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三祖

武林三祖

武林三祖,指的是中國武術界的三位祖師爺,他們分別是:峨眉祖師司徒玄空、少林武僧開山鼻祖僧稠、武當祖師張三豐

基本介紹

  • 本名:武林三祖
  • 別名:中國武學三大祖師
  • 所處時代:中國古代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主要成就:開創中國武學先河
  • 相關人物司徒玄空僧稠張三豐
司徒玄空,僧稠,張三豐,中國武術,少林派,武當派,峨眉派,

司徒玄空

春秋戰國時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訪道隱居峨嵋山。其中峨眉武術創始人是先秦戰國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名白衣三, 號動靈子,上圖)就其中一位,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態創造了白猿劍法(即猿公劍法)與白猿通臂拳,又稱白猿公;而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按這種說法,“白猿公”的傳說春秋時期就有了。趙曄是東漢人,那么白猿公的形象至遲在東漢出現。具體時間就難以考訂了。明代抗倭寇名將唐順之(1507-1560年,江蘇武進人)在《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人拳歌》,其中兩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這與“白猿祖師”的說法一脈相承。
武林三祖
峨眉開山祖師司徒玄空
根據樂山、峨眉山地方志記載,先秦戰國時期的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於峨眉山中。他模擬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劍法”。因為司徒玄空好著白衣,徒眾們稱之為“白猿祖師”。峨眉派武術可以說是發源於此。
<<峨眉山志>>記載,戰國時期的司徒玄空,姓白,名士口,字衣三,仿山中靈猴的姿態創“峨眉通臂拳”,因其愛穿白衣,弟子尊稱其為“白猿祖師”。
他還創有"猿公"劍法。現在北京流傳的白猿通臂拳,就來自峨眉山,其祖師就是司徒玄空。
天下武術出峨眉(後因電影《少林》有名了,才叫“天下武術出少林”的)
峨眉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範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很有勢力,可說是獨占鰲頭。
歷史上真實的峨眉派並非像武俠小說所寫的的女派,從明代開始有峨眉派的記載,明代中葉人唐順之(1507一1560即正德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荊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進裂驚沙走。
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車停,縮首斜鑽針眼透。
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
道人變化固不測,跳上蒲團如木偶。
真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倏忽神奇,變化萬方,難怪要引起詩人的極大興奮了。

僧稠

佛教傳入中國以來,高僧大德無數,家喻戶曉的當推唐僧玄奘。可是,除了大名鼎鼎的唐三藏,我們還了解別的著名和尚嗎?
武林三祖
少林武僧開山鼻祖僧稠
這裡講述的故事,主人公僧稠,是少林寺武僧的開山鼻祖,是北齊時期的佛教國師,是享譽北方大地的大和尚,也是包括“圓融寺”在內的許多寺廟的創建人。他博學多才、文武雙全、神通廣大,是我國佛教史上十分罕見的奇才。
一千多年前,大約公元479年,南北朝北魏時期,在我國中原北邊一個叫“鄴”的地方(如今的河南省安陽市附近),一個普通的男孩降生在孫姓的富裕家庭里。雖然這個家庭世襲名門望族,祖先有顯赫的聲望,是當時社會的特權階層,但是,優裕的家庭出身並沒有帶給這個孩子他希望得到的生活。他的童年時期幾乎全在書卷里度過,埋頭攻讀儒家經史成了他唯一愛好。年紀輕輕,已經博學多才,他當了太學博士,講解經籍,頗有聲望。人們都認為他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樑。可是,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飽讀四書五經又有何用呢?為此,他很彷徨、很焦慮。他的心隨著時局的動盪不安而困惑。漸漸地,他產生了厭世之心,開始尋求解脫的道路。其時,佛教已經盛行,佛教活動在南北朝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而他的家鄉——鄴,已經演變成相當富庶的城鎮,寺院成百上千,香火非常旺盛。於是,這個彷徨中的青年人接受了佛教的薰陶,開始刻苦閱讀佛經。博大精深的佛學思想讓他得以精神上的解脫,般若大智慧給他指明了生活的方向。他決心皈依佛門。二十八歲那年,他來到河北巨鹿景明寺,拜請著名高僧“僧實”法師為他剃度出家,俗名孫稠的青年成為法師釋僧稠。
落髮甫爾,眼前是青燈木魚,耳旁是晨鐘暮鼓,僧稠很快適應了寺廟生活。每天,除了誦經拜佛以外,僧人門最喜歡的活動是習武。那時候,社會上盛行尚武之風。數百年來,在鄴城建都的五個政權中,其中有四個少數民族政權。這些少數民族由於生活環境和風俗習慣,歷來崇尚粗獷、勇武和剽悍,培育自己能征善戰的性格。因此,習武不僅是尋常百姓的愛好,也成為僧人的業餘生活。遺憾的是,出身“昌黎”望族的僧稠本是文弱書生,不諳武術,每逢沙彌們習武格鬥,他經常遭受欺負,被打得鼻青眼腫。
有一次,一些拳腳工夫不錯小和尚又向僧稠發難,一面譏笑他只會念經,一面開始對他拳腳相加。名義上“習武”,實質是“欺負”。可憐僧稠怎能抵擋一群和尚沒完沒了的毆打呢!他拚命奔逃,見一座殿堂,就直衝進去躲避。關起大門,僧稠已經累得不行,一屁股坐在地上喘氣。他心裡充滿了惱怒和羞愧,既怨恨這些佛門同修欺人太甚,又羞愧自己為什麼手無縛雞之力。惱羞之餘,他突然看見殿堂里威武的金剛塑像,他們個個力大無窮,似乎也在嘲笑他的懦弱。僧稠爬過去,雙手緊抱住一個金剛塑像的腳,對金剛發誓道:“我一心向佛,只是生來瘦弱,為什麼因此被同伴瞧不起?為什麼要沒完沒了地受他們的欺侮?如此下去,不如死了好。金剛啊!您是力量的化身,您有無與倫比的強壯,我懇求您給予我保護。我要連續七天跪拜在您面前,捧你的腳,祈求您給予我力量!如果您不答應,那么,我一定死在這裡,決不反悔!”立誓完畢,僧稠開始虔誠地禮拜金剛。兩天過去了,金剛毫無效應;又過了兩天,金剛仍舊置之不理。此刻,僧稠不僅沒有絲毫灰心,相反,他的信念更加堅定。到了第六天,晨曦初現時,金剛顯現了原形,從牆壁上威風凜凜地走下來,手裡端著一個大缽,裡面盛滿肉筋。金剛對僧稠說:“小伙子!你想有力氣,是嗎?”僧稠趕緊跪拜在金剛面前回答:“是啊!我想極了!” 金剛又問:“你真心誠意想得到力量嗎?”僧稠磕頭回答:“心誠至極!”“能吃肉筋嗎?”“不能。”“為什麼?”“因為我已皈依佛門,佛門弟子不能吃肉。”金剛怒目圓睜,一手端起大缽,一手舉著匕首,用匕首挑出一塊肉筋,一定塞給僧稠吃。僧稠仍然沒敢吃。金剛生氣了, 猛地拔出力摜千斤的金剛杵威嚇他。稠禪恐懼了,才不得不吃。剛吃下一點,金剛便說:“你已經很有力氣了,今後,你要好好信奉佛法,善自為之 。”話音剛落,金剛已悄然離去,此時,天也亮了。
打開自閉了六天的殿堂大門,僧稠精神煥發地走回自己的住處。那些自以為武功高強的和尚見他突然回來,驚奇地發問:“你小子這些天混到哪裡去了?”僧稠沒有回答。不一會兒, 他們去齋堂一起用餐,吃完飯,大家又打鬧起來。當然,依舊將僧稠當作嬉鬧欺負的對象。一個貌似功夫了得的和尚對僧稠突然襲擊,沒料到,剛接觸到僧稠的手臂,就疼痛得哇哇叫。僧稠說:“我有力氣了,恐怕你們不能再隨意欺負我了”。和尚們不相信,以為這個人見人欺的小沙彌在吹牛。誰料,拉他的胳臂一試,果然發現他的筋骨強勁有力,猶如銅鐵,常人絕對不能相比。此時,這群自以為是的和尚才驚詫不已。驚詫之餘,不免心驚肉跳。僧稠平靜地說:“我試著給你們表演一下”。他來到大殿的一垛牆前,沒有什麼誇張的動作,“嗖”的一聲,人已經騰空而起,隨即身體橫臥在牆上,和一隻爬牆的壁虎一模一樣。他緊貼牆壁往前爬行,爬行了幾百步。這樣的飛檐走壁的輕功需要多大的能耐已經不言自明。從牆上下來,僧稠氣不喘、心不慌,緊接著又連續幾次跳起來,將自己的腦袋掛在房樑上,雙手提著千百斤重的東西。他的頭頸竟然能承受如此重量,簡直不可思議。力量如此驚人,輕工如此了得,令人見了膽戰心驚。過去輕視、欺侮過他的人,此刻無不匍匐在地,汗流浹背。
從此以後,僧稠的武功日益精進,再也沒有人可以小覷他、欺負他。在刻苦習武的同時,僧稠開始將自己的習武心得傳授給大家,與大家一起探討武術、光大武術。可是,武術對僧稠來說畢竟不是學佛的主要目的,他希望自己儘快學習禪術。於是,他來到定州(現在的河北定縣)一個叫嘉魚山的地方,潛心習禪。什麼是禪呢?佛教認為,禪是制服煩惱、引發智慧,超脫世俗、到達彼岸的重要方式。想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得最高智慧,獲得徹悟,就是運用了禪定功夫。佛教傳入中國,帶來了禪法,並且很快流傳開來,甚至有了一種說法:“匪禪無以統乎無方而不留,匪定無以周乎萬形而不礙”。就是說,禪定幾乎可以囊括佛教的一切內容。“禪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僧稠皈依佛門的起因就是厭世煩惱,因此,理當首先學習禪定。起初,他的學習效果沒有絲毫起色,任他怎么打坐、怎么屏息凝神,總不能進入入定的境界。他有點灰心喪氣,打算另起爐灶,改以誦念《涅盤經》為業。正在他思想開小差的時候,一位來自山東泰山的禪師規勸他遇到困難絕對不能低頭、絕對不能泄氣。胸無大志,吃不得苦,就別當和尚!在這位禪師的幫助、指點下,僧稠重新下決心:一定要專心致志地苦練禪定,達不到目的,誓不罷休。這次,他按照《涅盤經?聖行品》中介紹的“四念處法”來修煉。所謂“四念處法”,就是使精神保持專注狀態,按照“佛理”,認真思考如下四個命題:一、“身”是“不淨”;二、“受”是“苦”;三、“心”是“無常”;四、“法”是“無我”。這個修禪方法,“觀身、觀受、觀心 、觀法”,步驟井然,通俗易懂,易於領會,僧稠漸漸掌握了禪定的要領,練習時全神貫注,思想高度集中,以此破除了對客觀世界的眷戀和欲望,進入沒有任何雜念的禪定境界。通過“四念處”法的修習,僧稠覺悟到“究略世間、全無樂者”。他把苦行當作實現解脫的最重要手段,因而全面禁性慾、節食慾、修死想。這個觀念後來影響了他一生,同時也為當時的統治階級利用。僧稠按此方法,經過5年苦修苦煉,終於取得成功,乃至睡夢之中也無欲想。
初戰告捷,僧稠信心大增。“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覺得自己有能力作好自己想做的事,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他決心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研修禪學。不久,他來到趙州(如今河北省隆堯縣),參拜了另一位高僧——道明禪師,向他學習禪定的另一種方法,即“十六特勝法”。開始了又一趟艱苦修行的旅程。
這個“十六特勝法”其實就是教人如何調整心態、進而達到人性的覺悟。但它的學習過程非常強調苦修。“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乏其體膚”。整整三個月內,每天只能吃一頓飯,一頓飯也不能吃飽。沒有床鋪,不可以呼呼大睡。疲倦了,只能在一塊石板上躺一會,沒有蓋被,更沒有睡袍之類的衣裳供替換,因為是苦修,每一個人只有一身粗布衣衫,白天穿它,晚上也穿它。時間久了,粗布衫的布筋勒緊皮肉,很痛苦。這種似人非人的生活,就是要通過痛苦的過程去達到覺悟的目的。更有惱人的事情時常發生:有時候,一邊煮飯,一邊打坐。靜心入定,腦海里一片空白,一晃幾個時辰,等到醒來,發覺剛才煮著的飯早已被野獸一搶而光。本來已經吃得很少,給野獸搶了飯,這一天就得挨餓。對此,僧稠並不生氣,他反倒覺得這是加倍吃苦的機會。“十六特勝法”還要求修煉者常常構想死亡的種種恐怖情狀,練就面臨死亡仍能心寧神定的本領,更能具備經受得住強盜威脅或者美色引誘的能力。如此禪定的功夫,實在得之不易啊!
三個月以後,僧稠的禪定功夫基本練成。他覺得對世界、對人生的理解大有長進,思想豁然開朗,全身心放鬆自在。此年,僧稠已經三十三歲。他告別了道明禪師,隻身到嵩山少林寺求見祖師佛陀三藏,匯報自己修煉的情況。所謂的佛陀三藏,就是從印度千里迢迢來到我們華夏大地傳播佛教的高僧“跋陀”。公元四百九十五年,北魏時期,當時的皇上——孝文帝非常賞識印度僧人跋陀,特地為他在風景秀麗、環境幽靜的山麓中建造了少林寺。跋陀潛心研究佛學,同時傳播精湛的禪學。可是,多年來,能得到跋陀好評的僧人寥寥無幾。直到僧稠出現,跋陀才他鄉遇知音。從此,青松蒼翠的少室山麓,經常可以看到跋陀與僧稠一起切磋禪學,研究禪法。在跋陀禪師的親自指點下,僧稠的禪法更上了一層樓。讓印度人吃驚的是,僧稠的禪學理念並不一味承繼印度人的東西,而是充分汲取了中原大地的武學精華,倡導了“以武入禪”的新觀念和新方法,以後發展成“禪拳歸一”的練功法。習禪和習武本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形態,禪以靜為特徵,武以動為特點。習武似乎和習禪毫不相干,但事實上,正是把習武和習禪有機地結合起來,才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少林武功。
跋陀開始由衷欣賞僧稠的學識和膽識,讚揚他是華夏大地禪學第一人。跋陀曰:“自蔥嶺以東,禪學之最,汝其人矣”。不久,年事已高的印度人跋陀決定“讓賢”,他認為年輕有為的僧稠完全能夠勝任少林寺住持的重任,自己可以放心隱居山林。於是,少林寺的住持落在“拳捷驍武”的僧稠肩上,僧稠成為少林寺二祖。從此,少林寺廟不再只是念經拜佛的場所,僧人們將當地民眾喜好武術的傳統引入寺廟。一些原來就身懷絕技的和尚將自己所學武技傳授給寺院內不會武功或武功不精的僧人,在僧稠禪師的積極引導下,習武成了僧人學習禪定的必修課,進而成為護寺護法和自身生存的武器。他十分注重武術對人的身心修養,除教給弟子禪法外,更傳授少林武術心法,培養了數以千計文武兼備的佛家弟子。其時,僧人習武蔚然成風。僧稠的所作所為,客觀上將外來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佛教,因此,可以無庸置疑地說,僧稠禪師開創了少林寺僧人習武的風氣,不僅自己以無以復加的精湛武藝成為少林寺第一武僧,而且為少林武功今後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礎。因此,我們中華子孫在為少林武功走向全世界喝彩、自豪的時候,不能不緬懷這位少林武功的開山鼻祖之一——僧稠禪師。
僧稠當上少林寺住持,聲名鵲起,周邊的百姓傳誦著僧稠禪師的種種神奇的故事。例如:當時,少林寺的僧人已經有一百多,大家的飲用水靠的是從少室山上流淌下來的泉水,泉水豐盈,吃喝不愁。有一天,突然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太婆,腰間插著一把破舊的掃帚。她一屁股坐在寺廟的台階上,煞有介事地聆聽和尚念經。大家並不知道這位老婆子來自何方,只覺得她神態詭異,行為非常。於是,就派了一個小沙彌去詢問。或許是小沙彌不諳世故,詢問時口氣不當,顯得不夠尊敬,老婆子當即勃然大怒,飛身來到泉水邊,用腳踩踏那平靜的泉水。頓時,泉水消失了,只留下溪谷里雜亂無章的卵石。沙彌們大驚失色,立即奔跑回少林寺,稟告住持。僧稠估計來者一定是個高人,不能隨意怠慢,便親自來到泉水邊,以十分尊敬的口吻,高呼神仙現身。至少呼喚了三次,那個老婆子才重新現身,一臉的不高興。僧稠上前行禮,對老婆子深深一拜,不卑不亢地告訴老婆子:“神仙婆婆,我們做和尚的,只是身體力行,為的是實現佛陀普度眾生的偉大理想。請神仙婆婆擁護我們的神聖事業,萬萬不要由於某弟子的行為不當而遷怒佛門”。老婆子聽之有理,就再次用腳蹬踏溪底。不一會,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湧出來,溪水潺潺,叮咚作響。在場的僧人,對神仙的威力磕頭稱謝,對僧稠禪師的處事能力無不敬佩。
以上參考資料

張三豐

張三豐,元代技擊家,武當派道人,武當丹士,被奉為武當派創立者,精拳法,其法主禦敵,非遇困危不發,發則必勝。《明史·方伎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君實,一名君寶,字全一,三豐其號也。”
武林三祖
武當開山祖師張三豐
宋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由三峰而後,至明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張松溪為最著。據清雍正年間,曹秉仁纂修的《寧波府志》卷三十一張松溪傳載:“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豐。
張三豐,傳說在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羽化,道教徒說他高壽。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張三豐將《易經》和《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創造了具有重要養生健身價值,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的武當武術。
後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稱。
武當拳,亦名內家拳,這種拳法以養身煉功、防身保健為宗旨。
具有尚意不尚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延年益壽,祛病御疾,增長智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
武當武術已流傳到海內外,並成為人們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
武當武術具有鮮明的道家文化特徵,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體,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武術文化底蘊,又含有精湛的科學道理。
太極拳強調「先以心使身」而後再以「身從心」,形意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力達」,八卦掌要求走轉圈「化意念足」,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包藏至道」以達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內養外練的運動觀念。
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它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這些都集中體現在張三豐的《太極拳總論》、《太極拳歌》和《太極拳十三式》三大經典之中。

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鬥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體育項目,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它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兼有競技和健身價值,深受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喜愛。本期我們介紹一下中國武術的起源和當今著名的幾個武術流派。
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與自然進行鬥爭的過程中,人們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等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就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等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又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頻繁發生,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距離使用弓箭、投擲器,近的使用棍棒、刀斧、長矛。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武器。
先秦時期,各國諸侯都非常重視培養和訓練將士們的搏擊技術,劍術得到發展。漢代,帶有搏擊性質的“角牴”已有廣泛基礎,還發明了鐵兵器,出現了編排起來的攻防連續套路。到了晉代,練武活動已有“口訣要術”,武術初見雛形。
唐代,是中國武術的興盛時期,唐武則天開武舉,不少武術人才脫穎而出,天下聞名的少林武術的最早記載也起於唐朝初年。宋代,中國武術走向成熟。健身練武已成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且,在民間還組成了研習武藝的組織———“社”,開始出現武術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現了某些以傳授武藝為主要內容的武館。明清時期,民間習武更為廣泛,門派林立,出現了數百種武術套路,武術流派趨於定型。
中國武術自唐宋後,就逐漸傳向國外。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習武者不少,形成一些武術門派。在歐美國家,中國武術的影響也非常深遠,被稱為 “功夫”。很多西方人認識中國文化首先是從了解中國武術開始的。中國武術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少林派

少林派是中國武術中範圍最廣、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因發源於中國河南省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而有“武術禪”之稱。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廣東少林、峨嵋少林和武當少林,每派中又分許多小派和門別,派別實繁。從地域上又可分為北少林和南少林兩大流派。
少林功夫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鍊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按技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
少林拳套路很多,具代表性的是少林五拳,即龍拳、虎拳、豹拳、蛇拳、鶴拳。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少林拳分南北兩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下又各分小派。少林拳術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其風格主要體現一個“硬”字,攻防兼備,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外形的美觀,只講求技擊的實用。步法進退靈活敏捷,有沖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旋,站如釘立,跳似輕飛。
少林派棍術有猿猴棍、風火棍、齊眉棍、大桿子、旗門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劈山棍、陰手棍、陽手棍、五虎擒羊棍等。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桿、破棍十二路等。棍打一大片,一掃一劈全身著力。棍練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克敵制勝,在歷代抗敵禦侮中,少林棍發揮過重要作用。少林派槍術、刀術、劍術、器械對練、技擊散打等也都各有特色。
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等。
 

武當派

在中國武林中有“外家少林,內家武當”的說法。武當派,因發源於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而得名。武當山歷來為道教聖地之一。道家講究清靜無為,又最講究養生之道,所以武當拳的特點是技擊與養生並重,融養生於技擊之中。幾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這與偏重技擊的佛門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
武當拳的技擊原則是後發制人,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乘勢借力,鬥智不鬥力,尚意不尚力。在對敵時,要求化去對方的勁力,而不宜以硬對硬;步走弧形,進以側尚意不尚力。在對敵時,要求化去對方的勁力,而不宜以硬對硬;步走弧形,進以側門 (從敵方身側搶進);動如蛇之行,勁似蠶作繭,心息相依,閃展巧取。武當拳手法多變,以翻鑽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較少跳躍動作,步型低矮。
多用掌,重在打穴;少跳躍,重在實踐;步型低,重在擒拿;走圈步,重視跌法,由此形成了武當拳的獨特風格。
道士們過的是與世無爭的生活,所以練武當拳的目的在於自衛,除非遇到危急情況不許動手,而一旦動手,則是柔中有剛,軟里藏硬,化勁用柔,發勁用剛,具有較大的威力。
據粗略統計,流傳至今的武當派拳路有六十多種,器械套路也有幾十種,武當拳派中還包含若干功法,比較著名的有活氣功(類似“鐵布衫”功)、和血功(重在養生)、打穴功、渾元陰陽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等。
 

峨眉派

峨眉派與少林派、武當派並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範圍很廣泛的門派。它發源於中國四川峨眉山,形成於明代,其功法介於少林陽剛與武當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融匯了南拳、少林、武當等眾家之長。
從宗教淵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為主。此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還有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髮簪變來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謂“動功十二樁”———天、地、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又有所謂“靜功六大專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劍法、簪法(峨眉刺)、針法(暗器)。峨眉派的絕技,不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還有峨眉劍法。峨眉派的劍法和簪法,姿勢優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派的絕技。
以上所有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