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交通學院的歷史源於1946年成立的國立海事職業學校的造船科。1949年武漢解放,在海事職業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南交通學院,設定造船專業。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
院系調整,造船專業調至上海交通大學。1958年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我校恢復並重建船舶工程專業,1963年交通部部屬院校進行專業調整時,將
大連海運學院的
船舶工程系整體調整到武漢,與我校的船舶工程系合併,成立船舶工程系。1978年以後,為了適應船舶工業發展的需要,先後開辦了船舶設計與製造、船舶工藝與設備、船舶結構力學、船舶流體力學、船舶貿易、船舶檢驗等本科專業。
道路與橋樑工程系源於1949年中南交通學院成立的
土木工程系,當時設有公路土木、公路橋樑和機械自動化三個專業,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
院系調整,上述三個專業分別調整到湖南大學、華南理工學院和江西大學。1988年我校恢復土木工程系,設有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並先後更名
交通土建、土木工程、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專業。
交通運輸管理系起源泉於1952年。時值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我校創辦水運管理和水運經濟專業,1963年交通部部屬院校進行專業調整時,上述兩個專業調整到
上海海運學院。1983年我校
水運管理專業恢復招生。1993年
武漢河運專科學校與
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合併,原武漢河運專科學校的水運管理專業併入後,更名為交通運輸管理專業,成立交通運輸管理系。
1999年
船舶工程系和
土木工程系合併組成船舶與
土木工程學院,船舶設計與製造、船舶工藝與設備、船舶貿易、
船舶檢驗等本科專業合併更名為
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同時,船舶結構力學、舶舶流體力學兩個專業更名為
工程力學專業,從船舶工程系分出,成立結構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更名為道路與橋樑工程系。三校合併後,2001年船舶與土木工程學院與交通運輸管理系合併,成立交通學院。同年,交通工程專業創辦並招生,隸屬於交通運輸管理系。2004年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交通工程專業從交通運輸管理系分出,成立交通工程系。
學院經過60餘年的發展,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等成績斐然,擁有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水聲工程、海洋工程結構、水上運動裝備工程、流體力學、工程力學、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結構工程、
道路與鐵道工程、公路橋樑與渡河工程、物流管理、智慧型交通工程等13個博士點和碩士點;
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和交通運輸工程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其中船舶與海洋工程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11工程”建設學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為湖北省重點學科。構建了
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性能艦船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造船工藝及設備研究所、結構工程設計研究所、工程流體力學研究所、土木工程設計研究所、交通運輸與物流規劃研究所、造船史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服務於教學、科研及社會的實驗中心、中交船舶與橋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交科交通工程諮詢監理中心、橋樑與道路健康維護工程中心。形成了圍繞交通領域的水陸並舉、軟硬結合、基礎與套用相結合的多學科發展格局。
師資隊伍
交通學院現有教職工162人,其中專職教師120人,含教授35人,副教授50人,講師33人,實驗人員21人,含
高級實驗師7人,有1人擔任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擔任ISSC專家委員會委員、1人擔任
ITTC操縱技術委員會委員、2人擔任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領導班子
交通學院領導班子
院長:朱凌(教授)
黨委書記: 王世超(教授)
副院長: 王麗錚(教授)、羅蓉(教授)、楊建華(副研究員)
黨委副書記: 王崎峰 副教授
機構設定
船舶工程系
現有教師31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15人。主要研究方向為船舶水動力性能研究及船型最佳化,包括內河限制航道船型和高速船船型方面開展船舶操縱運動水動力計算及運動預報、船舶興波理論計算與船型最佳化、
螺旋槳理論設計、船舶傾覆機理等領域的水動力性能理論、數值計算和試驗等研究;新船型開發與現代船舶設計方法,包括內河船型開發與標準化、高速船船型開發、江海
直達運輸方式與船型研究、不確定性動態投資決策理論和套用、船舶多學科綜合最佳化設計技術、敏捷與
智慧型設計、虛擬採辦等研究;船舶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包括船舶先進制造技術與工藝方法、造船機械自動化裝備和儀器研製與產品化、造船先進測量技術、船廠規劃和船廠生產管理等研究,其中自主設計並開發的“JQR肋骨冷彎機器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9年獲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
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直接設計法與可靠性研究,包括大開口船舶結構強度計算方法、高速船結構輕型化技術、內河船舶振動預報衡準及防治、船體結構
可靠性分析及極限承載能力等研究;船舶航運安全性研究,包括內河航運環境為背景,重點開展內河船舶碰撞的水動力機理與碰撞力計算方法、
船舶結構的狀態監測監控、船舶運動控制等研究。
海洋工程系
現有教師13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導師2人,副教授6人。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工程設計與製造、海洋工程建造與施工、海上救助與打撈工程、流動控制及其在船舶與海洋工程中的套用、高速艦船水動力性能研究、高速艦船水動力噪聲診斷與控制、艦船結構聲學預報與控制技術。
港口航道與結構工程系
現有教師31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導師7人,副教授10人。研究領域涉及港口與航道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橋樑工程、鋼結構工程、土木工程有關結構動靜力計算、穩定性和可靠性分析、結構最佳化設計、結構動靜力測試、結構內部缺陷無損檢測和工程監測監控。
道路與橋樑工程系
現有教師30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17人。主要研究領域為高等級路面結構、道路岩土工程、地質災害評估、道路規劃與設計、橋樑結構分析與施工控制、橋樑病害與加固。
交通運輸管理系
現有教師19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7人。主要研究方向有國際航運與綜合物流、交通運輸規劃理論與方法、交通運輸系統最佳化決策、國際運輸經濟與管理比較研究、交通基礎設施投融資研究、智慧型運輸理論與實踐。
交通工程系
現有教師10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導師3人,副教授3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與城市交通規劃和管理、公路與城市交通控制、公路與城市交通控制信息系統、公路與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及環境、城市交通影響分析、高速公路後評估、智慧型交通基礎理論。
水聲工程與流體力學研究所現有教師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主要研究方向有流動控制及其在
船舶與海洋工程中的套用、高速艦船水動力性能研究、高速艦船
水動力噪聲診斷與控制、艦船結構聲學預報與控制技術
教育部高速船舶工程重點實驗室
實驗中心
實驗中心現有教職工25人,其中
高級實驗師6人、實驗師7人。下設“
船舶與海洋工程試驗平台”,包括船舶性能實驗室、結構工程實驗室、流體力學實驗室和造船工藝實驗室;“
交通運輸工程試驗平台”,包括道路橋樑工程實驗室、交通運輸管理實驗室、交通工程實驗室和
力學實驗室。實驗中心為“校級示範實驗中心”,力學實驗室為“省級示範實驗室”,目前擁有實驗用房9586平方米,儀器設備500餘台套,總價值5100餘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先進大型儀器設備12台套。在船舶性能、造船工藝、結構強度、橋樑、道路、交通流等方面能夠提供高水平的實驗。
專業設定
學院辦學歷史悠久,一向以教育基礎紮實、專業特色鮮明、教學嚴謹規範為本,強調重道德、厚基礎、寬口徑、善創新、有特色、高素質的培養目標,秉承“超越平庸,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在武漢理工大學名列前茅,培養的畢業生供不應求,畢業生考研率達23%以上。學院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培養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後人員遍布國內外交通行業各領域,享有良好的聲譽與廣闊的市場。
本科專業
該專業為一級學科國家級重點學科及“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培養具有現代
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設計、製造的專業知識和套用能力,能在船舶與海洋結構物研究、設計、製造、檢驗和管理等部門從事技術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設定:工程力學、流體力學、結構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原理、船舶與海洋工程建造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強度與結構設計、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與製造、船舶與海洋工程圖形學、船舶電器設備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大專院校、設計研究院所從事教學、研究設計工作。同時也可在造船設計製造、中外船舶檢驗、海事與航運管理企事業單位、船舶貿易、海洋開發套用等行業部門從事研究開發、設計監造建造、檢驗以及經營管理等工作。我國將要在2015年前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強國戰略目標的制定與實施,為
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就業供需比為1∶5.6,該專業2004屆就業率為100%。
該專業為省級重點學科,培養具備運籌學、管理學、交通運輸組織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以及交通運輸技術管理、
商務管理、網路信息管理技能,具有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科學組織運輸生產以獲得最佳社會與經濟效益能力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設定:航運管理、運輸經濟學、港航企業經營管理、
國際航運經濟、港口生產管理、現代物流學、港口裝卸工藝與設計、財務管理、英語函電、運輸企業管理、口岸管理學、運輸經濟地理、
船舶代理、
外輪代理與
外輪理貨、水運商務、汽車運輸等、國際貨櫃運輸與多式聯運、
海運保險法規與實務、交通運輸設備概論、運輸市場學、資料庫套用設計、管理信息系統、C語言、港口模擬、貨運技術、交通運輸安全等。
該專業分為國際航運與現代港口管理、現代物流以及運輸代理三個方向。學生畢業後主要在上海、廣州、深圳、大連、青島、天津等沿海港口、國際航運企業、外輪代理公司、物流企業等交通運輸企事業單位從事交通運輸與
物流組織、管理、決策以及交通運輸企業生產與經營管理和研究工作。該專業2004年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8%。
該專業培養具備交通工程系統規劃、設計與控制等方面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主要學習系統工程學、交通工程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並對他們在製圖、工程測量、工程概預算等方面進行訓練,要求掌握系統工程的一般分析方法和系統控制的基本技術,具備交通運輸規劃、交通工程設計和交通控制系統開發能力,熟悉國家關於交通運輸規劃、建設和管理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交通工程特別是
智慧型交通的發展動態。
主要課程設定:交通工程、系統工程、交通工程經濟與法規、交通規劃、總圖運輸設計、交通港站設計、交通控制與管理、道路工程、軌道交通、交通
項目評價、工程概預算、
智慧型運輸系統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國家和省市的發展計畫部門、
交通規劃與設計部門、交通管理部門、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道路施工管理和市政設計規劃部門等從事交通運輸規劃、交通工程設計、交通控制系統開發等方面的工作。
該專業培養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
岩土力學和市政工程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從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開發、施工及管理能力,能在道路、橋樑、隧道、渡河工程的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開發、施工、工程管理、投資及開發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設定: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土質學與土力學、工程地質、基礎工程、建築材料、測量學、結構設計原理、水力學與橋涵水文、橋樑工程,,2004屆就業率為100%。
該專業主要學習現代工程材料與結構的計算理論、設計技術與試驗方法,培養具有系統而紮實的力學基礎,較強的
計算機套用與軟體開發能力,掌握各類
工程結構分析與計算。主要課程設定: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彈性力學、
有限元分析、實驗力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數據結構與套用、計算機圖形學、結構工程、橋樑工程結構、複合材料力學與結構設計、
結構動力學、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船舶結構與強度設計、結構實驗技術、電腦程式設計基礎、結構設計CAD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航空航天、土木工程、
材料工程、機械工程、交通運輸、電子信息、國際科技等領域從事軟體開發、計算機仿真、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複合材料結構設計與工程等方面的技術工作。目前畢業生供需比為1∶3,2004屆就業率為100%。
碩士點
博士後流動站
重點學科
學科介紹
我院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創建於1946年,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85年被國際
拖曳水池會議(
ITTC)接受為成員單位,1996年建立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後流動站,1997年批准為交通部重點學科,2000年批准為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2001年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7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批准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本學科點是國內同類學科整體實力最強的學科之一,是我國內河船舶研究的主要力量,是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最具實力的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領域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培養基地。2001年,本學科“
高性能船舶及其關鍵技術”項目被列為國家“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007年,本學科“高性能船舶設計製造關鍵技術”項目被列為國家“十一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一)船舶水動力性能研究及船型最佳化方向
學科帶頭人:
劉祖源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助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
水動力學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船舶力學委員會委員,24屆國際
船模拖曳水池會議(
ITTC)船舶操縱性技術委員會委員。主持或參加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其他科研項目10餘項。目前主持在研“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1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教材1本,專著1部。本方向主要圍繞
高性能船舶、內河淺水船型、高速
多體船、高速氣泡船等開展船舶操縱運動水動力計算及運動預報、船舶興波理論計算與船型最佳化、船舶粘性流場的湍流模式、螺旋槳理論設計、船舶傾覆機理等水動力性能方面的理論、數值計算和試驗等研究。
(二)新船型開發與現代船舶設計方法方向
學科帶頭人:陳順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2003年間在日本九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近5年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18篇,EI收錄2篇。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本方向側重於新船型開發與現代船舶設計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內河船型開發與標準化、高速船船型開發、江海直達運輸方式與船型研究、不確定性動態投資決策理論和套用、船舶多學科綜合最佳化設計技術、船舶幾何建摸技術、船舶產品數據管理技術等。
(三)船舶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方向
學科帶頭人:
王呈方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現任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先進造船技術與自動化裝備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完成了多項具有國際首創和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發明獎2項,省部級獎5項,中國發明專利2項,撰寫學術論文40餘篇,著作2部。
本方向主要從事造船先進制造技術與工藝方法、船舶CAM開發與套用、造船自動化裝備、船舶高效生產模式及先進生產設計方法、船舶精度控制與先進測量技術、船殼板自動化成形技術等研究。
學科帶頭人:
吳衛國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院長、
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造船學會
船舶力學委員會副主任、船舶振動噪聲與衝擊學組副組長。在各類學術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七次應邀出席國際會議並宣讀論文。主持和參加完成了2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及國防軍工科研課題,取得了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的科技成果十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一項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五項。目前正主持國家“863計畫”項目“高速
三體船的關鍵技術研究”和國防基礎研究項目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