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6——1978,
湘潭大學零陵分校水電系大學畢業;
1979——1983,
武漢理工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導師:陳敬生教授);
1987.12——1990.05,哈爾濱建築大學力學
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在站破格提升副研究員、研究員;
1990.06——1993,哈爾濱建築大學研究員
1993——1996.02,
哈爾濱建築大學工程理論與套用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
(其間:1995—1996,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訪問教授);
1999.06——2000.05,哈爾濱建築大學副校長、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2000.05——2006.05,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6.05——2012.08,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副部長級),土木工程、力學、海洋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8.09,歐進萍院士團隊的“南通裝配式建築及智慧型結構研究院”
研究方向
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領域:針對建築結構、橋樑結構和海洋平台結構及其地震、颱風、波浪、冰力和爆炸衝擊等具有空間分布、隨機特性和動力效應的災害作用,開展多學科交叉和高新技術融合的防災減災工程和防護工程研究。
具體研究領域包括:結構災害動力效應與振動控制,結構災害演化行為與健康監測,抗災減災新型結構體系與性能設計。
學術兼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
國家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畫(簡稱863計畫)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專家組專家(曾任副組長)
國際結構控制學會中國分會主席
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長
國際結構控制與監測學會(IASCM)執行理事
國際結構智慧型健康監測學會(ISHMII)執行理事
《國際結構控制與健康監測學報》等多個學術刊物編委和副主任編委
2011年10月27日,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大會選舉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任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歐進萍為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長。
學術獎勵
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
“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和“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學術成果
在結構動力可靠性與地震損傷方面,建立了結構模糊隨機振動基本理論,發展了結構抗風和抗震的動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地震損傷分析和設計方法;
在結構振動控制方面,研製出多種結構耗能減振裝置和
智慧型控制系統,建立了結構耗能減振與智慧型控制的分析和設計方法;
在重大
工程結構健康監測方面,研製出多種結構局部性態長期監測智慧型感測器,建立了結構健康監測的試驗與示範系統;
在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方面,建立了海洋平台結構安全評定與維修決策理論和大型套用軟體系統,發展了平台結構冰振控制技術;
部分成果已被我國有關規範和規程採納和套用於多項實際工程;
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等24項;
發表學術論文210篇、出版著作4部;
培養畢業的博士28人、碩士40人,指導出站的博士後15人。
人才培養
關於精英人才的培養,歐進萍表示:精英教育是培養英才的一種
教育理念和行為模式,是一種優質教育過程。
研究型大學要充分地利用教育教學的優質資源,努力培養“對民族、社會和未來具有強烈責任意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寬厚的知識基礎、突出的能力潛質、優秀的綜合素質和開闊的國際視野,能夠成為先進思想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捍衛者和引領者以及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開拓者和領導者”的精英人才。研究型大學必須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深化培養模式、培養機制、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改革,努力構建精英人才培養體系。
本科教育是
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的基石,
大連理工大學把本科生培養作為學校基礎性、戰略性的首要任務,按照培養精英人才要求,構建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培養新體系。以“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因材施教、重點培養”為指導思想,全面推進以“基於通識教育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為主要特徵的“三層次”(通識教育 學科大類教育 專業教育)培養模式;大力推行以探究問題、啟迪思維、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為基本特徵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大規模實施本科生創新實驗活動,切實推進科研與教學的結合,以
研究型大學的強勢學科、強勢科研帶動本科人才培養;逐步建立與新的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相配套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體制機制;積極創造條件拓展國際化培養渠道,輔以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實現形式,是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連理工大學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為重點,繼續深入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保障機制和內在激勵機制,進一步統籌學校教學、科研等方面的資源,完善研究生資助制度和以科研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激發導師和研究生的內在積極性。以
博士生培養質量為重點,促使博士生瞄準科技前沿開展研究,開闊國際視野、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提高學位論文質量;加大研究生教學改革與優秀課程建設力度,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素養、批評精神和創新意識;制定跨學科教授團隊的博士生招生和培養計畫,促進博士研究生的交叉學科培養和交叉學科交流,探索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式。
大學人才的培養要防止過於“功利化”的傾向。人才培養要在全面的“人”的培養基礎上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古國,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對自己民族、文化、思想和價值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對世界文化與思想的理解、批判與借鑑能力,其次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學生對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實踐和成就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能力,然後是我們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大學探索和實施通識教育,不一定照搬國外的模式,中國古代、甚至科舉制的人文素質教育,雖然過於偏廢,但我們可以從中借鑑和吸取精華,或許“中國古代過於偏廢的人文教育 當代過於功利的技能教育”會是我國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對民族、對社會、對未來的責任)、先進的價值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蘊源於全面的“人”的培養以及對民族、社會和未來的理解、認同和憧憬。如果我們培養的有些“人才”,連起碼的飲水思源的良知、報效祖國的意識都沒有,那我們的教育要反思;如果我們培養的有些學生的父輩津津樂道地高談孩子在國外效力和成就,那我們的社會需要反思。
教師素質
關於大學教師素質問題,歐進萍認為:研究型大學要建設一支以領軍人才、傑出人才、拔尖人才、骨幹人才為主體,精幹高效、結構合理,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全面的綜合素質、寬廣的國際視野、突出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教師隊伍。
為了建設這樣一支教師隊伍,
大連理工大學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有計畫地擴大教師隊伍規模、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建立健全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深入推進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發展要求的現代大學人事管理制度,努力營造公正、公平、公開、透明的用人環境,形成培養、引進和匯聚高水平人才,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制度氛圍。
科學制訂崗位設定方案,努力實現分類、分層次管理。實現“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契約管理、崗變薪變”的用人機制,實行崗位動態聘任和管理。通過崗位設定,圍繞學科(專業)和科技平台建設,形成以學術方向、研究團組或教學團隊為主要型式的運行機制;通過強化學術方向的隊伍結構和賦予教授一定的用人自主權,實現“人適其位、位司其職”。
穩步推進教師崗位評聘機制改革。高效平穩實施
專業技術崗位分級聘任,崗位分級聘任採取履職考核方式,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建立校內外同行專家學術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和教授會的作用。考核標準綜合考慮學術成就、學術影響和貢獻,既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也尊重歷史貢獻。實施年輕教師5年考核淘汰制,促進和最佳化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實施行政人員職員職級聘任工作,初步建立了行政人員發展和晉升的長效機制。
研究型大學的教師隊伍建設不僅是學術水平問題,長期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任務、這樣的工作任務如何能夠提升學術水平、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主要精力和責任都集中在什麼方面,同樣是要解決好的問題。在去年年底
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諮詢會上,原國務委員陳至立同志說到:聽說有些學校的學生對有些老師不像我們當年那樣對老師敬佩了。此話引起我們的共鳴和震撼。總體上來說,研究型大學的師資隊伍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在穩步提升,尤其是師資隊伍學術水平比三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值得我們反思和警覺的是:我們的大學及其教師隊伍是否把主要的精力、責任和資源放在了人才培養上。
著作教材
2. 歐進萍,結構振動控制——主動、半主動與智慧型控制,科學出版社,2003;
3. 歐進萍、
段忠東、肖儀清,海洋平台結構安全評定——理論、方法與套用,科學出版社,2003;
4. 歐進萍、段忠東,
結構可靠度:荷載與抗力係數設計方法,哈爾濱工業大學,2001。
學術講座
《城市與重大工程災害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