特別創作的《天路》打動了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曲在此之前,帶著詞曲作者屈塬印青的一份堅持,已經歷了四年的蟄伏;更很少有人會知道,這首歌曲中,承載著演唱者韓紅與奶奶間深厚的感情與最後的約定。2006年7月1日9:00,青藏鐵路全面通車,這條綿延千里,穿越了世界屋脊的鐵路成為連線西藏與內地的橋樑。《天路》這首歌曲也成為青藏鐵路列車上每天固定播放的曲目。
第五十六集 2004 刀郎現象和彩鈴革命
2005年7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CCTV-MTV音樂盛典頒獎典禮上,根據中國移動統計的彩鈴購買次數排名,一個名叫刀郎的歌手以壓倒性的勝利獲得了“最佳彩鈴歌手”獎。作為2004年最具傳奇色彩的歌手,刀郎的走紅一時引發了網路上熱烈的討論。與此同時,網路歌曲也孕育而生,飽受盜版侵襲的唱片產業再次面臨壓力。刀郎究竟是如何走紅的?網路歌手最初又是如何出現的?走在街上,耳邊那些爛熟的旋律不禁讓人們產生一絲疑惑,會不會有更多的刀郎楊臣剛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網路音樂的時代即將來臨了嗎?
第五十七集 2005 《兩隻蝴蝶》與數字音樂
2005年,數字音樂在音樂市場中繼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各家唱片公司見此情況,也看準時機,紛紛通過網路推廣自己旗下的歌手與歌曲。數字音樂,已經從2004年的一種流行趨勢迅速發展成為了2005年的一種文化現象。此時,一首名為《兩隻蝴蝶》的歌曲也開始迅速在網路上流傳,很多人把它下載為自己的手機彩鈴。它曲調簡單、朗朗上口,很快在街頭巷尾傳唱開來,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原本是一部電視劇的插曲。
第五十八集 2006 新時期民族歌劇與《木蘭詩篇
上個世紀90年代,歌劇的創作和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而改編自電影的歌劇《黨的女兒》的出現,再次喚醒了人們對歌劇的熱愛。進入21世紀後,歌劇這個以歌唱為主融合了詩歌、音樂、舞蹈等藝術的特殊載體,繼續履行它的歷史使命。 2003年,關峽了經過一年的潛心創作,對《木蘭詩篇》的內容方面進行了大膽的修改,對原有的情節、人物和結構進行了重新的整合,並成功的將《木蘭詩篇》推向了國際舞台。
第五十九集 2007 敲開世界音樂之門的《阿姐鼓
1995年,一張名為《阿姐鼓》的中文專輯在全球56個國家同步出版發行,成為國際唱片史上第一張全球發行的中文唱片,在國內及世界唱片業中引發了熱烈反響。它以原生態的音樂元素及演唱者樸實無華的演唱方式,迅速虜獲了世界上眾多聽眾的耳朵。《阿姐鼓》的成功在世界樂壇引起了一片譁然,也讓曲作者何訓田與演唱者朱哲琴,兩個原本對公眾來說陌生的名字,從此享譽國際,也為中國音樂,敲開了通往世界的音樂之門。
第六十集 2008 我和你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主題曲《我和你》響徹北京城的上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首優美歌曲的首唱並不是劉歡沙拉布萊曼。在奧運征歌的過程中,上萬份作品參與了評選。《we are ready》、《北京歡迎你》這些傳唱度甚高的歌曲卻都沒能被選為主題曲。《我和你》的創作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在網路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盜版早已不再是迷你。低迷已久的唱片產業是否還能擺脫困境?中國音樂產片市場的前景又將是什麼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