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問學,文化術語,拼音是dào wèn xué,意思是從事對知識學問的追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問學
- 性質:文化術語
道問學,文化術語,拼音是dào wèn xué,意思是從事對知識學問的追求。
道問學,文化術語,拼音是dào wèn xué,意思是從事對知識學問的追求。解釋道:循著。“道問學”一說出自《禮記·中庸》,與“尊德性”共同構成了對人的道德修養的要求。《中庸》認為,人的道德的養成,不僅需要發揮天賦的道德...
尊德性道問學,語出《禮記·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意謂君子既要尊重與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經由學習、存養發展善性。宋代理學家、心學家據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學與教學路線。朱熹注《中庸》說:“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極...
尊德性與道問學》是200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旭東。《尊德性與道問學》通過理先氣後、太極論、理一分殊、性說、心學、學以求博、學之本末先後、為學之方等命題、學說的考察和梳理,全面闡明吳澄哲學思想的理論體系。
9.以方問“尊德性”一條。先生曰:“‘道問學’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靜以‘尊德性’晦人,某教人豈不是‘道問學”處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與道問學’作兩件且如今講習討論下許多工夫,無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
《中庸》提出"尊德性而道問學",實際上把認識分成"德性"和"問學"兩種,張載則進一步把知識分為見聞之知和德性所知兩種,他說,"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正蒙·大心》)。張載認為,見聞之...
涵養與致知不可偏廢,《中庸》談到‘尊德行而道問學',也是這個道理。雖然說自幼教育都是先誠敬涵養其德性,其次再教以讀書,認識義理。但是如果要等到涵養好了德行,才去理會致知,那就遙遙無期了。需是涵養和致知同時用功方才好。”
德性,漢語詞語,拼音:dé xing,意思是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出自《禮記·中庸》。釋義 (1) [moral character]∶道德品性 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清· 劉開《問說》(2) [disgusting]∶同“德行”( déxíng)...
第四,有效的知識學習(智育改革)的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心物衝突並由此走向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尊德性而道問學”的興發教學。圖書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部分教育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1章社會變遷與教育目的 第1節亂世與現實...
蓋有尊德性而不道問學者,亦有道問學而不尊德性者,故尊德性又要道問學。如柳下惠可謂致廣大矣,而精微或未盡;伯夷可謂極高明矣,稽之《中庸》或未合。又《集注》以尊德性為存心,以極道體之大,道學問為致知,以極道體之...
《五行》篇“尊德性”與“道問學”並重,與《中庸》的思想是一致的。《五行》篇不只是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文獻,還是一篇儒家政治論文。《五行》篇的出現,表明子思的思想達到了新的高度。第六章以“中庸”思想為主線,全面闡釋子思人道...
在包括泰州學派在內的心性之學轉向經世之學的過程中,氣學起到了關鍵性的橋樑作用。這是因為,由於氣學把超越的本體意識轉變為實然的宇宙根源意識,因此將尊德性轉變為了道問學。與之相伴隨的,則是義理之性為氣質之性所取代,氣機...
” 與朱熹同時的陸九淵有“心即理”的學說,他針對當時的讀書人滿口“之乎者也”而不去道德踐履的現象,提出了“尊德性”是主,“道問學”是次的觀點。在朱熹看來,“尊德性”與“道問學”是平衡的,陸九淵反對說:“吾以為不...
言“性之所以為體,只是仁義禮智信五字,天下道理不出於此”;指出“仁之一字須更於自己分上實下功夫始得”;告誡學者不可尊德性而忘卻“道問學一段事”,“君子之學既能尊德性以全其大,便須道問學以盡其小”。《朱子年譜》...
“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出自《禮·中庸》:“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