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960年
青島二中畢業考入大連海運學院,後院系調整並在1965年畢業於
武漢水運工程學院造船系,留校工作。 在1984 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87 年獲湖北省勞動模範稱號;1991 年獲國家
政府特殊津貼。 曾擔任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研究生部主任,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學科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
主要業績
“純彎曲原理肋骨冷彎機”1980 年獲交通部科技成果1等獎、國家發明三等獎
“數控肋骨冷彎的弦線測量法和測量機構”1985 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三支點肋骨冷彎機數控系統”1988年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二等獎
“智慧型微控肋骨冷彎機”1993年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二等獎
“長江礦石進江運輸系統方案的研究”1998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彎管機冷彎管子的回彈與伸長規律”1998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智慧型彎管回彈伸長測量儀”2000年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二 等獎
“武鋼礦石江海直達駁船隊試驗和船舶改造”2001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000kN程控肋骨冷彎機研製”2005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出版著作有“船舶鋼料加工原理”、參著“船舶製造工藝力學”;教材有“造船機械設備”;撰寫“三支點肋骨冷章說霸彎機自動控制方法的研究”等論文多篇。
2007年開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機械手肋骨冷彎機”和“數控機械手肋骨冷彎機”獲得較大推廣套用,擁有7項專利。
成就綜述
2000年以來,王呈方教授帶領的團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從事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技術進步,在比較落後的船舶鋼料加工技術領域中,曾率先在國際上研究成功數控肋骨冷彎機。2003年以來又完成了新型“機械手肋骨冷彎機”系列產品的研究開發。在開拓肋骨冷彎機市場中做了創新性貢獻。
(一)在船舶肋骨冷彎加工技術上的創新貢獻
1.發明了“純彎曲原理肋骨冷彎機”,1980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交通部鑑定認為:“生產使用表明,較三支點原理冷彎肋骨的方法,成形質量好,加工質量高,使用性能好,在國內是個創新”,該機已形成產品和出口。
2.發明了“數控肋骨冷彎的弦線測量法和檢測機構”,於1985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交通部鑑定認為:“弦線測量法及其檢測系統在肋骨冷彎技術方面槓紙詢是一種創新。建議上級領導部門進行推廣,以保持我國在這個領域的國際先進水平。”
3.提出了“逐步逼近彎曲法”,其論文評價為:“他通過大量實驗,總結分析了回彈規律,設計了逐步逼近彎曲法,為型材自動彎曲成形工藝處理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嚷享提供了一種簡單的實用方法。生產實踐業已證明,作者所建立的型材彎曲回彈理論和方法,對解決型材自動化彎曲成形有極為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4.與
上海船廠合作完成了船廠常用三支點肋骨冷彎機的計算機控制,1988年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二等獎。多年來各主要造船國家都十分注重其自動控制的研究,但由於控制模型的關鍵問題處理欠妥,都未見效。王呈方教授的研究團隊用新的數學模型,對
上海船廠在1983年從日本進口、已擱置不能使用的大型400噸肋骨冷彎機成功地進行了改造。中船總鑑定會認為:“使用該系統使肋骨加工工藝及質量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晚幾凝影,該項研究對技術引進、改造工作有所創新。為促進造船加工工藝技術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5.與中船總船舶工藝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智慧型微控肋骨冷彎機” 研製,1993年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船總鑑定認才套陵獄為:“該機採用自適應變步長彎曲控制法,在控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具有獨創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我國造船工業的技術進步具有重大貢獻。”
6.2007年研發的“肋骨冷彎加工機器人”集成了先進的船體肋骨加工工藝技術、測量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和控制技術,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肋骨加工全過程的自動化與數位化,是我國首創的和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船舶加工裝備。該項目技術先進,實用性好,成熟性高,優勢突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肋骨冷彎加工機器人”為我國造船工業數位化技術的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一系列研究發明解決了肋骨冷彎加工有關理論和關鍵技術,並使數控肋骨冷慨尋燥彎機研製得以成功,這是肋骨加工向自動化發展的重大突破,對改變我國肋骨加工工藝落後和勞動條阿協想件差的狀況、由機械化向自動化方向發展起了關鍵促進作用。2007年,我國的數控肋骨冷彎機已形成產品,並為多家船廠使用,且比同時期德國IMG公司的高精度數控肋骨冷彎機的肋骨加工精度高數倍,並已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示我國在該技術領域中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二)在管子彎曲加工技術上的貢獻
1.首次提出了“彎管機冷彎管子的回彈與伸長規律”,1998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數控彎管機已在國內外造船廠套用多年,但管子加工的回彈量和伸長量是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技術難題,嚴重影響了彎管加工的精度和工藝技術的進步。通過多年在彎管現場的研究,獲得了大量的回彈與伸長數據,通過分析計算,總結出了彎管機上管子彎曲加工回彈與伸長的規律,並從理論上進一步論證了實驗規律的正確性。湖北省鑑定會認為:“對於管子本身的回彈規律描述為θ=K1θ0+C1,比以前的研究有所創新;對於管子伸長規律的描述為ΔL=K2θ0+C2,則是以前文獻所沒有的。研究結果極有學術價值,也有套用前景,能為冷彎管子加工工藝技術進步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所提出的彎管機彎管的管子伸長規律為國際首創,該研究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發明了“智慧型彎管回彈伸長測量儀”,1997年獲中國發明專利權。該儀器是專為測取上述彎管機冷彎管子的回彈與伸長規律而設計發明的。由於該儀器能在彎管機現場測量出在給定條件下的管子回彈與伸長規律,方便簡單。其回彈規律可供給彎管機作為回彈補償使用,伸長規律可供給無餘量彎管、先焊法蘭後彎曲加工工藝以及控制彎管機的進料作為計算依據使用。已推廣套用多台。2000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以上研究和創造使彎管加工不再依賴人工經驗,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彎管回彈與伸長技術難題,為數控彎管機提供了精確加工數據,使數控彎管機的彎管質量與精度獲得有效保證,為彎管工藝技術向無餘量彎管、先焊法蘭後彎曲加工等新工藝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對於實現管子流水線生產技術進步有所促進。對於實現管子流水線生產技術進步有所促進。
(三)出版了《船舶鋼料加工原理》專著
該書1993年4月由
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出版。審閱意見為:“他在船舶鋼料加工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船舶鋼料加工原理》一書就是作者根據多年來在教學和科研的實踐編著而成的。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類的書目中編著出版此書尚屬首次。該書以金屬塑性變形原理為基礎,結合生產實際,較詳細地研討了船舶及海洋結構物鋼料加工各主要工序的理論分析,計算方法以及材料成形性能的有關實驗方法等問題,既嚴謹、全面,又緊扣船舶類專業的特點,滲透了作者多年來教學和科研實踐的經驗,由淺入深,通俗易懂。作為造船工藝及設備、船舶工程專業的教材和從事船舶及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一定會受到歡迎。然而以往卻還沒有適合於船舶及海洋結構物鋼料加工方面的專業用書,這給有關專業的學生和技術人員的學習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因此,《船舶鋼料加工原理》一書的出版是及時的、必要的。”出版《造船機械設備》教材一部;發表有關學術論文40餘篇,這些工作豐富了塑性加工理論等內容,促進了船舶鋼料加工技術的進步。
(四)在長江礦石直達運輸技術方面有創新
過去進口礦石二程運輸方式:由海輪將礦石從北侖運至長江下游港,轉載至長江駁船,再運至武鋼工業港等。
提出進口礦石“江海直達駁船隊”的新型運輸方式是:利用海上成熟的頂推船隊技術和江段先進的大型頂推船隊技術,進行有效和科學地組合,組成江海直達駁船隊,完成進口礦石的江海直達運輸。
經武鋼和馬鋼的實施後,使礦石的二程運輸變為一程運輸,減少了中轉環節,節約運費10.8元/噸,並減少0.5%的貨損和對環境的污染。隨著進口礦石需求的增加,如按武鋼新增運量150萬噸計,每年可節省運費達1600萬元,其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實踐說明,江海直達駁運輸方式,有利於我國水運“T”形大通道的江海直達運輸,潛在效益特別巨大。
“長江礦石進江運輸系統方案的研究”,1999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持的“武鋼礦石江海直達駁船隊試驗和船舶改造”課題,經
湖北省科學技術廳鑑定認為:“成功地將現有礦石進江二程運輸改為一程運輸,是一種技術創新,研究成果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1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我國礦石江海直達運輸作出了貢獻。
評價
王呈方教授工作中能深入生產第一線,刻苦鑽研,虛心學習,努力工作。上述貢獻,促進了所在學科方向的發展,獲得國家發明獎2項,省部級獎7項,這是王呈方教授的研究團隊長期合作下完成的。王呈方教授學風嚴謹,道德正派,科研中不僅培養了一批青年教師,還培養博士研究生18名和多名碩士研究生,其中已有4人晉升為教授或擔任博士導師。出版教材有“造船機械設備”;發表論文50 余篇。
4.與
上海船廠合作完成了船廠常用三支點肋骨冷彎機的計算機控制,1988年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二等獎。多年來各主要造船國家都十分注重其自動控制的研究,但由於控制模型的關鍵問題處理欠妥,都未見效。王呈方教授的研究團隊用新的數學模型,對
上海船廠在1983年從日本進口、已擱置不能使用的大型400噸肋骨冷彎機成功地進行了改造。中船總鑑定會認為:“使用該系統使肋骨加工工藝及質量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研究對技術引進、改造工作有所創新。為促進造船加工工藝技術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5.與中船總船舶工藝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智慧型微控肋骨冷彎機” 研製,1993年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船總鑑定認為:“該機採用自適應變步長彎曲控制法,在控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具有獨創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我國造船工業的技術進步具有重大貢獻。”
6.2007年研發的“肋骨冷彎加工機器人”集成了先進的船體肋骨加工工藝技術、測量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和控制技術,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肋骨加工全過程的自動化與數位化,是我國首創的和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船舶加工裝備。該項目技術先進,實用性好,成熟性高,優勢突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肋骨冷彎加工機器人”為我國造船工業數位化技術的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一系列研究發明解決了肋骨冷彎加工有關理論和關鍵技術,並使數控肋骨冷彎機研製得以成功,這是肋骨加工向自動化發展的重大突破,對改變我國肋骨加工工藝落後和勞動條件差的狀況、由機械化向自動化方向發展起了關鍵促進作用。2007年,我國的數控肋骨冷彎機已形成產品,並為多家船廠使用,且比同時期德國IMG公司的高精度數控肋骨冷彎機的肋骨加工精度高數倍,並已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示我國在該技術領域中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二)在管子彎曲加工技術上的貢獻
1.首次提出了“彎管機冷彎管子的回彈與伸長規律”,1998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數控彎管機已在國內外造船廠套用多年,但管子加工的回彈量和伸長量是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技術難題,嚴重影響了彎管加工的精度和工藝技術的進步。通過多年在彎管現場的研究,獲得了大量的回彈與伸長數據,通過分析計算,總結出了彎管機上管子彎曲加工回彈與伸長的規律,並從理論上進一步論證了實驗規律的正確性。湖北省鑑定會認為:“對於管子本身的回彈規律描述為θ=K1θ0+C1,比以前的研究有所創新;對於管子伸長規律的描述為ΔL=K2θ0+C2,則是以前文獻所沒有的。研究結果極有學術價值,也有套用前景,能為冷彎管子加工工藝技術進步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所提出的彎管機彎管的管子伸長規律為國際首創,該研究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發明了“智慧型彎管回彈伸長測量儀”,1997年獲中國發明專利權。該儀器是專為測取上述彎管機冷彎管子的回彈與伸長規律而設計發明的。由於該儀器能在彎管機現場測量出在給定條件下的管子回彈與伸長規律,方便簡單。其回彈規律可供給彎管機作為回彈補償使用,伸長規律可供給無餘量彎管、先焊法蘭後彎曲加工工藝以及控制彎管機的進料作為計算依據使用。已推廣套用多台。2000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以上研究和創造使彎管加工不再依賴人工經驗,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彎管回彈與伸長技術難題,為數控彎管機提供了精確加工數據,使數控彎管機的彎管質量與精度獲得有效保證,為彎管工藝技術向無餘量彎管、先焊法蘭後彎曲加工等新工藝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對於實現管子流水線生產技術進步有所促進。對於實現管子流水線生產技術進步有所促進。
(三)出版了《船舶鋼料加工原理》專著
該書1993年4月由
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出版。審閱意見為:“他在船舶鋼料加工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船舶鋼料加工原理》一書就是作者根據多年來在教學和科研的實踐編著而成的。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類的書目中編著出版此書尚屬首次。該書以金屬塑性變形原理為基礎,結合生產實際,較詳細地研討了船舶及海洋結構物鋼料加工各主要工序的理論分析,計算方法以及材料成形性能的有關實驗方法等問題,既嚴謹、全面,又緊扣船舶類專業的特點,滲透了作者多年來教學和科研實踐的經驗,由淺入深,通俗易懂。作為造船工藝及設備、船舶工程專業的教材和從事船舶及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一定會受到歡迎。然而以往卻還沒有適合於船舶及海洋結構物鋼料加工方面的專業用書,這給有關專業的學生和技術人員的學習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因此,《船舶鋼料加工原理》一書的出版是及時的、必要的。”出版《造船機械設備》教材一部;發表有關學術論文40餘篇,這些工作豐富了塑性加工理論等內容,促進了船舶鋼料加工技術的進步。
(四)在長江礦石直達運輸技術方面有創新
過去進口礦石二程運輸方式:由海輪將礦石從北侖運至長江下游港,轉載至長江駁船,再運至武鋼工業港等。
提出進口礦石“江海直達駁船隊”的新型運輸方式是:利用海上成熟的頂推船隊技術和江段先進的大型頂推船隊技術,進行有效和科學地組合,組成江海直達駁船隊,完成進口礦石的江海直達運輸。
經武鋼和馬鋼的實施後,使礦石的二程運輸變為一程運輸,減少了中轉環節,節約運費10.8元/噸,並減少0.5%的貨損和對環境的污染。隨著進口礦石需求的增加,如按武鋼新增運量150萬噸計,每年可節省運費達1600萬元,其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實踐說明,江海直達駁運輸方式,有利於我國水運“T”形大通道的江海直達運輸,潛在效益特別巨大。
“長江礦石進江運輸系統方案的研究”,1999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持的“武鋼礦石江海直達駁船隊試驗和船舶改造”課題,經
湖北省科學技術廳鑑定認為:“成功地將現有礦石進江二程運輸改為一程運輸,是一種技術創新,研究成果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1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我國礦石江海直達運輸作出了貢獻。
評價
王呈方教授工作中能深入生產第一線,刻苦鑽研,虛心學習,努力工作。上述貢獻,促進了所在學科方向的發展,獲得國家發明獎2項,省部級獎7項,這是王呈方教授的研究團隊長期合作下完成的。王呈方教授學風嚴謹,道德正派,科研中不僅培養了一批青年教師,還培養博士研究生18名和多名碩士研究生,其中已有4人晉升為教授或擔任博士導師。出版教材有“造船機械設備”;發表論文5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