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高明而道中庸》是2006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極高明而道中庸
- 作者:高原
- 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
- ISBN:7226035146
- 定價:14 元
《極高明而道中庸》是2006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原。
《極高明而道中庸-四書的思想世界》是2016年1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成中英、梁濤。內容簡介 《極高明而道中庸 四書的思想世界》收集了海內外知名學者關於四書研究的新成果,對《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四書概念的提出和形成做了深入考察,對四書學的發展演變做...
《極高明而道中庸:經濟學讀書札記》是一本202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盧周來。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經濟學讀書札記與隨筆的合集。這些札記既是作者在經濟學領域閱讀與思考之後的一些領悟,以及作者對中國與世界近二十年間經濟領域及經濟思想種種變化的一些思考,同時也是作者這一時期參與中國經濟...
極高明而道中庸 《極高明而道中庸》是2006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原。
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
《君子·尊德性:一本書通曉儒家君子文化》是2013年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曼迪。《君子·尊德性:一本書通曉儒家君子文化》主要講述了,《禮記·中庸》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到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禮。”意思是說,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講求學問:既要情趣廣大,...
《致朱師晦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承書下問,何其虛懷而好學耶?孔子人道也,佛神道也。惟人道,故本諸身,征諸庶民;故以處人接物為要道,而其本原在明明德。聰明睿智,文理密察,齊莊中正,發強剛毅,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此至深遠矣。佛棄...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8),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9)。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10)。《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11)其此之謂與?作品注釋 (1)洋洋:盛大,浩翰無邊。(2)優憂:充足有餘,(3)禮儀:...
簡易管理極簡易,極精要、極高明而道中庸。人生在天地間非簡易不可以解惑而走出困境;非簡易不可以達大我的境界;非簡易不可以取中西文化和科學的精髓而壯其民智;非簡易不可以含蘊聖德;非簡易不可以順天應人,損益文明;非簡易不可以感人心而歡樂;非簡易不可以盡物力而事成。簡易盡在情理和日用之中。編輯推薦 ...
戴建峰 字仁達,號墨仙,北京市人,居北京東交民巷。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基本信息 道法自然,大象無形;筆隨心動,傲雪融情。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繼承前賢而導引正統。融清新豪放於一體,有行雲流水之神韻,兼大氣飄逸而天成。筆恣汪洋,墨趣淋漓;淡雅淳厚,靈性雋永;詩書合璧,韻致無窮。作品疏於...
我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一句成語把它總括起來,這句成語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我很欣賞宋朝道學家程明道的一首詩,詩說:“年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自豪雄。”這首詩的第一、二句是說他的生活狀況,第...
”這讓人想起了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也讓人想起《中庸》所說的君子:“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子曰:“汝為君子儒!”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就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使命感,也有富貴於我如浮雲的美德。儒者,應...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馬。故君子遵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旣明且哲,以保其...
前賢經、史互參,張先生經、史、文、詩四維立體互參,自出機杼,多有新解。“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孫子兵法到底說什麼》是張先生弘揚民族文化,為“中國夢”“立心”“立命”的最新作品。作家簡介 張誠篤 ,字歲寒,號關中遺民,布衣學者,國學布道者,被譽為“孫子張”...
《馮友蘭人生智慧書》是2010年1月1日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王艷。內容簡介 掌握了人生智慧的人才能活得怡然自得、從容瀟灑。在三松堂書房的牆壁上,懸掛著馮友蘭先生親筆書寫的座右銘:“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堅定的學術理想和中庸的人生追求,宛如兩股細流,盡匯於此座右銘中。圖書目錄 ...
有人認為,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所表現的詩意與襟懷現實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說,借用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可以認為《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淵明站在“天地境界”對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時超越。這就是陶淵明選擇返歸田園過耕讀生活所必不可...
新統是中國馮友蘭用語。指他自己以中國傳統哲學糅合新實在論、邏輯實證論從而建立起來的新“形上學”體系。他認為中國的哲學的傳統為“極高明而道中庸”,講求“天地境界”而又不離人倫日用之常,“新理學就是受這種傳統的啟示,利用現代的邏輯學對於形上學的批評,以成立一個完全不著實際的底形上學”(《新原道。新...
先生之於台大中文系,當系開宗名師,博學鴻儒;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醇儒,學人氣象,是經師,亦是人師,誠令人緬懷不已也。學術年表 大略 1901年 1歲 8月16日生於浙江省鄞縣。1917年 17歲 8月考入北京大學文預科。1919年 19歲 1月與顧志鵷女士結婚。8月入學北京大學本科中國文學系。1923...
普通的士人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君子,則是擇乎中庸拳拳服膺而弗失,聖人之所以高於君子,是因為聖人兼有智、仁、勇之達德,具有中庸之成德,能夠致中和,使天地位而萬物育。《中庸》具體描述了這種君子的人格特徵:“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如果這種君子居於王者之位,就...
其他種種低一層次的哲理,皆由此衍生而出,是為形下學,再把形上學與形下學融成一片,鑄成二曲的“體用全學”或“全體大用之學”,真如《中庸》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內聖外王,一以貫之;而中國人文思想的精深博大,由此即展露無遺。如能以中國人文思想為本位,融攝西方的科學思想,而...
本次講座主要演講:一、兩位大師的名言與生命的最佳化,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馮友蘭: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二、儒、道的核心理念與著名命題,儒家思想路向是“人文化成”,道家思想路向是“返璞歸真”。三、儒道並行又互補是中華思想文化深層的基本脈絡,儒為 顯流,道為...
不過我們可以問:擔水砍柴,無非妙道,何以事父事君不是妙道呢?禪宗人對於這一點,還有一間未達。而宋明儒家,認為事父事君也是妙道。宋儒說:“掃灑應對,可以盡性至命。”盡性至命,可以得到最高境界。但其行為還是日常生活,這種生活,才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張橫渠的——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
王德年 筆名劍蘭一民,1940年12月生,四川江油人,自幼讀舊學六年,1953年上新學,1963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圖畫專業。現為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主要成就 擅長中國人物畫兼工花鳥畫和山水畫。其藝術追求為: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畫風清秀中見大氣,細末中見磅礴。二百多幅作品收入《四川中國畫集...
示例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禮記·中庸》) (因此君子尊崇德性又從事於對知識學問的追求,使自己的認識廣博又能極盡其精微之處,極為高明又能遵行中庸之道。溫習舊有的知識並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為人敦厚又崇尚禮法。)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文王,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中庸第二十 中庸之道是治國做人的根本原則 中庸之道是道德修養的最高標準 奉行中庸之道的大德之人一定會得到上天的扶助 為政在人,其人存則政舉,其人亡則政息,得到賢人的辦法在於修養好自身,修身的辦法在於奉行中庸之道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附錄 經典《四書》與《四書之道...
《國家精品課程系列教材:倫理學》主要內容包括:倫理學概說;倫理學的思想傳統;道德的本質、結構與功能;道德的起源、歷史演變與發展規律;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原則等。“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所以為大也”和“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文王,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天人之相與莫如詩書治亂興亡之際若分其所立之道則存乎易之陰陽仁義而吉凶則一致也或以某句為天道而人不預焉復以某句為人道而不及乎天天人始分矣是出言雖可若會之於心而自試焉則誣矣哉 ○高明中庸 吾儒之道所以異乎諸子者為其極高明而道中庸為一物也譬如日正中而萬物融和未嘗槁物作沴也或者既以一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