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是2010年教育部審批的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
該專業著重培養能夠掌握海洋資源開發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可持續發展視野,適應海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陸海統籌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的高級複合型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資源開發技術
- 外文名:Marine Resource Exploitation Engineering
- 授予學位:工學
- 專業代碼:081903T
海洋空間資源開發技術專業介紹,專業特色,課程設定,畢業生去向,相關專業,專業前沿及關鍵技術,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技術專業介紹,培養目標,課程設定,畢業生去向,相關專業,開設院校,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簡介,分類,詳細介紹,海洋自然資源,意義,
海洋空間資源開發技術專業介紹
專業特色
海洋空間資源(如人工島、海上城市等),其開發利用比港口工程建設複雜得多,其規劃、設計需要與城市規劃、海洋地質、海洋環境、海洋管理等學科交叉與融合。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洋空間資源)專業是在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課程體系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各種人工島建設、濱海新城建設、海岸修復工程等,增加了城市規劃、濱海景觀、VR和BIM、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課程,使得畢業生的知識體系更能適應我國經濟新常態下陸海統籌發展的就業需求。
本專業十分重視實踐教學活動,課程體系中保留了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水工建築物課程設計,增加了海洋地理信息系統及數位化技術課程設計、海岸帶保護與修複課程設計等特色實踐教學環節。在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中,除傳統的港口工程外,增加國內在建的新型人工島工程、濱海景觀工程、海岸整治與修復工程、遊艇港工程等供學生深入實習的內容。
課程設定
1.專業基礎課
該專業與水利水電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一起組成水利類專業,實行大類招生。入學後的前兩年採取統一的培養模式,寬口徑進行人才培養,在第二學年的國小期,根據學生志願和綜合成績,按照“專業分流實施方案”進行專業分流,第三年起分專業培養,著力培養基礎知識深厚、綜合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水利工程人才。
水利類主幹大類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有:測量學、畫法幾何與工程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水力學、工程水文學、海洋資源與管理、鋼筋混凝土結構學和工程地質等。
2.專業課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課程個設定依託工程設計、城市規劃、海洋環境保護三條知識結構線展開。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課程有:海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原理與方法、海洋空間開發利用水工建築物、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濱海景觀學、海洋地理信息系統及數位化技術、海域使用論證與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水運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海岸動力與地貌學、海洋環境與荷載、城市規劃概論、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工程VR和BIM技術等。
3.專業實踐課
(1)認識實習
通過實習過程中對在建、已建工程項目的參觀,聆聽專家和老師的講解,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自覺性。
(2)生產實習
通過實習過程中對在建、已建工程項目的參觀,聆聽專家和老師的講解,使學生對於所學專業課程的知識有著更加直觀詳細的感受和更為生動的體驗,將工程實際與所學知識相結合,真正做到教學與實踐一體。
畢業生去向
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所或者高校繼續進行學術研究;
海洋、水利、土木、能源、交通、城建等單位,從事離岸人工島工程、濱海新區圍填海工程、海域海岸帶生態修復工程、港口工程、水下工程等海洋空間資源開發領域的規劃、設計、勘測、施工、管理和科研工作。
相關專業
專業前沿及關鍵技術
1.濱海城市陸海空間協調發展理論與方法
(1)統籌海洋空間格局與陸域發展布局,統籌城鎮發展和臨海工業區建設等開發活動的理論與方法;
(2)基於仿真的沿海城市陸海空間布局最佳化;填海區域的多功能複合型綜合體的平面布置最佳化;
(3)填海區域與陸域的整體規劃、空間形態設計等方面的理論研究;
(4)合理確定填海工程的規模並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的填海地區海洋承載力的分析和評估。
2.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工程新型結構物
(1)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人工島工程新結構及其設計方法;
(2)有利於保護海岸、具有觀賞性,與生態系統相協調的親水護岸、景觀護岸與生態護岸等結構;
(3)護岸與潛堤組合結構,護岸與人工魚礁組合結構,沉箱集成OWC結構等新型海岸和海洋工程結構;
(4)用於掩護人工島的潛堤高程、潛堤與主堤之間的距離、潛堤斷面型式等;
(5)海上漂浮式/樁基式人工島的環境荷載、結構型式、設計理論和計算方法等。
3.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與生態保護
(1)人工島規劃設計中的人工濕地構建、內水道形態與間距最佳化;
(2)人工島群建設的島群密度、人工島群的施工順序及分期建設對海洋動力環境與海洋生態環境的動態影響;
(3)海域環境承載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
(4)已開發海域生態修復措施。
4.大型填築式人工島建設關鍵技術
(1)功能與規模確定;
(2)人工島設計標準(與安全相關的標準,與使用要求相關的標準,堤頂與陸域高程等);
(3)平面規劃設計(人工島選址、人工島離岸距離、島形輪廓、人工沙灘、濱海景觀岸線等);
(4)新型護岸結構(適應軟土地基,整體性好、便於施工,景觀性與環保等);
(5)大面積軟基處理技術。
5.南海島礁人工島建設關鍵技術
(1)近海及深遠海孤立島礁及島礁群地貌對海洋環境要素的影響,以及礁坪上波浪的演變;
(2)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深海島礁工程新結構及其設計與施工技術;
(3)近海及島群周邊(含人工島群)環境污染的治理工程與措施;
(4)珊瑚礁陸域形成與地基處理。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技術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
通過學習,將具備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海洋高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海洋工程評價方法,具有從事海洋開發的基本能力;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我國海洋科技、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海洋科技與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係;
5.了解海洋技術的發展動向,能跟蹤國際海洋技術的發展方向;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以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課程設定
海洋科學導論、電子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生物海洋學、海洋地質學、海洋調查與觀測技術等。生物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海洋微生物工程、水產食品化學、海洋資源原料學、海洋生物資源評估、海洋生物資源加工與利用工程、海洋生物資源產品質量控制、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專題、海洋管理概論等。
畢業生去向
相關專業
開設院校
山東: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威海校區)
上海:同濟大學
浙江:浙江理工大學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簡介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是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的核心技術,在整個海洋技術系統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當前,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發展迅猛,各種配套技術和裝備呈日新月異變化態勢,極大推動了海洋開發活動在深度和廣度上的不斷拓展。我國今後經濟社會發展將更加依賴海洋資源,而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了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對保障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所需的資源和能源供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分類
詳細介紹
1.海洋油氣開發 海洋油氣開發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產業,其產值已占世界海洋經濟的60%。特別是當前的海上油氣開發已經向深海延伸,更需要高技術作為支撐:(1)油氣勘探技術;(2)深水海面採油技術;(3)水下作業技術。我國海洋油氣產業10年中約增長18倍,目前開發已延伸至300米水深。
2.海底採礦 大洋底散布著豐富的多金屬結核,其中,太平洋的儲量約1.7萬億噸,錳、鎳、銅、鈷的儲量分別為陸地的52、83、9、359倍。但使大洋採礦成為一種產業,專家認為尚需20年。
3.海水淡化 海水占地球上水量總體的97.2%。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世界缺少淡水的壓力越來越大。而通過淡化海水取得淡水是人類的一個自然選擇。海水淡化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三種:(1)蒸餾法。世界上用此法生產的淡水約占總量的60%。(2)電滲析法。其套用限於為船艦、海島提供少量淡水,生產的淡水約占總量的5%。(3)反滲析法。其生產的淡水約占總量的30%。此種生產方法的關鍵部件為要求極高的半透膜。
4.海洋能開發 海水運動和溫度、鹽度的差異分布,蘊蓄著巨大的能量,溫度差、鹽度差、潮汐、海流均可被利用來發電。(1)溫度差。海面與海水深處間存在溫度差,利用此溫度差可裝置熱機來發電。(2)鹽度差。河流入海口地區同時存在大量淡水和海水,是取得鹽度差能量的主要水域。(3)潮汐。世界可利用的潮汐能有6.35億千瓦。潮汐能的開發已經達到了工業套用水平。世界最大的潮汐電站建於法國的朗斯河口,總功率24萬千瓦,每千瓦時運行價格3.7美分,與核電(3.8美分)、水力發電(3.2美分)相近,低於火力發電(10.5美分)。潮汐電站要求優越的地形和大的潮差。我國已建成潮汐電站8個,總功率6000多千瓦。我國大的潮差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沿海,就全國而論,在潮差方面不具備明顯優越條件,未來潮汐能的開發,需要套用高技術。(4)海流。海流中的強流是一種潛在的能源。迄今海流作為能源利用,仍未達到實用化、商業化水平。
5.海上旅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已發展成國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國海上旅遊近20年來有了較大發展,目前已建立了12個國家沿海旅遊度假區。
6.海洋面臨的挑戰20世紀,人類從海洋里取走了數十億噸的生物資源,而倒進了數十億噸的有害物質。20世紀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和隨之帶來的海洋污染,已經使人們認識到,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包括納污容量)進行綜合管理。這不僅需要系統健全的政策法規和科學合理的規劃,而且需要高科技,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包括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現代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以及核技術是認識和開發海洋必不可少的手段
海洋自然資源
首先,生命源於海洋,地球上的物種約有80%生活在海洋中,已知海洋生物有20萬種,其中動物約18萬種,植物約2.5萬種,總蘊藏量達1350億t。海洋漁業資源的總可捕量為2—3億噸年,目前,實際捕撈量不足1億噸年,據報導,大洋深水區蘊藏著大量的中層魚類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另外,藥用和其他生物資源也具有誘人的前景。目前,已有超過6 500種新產品從海洋生物中產生。估計有近1000萬個深海生物物種,由於特殊的生存環境,將為人類提供豐富的基因資源。中國近海海洋生物物種繁多,植物達2萬餘種,其中藻類 1 820種,海洋動物 12 500餘種,藥用生物700餘種,平均生物產量每平方公里3 020t,處於世界中下水平。
其次,海底蘊藏豐富的油、氣資源。據統計,世界油氣遠景面積 7 746.3萬km2,其中海底約2 639.5萬 km2,占 34%。海洋石油蘊藏量約 1 000多億t,1995年,世界海洋石油探明儲量約380億t。海洋天然氣儲量約140萬億M3,探明儲量約40萬億M3。已有100多個國家進行海上油、氣勘探,其中對深海海底勘探有50多個國家。隨著工程技術的不斷創新,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向深水區發展,儲量還會增加。中國近海石油約有240億t資源量,14萬億 M3天然氣資源量。發現了71個含油、氣構造,獲地質儲量石油 12億t,天然氣2 350億M3。已有25個海上油、氣田投入開發,形成了一個海上油氣產業。近年來,在南沙海域發現7個油氣盆地。總資源量達320億t—430億t,是世界四大油氣區之一。
天然氣水合物,也稱“可燃冰”,在海底分布廣、含量豐富,目前全球“可燃冰”總能量是所有煤、天然氣和石油總和的2—3倍。中國對南海的初步調查,天然氣水合物總資源量近800億t油當量,相當於全國石油總量的50%左右。
此外,海洋中蘊藏著巨大的再生性能源。海浪、海流、潮汐能等總儲量160億kw。中國海洋蘊藏的發電量6.3億kw,結構分布較合理,不會造成任何污染,若能較好開發利用發電量相當可觀。
中國漫長海岸線、領海及專屬經濟區海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砂資源,目前已探明十幾種有工業價值的砂礦.其中探明鈦鐵礦和獨居石等礦物質就達2100萬t以上。渤海沿岸地下滷水資源估計總量約為100億m3左右。1990年又獲得15萬km2的開闢區,獲得7.5萬km2的勘探礦區,其乾結核量為4.2億t,主要為猛、鎳、銅、鈷。
最後,海洋還是未來人類活動的重要空間。在陸地資源貧乏的國家,都很重視利用灘涂或海灣造地。荷蘭幾百年時間造地近千萬畝,相當於國土面積的20%。日本圍海造地12萬km2。現代海洋空間利用已發展到建造人工島、海上機場、跨海橋樑、海底隧道、水下倉庫、海上工廠、海底管道、電纜等。中國也是開發灘涂較多的國家之一,累計開發濱海荒地與灘涂2.5億畝,近40年來圍墾造田800多萬畝。
意義
海洋資源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領域,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隨著陸地資源的日趨枯竭。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海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土地資源匱乏的國家,在合理利用陸地資源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開發海洋對工程技術有高度的依賴性。遼闊的海洋和豐富的海洋資源,為工程技術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大舞台。實踐證明,沒有海洋工程技術的創新或高技術的突破,就沒有海洋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就不能充分開發海洋資源,也就不能實現海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根據中國海洋科技發展和海洋資源開發的需要,海洋工程技術要重點加強海洋環境預報技術、海洋信息技術、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修復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物資源持續利用技術、海洋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和深海資源勘深與開發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同時要積極參與國際海洋大科學的研究。中國正在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相信隨著海洋工程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發展,中國工程技術人員也將為人類科學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